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无相生教学设计1-人教课标版最新版_第1页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1-人教课标版最新版_第2页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1-人教课标版最新版_第3页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1-人教课标版最新版_第4页
有无相生教学设计1-人教课标版最新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课题: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选读编号: 有无相生第一课时年级:高二()班学生姓名:学号:组名:【教学目标】 、重点学习选文第、则;、掌握相关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教学重点】在诵读的基础上梳理课文,积累掌握掌握各类文言知识。【教学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把握老子中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诵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分清句读。、校正字音()斯恶(è)已()音声相和(è)()共一

2、毂()()埏埴(áí)以为器()凿(á)户牖()以为室()自见(à)者不明,自矜()者不长() ()曰余食赘(ì)形,物或恶(ù)之()其脆易泮(à)()起于累(é)土  二、归纳文言现象:、通假字自见者不明(现)死而不亡者寿(妄)其脆易泮(判)起于累土(蔂)、词类活用(找出并解释)自是者不彰(意动,认为正确)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意动,把当作有为,把当作事业,把当作有味)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形作名)夫轻诺必寡信(使动,使减少)多易必多难(意动,

3、把看得容易;使动,使增多)是以圣人犹难之(意动,认为难)其未兆易谋(名作动,显露迹象)常于几成而败之(使动,使失败)慎终如始(形作动,慎重对待)、古今异义(写出古义)埏埴以为器(来做)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走不远;不能明理)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做事;差不多成功)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柔软;僵硬)、文言句式自知者明自胜者强(宾语前置)报德以怨,图难于其易(状语后置)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状语后置)千里之行(宾语前置)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被动句)三、研读文本:()诵读。()梳理,在课本上标出加点字的意思。()翻译。()分析。、研读第节:【原文】:天下皆知美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

4、结构独立性)为(判断词,是)美,斯(连词,那么、就)恶(丑,与“美”相对)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副词,互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对照,比较),高下相盈(充满),音声相和(应和),前后相随,恒也。【译文】:天下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都知道什么是善,就知道什么是不善了。有和无是互相生成的(有有就有无,有无就有有),难和易是互相促成的,长和短是互相比较的(没有长也就无所谓短,反过来也一样),高和下是互相补足的,乐器的音响和人的声音是互相应和的,前和后是互相跟随的,这道理是永恒的。【赏析】:老子把很多社会人生现象提炼为一系列的对立项,比如美与丑、善与恶、有与无、难与易、长

5、与短、高与下、前与后等等,认为所有这些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对立统一,是来于自然的重要启示,是道的永恒规律。【问题探究】:“美丑相对”“有无相生”“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都不难理解,可“难易相成”该如何理解呢?提示:传世老子第六十三章有一句话说:“天下难事必作于易”,意思是指,天底下困难的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比如人们常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做一件好事这是“易”,无数个做一件好事加在一起,或者说一辈子做好事,这就难了也正因为很难,所以更加可贵。这个例子就显示了“易”生成“难”的道理。在面对某个问题需要解决的时候,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

6、问题看得很难,就更加谨慎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容易解决;相反,人们由于把解决这一问题看得很容易,不够慎重不够用心不够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难以解决了。这里面也包含了有难生成易,有易生成难的道理。、研读第节:【原文】: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译文】:三十根辐条,聚集到车毂上,只有车毂中间是空的(就是说只有有了它中间空的地方),才成就了车子的作用。和陶土来做陶器,只有器皿中间是空的,才具备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来建造房屋,只有门窗四壁中间是空的,才具备房屋的作用。因此有车子、器

