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25卷第2期2004年6月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 l of Da l i an Un iversity of Technology (Soc i a l Sc iences Vol .25,No .2Jun .2004收稿日期:2003212220作者简介:宋晓东(19712,男,满族,辽宁喀左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理论心理学研究。整合创造力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心理学途径(下宋晓东(大连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辽宁大连116024摘要:在具体展开折衷主义元理论态度的两个整合策略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创造力理解的四个理解层级。增长式建构和局部整体性两个策略是统一的,从而心智、心
2、理、文化与发展四个整体性层级构成创造力知识结构的逻辑整体。关键词:增长式建构策略;局部整体性策略;理解层级中图分类号:B 84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407X (2004022*A theoretica l psychology approach to the study ofi n tegra tion of crea tiv ity (Part B SONG X ia o 2dong(S choo l of Hum a nitie s &S oc ia l S c ie nce s ,D a lia n Unive rs ity of Te chno logy ,D
3、 a lia n 116024,C 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unfo lding of the tw o in tegrating strategies roo ted in the eclecticis m m eta 2theo retical attitude,fou r understanding layers on creativity are pu t fo r w ard .T he tw o strategies,con struct 2and 2increase tactic and w ho le 2in 2part tactic,are u
4、n itive,so the fou r ho listic layers m ind,p sycho logy,cu ltu re and developm en t,com e up to a logic ho listic con structi on on the know ledge of creativity .Key words :con struct 2and 2increase tactic;w ho le 2in 2part tactic;understanding layer一、实体理论整合的逻辑步骤整合意味着建构整体主义的理解方式。然而语言叙述本身却意味着顺序的必然性,
5、意味着创造力的心理学图景不可能全息地、当下完整地呈现出来。因此,对整合建构的逻辑步骤的考虑是理论心理学途径重要的前提性的问题。这个问题的不同的解决可能意味着知识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意味着研究传统的重新确立,因为对不同侧面,即现实形成的不同研究领域的强调,很可能包含着新的方法论性质的分歧。例如Sternberg 的多途径整合本身实际上表达了强认知主义的立场,从而仅仅实现了对认知心理学研究的整合,而无法真正实现对心理学研究的破碎和疏离状况的整合。折衷主义元理论态度建议,如果各个研究领域之间不存在可以公认的“自然而然”的逻辑顺序,理论整合应该采取两个策略。首先是增长式建构策略,即实体理论的整合应该首先
6、从对最少的研究结果的包容开始,即从最基本的理论假设开始,逐步展开,滚雪球式地吸纳众多的实证的和经验的结论。这些理论假设虽然具有独断的样貌,但由于假设本身来自众多研究者的公认,甚至有时来自所有研究者的默认,这些假设的独断性是可以接受的。作为最小的逻辑结构,不需要任何具体心理学研究的进入,这些有限的独断假设本身就应该是对创造力的一种整体主义的理解。而随着教学知识体系建构的不断完善,原来的独断假设将渐渐消失在具体研究的逻辑组织当中。这个消失必须是必然的,因为这些独断假设本身应该就是对所有研究包括未来研究的高度抽象概括。所以另一方面,这些独断假设本身很可能是不稳固的,需要某种不可证伪的理论性质,从而能
