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溶液法制备丙烯酸树脂学习_第1页
水溶液法制备丙烯酸树脂学习_第2页
水溶液法制备丙烯酸树脂学习_第3页
水溶液法制备丙烯酸树脂学习_第4页
水溶液法制备丙烯酸树脂学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水溶液法制备丙烯酸树脂专业方向课程设计(合成工艺设计)题目:水溶液法制备丙烯酸类吸水性树脂课程设计任务书课程设计题目:水溶液法制备丙烯酸类吸水性树脂一?课程设计内容及设计要求:1 .查阅文献资料,了解丙烯酸类吸水性树脂水溶液法的制备,设计实验方案;2 .研究交联剂对吸水树脂吸液倍率的影响;3 .研究引发剂对吸水树脂吸液倍率的影响;4 .研究中和度对吸水树脂吸液倍率的影响;5 .研究淀粉接枝反应对吸水树脂洗液倍率的影响;6 .归纳、分析总结实验研究数据,撰写课程设计报告。三?课程设计时间安排:3月11日至3月22日3月11日-3月13日上午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指导老师检查方案的合理性;3月1

2、3日下午-3月20日实验研究;3月21-22日实验结果分析、讨论、撰写设计报告。四?主要参考资料:1韩枚江,改性聚丙烯酸类吸水性树脂性能比较及在植物种植中的应用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72韦爱芬,朱其虎.淀粉基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及性能研究J.轻工科技,2017目录水溶液法制备丙烯酸类吸水性树脂1 .前言:41.1 高吸水性树脂简介41.2 淀粉基高吸水性树脂42 实验部分62.1 实验试剂与仪器62.1.1 实验试剂62.1.2 实验仪器62.2 实验过程62.2.1 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62.2.2 淀粉基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62.3 吸水倍率的测定73 结果及讨论73.1 交联

3、剂用量对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73.2 引发剂用量对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83.3 中和度对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93.4 淀粉用量对接枝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104 结论11参考文献11水溶液法制备丙烯酸类吸水性树脂摘要:本实验运用溶液聚合法,采用丙烯酸,氢氧化钠作为主要反应试剂?并添加过硫酸镂(引发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酸酰胺(交联剂)制取丙烯酸类高吸水性树脂,并研究了引发剂用M、交联剂用M、中和度、淀粉接枝,这四个因素,进行组测定自来水吸水速率的实验,找出最优条件。关键词:丙烯酸系高吸水性树脂;溶液聚合法;淀粉接枝;吸水倍率;1.刖言:1.1高吸水性树脂简介高吸水树脂是一类含有亲水基团和交联结构的大

4、分子,最早由Fanta等采用淀粉接枝聚丙烯腈再经皂化制得。按原料划分,有淀粉系(接枝物、羧甲基化等)、纤维素系(羧甲基化、接枝物等)、合成聚合物系(聚丙烯酸系、聚乙烯醇系、聚氧乙烯系等)几大类。其中聚丙烯酸系高吸水树脂较淀粉系及纤维素系相比,具有生产成本低、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吸水能力强、产品保质期长等一系列优点,成为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热点。目前世界高吸水树脂生产中,聚丙烯酸系占到80%高吸水聚合物是上世纪6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1961年美国农业部首次将淀粉接枝于丙烯腈,制成一种超过传统吸水材料的HSPAN淀粉丙烯腈接枝共聚物。1978年日本率先将高吸水聚合物用于一次性尿布,从此引起了世界各国

5、科学工作者的高度重视。上世纪70年代末,美国提出用放射线处理交联各种氧化烯烃聚合物,合成了非离子型高吸水聚合物,其吸水能力达到2000倍,从而打开了合成非离子型高吸水聚合物的大门。1983年,日本又采用丙烯酸钾在甲基二丙烯酰胺等二烯化合物存在下,进行聚合制取高吸水聚合物。之后,又连续制成了各种改性聚丙烯酸和聚丙烯酰胺组合的高吸水聚合物体系。上世纪末,各国科学家又相继进行开发,使高吸水聚合物在世界各国迅速发展。聚合方法主要有:本体聚合法、溶液聚合法和反相悬浮聚合法等。本体聚合法由于反应热难以排除,加上聚合物出料难,用于实验室合成偏多。反相悬浮法以溶剂(油相)为分散介质,水溶性单体在悬浮剂和强烈搅

