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水泵及水泵站课程设计1基本设计资料1.1 基本情况本区地势较高,历年旱情比较严重,粮食产量低。根据规划,拟从附近河流扬水灌溉该区的10万亩农田,使之达到高产稳产的目的。机电扬水灌区内主要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和棉花等。灌区缺少灌溉制度,现参考附近老灌区的灌水经验,拟定出本灌区灌溉保证率为75%勺灌溉制度。具设计灌水率如表1所示。表1设计年内灌水率灌水时间(日/月)1/3-15/416/4-10/611/6-30/71/9-30/915/11-10/12灌水率(l/(s千亩)27.0022.0014.5023.5029.751.2 地质及水文地质资料根据可能选择的站址,布置6个钻孔。由地质柱状图
2、明显的看出,3米以内表土主要是粘壤土,经土工试验,得到的有关物理指标为粘壤土的内摩擦角4=35。,承载力为220kN/m2。站址附近的地下水位多年平均在202.2m左右(系黄海高程)。1.3 气象资料夏季多年平均旬最高气温34C,春、秋季干旱少雨,年平均降雨量为524mm降雨年内分配极不均匀,每年7、8、9月的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80%以上。年平均无霜期为200天左右,多年平均最低气温为-8C,最大冻土深度为o.44m。平均年地面温度为15C,平均年日照时数为2600.4h0累积年平均辐射总量为527.41kJ/cm,平均日照百分率为59%。热量和积温都比较丰富,能满足一年两熟作物生长的需要。
3、1.4 水源灌区南侧有一河流,是规划灌区的水源,其水量充沛。灌溉保证率为75%寸的河流月平均水位如表2所示。表2河流月平均水位(保证率为75%月份123456789101112水位(m)208.208.209.209.209.209.212.213.213.209.209.208.992357002889灌溉保证率为90%寸,灌溉期间旬平均最低水位为204.8m。5年一遇的旬平均最高水位达2l6.5m,夏季多年旬平均最高水温为20C。1.5 其它根据规划,为保证扬水后自流灌溉,出水池水位均不应低于234ml站址附近有8kV高压电力线通过,已经有关部门批准,可供泵站使用。该地区劳动力充足,交通方
4、便。除水泥、金属材料以及泵站建设中所需的特殊材料外,当地可提供砖、石、砂、瓦、木材等建筑用材。根据机电设备的运行特性,每天按20h运行设计。1.6 要求完成泵站设计中初设阶段的部分内容,成果包括设计图纸和设计说明书1.6.1 图纸1)枢纽平面布置图(绘制在地形简图上)2)泵房平面图,泵房纵、横剖面图。1.6.2 设计说明书1)概述建站目的,设计任务,资料分析,设计所依据的规范和标准2)机电设备选择的依据和计算。3)泵站各建筑物的型式、结构选择的依据、计算结果及其草图。4)泵房尺寸拟定的依据和设备布置的说明。5)验证机组选择的合理性,并说明其在使用中应注意的问题。6)必要的附图、附表、参考文献图
5、1站地地形简图,.彳用”J;规范与标准:ISO9001。1. 机电设备选择的依据和计算依据:根据等阶梯灌水率图,初定水泵台数,再依据单台水泵的设计流量和设计扬程,查相关图表,进行水泵性能比较,来确定机电设备。计算:(1)设计流量的计算:毛灌水率换算成机灌水率公式为:式中q设修正后的设计毛灌水率,1/(s千亩);t机机组每天开机的小时数。计算如表所示:阶梯毛灌水率图:则由计算绘制出机制灌水率图:取灌水率中最大值来计算泵站的设计流量,公式为式中qma机修正后的最大灌水率,1/(s千亩);切设计的灌溉面积,千亩。故得到:Q设=qa收=36.967247/2.S3(2)确定水泵的设计扬程1)平均实际扬
6、程公式为:式中H实i相应时段ti时的出水池与进水池水位之差,m;iQi相应时段ti时的泵站供水流量,1/s;ti不同灌溉时段的泵站工作天数,天。计算:2)确定水泵设计扬程公式为式中Ah管路沿程和局部水头损失,m;K管路水头损失占平均扬程的百分比,查表选用k=0.05。故得到:(3)机组选型初定水泵台数为5台,其中一台为备用泵。则单泵流量为:Q=Q/4=24723/461查表,选泵选用20SA-SS型双吸卧式离心泵,其参数如下:2.泵站各进出水建筑物的型式、结构选择的依据、计算结果及其草图(1)计算经济管径进水管径D=(0.忸0.92)=QVQ-85.618,668(mm)取D=700mm,采用
7、钢管。出水管径D=(0.6_5078)=QJ0.70.618550(mm)取D=600mm,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2)确定水泵的安装高程由水泵参数知必需汽蚀余量Ahc为5.8m,则:h二h0.35.80.=36.1(m)0. 2 97(m)9. 982( m)P0-4-30-24查得本区水的汽化压力:a=0.24父310P109.8大气压力:=10父8.8100管中流速:V=Q=I:=1.6061.2(m/s)sTFfFFVf/LoLOD20.7244估计进水管道约为8米,22故h沿=0.00107-V8=0.00107168=0.035(m)D1.30.71.3局部阻力系数:喇叭口=0.
