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基础末卷_第1页
化工基础末卷_第2页
化工基础末卷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孝感学院2006 2007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核试卷得分阅卷人、填空题(每题1分,共25 分)题号-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总分得分考核课程:化学工程基础考核类型:考试考核形式:闭卷学生所在院系:化材院 班 级:0513341/2 试 卷: A1在进行工艺过程的开发,设备的设计的操作管理时,经常运用的几个基本规律是指,和。2衡量流体粘性大小的物理量,称为 。在法定单位中,该物理量的单位为35m3某流体在某温度下的质量为 9200kg,其密度为。4滞流时的平均流速v= vmax,湍流时的平均流速v= Vmax,。5在管径相同的管道内分别流动着粘油和水,若它们的Re数相同,则油的流速比水的 流速,因

2、为。6在流动中形成的与的关系完全符合牛顿粘性定律的流体,称为牛顿型流体。7当Re <103时,摩擦阻力系数入是的函数,通过 求得。8局部阻力所引起的能量损失有两种计算方法 和。9 据传热的机理不同把传热分为 种类型。10有两种比重大小不同的材料,用作保温材料时,应选用比重 勺。11逆流换热的最大优点是12稳定的恒温传热是指13传热的三种方式很少单独存在,如热量从热流体经间壁传向冷流体,就是以和两种方式进行。任课(命题)教师:周亚洲系主任:【第1页共4页】1 / 1316操作线的物理意义是 17写出六个吸收速率方程 18. 吸收体系的m越大,则该吸收体系属于 溶体系。19. 吸收双膜理论的

3、实质是 羊介定 是为了应用律。20. 当吸收体系为气膜控制时,在鼓泡塔,喷淋塔填料中应选用 行吸收为宜。21. 按反应器体系的相态可将反应器分为。_22. 间歇反应釜的特点是23. 管式反应器内流动是理想置换流动其特点是 24. 不存在返混的流动模型称为动模型,不存在返混的反应器有和。25. 对串联反应Ak1 Rk2 S以R为目的产物,一般应选择Ca较 的反应器,若k1<<k2应在较专化率条件下反应。且应 应物的进料浓度。二、选择题(2'*10=20、)C 31与0.2mHg的压强相当的水柱高度是:A 0.277m B 13.05m C 2.72m D 都不对B 32水平面

4、是等压面的流体是:A水平流动的流体 B u形管中的指示液体C静止流体 D u形管中指示液上方的流体A 33理想气体的密度可以用p = PM/RT来计算,式中的压强 P应采用:A绝对压强 B表压强 C负压 D真空度D 34某管路中装有孔径25mm的孔板,压强计读数为 R时流量为V,因孔板磨损而2 / 13更换一块孔径为35mm的孔板,若孔流系数Co不变,当压强计读数仍为R时,其流量为:D 1.96VA 0.71 V;B 1.0V;C 1.45V;D 35流体在直圆管中作湍流流动,若管长和管径都增加一倍,而流量保持不变(设摩擦阻力系数不变),则阻力损失应:A增大一倍;B减小为1/2; C减小为1/

5、4; D减小为1/16 6.给热过程中的传热方式包括:A对流传热、辐射传热B传导传热、对流传热、辐射传热C传导传热、对流传热D都不对7流体传热而不发生相变时的给热系数 a =0.023* X /d*Re°.8Prm,该流体必须为:A滞流 B过度流 C湍流 D滞流、过度流、湍流8.下列过程传热分系数最大的是:A 蒸气的滴状冷凝;B 空气的制对流;C 蒸气的膜状冷凝;D 水的强制对流 9.与气相组成为yA平衡的浓度应表示为:A yAB xaC caD Xa10.亨利系数E与溶解度系数H的关系为:A E*H=Ca B E*H=C b C E*H=C t D E*H=Cs 11.以摩尔分数比

6、表示的亨利定律为:A p*A= E xaB p*A= Ca/HC y*A= mxAD Y* a= mXA12.分子扩散是由 引起的。A分子湍流运动 B分子滞流运动C分子过度流运动 D分子热运动13. 1/kym 表示:A折算成气膜阻力的液膜阻力C折算成液膜阻力的气膜阻力B折算成气膜阻力的总阻力D折算成液膜阻力的总阻力14.增大吸收面积A可采取的措施是:A使用分子量大的吸收剂B增大气液两相的分散度C易溶体系选用填料塔塔吸收D增大吸收剂用量15.同一反应达相同的转化率时,在管式反应器中进行所需时间A最短 B最长 C居中 D介于间歇釜和全混流反应器之间16.对平行反应:A+B P(目的产物),rP=