6、拌作用下,分散成悬浮水相液滴,引发剂溶解在水相液滴中而进行的聚合反应?溶液聚合法反应单体和引发剂等在适当的溶剂中进行聚合,聚合工艺简单,单体转化率高,吸水能力和保水能力强,最主要是制备工艺具有物耗低、能耗低、污染小的特点,是一种符合环保节能的制备方法,特别适合于工业化生产。本实验主要采用溶液聚合法来合成丙烯酸系高吸水性树脂。1.2 淀粉基高吸水性树脂淀粉系高吸水性树脂是之淀粉与乙烯基单体在引发剂的作用下经辐射制得吸水性淀粉接枝共聚树脂。淀粉系吸水性树脂(SAR的主链骨架是淀粉,在其主链上或接枝侧链上含有亲水性基团(-OH,-COOH,-CONH等),经轻度交联形成一个具有主链、支链和低交联度的

7、三维空间网络结构。淀粉系SAR除具有一般SAR勺吸水容M大、吸水速度快、保水能力强等优点外还具有生物可降解性。,被认为是一种环境友好材料。淀粉接枝丙烯酸类吸水性树脂主要是淀粉接枝丙烯酸、甲基丙烯酸或其他烯胫竣酸。它的制备原理包括离子型接枝共聚和自由基型接枝共聚。淀粉与乙烯基单体接枝共聚物的制备,一般米用自由基引发,即通过一定的方式,先在淀粉的大分子上产生初级自由基,然后引发接枝具有不饱和键的单体,使淀粉的大分子上产生初级自由基,然后引发接枝具有不饱和键的单体,使淀粉自由基与其发生亲核连锁反应。引发淀粉成为自由基的手段主要有物理方法和化学方法两大类。物理法主要是用电子HjC=CH-COONaHj

8、C=Cfl COQti束或放射线性元素的射线照射淀粉成自由基,再与乙烯基单体反应;化学法是指利用氧化还原反应等引发淀粉成自由基,再与具有不饱和键的单体反应。淀粉接枝聚丙烯酸的反应过程如:CH2OHCOCHCOONaCOOH淀粉接树脂的吸是吸水能力强有时自由基会在单体上形成,得到不含淀粉的单体聚合,即均聚物。实验中,枝共聚物为接枝聚合物和均聚物的混合物,越高的接枝率使得均聚物越少。水性主要与其化学结构及聚集态中极性基团的分布状态有关。为防止吸水性树脂在吸水时发生溶解,往往在合成时加入交联剂,使分子链之间发生交联反应。树脂网络大的结构因素,树脂网络的亲水集团是其吸水的动力因素。淀粉接枝丙烯酸类吸水

9、性树脂的吸水能力可以看成是通过水中的高分子电解质的离子电荷相斥而引起的伸展和由交联结构及氢键而引起的阻止扩张的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结果。1.3 高吸水性树脂吸水原理高吸水性树脂的吸水原理:高吸水性树脂一般为含有亲水基团和交联结构的高分子电解质。吸水前,高分子链相互靠拢缠在一起,彼此交联成网状结构,从而达到整体上的紧固。与水接触时,因为吸水树脂上含有多个亲水基团,故首先进行水润湿,然后水分子通过毛细作用及扩散作用渗透到树脂中,链上的电离基团在水中电离。由于链上同离子之间的静电斥力而使高分子链伸展溶胀。由于电中性要求,反离子不能迁移到树脂外部,树脂内外部溶液间的离子浓度差形成反渗透压。水在反渗透压的作

10、用下进一步进入树脂中,形成水凝胶。同时,树脂本身的交联网状结构及氢键作用,又限制了凝胶的无限膨胀。高吸水树脂的吸水性受多种因素制约,归纳起来主要有结构因素、形态因素和外界因素三个方面。结构因素包括亲水基的性质、数M、交联剂种类和交联密度,树脂分子主链的性质等,树脂的结构与生产原料、制备方法有关。交联剂的影响:交联剂用M越大,树脂交联密度越大,树脂不能充分地吸水膨胀;交联剂用M太低时,树脂交联不完全,部分树脂溶解于水中而使吸水率下降。吸水力与水解度的关系:当水解度在6085%寸,吸收M较大;水解度太大,吸收M下降,其原因是随着水解度的增加,尽管亲水的竣酸基增多,但交联剂也发生了部分水解,使交联网

