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和防治策略_第1页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和防治策略_第2页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和防治策略_第3页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和防治策略_第4页
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和防治策略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水稻稻瘟病发生原因和防治策略前言1.1稻瘟病病原稻瘟病是由半知菌亚门梨形孢属灰梨孢(Byricularia grisea Sace,有性态为子囊菌亚门Magnaporthe属,但一般极少产生有性世代引起的世界性水稻病害,全球已有85个国家报道有稻瘟病的发生,流行年份往往造成惊人的损失。稻瘟病菌是一个异宗配合的子囊菌。Notteghem指出,一对被命名为MATl-1和MATl2的等位基因控制着它的交配型。迄今,尚未发现稻瘟病菌自然交配形成有性态陋,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通过人工交配使稻瘟病菌在培养基上产生子囊孢子。分生孢子洋梨形或倒棍棒形,无色,初期无隔,成熟时多具2个隔膜,个别的具有1.3个隔

2、膜,基部有脚胞,有时分隔处稍缢缩。分生孢子梗不分枝,一般有2.4个隔膜,基部稍粗,淡褐色,往上渐细,色淡,顶端呈曲折状,上有孢子脱落后的疤痕。多数是数根成丛自气孔或表皮伸出,很少单生。稻瘟病一般在平均气温达20时开始发生,最适宜温度因地区不同而略有差异,长江流域稻区为24-28,华南稻区为23-28,北方稻区为2225,温度过高或过低发病受到抑制。菌丝发育的温度范围为8-37,以26-28为最适。分生孢子形成的温度范围为10-35,以25-28为最适,所需最短时间为6-8小时,温度升高产孢量逐渐减少,超过32便极少产孢。孢子的形成以饱和湿度时为最适,在相对湿度90%以下时减少到lO%,在相对湿

3、度80%以下不能形成,因此多在夜间形成孢子幢。在自然条件下,稻瘟菌只侵染水稻。据日本报道可在田间一些单、双子叶植物的枯叶上腐生并产生孢子,人工接种时可侵染小麦、大麦、玉米、谷子以及狗尾草等禾本科杂草幢。1.2主要为害部位及症状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根据水稻受害时期和部位的不同,可分为苗瘟、叶瘟、叶枕瘟、节瘟、穗颈瘟、枝梗瘟和谷粒瘟。秧苗在三叶期前发病,主要由种子带菌所致。三叶期前病苗基部灰黑色枯死,出现水渍状斑点,无明显病斑;三叶期后病苗叶片病斑呈纺锤形、菱形或不规则形小斑,病苗基部变成灰绿色或褐色,湿度大时病斑上可长出灰绿色霉层,严重时秧苗成片卷缩枯死。在秧苗三叶期后至穗期均可发生。一般在分蘖

4、盛期发病较多。初期病斑为水渍状褐点,以后病斑逐渐扩大,最终造成叶片枯死。严重时,远望发病田块如同火烧过似的。病斑常因天气因素的影响和品种抗病性不同而有差异。根据病班形状、大小和色泽的不同,分为四种类型:慢性型:典型病斑。为稻瘟病最常见的症状类型。病斑梭型,最外层为淡黄色晕圈,称中毒部;内圈为褐色,称坏死部;中央呈灰白色,称崩溃部。病斑两端中央的叶脉常变为褐色长条状,称坏死线。潮湿时,病斑背面常有灰绿色霉层。叶上病班多时,要相互连接形成不规大斑,发病严重时叶片枯死。病斑梭形,最外层为淡黄色晕圈,称中毒部;中央呈灰白色,称崩溃部,叶细胞完全被破坏。内圈为褐色,称坏死线。“三部一线”是稻瘟病的典型病

5、斑的识别要点。病斑呈暗绿色、水渍状,多数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正反两面都能产生大量的灰色霉层。多在品种感病、适温高湿及氮肥偏多的情况下出现。急性型病斑的大量出现往往是该病流行的预兆。当天气转晴、植物抗病性增强或经施用药剂后,急性型病斑可转变为慢性型病斑。病斑呈白色近圆形小斑点。此类病斑多在显症时遇不利条件时发生。若条件适宜,可发展成为急性型病斑,若条件继续不适,则转变为慢性型病斑。病斑呈褐色小斑点,针头大小。多产生在气候干燥,在温度适宜和高湿条件下,可转为慢性型病斑。在抗病品种或稻株下部老叶上发生,局限于叶脉间,无霉层。病部初期呈污绿色,不规则地向叶环、叶舌、叶鞘及叶片扩展,扩展后呈灰褐色,常引