7、kQa1* Cf2; A+B S, r s=k2Gb1* Cf。当a1>a1,b1>b1时,为提高目的产物的选择率,应选用的反应器和循环物料是:3 / 13A 管式反应器 -生成物B 间歇釡 - 生成物C 管式反应器和间歇釡 -反应物D 全混流反应器 - 反应物17.膨胀因子S定义为:A 每转化 1molA 引起反应总体积的变化量B 每转化 1molA 引起反应体系总摩尔数的变化量C 每转化 1 体积 A 引起反应总体积的变化量D 每转化 1 体积 A 引起反应体系总摩尔数的变化量 18. 多釜串联反应器的有效容积:A 与间歇釜式反应器相同; B 与全混流反应器相同;C 介于管式反

8、应器和间歇釜之间; D 介于全混流和管式反应器之间 1 9 .不能用于计算反应物体积流量的表达式是:A v=G/ p; B v=G/CtM 均;C v=Fao/Cao ; D v= Gao/Cao 20. 釜中浓度与出口浓度相等的反应器是:A 间歇搅拌釜; B PFR;C CSTR; D 多釜串联三、判断正误(2'*10=20') T 1 启动离心泵时,将出口阀门关闭,是为了减小启动功率。 F 2液体的粘度随温度升高而升高,气体的粘度则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T 3 流体在管内呈旋转流动,可以降低滞流底层厚度,提高管内的传热分系数,而且 可以冲刷管壁,防止结垢。这种方法,在工业设

9、备中经常采用。 T 4 流体在管路中流动时产生局部阻力的主要原因是边界层分离。 T 5 所有传热速率式中的分母都是分子温度区间内的热阻之和。 F6 在多层传热壁传热中,各层的温度降低值反比于各层的热阻。 T 7 化工生产中使用最广泛的加热剂是蒸汽,尤其是饱和蒸汽。蒸汽加热的主要缺点 是加热温度不高,通常不超过180°C。F 8用120C饱和蒸气加热原油,蒸气冷凝成同温度的冷凝水,此时两流体并流时的传 热平均温度差小于逆流时的平均温度差。 T 9. 费克分子扩散定律指出:扩散速率与扩散距离成反比。 T 10.气相传质单元数是经全塔吸收后气相浓度的变化量相当于吸收过程平均推动力 的倍数。

10、 T 11. 吸收过程中,增大吸收剂用量,吸收推动力增大,填料层高度相应降低;但输送液体的动力消耗增大,吸收液(产品)浓度太低。 T 12 液相推动力是平衡线到操作线的水平距离。 T 13.吸收操作线方程其实就是吸收塔的物料衡算式。 T 14.操作线上任意一点的坐标都表示塔中某一截面上的实际气液组成。 T 15.连续操作的反应器内物料不可能发生积累。 F 16.全混流反应器由于连续生产,所以设备利用率高,劳动强度小,产品质量稳定, 易于自动控制,适于大规模生产。 F 17.单个反应釜由间歇操作改为连续操作后,由于节省了非生产时间,故会使生产能 力加大。 T 18.物料衡算式能够反映物料在反应器

11、中的停留时间分布。 F 19.变容反应主要是指气相反应和液相反应。 F 20.在间歇釜式反应器中,由于搅拌器的剧烈搅拌,所以存在着强烈的返混作用,各 物料粒子的停留时间都相等。1. 用泵将20C的水由贮槽输送到真空度为1mH2O柱的塔内,贮槽液面距 塔顶喷嘴头处垂直距离为20m。采用105*25的钢管。连接在管路中孔板 流量计两侧的U形管压差计读数为163mmHg,孔口直径为50mm。,已知:Co=O.63, P 水=103kg/m3。总阻力 Hf=0.95mH2。柱,1=0.75。求(1)水的体积流量。(m3/s)(2)泵所需的实际功率Pa (kw)2. 平面壁炉墙由三层材料组成,内层是S=

12、240mm,入=1.165W/m.K的耐火砖,外层是 A240mm, ?s=0.585W/m.K红砖,中间填有 S=50mm,&=0.095 W/m.K的石棉隔热层,已知炉墙内壁温度 ti=500C,外壁温度t2=50C。求:(1) 每小时通过每平方米炉墙的热量损失。中间换以入2=0.0585的矿棉,则需多少 mm才能保持与原来相同的热损 失?2. 吸收塔在常压及293K时用清水吸收混合气体中的SO2,气体与水逆流接 触,混合气体(标态)流量为3500m3/h,其中含SO2(体积分率)为10%,吸收 率为90%,气液平衡关系为:Y* = 24.8 X,试求:.当水用量为最小用量的1.4