11、络被破坏。形态因素主要指高吸水性树脂的主品形态。增大树脂主品的表面,有利于在较短时间内吸收较多的水,达到较高吸水率,因而将树脂制成多孔状或鳞片可保证其吸水性。外界因素主要指吸收时间和吸收液的性质。随着吸收时间的延长,水分由表面向树脂产品内部扩散,宜至达到饱和。高吸水树脂多为高分子电解质,其吸水性受吸收液性质,特别是离子种类和浓度的制约。在纯水中吸收能力最高;盐类物质的存在,会产生同离子效应,从而显著影响树脂的吸收能力;遇到酸性或碱性物质,吸水能力也会降低。电解质浓度增大,树脂的吸收能力下降。2型验部分2.1 实验试剂与仪器2.1.1 实验试剂表1实验试剂药品规格生产厂家过二硫酸钾AR西陇化工股

12、份有限公司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AR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可溶性淀粉AR永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氢氧化钠AR永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丙烯酸AR大茂化学试剂厂2.1.2 实验仪器表2实验仪器仪器型号生产厂家电子天平CP213奥豪斯仪器(上海)有限公司恒温加热磁力搅拌器DF-101S巩义市予华一起有限责任公司2.2 实验过程221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丙烯酸树脂:取35mL蒸储水、10mL丙烯酸于100mL烧杯中,取4g氢氧化钠用适M水溶解逐滴缓慢滴加至丙烯酸溶液中,使其中和度为75%,加入0.24g交联剂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0.2g过硫酸钾引发剂,不断搅拌宜至溶解完全,然后将烧杯放入温度65C

13、的恒温水浴中,1h后停止反应;取小块反应产品粉碎干燥。2.2.2淀粉基丙烯酸高吸水性树脂的制备淀粉基吸水性树脂:称取淀粉1g置于100mL小烧杯中,加入纯水10mL调成淀粉乳,边搅拌边加入4gNaOH与6mL配置而成的溶液,使淀粉完全糊化溶解取35mL蒸储水、10mL丙烯酸于100mL烧杯中,逐滴加入淀粉氢氧化钠溶液,使其中和度为75%,加入0.24g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0.2g过硫酸钾,不断搅拌宜至溶解完全,然后将烧杯放入温度65E的恒温水浴中,1h后停止反应;取小块反应产品粉碎干燥。2.3 吸水倍率的测定本实验采用自然过滤法,取0.2g完全干燥后的样品,放入过M的水中,静置8h,使样

14、品完全吸水,用纱布过滤出多余的水,称重。Q=(W2-W1/W1W1一干凝胶质M(g),W2吸水后凝胶质M(g),Q吸水倍率(g/g)3结果及讨论3.1交联剂用量对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本组探讨交联剂用M对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在中和度为75%引发剂用M为2%本体质M的条件下,改变交联剂用得出如下表格:、吸液倍率丙烯酸(g)交联剂用量(衿吸前m1(g)吸后m2(g)(g/g)103.531.04918.55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管理员删除2010 0.00.51.01.52.02.53.0交联剂用量(%3.54.0。 O 。 。 O 。8 7 6 5 4 3 吸液倍率75%交联剂用M不同的产品,测

15、102.991.10625.9122.43102.421.19144.436.28101.411.22567.7154.27100.511.22788.4871.1100.291.49124.96182.87100.151.4912079.54表3-1交联剂用M与吸液倍率数据由图3-2中可以看出,随着交联剂用M的增加,所得产品的吸水性先增加且在交联剂用M为本体3%寸达到峰值而后减少,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当体系不加交联剂时,聚合物是线性分子,不能新橙三围空间网络结构,树脂的交联密度增大,逐渐形成有效的吸水网络结构,树脂的吸水率也相应的增加并达到最大值;当交联剂用M过多时,交联密度打打增加,教

16、练点之剑的网链变短,形成的网络微孔变小,使得水分子难以进去其中,树脂分子的伸展收到阅知,从而导致吸水率开始下降。90图3-2交联剂用M对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3.2 引发剂用量对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本组试验探讨引发剂用M对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在中和度为为2.4%的本体质M的条件下,改变引发剂用从而得到引发剂用M吸水倍率得数据表格:丙烯酸(g)引发剂用量(%)吸前m1(g)吸后m2(g)101.081.03944.6741.99101.511.03345.1542.71101.751.08948.343.35101.991.10148.1142.70102.591.11647.2141.30103.0

