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会计准则制定:一种机制设计观 摘 要 会计准则的性质是什么?回答至少有“技术规范”、“经济后果”与“政治过程”、“公共合约”、“产权制度”等,我们对这些观点进行了剖析,并考察了会计准则的产生与变迁过程,认为会计准则本质上是政府用来保护外部投资者信息产权,以维护资本市场稳定和发展的一种经济机制。“经济机制观”的认识
2、使会计准则的制定得以机制设计理论为指导,为会计准则制定者提供了一个清晰的理论指南。作者尝试着构想了一种具体的机制设计方案以阐释会计准则制定的机制设计思想。 关键词 会计准则 经济机制 机制设计自从会计准则产生以来,关于会计准则性质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焦点。由于会计准则涉及到许多会计中的基本问题与矛盾,各学者的观点也是见仁见智,按实证会计理论(Positive Accounting Theory) 的倡导者Watts 和Zimmerman(瓦茨、齐默尔曼,1999)的观点,理论的价值在于解释现实和预测未来。作为会计准则理论的主要使用者,会计准则制定者(Accounting Standard S
3、etters)要在许多纷繁复杂、观点迥异的理论说教中选择一种用以有效指导工作,常常感到为难。从1992年我国颁布企业会计准则算起,我国会计准则建设已逾十年,在准则建设方面已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随着我国经济更全面深入融入到世界经济体系以及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建设将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对理论的需求日趋强烈。本文试图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整合以提供另一种可供选择的理论观点。一、会计准则性质:一个综述对会计准则性质的定位,角度不同,结论迥异。有的从企业作为一个生产组织,会计作为一种计量技术,其目的是得出经济收益的角度认为会计准则是一种技术规范;有的从企业本质上是一系列契约的
4、联结,会计是企业契约的一个组成部分,其目的在于履行契约责任的角度,认为会计准则是一份公共合约;也有的从会计准则的实施可能造成经济后果来看会计准则的性质;还有的着眼于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认为会计准则是一种政治程序。此外,许多学者从制度经济学,博弈论等角度分析了会计准则的性质。葛家澍、刘峰曾对会计准则的性质作了一个较全面的综述,把会计准则的性质分为“技术观”、“经济后果观”和“政治程序观”(刘峰,1997)。我们认为,对会计准则性质的认识可归纳为“技术观”和“非技术观”两大类(谢诗芬,2000),“技术观”强调客观性,“非技术观”强调社会经济性,“经济后果观”和“政治程序观”属于此类。从会计准则制
5、定者的角度而言,“技术观”由于其目标的单一性和明确性,更易用于指导准则制定并能突出准则制定者在准则制定过程中的地位和独立作用,但由于未考虑可能带来的经济后果而往往在制定过程受到很大的阻力。而“非技术观”考虑到了实施的影响而使其在现实中更易执行,但准则制定需考虑的目标复杂而不明朗,难以做到前后一致,准则制定者也常因受到各种压力而难以做到中立和贯彻自己的意图。虽然实践证明会计准则的制定受到经济后果与政治程序的影响,但对于会计准则是否应该考虑经济后果的影响,仍然存在争议(Zeff,1987)。考虑经济后果的影响是否超出了会计所能够承担的职能范围呢?毕竟,经济公平与效率是政府经济政策所关心的问题,会计
6、只提供有关经济事实的信息而已,并且,会计若很好地完成了这一使命,则能达到长期经济后果的公平有效。反之,如果仅从短期经济后果来考虑会计准则的制定,缺乏中立的会计信息会扭曲经济事实,同时给使用者带来不稳定的预期,倒是可能导致长期经济后果的不公平和非效率。近年来,用交易费用理论、契约理论、制度变迁理论来解释和重构会计理论成为当前会计研究中一种重要且富有成果的方法和思路,其突出成果要数瓦茨和齐默尔曼倡导的建立在契约理论基础上的实证会计理论。实证会计理论研究会计政策选择与企业契约之间的关系,形成了当代会计理论中与资本市场研究的“信息观”和“计价观”相并立的别具一格的“契约观”。“契约观”认为会计信息主要
7、反映了契约履行的需要,会计准则的制定也可从契约履行的需要中得到解释,一个重要的事实是谨慎性原则在历史和现实中的广泛运用,并且没有证据表明其将退出使用的迹象(Watts ,2001),这正符合债务契约履行的要求。但瓦茨和齐曼尔曼并没有给出会计准则性质的说明。我国学者谢德仁从解决“剩余计量悖论”出发,认为会计理论是广义企业理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用交易费用理论解释了会计准则产生的原因,认为会计准则本质上是一份公共合约(谢德仁,2001),从而使会计准则的契约性质得到了一个完整的理论说明。这种分析的角度能给“经济后果观”与“政治程序观”提供一个更根本的理论支持,也使两者更有逻辑地融为一体。经济后果的
