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汉英翻译中动词与句式的匹配策略刘华文,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认知与翻译、诗歌翻译、翻译与语言哲学和双语词典学1绪论:动词和句式Goldberg(1995)针对传统语法中动词语义及其论元组构的关系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传统语法把动词的n个论元意义看做是产生于相应的该动词的n个论元组构,或者反之亦然。Goldberg认为这表述落入了循环论证的窠臼,也使自身失去了阐释力。这种循环论证的弊病源自把动词的补语成分(complements)或其配价价元(valencies)看成是该动词所固有的,只要按一定的空语义的形式规则排列起来就形成了句法序列,从而产生了句子。但是,一门语言拥有把一个动词置入
2、组构关系的句式(construction),这种置入是词汇语义在句法形式层面上的实现。这与生成语法的观点是不一样的。生成语法认为“各种句法结构是在独立于相应的语义结构的情况下组织起来的”,Croft和Cruse用成分模型说明了这种句法形式与语义内容的脱离关系(参见Croft & Cruse,2004:258-259)。如果假定了句式跟一个语词一样也是语义和形式的组合体,即内蕴其中的是一种象征关系(symbolic link),那么一个动词在被融入进一个句式之后,除了形式上受到该句式的影响之外,其语义内容也会相应地受到影响,会被赋予它自身的语义内容之外的语义成分。动词的语义内容就这样因身处于句式
3、结构中而被丰富了起来。从动词自身的语义内容到被整合进句式中得到增容的语义内容,还可以从句式结构和语言使用者的认知概念结构之间的关系上加以解释。这种语义的溯源路向可以用Langacker(1990)的一本专著的书名中的三个术语来描述。Langacker这本书的名字为Concept,Image, and Symbol: The Cognitive Basis of Grammar。其中,image是语言使用者最为原初的感知对象,经过他的认知加工之后就变成了concept,而concept外化为语言之后就变成了symbol。语言中的动词也不外乎有这三个层面的内容:它源自被感知的image,基本上具有
4、一个自身的概念结构,同时它又具有形与音的语言符号特征,即symbol。除此之外它还有自己的句法表现,但是其句法表现与句式表现还不尽相同。根据框架语义学,一个场景或框架中的参与者对应着相应的角色。Goldberg称之为参与角色(participant role)。比如,动词的参与角色被描述成“一种与框架所专有的角色相关的事实”(Goldberg,1995:43)。相对于参与角色,出现在一个句式中的角色被Goldberg称为论元角色(argument role)。Goldberg对这两种角色做出了区分,把论元角色定义为“与更加一般性的角色如施事者、受事者和目标相关的角色”。此外,一个动词在句式框架
5、中的论元角色实际上就是该动词的参与角色的句法表现,亦即“突显的参与角色必须同论元角色融合在一起,而后者被实现为直接的语法功能”(Goldberg,1995:45)。Goldberg为了更加具体地区分参与角色和论元角色,特别以steal和rob两个动词为例,说明了论元角色相对抽象,体现的是一般意义上的句式中的施事者、受事者和接受者;而参与角色更为具体,呈现的是在一个框架或理想化认知模型(Ideal Cognitive Model)中各参与者的具体行为。一个动词一旦被融入到一个句式里,就会自然而然地接受句式的调整而在以下三个方面发生变化:论元角色(argument roles)、论元角色数目(ro
6、le number)以及论元角色的显著度(role profiling status)。原来的动词的语义框架内容随着被整合进句式语义框架而发生了变化,如图所示:Goldberg(1995:44-48)利用steal和rob两个动词说明动词被融入句式后所产生的语义差异。就动词本身的语义框架内容来讲,steal和rob句法结构可以说基本是一致的,即:rob:thief(agent)target(patient)goods(goal)steal:thief(agent)target(patient) goods(goal)但是如果把这两个动词分别放在相应的句式中,那么各自的语义内容就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7、:rob一般用于rob sb of sth句式中,而steal则一般用于steal sth from sb的句式中,这样就明显地产生了差异。试比较:rob:thief(agent)target(patient)goods(goal)steal:thief(agent)target(patient) goods(goal)比较这两个句式的语义框架内容,不难看出两个动词的论元在显著度上有所不同:rob sb of sth句式突出的是施事者和受事者,而steal sth from sb突出的是施事者和物品。同样地,rob和steal在汉语中的对应词“抢”和“偷”也有类似的句式语义框架的变化。(参见沈
8、家煊,2005:11-24)。句式除了会给被融入进去的动词带来论元角色的显著度(re-profiling of arguments)上的变化之外,还可以在以下两方面产生影响:(1)语义增容(Semantic Amplification)如英语动词pour本来并没有“给予”的意思,但是如果被置于双及物句式(ditransitive construction)中就会被附加上“给予”的语义内容。如在非双及物句式中pour表现为:He poured water into my glass.在这种情况下,动词pour本身的语义框架和句子的语义框架是基本重合的。其中的语义框架内容为:agent patie
9、nt(location)但是,如果把pour整合进双及物句式中,它的本来的语义框架就同双及物句式发生多多少少的错位,如在下面这个句子中:He poured me a glass of water.而这时pour的句式语义框架内容则为:agent recipient patient可见,由于pour被融入到了双及物句式中而额外被附加上了“给予”的语义内容以及“接受者”的论元角色。(2)论元角色增补(Complement-role Contribution)在英语中,像laugh、sneeze、think这样只包含具有一个参与角色(participant role)的动词具有被融入致使动句式(ca