7、够随着整合研究的逐步展开变化自身的样貌,最终直接同一于研究或知识的呈现。显然,增长式建构策略是对折衷主义元理论态度的非独断性特征的具体展开。换句话说,作为出发点的假设虽然来自研究者的共识或文化的共同信念,但作为整合工具,这些假设必须服务于对研究结果的整体主义解释。整合研究对具体研究结果即知识的吸纳,必须是而且只能是研究或知识的解释学方式的逐步展开。因为整合研究的宗旨和出发点不是某种深刻的思辨,而是研究或知识的整合,是创造力研究以解释学方式意义化呈现。其所以有必要借助一些朴素的独断性假设,是因为这种逐步展开必须与语言的呈现方式相一致,同时应该能够最大限度地使得每一个展开步骤都表现为一个整体,最终
8、指向所有(学科关于创造力的知识成为一个整体。另一个策略是局部整体性的策略,每一个局部本身应该具有格式塔式的整体图景,就好像伴随着视野的转换,整体感并不消失,而是新的图形-背景关系的确立。创造力理解的局部整体性策略要求从最一般的或日常的对创造的理解开始,逐步展开,层级式地包容。打个比方说,这是把剥洋葱的过程反过来,把创造力从里到外地展示。因为越是靠近表面的现象学的层次,就越多社会、历史、文化的内容,因而在逻辑架构上也就越是复杂多样,所以与增长式建构策略的样式一样,必须从逻辑上的最简单到逻辑上的最复杂,即从观念创造本身开始,逐步展开创造力的全部的复杂性。如果不考虑对创造力理解的直接的整体性要求,局
9、部整体性策略在最小的“点式”知识结构上就是实证研究的元分析,或者就是对某一课题的研究综述。在教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上,局部之所以是一个整体同样决定于每一个知识展开环节所面对的问题。在其微观向度上,整体性更多地表现为理解力的张力,从而使不同层级之间构成逻辑结构的整体;在其宏观向度上,整体性的理解要求知识同一于现实,同一于实践或应用。局部整体性策略也就是系统性的原则,因为活的系统不应该被理解为自我闭合的。两个策略是一体的。局部整体性策略要求增长式建构策略的展开必须同时在每个层次上相应地实现对研究或知识的吸纳。一方面,作为创造力研究理论心理学途径的整合,整体主义的要求是第一位的,而且正是在整体主义的理解
10、当中,创造力的心理学含义才能完整地展现出来。另一方面,虽然刻板地追求整体性,刻板地追求两种策略之间的对称,肯定仅仅是一种形式主义错误,但每个层次内部概念结构和整体理解的发展,在逻辑上必然牵动整个知识体系,给其他每一个层次带来理解的张力。在研究的空白处,作为一个相对薄弱的分支,空白必然多于确证,这种知识的张力将转嫁到研究领域方面,作为一种实体理论方式对研究的参与,整合的教学知识体系中则代之以暂时性的独断性理论假设。反过来说,折衷主义元理论态度的两个建议,其实质是要求从整体主义的整合开始,而不是寄希望于最终出现整合。这也是理论心理学途径的必然。增长式建构策略要求局部整体性策略所提出的层级结构在对创
11、造力的理解上应该对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予以充分的考虑,学科的历史传统和研究现状可能包含某种终极性质的关于知识结构的把握。例如,认知主义研究的对象从格式塔心理学、皮亚杰学派到信息加工的符号加工和联结主义途径都把目光牢牢锁定在理性主义的视角上,观念过程本身应该具有某种层级理解的整体性;心理科学长达百年的个体主义的传统可能意味着存在一个个体作为整体的理解层级;晚近心理科学对文化和本土化的强调,包括社会建构论等现代性批判的视角,暗示着文化在它的广义意义上是一个最大的整合空间;而发展的途径已经能够包含文化或跨文化的变量在内,显然是一种纵剖,本身就意味着动态的整合。这样,根据增长式策略和局部整体性策略统一
12、的原则,似乎可以提出观念、个体、文化和发展四个理解层级。另一方面,从常识的眼光来看,创新观念之所以产生、创造者之所以创造、文化之所以被它的个体改观、最终建构历史主义的理解方式这样四个焦点的转换似乎也是恰当的。考虑到每个层级本身都必须表现为对多种途径的整合,从研究方法论的分歧入手显然是不必要的,分歧是整合工作的直接对象,传统的以方法论分歧为线索的知识呈现方式,实质上是回避了任何可能的和所有必要的理论心理学途径性质的工作。二、理解创造力的四个层级结构如果无法区分出部分、单元,也就不可能呈现一个清晰的整体。局部整体性策略所要求的层级式结构从最一般的、日常的、直观的认识出发,逐步进入或展开复杂性递增的