8、1接管偏心渐缩,2=0.290o弯管7=0.6.V21.6062故h局=(,1+,2+,3)=(0.1+0.2+0.6)=0.1184(m)2g29.8故ha=h沿+h局=0.035+0.1184=0.1534(m)g则Hg=PaP-h-hg=9.982-0.297-6.1-0.1534=3.412(m)(3)引渠的设计与布置3米用混凝土光滑面衬砌,参数为Q=2.472m/s、i=1/3000、m=1.0、n=0.015。利用水力最佳断面公式公式及b=2hY12m-m)计算得水力最佳断面b=2m、h=1.0m。如图所示:(4)前池的设计与布置前池扩散角取为600o前池长度:LB-b 202r
9、-60 一2tg 2tg 三221 9. 63(,rm) L=20 m,(进水池宽B=22 m)。池底纵坡降i=1/31/5,取i=0.3。前池翼墙面与前池中心线成45夹角的直立式翼墙。(5)进水池的设计与布置进水池边壁采用矩形边壁。进水池悬空高度(口进=1.5D)P=(0.6L0.8)D进=0.7父1.5M0.7=0.735(m),取P=0.8m进水口淹没深度h淹至(1.01.)25进D取h淹=3.0m后墙距T=(0.L81.0进口取T=1.0m侧墙距C=1.5R=1.575取C=1.8mkQ172.47222 3进水池长度L=为.64m又L之4场+T=5.2碗L=6m示意图如下:进水池宽度
10、B=22m进水池池顶高程=312.5+0.6=313进水池池底高程=308.8-3-0.8=o3进水池深度=313.13058.1(6)出水池的设计与布置出水池采用正向淹没式出流,出水管道两泵一管,管径D为0.8m。2.472Q出水管中流速vo=-2=2.46m/so二_2二一一2D20.82442管口上缘最小淹没深度hvmin2/0-=0.62、mhs=hvmin+0.2=0.82m2g出水池宽度B(23)oD取B=12m出水池池顶高程顶=高十Ah=327.3+0.5=327.8m。示意图如下出水池底板高程2_22.462一.-出水池长度L=a(hs十一o-)=6.71(0.82+)=7.57m,取L=8m。2g19.6(7)出水管道的设计与布置其管径为D=800mm。示意图如下:4、泵房尺寸的拟定和设备布置根据该地区的地质水文条件及所选泵型,泵房采用分基型,主机组采用一列式布置,配殿设备采用一侧式,检修间布于泵房的一端。示意图如下(见图纸)5、进行工况校核水源的最高水位=312.5m,最低水位=308.8m。出水池的最高水位初定为327.3m,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英语教师学期工作总结模版
- 放学后班级管理
- 软件培训课件制作规范
- 湖北省恩施州鹤峰县2025届七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届湖北省武汉市新观察八年级数学第二学期期末监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生涯发展展示
- 大学生职业规划大赛《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业》生涯发展展示
- 动态护理查房
- 小儿常见急症护理
- 公司培训系统构建与实施
- 《狼王梦》读书分享PPT
- 电力市场交易模式
- 妇科门诊护理质量控制管理考核标准
- 第四课《单色版画》 课件
- 秋收起义-完整版课件
- 朝阳区编制外岗位应聘人员报名表
- 自动喷水灭火系统质量验收项目缺陷判定记录
- 人教版一年级起点小学二年级英语下册全套教案
- T-CCIAT 0043-2022 建筑工程渗漏治理技术规程
- 供货、安装、调试、验收方案
- 电气设备-开篇绪论汇编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