6、起叶片早枯和节或穗颈发病。发生于穗以下的第一、第二节位上。稻节初生褐色小点,以后扩大至整个节部,病节缢缩凹陷,变黑褐色,潮湿时,节上产生灰绿色霉,易折断,常因水分和养料的输送受阻,造成白穗。发生在穗颈、穗轴和枝梗上,病斑初呈浅褐色小点,逐渐围绕穗颈、穗轴和枝梗并向上下扩展呈灰黑色病斑,穗颈瘟发病早的形成白穗,潮湿时产生灰绿色霉状物;穗颈瘟发病晚的谷粒不充实。发生在稻壳和护颖上,以乳熟期症状最明显,发病早的病斑大而呈椭圆形,中部灰白色,后蔓延整个谷粒,使稻谷呈暗灰色或灰白色的秕粒;发病晚的病斑为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褐色斑点,严重时,谷粒不饱满,米粒变黑。当本病与其它病害不易区别,可将病组织置于25

7、-30下保温培养2-3 天,根据所产生的霉层特征及镜检进行鉴别。1.3侵染途径病菌以分生孢子、菌丝体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成为次年稻瘟病的初侵染源。次年气温回升,降雨后带病的稻草可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附着在秧苗上或随风雨传播到秧田或本田形成叶瘟的中心病株,病叶上的病斑再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由气流传播进行多次再侵染。孢子附着与侵入:病菌分生孢子着落于稻株后,在有水膜的条件下,萌发形成附着胞和侵入丝,直接侵入或经伤口侵入。潜育期与孢子形成:潜育期长短主要受温度影响,28时最短。适宜条件下叶瘟潜育期一般为47天,穗颈瘟为1014天,枝梗瘟为712天,节瘟为730天。病斑产孢量与发病部位、病斑类型、温

8、度有关,最适温度为28,叶瘟以急性型病斑产孢量最高,穗瘟以穗颈瘟产孢量最高。孢子释放与传播:风是孢子飞散的必要条件,而雨、露等能促使孢子脱离孢子梗。孢子传播距离与风速呈正相关,风速越高,传播越远。2.稻瘟病发生原因2.1气象条件气候因素中影响最大的是温湿度,其次是光和风。温度主要影响水稻和病菌的生育,湿度则影响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当气温在20-30,田间湿度在90%以上,稻株体表每天保持一层水膜达6-10 小时的情况下,稻瘟病就容易发生。如果平均温度为24-28,且有一昼夜以上的饱和湿度,则稻瘟病就容易流行,连续晴天,天气湿度低于85%,温度超过32或低于15,病害则会受抑制。分蘖期阴

9、雨连绵、雨日和雨次多,形成高湿、低温、寡照的环境,有利于叶瘟发生,抽穗期前后仍为连雨天气,降雨日多,降雨次数多,形成高湿、低温、寡照条件,不利于水稻生育,但对病菌的孢子的产生、孢子萌发侵入有利,其中,高湿有利病菌孢子萌发与侵入;而低温寡照条件使穗颈瘟、节瘟、谷粒瘟发生严重。2.2稻田管理凡氮肥施用过多或过迟,常引起稻株贪青徒长,表皮细胞硅质化程度低,降低水稻抗病力,叶片柔嫩披垂,兼之体内氮素营养丰富,易被病菌侵染气候因素。密度过大或长势过于繁茂的地块长期深水淹灌或冷水串灌可加重病情。2.3水稻抗病性水稻4叶期至分蘖盛期和抽穗初期最易感病。就组织的龄期而言,叶片从40%展开至完全展开后2天内最易感病;穗颈以始穗期最易感病,抽穗6天后抗病性逐渐增强,13天后很少感病。形态、组织结构及生理生化:水稻株型紧凑,叶片窄而挺,叶表水滴易滚落,可相对降低病菌孢子的附着量,减少侵染机会。品种抗病性:不同的水稻品种对稻瘟病的抗性存在着显著差异,有的高抗基至免疫,有的感病或高度感病,在籼稻和粳稻中均存在高抗至高感的品种类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