凝结尾的形成机制探讨_第1页
凝结尾的形成机制探讨_第2页
凝结尾的形成机制探讨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凝結尾的形成機制探討劉綠杭、周春妤指導:陳正平教授、吳育雅老師每當飛機飛過,淡藍的天空出現如絲如絮的凝結尾,或吹散開來的羽毛狀、甚至拉鍊狀卷雲,我們不論正在做什麼事,總會停下來看得入神。參加中央氣象局推動與美國NASA合辦的SCOOL(Students Clouds Observations On-Line)計劃的觀測之後,我們開始每天紀錄天氣、觀察天上的雲,表格上的觀測項目中也包含了持續性凝結尾和消散性凝結尾的數量,但我們很少在衛星通過的時間(約上午十點)看到凝結尾。從陳正平教授的課稍了解其形成原因後,便對凝結尾的神出鬼沒開始起了更大的好奇心。我們從各種角度來探討凝結尾的形成機制:第一,比對

2、由實際觀測及衛星照片找出的凝結尾出現實例,和利用板橋探空資料計算出利於形成凝結尾的個案,討論適合形成凝結尾的條件;第二,比較不同季節雲量的個案中,凝結尾產生的天氣條件;第三,比較一天中上半日與下半日的飛航頻率和高空天氣狀態;第四,模擬凝結尾的實驗。凝結尾,雲圖上現身天空中的凝結尾若非經過很長的時間而散開成卷雲,一般人都能輕易的辨認,但如何從衛星雲圖上判斷凝結尾呢?以下歸納出下列幾點方法:1.找出與國際航道大約平行,寬約1km的細長高雲。2.排除地面上類似形狀,及其他特殊天氣型態造成相似結構的干擾。3.將當日探空資料代入凝結尾檢驗模式,評估其形成的高度是否可能為國際航線飛機的飛航高度。這天會有凝

3、結尾嗎?探空資料比一比只要晴朗的天氣、有飛機飛過高空就能形成凝結尾嗎?為什麼有時它形成之後繼續擴散成滿天的卷雲,有時卻什麼也沒有呢?除了理論上的解釋,我們以四組不同季節及雲量的案例,每組分別就凝結尾有或無的兩筆資料加以分析;同一季節中,在雲圖上看來雲狀、分布都相似的個案,在比較各組對流層上部的探空資料後發現:相對溼度方面,有凝結尾的個案皆高於無凝結尾的個案;溫度方面,兩組多雲的例子中,有凝結尾的個案是低於無凝結尾的個案,兩組少雲的例子則差異較小。哪時候凝結尾多?早上還是下午?將探索尺度由一年縮小到一天,我們可以觀察到下半日凝結尾的出現頻率比上半日略高,從飛航頻率和天氣狀態來探討原因,下半日飛航

4、頻率的確比上半日高出約兩倍;天氣狀態的差異則不顯著。做一個凝結尾吧!模擬凝結尾最大的困難是氣體的溫度變化不易控制,故將水的凝結改為鹽類的沉澱。依照凝結尾的形成主要為混合成雲的原理,因水的飽和蒸氣壓隨溫度呈凹向上形的曲線,在冷熱兩團未飽和的空氣混合時,便有機會達飽和而成雲;轉換為溶液的性質,即用溶度積常數對溫度的曲線來評估是否會達飽和。而此工作第一步是必須挑選出適合的溶質:(1) 有顏色,以利於觀察。(2) 溶於水是吸熱反應,其平衡常數才會與溫度成正相關,如同水的飽和蒸汽壓與溫度成正相關一般。(3) 解離後活性不至於過高、不具危險性、非貴重金屬化合物。(4) 平衡常數約介於十的負三到負六次方之間,才不會因太易溶解而難以觀察沈澱,或太難溶解使實驗時間拖得過長。我們最後選擇碳酸鈣和氯化鉛。在未飽和的冷熱兩杯溶液混合中,看到了狀似消散性凝結尾的瞬間美妙沉澱。在飛航頻率愈來愈高的今天,凝結尾的形成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