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的启示案例分析_第1页
钓鱼的启示案例分析_第2页
钓鱼的启示案例分析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钓鱼的启示教学案例分析付 东 丽大峪沟中心小学回顾这一课的教学,我认为妙丽老师有以下几个亮点:首先在课文的导入上,妙丽老师巧妙地运用了于谦石灰吟一诗,“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作为这一课的切入点。上课伊始,以这两句诗给学生一个提醒,做人要清清白白、堂堂正正。接着我假设了在路上捡到钱的情形,让学生做出选择,进一步明确怎么样才是堂堂正正、清清白白。可是捡金不昧的事情不是每天都发生的,但与之类似的问题却经常面对,怎么办呢?揭示课题:钓鱼的启示。第二,这一堂课上出了语文味,注重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妙丽老师先让学生根据预习说说课文的主要人物都有谁,学生轻而易举地说了出来,并且把鲈鱼也列为这篇课文的

2、“人物”,我觉得学生能说到这一点值得肯定,毕竟鱼也是一个有生命的物体,况且它在本文中的地位不可忽视,所以妙丽老师把它和“我”、父亲一道写在黑板上。这样自然就引出了对“鲈鱼”的解释。上课前妙丽老师已经考虑到这个环节,并用一句范仲淹的“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来概括鲈鱼的味美,为下文“我”不舍得放走它埋下了伏笔。 这时,妙丽老师并没有急着让学生读课文,而是让学生从课题判断课文的重点是落在“钓鱼”上还是“启示”上。有学生不假思索地答到是钓鱼,但稍一体会,又都回答说是在“启示”上。妙丽老师于是让学生快速默读课文,找一找,钓到鲈鱼之后,“我”和父亲都有一些怎样的反应呢?之后的交流汇报可能是这一堂课的重头

3、戏。课前,妙丽老师就设想在这个环节要安排学生的朗读训练,但并没有考虑具体的步骤。但学生们似乎特别地有兴趣。尤其是描写“我”心里活动句子,通过朗读,体会“我”得意、急切、伤心、依依不舍的内心活动,有浓浓的语文的味道,指名读、齐读、比较读交替运用。也许是受到学生良好表现的启发,在读父亲要“我”把鱼放回湖里去这句话时,妙丽老师让学生体验父亲说这番话时的不同语气,有的说平静,有的说坚定,有的说大声,这不就语文课标所倡导的对文本的个性化体验吗? 第三,对课文重点的突破有新意。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父亲的这一态度,妙丽老师向学生出示了荀子和孟子两位先哲的话,即“欲不去也,求其节也”和“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通过对这两句话的朗读和理解,学生心中明确了一个人对“欲”即欲望和诱惑是要有所节制,做出取舍。进而点出在这篇课文中的鲈鱼就好比是“欲”、“诱惑”。到此,课文的主旨才最后揭示出来。因为有了这样两个类似台阶的铺垫,学生对课文最后理解的理解也就迎刃而解了。而把古代哲人经典的引用,也使这堂课增添了一定的文化气息。第四,本文的教学,还有一些细节的处理比较恰当。如对“钓”和“钩”字的区分,妙丽老师利用书写课题的机会,故意混淆“钓”和“钩”,让学生来纠错,并辨析两个字的不同。词语的教学方面,“不容争辩”是比较成功的例子。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