17、71.10445.8640.54表3-3引发剂用M与吸液倍率数据由上数据绘制引发剂和吸液倍率线形图3-4,由图标可知,随着引发剂用M的上升,所得吸水树脂的吸水性先增大,而后减少,且在引发剂用M为本体的1.75%时到吸水性最佳,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因为当引发剂M小时,引发活性中心少,反应不完全,导致吸水率低,随着引发剂的用M的增加,分子链上的引发活性中心增多,反应效率变高,所以产物的吸液率也随之增加,但是过M的引发剂也会诱导但体检的均聚反应的反应,均聚程度的增加会导致吸液率下降,从图3-2中可以看出,引发剂与单体的最佳质M比为1.75%43.5率倍液吸1.03.01.52.02.5弓I发剂用量(

18、%O 43.42O 42.5 14O T- 4400.53.5图3-4引发剂用M对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3.3 中和度对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本组探讨中和度对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在中和度为75%引发剂用M为本体2%交联剂用M为本体2.4%的条件下,改变中和度,得出如下表格:中和度(吸前ml(g)吸后m2(g)吸液倍率(g/g651.03544.5542.04701.12950.2743.53751.04845.6742.58801.19749.3440.22851.06742.7239.04图3-5中和度用M对树脂吸水倍率实验数据由图上可知,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中和度为70%寸,产物的吸水性最佳作

19、为合成吸水性树脂的单体聚丙烯酸,未中和时其酸性较强,聚合速度快,聚合反应不易控制,而且由于其pH值较低,吸水性树脂在水中难以溶胀,不能产生良好的吸水性能,因此聚合之前需用碱液中和处理,将一COO基团变为一COO-Na+这样得到的吸水性树脂与水接触时,离子型的亲水基团一COO-Na发生电离,一COO固定与分子链上,Na+成为动离子,前者间的静电斥力使网络结构发生扩张,而为了维持电中性Na+不能向外部溶剂扩散,导致Na4树脂网络内外的浓度差,由此产生渗透压使水分子进一步渗入,这样就可以吸收大M的水,其次,由于离解后网络中的一COO之间与Na+之间同性离子浓度的增加,产生斥力使高分子网络溶胀能力被加

20、强,同时网络中的亲水基团一COO-Na+、一OH都可以和水形成相互作用,因此具有较高的吸水性能。随着网络的扩张,其弹性收缩力也增加,逐渐抵消阴离子间的静电斥力,而且交联的网状结构和聚合物内部的氢键抑制高分子链的无限扩张,最终达到吸水平衡。44率倍液吸396570758085O中和度(%图3-6中和度对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3.4淀粉用量对接枝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本组探讨中和度对树脂吸水倍率的影响,在中和度为75%引发剂用M为本体2%交联剂用M为本体2.4%的条件下,探讨淀粉用M接枝后树脂的吸水性,得出如下表格:淀粉用量(力)吸前ml吸后m2 (g)吸液倍率(g/g)(g)1.1862.1151.64

21、9101.361.3872.1675.7752.0653.9111121.31.4169.7965.2152.6845.25图3-7淀粉用M对树脂吸水倍率实验数据由上图可得,在一定范围内使用淀粉做接枝反应的吸水性均好于普通聚合的产物,这是由于淀粉大分子链是由葡萄糖剩基重复单元连接构成,每个葡萄糖剩基中有3个羟基,由于羟基较多,增加了分子内和分子间形成氢键的可能性,致使淀粉较易出现凝胶现象。接枝支链的引入,消耗了一部分羟基。另外,接枝支链使淀粉大分子排列松散,增大了大分子链间的距离,使得分子链的空间结构打打增加,且淀粉中存在大M亲水基团,使得吸水性进一步加强。52率倍液吸48464489101112淀粉用量(图3-8淀粉用量对树脂吸水性的影响4结论本研究就水溶液法合成丙烯酸系高吸水性树脂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探索,对合成高吸水性树脂进一步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此方法合成的产品活性高,耐盐性好,制作简单。产品使用后长期置于空气中能够自行降解,绿色环保,无毒。产品有广泛用途,并且市场前景好。通过实验确定了采用水溶液法用淀粉、丙烯酸合成高吸水性树脂的最优工艺条件:丙烯酸与淀粉作为主要反应试剂,氢氧化钠作为助剂,并添加过硫酸镂(引发剂);N,N一亚甲基双丙烯酸酰胺(交联剂)制取聚丙烯酸类高吸水性脂。当在引发剂用M为丙烯酸的1.75%;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