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设计范文_第1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设计范文_第2页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设计范文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设计范文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说课设计范文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首脍炙人口的送别诗,表 达了诗人送别好友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了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景中却包含着一个诗意的情节:帆影己消逝 了,而诗人还在翘首凝望,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伴 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诗人巧妙地将情与景自然地交融在一起, 余味无穷。根据学生实际、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我确立了以下教学 目标:1、学会本课3个生字:孟、帆、唯。(智能目标)2、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 能目标)3、掌握古诗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技能目标

2、)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技能目标)5、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理解诗意,想像诗中描写的情景是教学重点。在此基础上,引 导学生进入意境,体会作者感情,并学会诗人表达感情的方法是教学 难点。教法: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如何让学生从凝练简 洁的诗句中,驰骋想象,领会诗情,确实不容易。我在教学设计时以师生互动为主线,以学生的自读 自悟为基点,相机引导,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通过品析诗句,揣 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境中悟情;通过多种诵读方法,培养良好的 阅读习惯,培养语感。学法: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

3、教书,乃 是教学生学。”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取“读一读,想一想, 问一问,说一说”的学习方法,采用个人自学,小组合作、全班讨论 交流的形式来完成本课的学习任务。读,即读诗中的重点词句,“书 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始终贯穿于课堂的全过程;“想”,想自 己悟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问”,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 说自己的独到见解。学生始终在教师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让学 生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积累语言,在反复的多形式的朗读中有 所感悟、有所发现、有所创新。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在前言中提出“积极倡导自主、 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要实现有效的学习,自主学习

4、是基 础。合作探究是有效的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提出问题、 多元朗读、个性表达,感悟文本,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一、谈话导入,提示诗题。谈话导入:古代交通不便,通讯不便,离别容易相会难,以送 别表达深厚情谊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 材。我们学过李口的哪首描写送别的诗?(一生背赠汪伦),今 天,我们再来学习李白的另一首送别诗,教师便揭示诗题。设计意图:教师动情的导入,能激发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兴趣, 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二、预习交流,了解学情。1、指名学生读诗。2、让学生自主质疑,女口: “广陵”在什么地方? “故人”指的 是谁? “西辞”是什么意思? “烟

5、花三月”指的是什么样的情景? “下 扬州”的“下”、“孤帆”、“唯见”是什么意思? “天际流”是怎 么回事?设计意图: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 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问号 被称为开启知识大门的钥匙,所以课开始便让学生带着问题迫不及待 地进入古诗的学习。这样,能使课之始,疑即生。三、阅读讨论,体会诗情。1、带着疑问,再次自学,还可以和同学交流,看看有什么新的 收获。2、学生自学,交流讨论。3、生交流汇报,师相机指导。女口:帮助学生理解“西辞”,可 以借助示意图:黄鹤楼在西,扬州在东,孟浩然由西向东,依长江直流而下在理解“广陵和扬州”的关系时教

6、师可以直接告诉学生:以前 是“广陵”,现在叫“扬州”。在汉朝时候就叫“广陵”,到“隋、 唐”时称为“扬州”。在唐朝,扬州己经成为最繁华的都市之一了, 孟浩然就要到一个非常繁华的大都市去了。相信学生对“广陵和扬州” 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在体会诗人的情感时,可引导学生抓住一个“孤”字,悟出李 口对孟浩然的关心,并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假如此时,你就是站在江边的大诗人李白,遥望那一片 孤帆,你想对老朋友说些什么吗?设计意图:让学生释疑为主线,指导学生在交流、倾听、研讨、 争辩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熏陶。同时,教师相机的点拨 引导,把积极的接受学习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的结合起来,避免了 学生学习中

7、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真正发挥了师生的主体和主导 作用。四、想象画面,诵读悟情。1、为古诗配画,图的内容如下:图1:黄鹤楼会景图,繁花似锦,柳枝翠绿,水天一色图2:李白伫立在江边黄鹤楼下,江上帆影点点。图3:宽阔的长江上孤帆一叶让他们想象画面内容,觉得哪一幅图配这首诗最好?关键是要 说明理由。2、学生小组讨论。3、学生交流反馈:有的学生可能会选第一幅,认为水天一色, 水连着天,天连着水,望去无边无际,李白在黄鹤楼目送朋友远去, 有种离别的感觉。有的学生可能会选第三幅,认为第三幅符合滚滚长 江向天边流去。有的学生可能会选第二幅,因为浩瀚的长江上肯定不 止一条帆船,李白写“孤帆”是他把自己的注意

8、力和感情全部放在了 友人乘坐的帆船上,表现了他们真挚的友谊。还有的学生会这样认为 这三幅图各有特点。只要把三幅图的特点结合起来就是一首完整的诗。设计意图: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尤其应以激发想象力和创 造力为重点。只有学生亲自参与的学习过程,学生才不容易遗忘。自 主后再合作的学习过程,既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又能够让学生“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不仅能活跃课堂教学,而且能尊重学生 学习的自主性,有利于体现学生学习时个性化的特点。4、诵读、背诵古诗。设计意图:著名语言学家张志公先生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 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古诗就是跳跃的五 线谱。在学生个人读,同桌读,小

9、组读,齐读、表演读等多形式朗读 后,我把音乐引进课堂,让学生和着音乐,或读,或背,使学生道德 情操得到陶冶,思想境界得到净化,朗读训练也将水到渠成。五、拓展阅读,深化感情。1、生背诵课前收录的送别诗。2、比较阅读李口的送别送诗。3、选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学自己喜欢的古诗。设计意图:语文教学光依靠教材是不够的,教师应灵活把握教 材,扩展教材,以课堂教学为主体,以语文实践活动为双翼,展开教 学活动,使我们的小课堂得到无限的拓展和延伸,架设起课内、课外 有机连接的桥梁,构建起语文教学大课堂的课程体系。30美国华特有句名言:知识是宝库,实践是钥匙,有了知识不运 用,如同农民耕而不播种。学生通过学习,掌握

10、了一定的学习古诗的 方法。课堂最后,我让学生背诵课前收录的有关送别的古诗,拓展比 较阅读李白的两首送别的诗,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开阔。学生选用自 己喜欢的读书方式选学自己喜欢的古诗,可个人自学,可小组合作学, 可读,可画,可写,学懂多少是多少,强调自我感悟,个性发展。学 习后集中交流自己读书的体会和收获。这样,以课堂为载体,以有限 拓无限,会给语文教学不断注入生机和活力。六、作业超市,选择自由。1、读一读阅读李白和孟浩然写的其他诗。2、画一画 画出自己想象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画而。3、写一写把诗歌编成一个小故事。4、学一学借助资料自学崔颖写的黄鹤楼。学生还可以自己设计作业。设计意图:这样自主选择或自行设计作业,既能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使学生耳目一新,又能使学生真正享受当学习小主人的自主 与快乐,并且能加强各学科之间的横向联系,树立大语文观,学生各 取所需,每个人都能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