8、产生缘于会计契约是企业契约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会计对企业产出(剩余)进行计量以决定利益各方(企业契约各方)对企业产出(剩余)的分享。会计规则显然会影响到计量的结果,因而也影响到相关各方的利益,作为一种公共和通用的会计规则,自然就有了经济后果。也正因为会计准则是一份公共合约,其产生只能是相关各方共同选择的结果,这种公共选择的过程往往是通过某种民主程序实行的,因此会计准则的制定过程,必然是一个政治过程。这一逻辑过程可图示如下:
9、60; 对权益估价的目的而言,会计信息必须有助于对企业价值的评估,从本文第三部分的数字例子也可以看出,此类信息应包含 ,即经济环境对企业价值的影
10、响,这与计价模式的思想非常耦合。但在不确定环境中,对企业的直接计价即使不是不可能也非常困难,例如自创商誉就是直接计价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但目前的讨论仍只能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无法纳入准则范畴。只有在理想状况下,直接计量企业价值的信息才是既完全相关又完全可靠的(司可脱,1997)。权益估价本身是一个过程,会计信息只是估价的输入变量,而不是结果(这正是与直接计价的区别所在),有直接的价值信息固然好,可以减少估计的误差。若直接估价存在困难,配比模式下关于间接估价的思想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企业投入的生产资产并不用于直接出售,而是为了产生未来的收入流,通过对收益的计量并用权益估价模型得出的
11、价值完全符合现代经济学中价值的本质含义。 但这种间接计价要求收益具有可预测性(一定的稳定性),如果收益的风险很大,当前的配比收益不足以提供权益估价的有效信息,投资者的估价就会存在较大的误差,导致资本市场效率低下。由此可知计价和配比在特定情况下都能给权益估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同时,囿于市场环境、技术手段、人员素质、成本效益等客观因素,目前仍不存在一种能适用于企业所有经济业务的计量模式。为了得到计价模式与配比模式各自的适用范围,我们从规范分析的角度出发,把企业的经济活动分为经营活动和金融活动两大类。哪些活动属经营活动,哪些活动属金融活动,应视企业的行业性质及企业的设立目的而定。对于一般的工商服务行
12、业,产品生产、商品购销、劳务提供是主体性的经营活动,为进行此类活动而发生的资金融通(在经营过程中自然形成的融资属经营活动,如应付账款),以及不直接用于资产经营目的的投资行为属于金融活动;对于一些特殊的行业,如房地产开发、石油天然气、采掘业、农业以及金融业等需要作一些特殊的考虑,许多国家(包括IASB)都有专门的准则规范之。由于这些特殊行业涉及的问题非常广泛而复杂,要在这里对其进行具体讨论是作者力所不逮的,故存而不论。但我们同时认为,基本的分析思路是可以通用的。企业的经营活动由于投入资产的专用性(包含人力资本及形成的社会资本)往往比较稳定和持久,即使受到市场环境的影响,转移主营业务也需要一段较长
13、时间,同时投资者得到市场环境变化的信息也不困难,因而可以不必把市场环境纳入会计计量的参考体系,这也是由企业性质决定的资产计量基础由现行市价向历史成本的转化(谢德仁,1996)。经营活动的这些特性决定了用配比模式对其计量能够基本满足权益估价的信息要求,业务的稳定和持久性保证了配比收益的可预测性,投资者也能够把未来的收益风险纳入估价过程。在物价水平没有变动或变动不大的情况下,基于历史成本的配比,能如实地反映经济现实和企业业绩,也可以较好地满足投资决策(权益估价)的要求。在物价变动的环境中,基于历史成本配比得到的收益已失去意义,既不能反映现实的经济事实和企业业绩,也无助于对未来收益的预测以用于企业的
14、间接估价,基于现行成本的配比模式,从理论上可以解决这一问题。 在二十世纪通货膨胀相当严重的七十年代,许多国家都试用过这一方案。由于企业持有长期性经营资产的目的并不是用于出售也不能随时出售,其价值体现在与其他经营资产一起创造的收益,对单项资产进行价值计量意义不大,也无法反映其对企业的整体价值。 而像产成品等用于出售的经营性资产,作为生产经营活动的一个关键环境销售尚未完成,其价值也不能确定。 因此,把计价模式引入企业的经营活动缺乏可靠的理论依据。 但也有例外,企业拟清理和出售的长期经营资产已不再用于收益创造,对企业价值的贡献在于其出售的单项价值,对其以价值计而不再以成本计更具相关性。 无形资产带来