13、倍时,水用量为多少kmol/h ?气相传质单元数“g。3. 有一反应 A +B > C + D 为二级反应,(-M)= k CaCb,式中 k =0.02m3/ kmols进料中A和B的浓度均为2 kmol/m3,要求A的转化率达90% ,从 反应时间方面考虑,问在间歇釜、管式反应器和连续单釜中初选哪一种反应器较为合适?(一般间歇釜的辅助时间为半小时;要求先计算,后说明 答案)1.2.3.4.5.6.7.10.二、选择:1.A 0.71 V;2.A 滞流;3.A蒸气滴状冷凝;4.A p*A= Exa5.A溶解度系数E任课(命题)教师:周亚洲系主任:B 1V ;B 湍流;B空气制对流;B

14、p*A= Ca/HC 1.4V ;C过渡流;C蒸气膜状冷凝;C y*A= mxAB亨利系数H C mD 2VD 滞流或湍流D水的强制对流D Y *a= mXAD Kx6.吸收速率方程表示为Na二A* / (1/k),可表示气膜阻力的1/ k是:A 1/ KgB 1/ kx7. 1/ m ky 表示:A折算成气膜阻力的液膜阻力C折算成气膜阻力的总阻力C 1/ kgD 1/ KyB折算成液膜阻力的气膜阻力D折算成液膜阻力的总阻力8.在间歇釜中进行一级反应A P,进料浓度为Cao,装料量为V,反应1小时后转化率为Xa。今若将装料量改为2V,则达到同样的转化率, 所需反应时间为:A 0.5小时,B 1

15、小时;C 2小时;D 4小时9.多釜串联反应器的有效容积:A介于全混流反应器和管式反应器之间;B与全混流反应器相同;C介于管式反应器和间歇釜之间;D与管式反应器相同8 / 13 10. 釜中浓度与出口浓度相等的反应器是:A 间歇搅拌釜; B PFR;C CSTR ; D 多釜串联三、判断正误: 1. 流体流动时产生阻力的内因是流体具有粘性。 2. 任意一传热层中的温度降低值与该层的热阻成反比。 3. 对数平均温差比算术平均温差更精确。 4. 吸收过程中,若为气膜控制,则应选用喷淋塔和鼓泡塔进行吸收。 5. 液相传质单元数是经全塔吸收后气相浓度的变化量相当于吸收过程 平均推动力的倍数。 6. 吸

16、收过程中,增大吸收剂用量,吸收推动力增大,填料层高度相应 降低;但输送液体的动力消耗增大,吸收液(产品)浓度太低。 7. 在间歇釜式反应器中,由于搅拌器的剧烈搅拌,所以存在着强烈的 返混作用,各物料粒子的停留时间都相等。 8. 全混流反应器设备利用率高,劳动强度小,产品质量稳定,易于自 动控制,适于大规模生产。 9. 单个反应釜由间歇操作改为连续操作后,由于节省了非生产时间, 故会使生产能力加大。 10. 反应器的设计方程是联解物料衡算式和微观动力学方程式的结果。四、计算题(10'+15'+15'=40、)1. 用一离心泵将水送到高位槽,高位槽液面高出水池液面50m,采

17、用100*5的管道输送,泵的送水量为34m3/h,输送过程中管路磨擦阻力损失为 2.4m,若泵的效率为60%,计算泵所需的实际功率 Pa (kW)。2. 吸收塔在常压及 293K 时用清水吸收混合气体中的 SO2, 气体与水逆流接 触,混合气体(标态)流量为5000m3/h,其中S02(体积分率)为10%,吸收率 为 95%,气液平衡关系为: Y* = 26.7 X ,试求: 当水用量为最小用量的 1.5倍时,水用量为多少 kmol/h? 气相传质单元数 nG。3. 在某全混流反应器中进行液相反应:2Af P,其动力学方程为(-%)=kC2A, 转化率为50%。(1) .若反应器增大为原来的6