13、理解层次。对于创造力而言,第一个层次27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应该是创造之为创造的心智过程本身,即直观的创新观念产生的过程整体,也就是创造性产品与创造者相分离的界面:任何一种对创造的考察不可能不包含这个奇妙的过程,创造首先作为观念或灵感的出现。灵感概念包含着错误的神秘主义,然而也正是这种心智过程的神奇属性,使对创造和创造力理解成为必要。传统的“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问题解决”应该是理解创造力的第一个层级。心智过程当然不等于信息加工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因为比如桑代克的“试误说”和格式塔心理学的“顿悟”现象同样存在于现实的即历史的创造活动当中,而皮亚杰的“反应常模”和信息加工问题解决研究中
14、的“状态空间”概念之间呈现出某种理论逻辑结构的相似性,两个方面又都可以对弗洛伊德的升华机制做出合理的限制。在使用PD P计算机模拟可能的“概念空间”的基础上,一种信息加工途径的研究提出把转换机制作为创新观念的枢纽,以此区别单纯的新奇和真正的创造。Sternberg从创造性产品、创造过程和创造者三个角度评论说,计算机不可能创造。一位发展心理学家则敏锐地指出,这仍然是皮亚杰理论的继续。对于整合研究而言,对类似的争论不可能采取独断论的态度,不同途径和立场之间的折衷是必需的。而且正如吴伟士所强调的那样,应该尝试接受每一种可靠的研究结论。因为对于创造力的整体主义的理解,最终将表明是所有心理科学研究甚至所
15、有科学研究的集成即整合。心智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应该可以继续加以分析,而这种分析势必打破整体的界限,从层级整体的理解结构中引申出层级间衔接的张力。根据Stenberg,创造可以简化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而解决问题本身又可以理解为不断地重新定义问题,也就是说,在格式塔转换的意义上不断地重新发现问题,直到把一个指向创造性结果的问题转化为充分条件的常规问题,并最终以自动化的常规认知手段满足问题解决的需要,产生创新观念。在这个路径上,创造力的心智过程也就分析为“发现 转化问题”和“常规问题解决”两个子过程。后者正是W eisberg所说的普通认知过程。至于前者,无论是对问题的体验还是认知格式塔的转化
16、,都已经超越了心智过程本身,而指向情绪-动力过程在内的心理过程整体。另外,在认知研究中,选择性注意的心理机制、认知策略方面的情绪-动力机制、以及创新观念内容本身对生活的直接的适应性指向等等,所有这些方面都表明在层次之间的向上衔接上存在着充分的逻辑张力。作为整合的整体,层级之间的衔接不应该是机械的和勉强的;常规问题解决为中心的心智过程是一个整体建构,但这种整体建构本身,通过几乎自身所有方面向情绪-动力过程的延伸,要求在更复杂的层次上获得理解。其中,一些暗含的理解力的延伸将最终指向文化与发展的层面。第二个层次是创新的心理过程整体。正如戈尔德斯坦的主张,整体论必然是动力论,整体理解一个心理过程必然意
17、味着对其情绪动力过程的充分考虑,而情绪动力过程不仅应该包括弗洛伊德的心理动力学的理论构想,生物心理学包括社会生物学的研究,格式塔和认知主义取向的研究,而且也应该包括行为主义的强化概念的传统等。同时,整合之为整合,在各个逻辑部分之间,应该有一种有机的关系,在逐层展开的模式上,可能是要求把上一个层次获得的整体理解作为概念地使用。在考虑心理动力机制方面研究的知识呈现时,应该把这种动力机制的现象学结果即创新观念产生的心智过程作为一个应然的指向。“创造的心理动力机制”是这个理解层级的主导性问题,而“创造性思维与创造性问题解决”仍然是对以动力机制为核心的心理过程整体进行理解的方向。在这个层次上,整体主义的
18、理解意味着把心理的个体作为心理学的整体的理解,也就是现代心理学式地理解人的心理。然而个体并不是现实的整体,个体之间的差异即文化的个体化不仅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被充分地注意到,而且必然是整个差异心理学或相关研究传统的元理论分析的结论:除了个体的社会化的方面,还存在着一个个体与社会文化衔接的文化个体化的方面,每个人用他的差异纷呈的个性折射着他的文化。社会化和文化的个体化有两个逻辑的继续,一个是传统上的对发展过程的深入,但在个体主义基础上讨论现实的发展问题肯定会把人性重新抽象化和简单化,所有个体主义的主张最终都表现为原子论和还原论的主张。折衷主义元理论态度主张首先考虑个体与文化的相互作用,一方面是个体