15、收益的不确定性及其成本收益之间缺乏相关性的特点使其在计量上需要特殊考虑。此外,无形资产往往可单独出售而不影响其价值,计价模式对无形资产也许是适用的。 对无形资产用价值计量而不是成本计量,能降低对未来收益的预测误差,提前释放企业风险。从奥尔森的权益估价模型也可看出账面价值越接近其真实价值,对未来超额收益的估计就越小。总体而言,规范分析表明对企业的经营活动用配比模式(基于历史成本或现行成本)能较好地实现权益估价目的,而一些特定的项目用计价模式更适用。随着这些项目(如无形资产)在新经济环境中的不断扩大和日趋重要,计价模式的适用范围也将不断扩大。企业的金融活动有独特的性质,它并不重复稳定地发生,产生的
16、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常常存在活跃的市场,能迅速地按市价出清,价值波动大,并与投入的成本不存在相关性(事实上许多衍生金融工具并不存在成本,除了一些手续费和担保费用外)。对另外一些由融资租赁之类金融活动引起的不存在活跃市场的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其未来的利益流入或流出有合约的明确规定,用现值技术可保证其价值的公允性。显然,在企业的金融活动领域,配比模式没有存在的理由,对金融资产与金融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是与权益估价唯一相关的选择。即使如此,仍有个别的金融工具,如私募权益投资(Private Equity Investment),由于缺乏基本的可靠性而无法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用规范的思路对为达到权益估价目标
17、所需要的计量模式进行了一番推导后,要把其真正付诸实施,用于准则制定时,我们仍心存疑虑:对投资者使用会计信息方式的假设合理吗?对投资者权益估价过程的设定是否正确?有没有遗漏重要的因素和变量?对这些问题难以给出直接的答案,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证会计研究的成果提供了一些综合的回答。下面列举的一些结论摘自巴思(Barth)关于价值相关性(Value Relevance)实证研究的一篇综述文章(Barth, 2001)。(1)债务和权益证券,特别是银行和保险公司持有的证券,公允价值(Fair Value)比历史成本(Historical Cost)更具价值相关性;(2)衍生工具(Derivati
18、ves)的公允价值比名义金额(Notional Amounts)更准确地反映了内含的经济价值(Economic Amounts);(3)无形资产的资本化成本能反映股价中内含的无形资产价值,研发费与广告费被投资者认为是企业的资产,无形资产的重估值(Revaluation)与股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4)有形长期资产(Tangible Long-lived Assets)的现行成本和不变美元估计(Constant Dollar Estimates)缺乏价值相关性。原因可能是经营者有意的操控或估计的偏差导致可靠性的丧失。上述证据基本上验证了我们的分析结论,但长期有形资产现行成本的实证结果与基于现行成本
19、配比模式的要求不符,根源在于计量的可靠性。随着计量技术和相关监督机制的完善,这一问题应该可以解决,因此我们在设计方案中仍保留基于现行成本的配比模式,在证据表明缺乏基本可靠性的条件约束下,选择基于历史成本的配比模式。我们已经以权益估价为目标,从计量的角度对会计准则制定进行了粗略的框架设计,这些设计尚未考虑约束条件业绩评价的要求。前已阐明,业绩评价与权益估价的根本区别就是须剔除外部环境因素对企业业绩的影响。在配比模式与计价模式中,配比模式能较好地满足这一要求,但物价变动会影响配比收益,因而用现行成本与现行收入配比从理论上讲更能反映经营者的努力程度。然而,在业绩评价中,可靠性的要求比在权益估价中更高
20、(主要是因为用于业绩评价目的的会计信息更易引起经营者的操纵)。这是现实中基于历史成本的配比模式根深蒂固的原因。但无论是用于权益估价还是业绩评价,基于现行成本的配比都具有更大的相关性,更能反映经济真实,而反映经济真实是会计的基本职能。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计量水平和完善监督机制。适用计价模式的资产负债价值的变动大多反映的是外部经济环境的影响,难以为经营者所控制,其价值变动与配比收益应分别列报,以利业绩评价。总之,会计信息用于业绩评价这一激励相容约束条件要求对环境影响和经营者努力程度分别作出反映,由物价变动等外部因素引起的成本变动(现行成本与历史成本之差)和价值变动同配比收益应列入不同财务报表,以供