7、皿、房屋等是一种便利,但恰恰是“无”使它们发挥了作用。“无”“有”“车”毂中心有车之用“器”器中心有器之用“室”户牖有室之用【赏析】:器物实体这个“有”,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这个“无”,才是发挥作用的关键。显然,“有”与“无”是辩证统一、互相依存的,二者缺一不可,而老子更强调的是空虚不盈的作用。、研读第则。【原文】:企(踮着脚跟)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通“现”表现)者不明,自是(意动用法,以为是)者不彰,自伐(夸耀)者无功,自矜(夸耀)者不长(得到尊重)。其(如果)在(存问、询问)道也,曰余食赘(肉瘤)形,物(指牲畜)或(有的)恶(厌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居于、立身)。【译文】:踮着

8、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人走不远,(就好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或不被人为有功),自尊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尊重。(“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行为)用道的观点来看,是吃剩下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就连有的牲畜都厌恶这些东西。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境地。【赏析】:在本章中,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急躁冒进、自我炫耀的行为不可恃,也喻示着雷厉风行的政举将不被人们所普遍接受。这一章,老子探

9、讨了人生真谛与生活哲理,其重点在于人的自我修养的完善,强调了自我修养的价值与意义。这其中仍然贯穿着以退为进和所谓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这种观点、这种态度绝不是无条件的、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采用的,而仅是对现实斗争中某种情况下可以采用的策略,这虽然说不上是在逃避现实的政治斗争,但表面上给人的印象却是消极退守和防御。当然,这是老子哲学思想的一贯主张。、研读第则。【原文】:知人(了解别人)者智,自知(了解自己)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á,刚强)。知足者富。强(,尽力,竭力)行者有志。不失其所(名词,地方,位置)者久。死而不亡(通“妄”,荒谬)者寿。【译文】:了解别人的人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圣

10、明(即了解自己更重要)。战胜别人的人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仁刚强(即战胜自己更重要)。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人。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有意志。不丧失合适位置的人(比如那些自知、自胜的人)能够长久。死得不荒唐的人即正常死亡的人就是长寿的。【赏析】:中国有一句话“人贵有自知之明”,这句话的最早表述者,就是老子。在老子看来,知人、胜人十分重要,但是自知、自胜更加重要。老子所体现出来的有关“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的看法,都显示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对今人的启示意义是深刻的。“自知者明”,就是说能清醒地认识自己、对待自己,这才是最聪明的,最难能可贵的。“知人”就是了解别人,“自知”就是了解自己,这是一组

11、对立项。在两者之间,老子选择的是“自知”。它认为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了解自己的人则是高明、圣明。这是一个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自知实际上更为困难;一般人的毛病尤在于不自知。“胜人”和“自胜”是一组对立项。在两者之间,老子选择的是“自胜”。它认为战胜别人的人只是有劲儿,战胜自己的人才是刚强。这也是一个极富人生哲理的判断,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自我其实更难于超越,就是说战胜自己其实更困难。一般人认为富有就意味着拥有大量的财产,可老子却说那知道满足的人就是富有的人。其中的启示意义也是很深刻的。一个拥有大量财产的人如果不知道满足,那么他就会有跟缺乏财物的人一样苦恼。一般人认为一个人心里有长

12、远打算就意味着他有志了,老子却说确定不移、竭力实行的人才算得上有志。其中的人生意义同样是很深刻的,因为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都耽于空想。老子认为,不丧失其合适位置的人(即能够做到自知、自胜、知足、强行的人)才能够长久,死得不荒唐亦即正常死亡的人就算得上长寿。站在它的立场上看,活得年岁多却不得善终的人,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呢?所有这些论断,都显示了老子对社会人生的独特理解。本章中讲述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主张人们要丰富自己精神生活的一系列观点。老子认为,个人的精神修养,可以使人具有智、明、力、强、富、志、久、寿这些品格和素质,这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

13、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满饱的精神风貌。老子极力宣传“死而不亡”,并不是宣传有神论,不是在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这当然可以算做长寿了。“这一章宣传了一系列消极、保守、反省的精神修养观点”,宣传精神胜利法,说“死而不亡是长寿,都是唯心主义的思想”。(任继愈老子新译修订本第页)、研读第节。【原文】: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梳理。为(意动用法,把当做有为)无为(道家指清静虚无、