18、倍其它条件保持不变,转化率为多少?(2) .若体积相同,换成管式反应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转化率为多少?课程名称:化工基础_A卷.考试方式:闭卷 任课教师 周亚洲 专业年级:02级一、填空题(2 >10) 1.负压,101325-负压;2. 5886, 0.0581; 3.小,小;4.将复杂 的吸收过程视为通过相界面两侧气膜和液膜的分子扩散过程; 5.当液相出口浓度达 到平衡浓度时吸收剂与惰性气体的摩尔流量之比; 6.气,填料塔和喷淋塔;7.管, 釜,塔,床;8.间歇操作,存在辅助时间;釜内 Ca、(-a)、Xa不随位置变化,但 随时间变化;所有物料粒子的停留时间都相等,不存在返混。 9

19、.几何位置不同的物 料粒子之间,停留时间不同的物料粒子之间; 10.原点,TCa0。二. 选择题(2 >0) DCCAC ABDAA 三.是非题(2 >为非,其它为是。四. 计算题(3>10)1. 解 H=20m P/ p g=P1-P2/ p g=9.81*1000/ p g=1 m d=0.1m Hf =0.95m1/2 1/2vo=Co*2gR( pp )/ p=0.7*2*9.81*0.163*12.6=4.44 m/s2 2 2 2v=vo*(d o/d) =4.44*(0.05/0.1) =1.11m/s v /2g=0.0628 qv =v nd/4=0.008

20、71He=A H+A P/ p v+2g+Hf=20+1+0.0628+0.95= 22.013mPa=He*qv* p *g / n =22.013*0.00871*103*9.81/0.75.51 kW2. 解:平面壁的热传导1. /A= A t/ 工(S / 入)=(500-50)/(0.23/1.163+0.05/0.093+0.24/0.582)2=450/(0.1978+0.5376+0.4124)=450/1.1478=392 W/m2.当S 2/入2=§ 2'/入2'时,能保持与原来相同的热损失。所以:S 2'=入 2'* S 2/ 入

21、 2=0.0582*0.5376=0.0313 m =31.3 mm2.解:浙=0.1 n =0.9 V=3500m3 / h L=1.4Lm Y *=24.8X X =0Y1= y1 / (1- y1)=0.1/(1- 0.1)=0.1111 Y =丫1 (1-=0.01111X*1 =Y /m=0.1111/24.8=0.00448 LM /G=(丫仁Y2)/X* 讦22.32 L/G=31.25G=3500*(1-y1)/22.4= 140.63 kmol/h L=140.63*31.25=4394.5 kmol/hX1 =X* 1/1.4=0.0032 Y* 1=24.8*0.0032

22、=0.07936 Y* 2 =0AY1 =0.03174AY2 =0.01111AYm =(0.03174-0.01111)/ l n2.8569=0.02063/1.0497=.01965nG= Y1-Y2 / A Y3、解:n =2, k=0.02 m /kmol*s Cao=Cbo Xa =0.9 (-ra) = kCACB=kCA1.间歇釜:T = Xa / kCA0*(1-XA)=0.9 / 0.02*2*0.1=9/ 0.04=225s=3.75 min t 总=33.75 min2.管式反应器:t c= Xa / kCAo*(1-XA)=225s =3.75 min3.连续单釜:

23、T 平均=Xa/ kCA0*(1-XA)2 = 0.9/0.02*2*0.12= 2250s =37.5min 由以上计算结果可知:从反应时间考虑,应选用管式反应器。课程名称:化工基础B卷考试方式:闭卷任课教师 周亚洲 专业年级:02级一、 填空题(2 >10) 1.流体沿管壁作匀速直线运动,v平均=0.5*Vmax; 2.大,小;3. O=A* At/入;4.制取产品,净化气体,回收有用组分;5.液,鼓泡塔;6.当时条件下吸收质在吸收剂中的饱和溶解度;7.当液相出口浓度达到平衡浓度时吸收剂的摩尔流量;8.几何位置不同的物料粒子之间,停留时间不同的物料粒子之间;9.各小釜内反应物的浓 度和反应速率不随时间和位置变化,出口浓度与釜内浓度相等,但随釜数N变化;10.停 留时间不同的物料粒子之间的混合。二. 选择题(2 >0) CAADA BBBAC 三.是非题(2 >为非,其它为是。四.计算题(3> 10)1. 解:A H=50m A P=0 n =0.6 Hf =2.4mdo=0.09mV=34m3/h=0.00944M3/sV2=4V/ n 1=4*34/3600*3.14*0.09 2=1.49 m/sHe=A H+A V2g+Hf =50+0.1124+2.4=52.512mAV/2g=0.112mPa=He*V* p*g / n=52.51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