21、不同目的使用。最后,我们用两个表作为对从机制设计角度构想会计准则制定的一个总结(详见表1、表2)。值得说明的是,这种构想是很粗糙和概括性的,显然有不尽人意之处,其目的在于阐述准则制定的机制设计观,以抛砖引玉,尽快建立起我国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表1 会计准则制定的计量模式设计 活动类型一般项目特别项目经营活动基于历史成本配比(物价变动小或公允价值缺乏基本可靠性)基于现行成本配比(物价变动大并具有合理可靠性)公允价值计量(如待售长期资产、无形资产等)金融活动公允价值计量历史成本计量(如私募权益投表2 会计准则制定的财务呈报设计 计量模式呈列报表信息的主要使用目的报酬契约履行权
22、益估价配比配比收益利润表业绩评价永续收益模型模式成本变动综合收益表企业产出(剩余)计量结果奥尔森估价模型 五、结束语本文以资本市场为背景,从经济机制的角度给出了会计准则性质的一个阐释。会计准则的“经济机制观”能更好地解释会计准则的产生和变迁,它同时结合了“技术观”与“非技术观”的优点,更有利于指导会计准则的制定。无疑,这给会计准则理论的主要使用者会计准则制定机构提供了另一种可供选择的行动理由。制定一套高质量的会计准则体系是我国会计理论界、实务界和政府主管部门共同追求的一项宏伟目标。虽然我国资本市场还不发达,会计准则也不仅仅适用于上市公司,但市场导向的改革目标已不容动摇,现代企业制度终
23、将建立,以股东利益(公众利益)作为准则制定的目标能为资本市场的发展和完善创造良好的信息环境,世界经济的发展证明了这一目标的正确导向作用。把准则制定看作一个机制设计过程,其中隐含的一个前提是准则制定者(政府)是公众利益的代表,如果说在西方对这一前提还有怀疑的话,则我们有理由相信作为社会主义政府代表的我国准则制定机构完全符合这一前提假定,我国的准则制定应该比西方国家能更好地实现其目标,完成会计的历史使命,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参考文献1. 杜兴强。 2001. 契约·企业信息产权·博弈。 厦门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打印稿。2. 葛家澍、刘峰。 1996. 从会计准则的性质看会计准则的制
24、定。 会计研究, 2:19-24.3. 刘峰。 2000. 企业准则变迁。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4. 迈克尔·特菲尔德著。 文硕等译。 会计思想史。1989. 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5. 田国强。 2003. 经济机制理论。 经济学(季刊), Vol. 2, No.2.6. 汤姆·科普兰著。 贾辉然等译。 1998.价值评估公司价值的衡量与管理。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7. 瓦茨、齐默尔曼著,陈少华等译。 1999.实证会计理论。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8. 威廉姆R.司可脱著。 陈汉文译。 1997. 财务会计理论。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9. 谢诗芬。 2000. 高级财务会计问题研究。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10. 谢德仁。 2001. 企业剩余索取权:分享安排与剩余计量。 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1. Barth, Beaver, and Lands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法律文化在法治建设中的作用与价值试题及答案
- 班主任与学生沟通技巧的提升计划
- 软考网络管理员备考计划试题及答案
- 人才招聘与培养计划
- 结合客户反馈优化生产流程计划
- 自然语言处理技术进展试题及答案
- 2024年沈阳工程学院辅导员考试真题
- 2025年法学概论百科全书式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吉林省医疗保障局下属事业单位真题
- 2024年塔城地区中医医院招聘笔试真题
- 山水田园诗鉴赏公开课一等奖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 酒店管理会所希尔顿酒店设计标准第节电梯电扶梯
- 推销实战技巧与客户优秀服务技巧
- 福建新费用定额交底材料
- 器质性精神障碍患者的护理
- 趣味英语课件完整版
- 大学武术智慧树知到答案章节测试2023年浙江大学
- 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
- 五防系统调试报告
- 日语综合教程第六册 单词表
- 市委政研室主任关于如何写稿子的讲话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