14、顺其自然),事(意动用法,把当做事业)无事(道家指无为而治),味(意动用法,把当做有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名词,难事)于(介词,从)其易(名词,容易处),为大(名词,大事)于其细(名词,细小处)。天下难事必作(开始)于易(名词,容易的事),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名词,细小的事)。是以圣人终不为大(名词,大事),故能成其大(名词,伟大)。夫轻诺必寡(使动用法,使减少)信,多易(意动用法,把看得容易)必多(使动用法,使增多)难。是以圣人犹难(意动用法,把看得困难)之,故终无难矣。【译文】:以“无为”的态度作为,以不生事的态度做事,以恬淡无味为滋味。大生于小,多起于少,用恩德来报答怨恨,从

15、难事的容易处入手来解决它,从大事的细小处来完成它。天底下的难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容易的事,天底下的大事一定产生于一件件细小的事(解决了一件件容易的事,最终也就解决了难事;完成了一件件细小的事,最终也就完成了大事)。所以达到最高境界的人始终不做大事,因此成就了自己的伟大。轻易向人许诺一定缺少诚信,把很多事情看得容易一定会遭遇很多困难。因此达到最高境界的人遇事尚且把它看成困难,因此它始终没有困难。【赏析】:本章旨在阐发“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也可以说是一种处世哲学。老子讲“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道理,从前几章的内容来看,老子反对以繁琐的禁令去捆住人民的手脚,限制和扰乱百姓的生活。要想有所作为,就

16、必须采取无为的、顺应自然的态度,必须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对待生活。他提醒人们注意,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所以我们要重视积累;还要重视困难,谨慎行事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对待天下,都是持无为的态度,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为,所以叫无为。把这个道理推及到人类社会的通常事务,就是要以无事的态度去办事。因此,所谓无事,就是希望人们从客观实际情况出发,一旦条件成熟,水到渠成,事情也就做成了。“图难于其易”。这是提醒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面临着细易的事情,却不可掉以轻心。“难之”,这是一种慎重的态度,缜密的思考,细心而为之。、研读第则。【原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

17、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梳理】:其安易持,其未兆(名词作动词,显露迹象)易谋,其脆易泮(通“判”,分离),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通“蔂”,装土的工具)土。千里之行(即“行千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做事、行事),常于(在)几成(几乎成功)而败(使动用法,使失败)之。慎(慎重对待)终如始,则无败事。【译文】:事情安稳的时候容易持守,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的时候容易解决,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离,事物细小的时候容易散失。要在还没有出

18、现问题的时候解决问题,要在还没有陷入混乱的时候治理混乱。张开两臂才能抱得过来的大树,是从极细小的萌芽生长起来的。很高很高的台子,是从一筐土开始建起来的。很遥远很遥远的的行程,是从脚下那一小步走出来的。人们做事,常常是在将要成功的时候让它失败了。如果在将要完成的时候像开始的时候一样谨慎,就不会败坏事情了。【赏析】:本则所说的是关于前瞻性的智慧。这一则所言,意思不止一层:要注意事物的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是说严重后果形成于细微之处。做事要善始善终,持之以恒。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

19、中事物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的出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许多人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没有保持事情初始时的那种热情,缺乏韧性,如果能够在最后关头要像一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出现失败的事情了。、研读第则。【原文】:、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稿。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译文】:人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他死后身体是僵硬的。草木活着的时候是柔软易断的,它死后是干枯的(硬挺挺的)。因此坚强跟死