10、used-motion construction)或结果句式(resultative construction)中的潜质,所以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动词会出现在以下句子中:laugh: The audience laughed the poor guy off the stage.(a resultative construction)sneeze:Frank sneezed the napkin off the table.(a resultative construction)think: In the last Star Trek episode. there was a woman who
11、could think people into a different galaxy.(a caused-motion construction)(转引自Goldberg,1995:154)以上三个句子中的poor guy、napkin和people都是原来动词的语义框架中没有的参与角色,但是在英语中laugh、sneeze和think可以被整合进结果句式和致使动句式中,所以在被融合进这些句式之后分别就增加了以上这些论元角色。综上所述,当一个动词被放入特定的句式之后就会产生相应的语义效应。Goldberg(1995)对此做出了详尽的论述。在翻译过程中必然会出现两种语言之间的动词与句式和句式与句
12、式之间的互动。那么,这些互动会以什么方式以及为什么能够发生是本文所重点考察的问题。2汉英翻译中的动词句式关联原则在翻译过程中源语与目的语的关联方式也可以从动词与句式以及句式与句式这两个层面上予以观照。也就是说翻译中的跨语互动既可以发生在动词和句式这样的两个层面上,也可以发生在同是句式的层面上。译者在开始对一个句子进行翻译时,常常会以句子作为基本的翻译单位。情形往往是译者把句子分解为词或词组,然后把它们在译入语中的对应词及其相关词项重组之后最终形成译文。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各部分的对应词并不享有同等地位。在接受重组时它们需要围绕一个核心的成分。而其中“动词为一个句子提供了复杂的句法和语义信息,它决
13、定了一个句子可能的句法结构或句法框架,也决定了那些与之共现的名词性成分的语义选择限制。(王葆华,2006:76)”可见,在一个句子中动词肩负着最为重要的句法任务,因为它扮演着一个整体性的角色,它在语义和句法层面都牵扯着其他句子成分。源语句子中的动词和句子中的其他论元成分应该是匹配的,从句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的意义上讲,也就是说动词和它所在的句式是完全匹配和兼容的。但是,由于不同的语言对同一个场景的认知概念架构方式上的差异,在翻译中就有可能会出现源语动词及其译入语的对应动词跟同一种句式的匹配度有所不同。这样,就出现了源语动词的对应动词在译入语中需要重新进行句式再匹配
14、的问题。如果可能的话,源语句子中的动词都要寻找自己在译入语中的对应动词。译入语句子的出现归功于所找到的这个对应动词负载的参与角色和它在译入语中的相关句式的论元角色的匹配。这一匹配取决于该动词和相关句式之间语义上发生的匹配度有多高。匹配度越高,两者的融合性越强。反之,两种角色之间的错位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匹配度也就相应地越低。在汉英翻译中,汉语动词和它的英语对应词所具备的与相关论元句式的融入程度是不一样的。它们各自的句式融入度体现在两个方面:匹配度和突显焦点的分配。这两个方面被Goldberg(1995:50)表述为以下两个原则:(1)语义兼容原则(Semantic Coherence Princ
15、iple)认为语义匹配度是参与角色和论元角色相融合的前提条件。换言之,参与角色是论元角色的具例(instance),而后者又是前者的图式(schema)。(2)对应原则(Correspondence Principle)认为动词两种角色的融合取决于动词的词义框架和句式框架享有同样的突显地位。突显地位的稳定性决定了两组角色的融合度有多大。以上两条原则共同保证了动词的参与角色和论元句式角色之间的兼容性。如果源语动词的译入语对应词不能完全符合这两个原则所规定的条件,两组角色就很可能在突显地位、角色数量以及认知映射关系等方面达不到相互匹配的程度,动词对应词和相关句式就无法匹配。3源语动词的对应动词和译
16、入语句式的匹配3.1动词对应词和译入语句式的完全兼容(警察亮出逮捕证,让元豹签名,)然后架着他,带出门推上车。(王朔,2004:99)这句的英译文为:(They produced an arrest warrant and told Yuanbao to sign it.) Then they hustled him through the door and into a waiting squad car. (Translated by Goldblatt, 2000:180)在英译文中hustle是作为“架”的对应动词出现的,而原文中的“架”只是表明施事者的一个动作,并没有这个动作所带来的结果,如果有的话也是从后面的“带”和“推”这两个动词暗示出来的。“架”不具有致动性是因为它没有被置入致动句式中。而在译文中,hustle显然是与致动句式匹配了起来,其后跟着through the door和into a waiting squad car这两个介词词组。原先由“带”和“推”表示的两个动作被分解后融入致动句式中。这两个动词的语义发生了转移,而转移走的语义内容正是被与致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江苏省苏州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物理第一次月考试卷(含答案)
- 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
- 抗生素使用常见问题课件
- 2025-2026统编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 最难的育儿题目及答案
- 江西小学教资题库及答案
- 高中几何经典题目及答案
- 扑火安全教育培训报道课件
- 2025年海底捞文员考试题及答案
- 河南二建考试试题及答案
- 柴油使用安全管理办法
- 安全生产的主体责任
- 茶叶质量安全培训课件
- 以语文为翼筑高中生健康心理之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探索
- 安全副总经理岗位职责
- 中国移民史与典型移民事件
- MSA2022年第2号氢燃料电池动力船舶技术与检验暂行规则
- 患者发生病情变化应急预案
- 中国写意花鸟课件
- 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
- 小学班级培优辅差课后服务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