19、社会化的结果或已经取得的个性成就,即文化的个体化的具体状况;另一方面是文化对创造的筛选,个体在文化的薄弱环节上、在文化的张力方向上、在文化的压抑与不满之间,创造他的生存。这个层级的理解可以概括为“创造者个性与文化环境”。从个体创造的角度说,差异心理学或心理学相关研究传统所取得的实证性结果在这个层次上得到集中的体现;而从个体的社会创造活动的角度说,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必然成为理解创造性的广泛的知识背景;另外,各种视角下的文化心理学和跨文化心理学的37第2期宋晓东:整合创造力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心理学途径(下研究应该能够在这个层次上找到自身的位置,其中有的研究已经开始使用历史计量学的手段,使心理学和历史学
20、的研究交叉重叠,共同建构对创造力的理解。后现代思想家的批判性思想,例如拉康对弗洛伊德的解读,以及社会建构论途径的讨论,也应该被视为文化-个性分析的重要内容。由于实证色彩逐渐减少,而理论思辨的含量不断增加,在这个层级的理解上,折衷主义的元理论态度并不是强制性的。如果以实证性研究结果为限,Sternberg以三元理论的方式实现的多途径整合(在他1996年的强调多途径整合之前,在框架上是合理的框架构造本身是很容易在支持整合的研究者之间达成一致的。“创造力的培养与开发”是直接的应用取向。对于心理学来说,它的技术学具有强烈的理论性质。或者说,应用取向的创造心理学指向科学观念的建构,不一定是特殊的创造技法
21、类的课程或培训,可能更重要的在于对既有体制的合理渗透,在于个体信念与文化观念的合理建构。创造力的发展肯定是生活方式或广义的应对风格发展的一部分,是自我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的交叉与拓展,并且在这种拓展中,始终体现出强烈的应用取向。现有的创造力心理测量主要建构在认知和个性两种维度上,而缺乏对发展向度的充分考虑;另一方面,作为个体主义传统的必然结果,由于跨越了文化和亚文化的向度,即回避了一般创造力是否存在的问题,这些量表的效度并不是很高。发展与教育密不可分,教育是文化中的教育,是完整的个性教育的一个侧面,创造力并不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官能,应用取向的研究必须建立在整体主义的理解的基础上,必须是“整体主义之
22、后”。三、走向整体的动观对四个层级的比较可以很容易地发现,这种框架结构,几乎所有整合研究所暗含的框架结构,分别构成从静态到动态,从静观到动观的完整的认识环节。心智过程作为一个内核,是对创造力的静态的整体描述,这种静态的整体描述,试图直接地把握凝缩的创造瞬间,也就是认识和实践活动凸现于文化背景的瞬间。在第二个层级对创造心理动力机制的强调,心理过程整体构成对创造力理解的动态的连续摄像,并通过弗洛伊德主义和生物心理学的讨论,把个体镶嵌在生物适应的总的图谱上,创造本身是一个适应过程。动力过程本身就是适应过程。同时,作为人与动物的本质的区别,这种镶嵌缺失性地产生指向文化变量的张力,从而进入到文化个体化和个体社会化的宏观场景,文化为主导概念的第三个理解层级在综合静态与动态考察的基础上,建构起创造力的整体静观:相关研究传统与实验研究传统不同,经常强调现象学的理解方式,认为现象本身就是理解。随着复杂性的展开,研究的实证性逐次降低,最后一个建构发展性理解的层级也是实证研究甚至理论研究最薄弱的层级。在这个层级内部,越是靠近智性内圈的心理环节越是得到了较为充分的理解,而越是靠近文化外圈的相互作用环节越是变得比较模糊,甚至淡入邻近的人文社会科学视野中。第四个层级的整合表明已经构成整体的动观。这也正是普通认识过程整体性运动的痕迹:从静态的整体把握开始,形成动态的整体性把握;当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总经理聘书合同协议
- 商场装修管理协议书范本
- 商场接手转让店铺合同协议
- 2025签订合同注意事项范文
- 歌曲合同协议
- 快递进村合同协议书范本
- 正规视频制作合同协议
- 2025煤炭合作开发合同范本
- 商场商铺出售合同协议
- 商业介绍费合同协议
- 2016赋安消防JB-QBH-FS5101W 火灾报警控制器
- 2025-2030年中国泵阀产业运行状况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中药直肠滴入护理
- 保护患者隐私制度流程
- 江苏省南京市2024年中考英语试题(含解析)
- 【MOOC】营养与健康-南京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医学教材 产褥感染护理查房
- 小学生五年级汉字听写大赛题库
- 2024年北京客运驾驶员技能测试题库及答案
- 买床合同范本
- 社区获得性肺炎(1)护理病历临床病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