20、亡是同类的,柔弱跟生命是同类的。因此军队逞强就会被消灭,树木刚强就容易被折断。逞强逞大的人落入下风,持守柔弱的人占据上风。【赏析】:这一章以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反复说明这样一种观点:柔弱胜刚强。老子对于社会与人生有着深刻的洞察,他认为世界上的东西,凡是属于坚强者都是死的一类,凡是柔弱的都是生的一类。因此,老子认为,人生在世,不可逞强斗胜,而应柔顺谦虚,有良好的处世修养。四、小结:感受选文的思想精华认识世界: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相互依存认识自己:不自以为是,贵有自知之明认识人生:凡事从细小处做起,积累,善始善终,有预见性生存之道:以柔克刚五、课堂练习对于“强大处下,柔弱处上”的说法,你怎样看待?提

21、示:老子辩证法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在对立项的列举中,特别重视“柔”“弱”“贱”的一方。这就是有名的“守柔曰强”的思想。这除了教导统治者要谦虚谨慎、重视基础(“圣人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之外,主要是要人们注意到只有处于“柔”“弱”的一方,才永远不会被战胜。这就是说,不但不要过分地暴露了自己的才能、力量和优势,要善于隐藏优势或强大,而且不要去竞赛或争夺那种强大。要“守雌”“贵柔”“知足”,这样就能保持住自己,就能持久而有韧性,就能战胜对方而不被转化掉。这一观念在总结世事经验、开启人生智慧上曾起过作用。从“老子不为天下先”“先让一步然后还手”到“哀兵必胜”“宁受胯下之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等等,在

22、忍让和委屈中以求得生存的可能和积蓄力量,用以夺取最后的胜利。这也属于中国的智慧。它仍然承续了不动情感、清醒冷静的理智态度和不失主体活动的特征,以服务于家族、邦国和个体的生存。它不是明晰思辨的辩证法,而是维护生存的辩证法六、拓展、举出能够反映我们这一节课学习到的老子思想的例子。(成语、俗语、格言、诗句、事例均可)如:失败是成功之母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吃一堑,长一智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大巧若拙,大智若愚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赫拉克利特“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居安思危等等。失败是成功之母、虚心使人进

23、步,骄傲使人落后、错误可以成为正确的先导、吃一堑,长一智老子的这种“有生无,无生有”的观点正是我们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简单点说:就是“凡事无绝对。” 例如我们所背的每日一句里就有这样一句话: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也是说那满地的落花,看似已经无情地离开了,然而当它萎顿腐化成春泥之后,还能继续供给养分,起着培育下一代的作用哪!) 还有一句:“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意思是说:秋末冬初,荷叶败尽,菊花枯萎,好像什么都没有了,但那傲霜挺拔的菊枝在寒风中依然显得生机勃勃。这时候,你也不要以为一年的好景将尽,事实上,这景象也意味着最美的景色初冬的橙黄

24、桔绿的时节也就到来了!看似“无”,实又“有”,这就是老子的“有无相生”了。 。坚持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天下无易事,只怕粗心人。 袁枚 ()为学须刚与恒,不刚则隋隳,不恒则退。 冯子咸 ()涓滴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 贝多芬 ()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人有恒心万事成,人无恒心万事崩。 ()苟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行百里者半九十。 ()虽有卓越的才能,而无一心不断的勤勉、百折不回的

25、坚持,亦不能立身于世间。积累 ()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 ()面对悬崖峭壁,一百年也看不出一条缝来,但用斧凿,能进一寸进一寸,得进一尺进一尺,不断积累,飞跃必来,突破随之。 华罗庚()天才在于积累,聪明在于勤奋。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华罗庚()伟大的成绩和辛勤的劳动是成正比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 鲁迅()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选取老子中的一句和几句格言,谈自己的感受。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事情接近成功的时候通常都不太用心、不太慎重,因而放松自己的努力。老子指出,很多事情终归失败,根源就在这里,在接近完成的时候,必须要对待开始一样慎之又慎。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犯“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毛病。老子指出,这样做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会离目标越来越远。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喜欢逞强逞大。老子指出,这样最终会落入下风,甚至陷于死地。在日常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