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礼记二则》同步测练(含答案)_第1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礼记二则》同步测练(含答案)_第2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礼记二则》同步测练(含答案)_第3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礼记二则》同步测练(含答案)_第4页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礼记二则》同步测练(含答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礼记二则(一)虽有嘉肴、基础演练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年(zhi) 单命(yue) 彳学半(xia()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食 弗:(2)虽有至道不知其善也教然后知困(5)然后能自反也不至道:最好的道理善:好困:困惑自反:自我反思3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学学半“空”同“更",鳌生4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1)虽有嘉肴古义:即使今义:虽然(2)不知其旨也 古义:昧差 今义:主旨(3)教学相长 古义:教与学 今义:教书5 .下列句中“其”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C)A.择其善者而从之B.弗食,不知其 旨也C.其此之谓乎D.弗学,不知其.善也(解析:

2、C项“其”是副词,表推测,大概。其他三项均是代词。6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也不知道它的好处。(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因此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以后才能知道自己的困惑。(3)故曰:教学相长也。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7 .填空。(1)虽有嘉肴选自礼记正义。礼记,相传是H迎(朝代)经学家戴圣(作者)编纂的,是 战国至秦汉(时期)间儒家(学派)论著的汇编。(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教学相长也。二、同步解读阅读全文,回答问题。8 .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强调了什么问题?强调了亲身学习

3、的重要性。9 .本文说理逻辑严密,条理分明,说说作者是怎样论述文章的中心论点的。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设喻类比,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接着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说明;最后归结出“教学相长”的中心论点。10 . “教学相长”与“学学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两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相同点:两者都强调了 “教”是学习和提升的重要环节。不同点:前者是从教和学两个方面来说明教和学二者是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的;后者则只从教的角度来说明,是对前者的补充论证。二者关系:前者是全文的观点,后者是作为引用论据来补充强调观点的。11 .学完本文,你获得了哪些启示?【示例】只有学习以后才能知道自

4、己的不足,教人以后才能知道有理解不了的地方。教和学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教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应该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三、课外拓展【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选自虽有嘉肴)【乙】君子曰: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糅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 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节选自荀子劝学)【注释】 中(zh 6 ng)绳:合乎拉

5、直的墨线。糅(r 6u):通“燥”,用火烤使木条弯 曲。暴:通“曝”,晒干。参:通“叁”1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知其旨也(2)然后能自强也(3)学不可以已故木受绳则直旨:味美强:勉励已:停止故:所以,因此1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A.糅使之然也/其此之谓乎B.不知其善也/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虽有嘉肴/虽有槁暴D.学而不思则罔/君子博学而 日参省乎己(解析:A.代词,代指木条/宾语前置白标志;B.知道/机智;C.均为“即使”;D.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顺承。)14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说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

6、”,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2)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寒冷。15 .【甲】文运用了类比的写作手法,引出了阐述的论点教学相长(也);【乙】文开头就提出了论点“学不可以已”,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比喻论证(或举例论证)。16 .请联系学习生活,谈谈你读了这两篇短文后的感受。略。(要求:提出观点、看法;阐述理由;联系学习生活,紧扣文章内容)附【乙】文参考译文: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 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寒冷。木材直得可以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煤的工艺把它弯曲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干枯了

7、,(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变得挺直,刀剑等金属制品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多次检 查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聪明机智,而行为就不会有过错了。(二)大道之行也、基础演练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选贤与能(j可 讲信修睦(m u)矜、寡(guai)男有分(f e)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选贤与能能:才干出众(2)讲信修睦 修:填范(3)不独亲其亲亲:5W(4)不独子其子.子:壬支(5)矜、夏、孤、独、废疾者. 寡:老而无夫者:的人(6)男有分 分:职分,职守(7)盗窃电峡 而不代乱贼:指作乱害人的事

8、 作:者越3 .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选贤与能“三”同“签”,逃签(2)矜、寡、孤、独、废疾者 “及”同“蟹”,老而无妻4 .指出下列句中词类活用现象。(1)不独亲其亲亲: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2)不独子其子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5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古义。(1)大道之行也古义: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今义:宽阔的路(2)女有见 古义:女子出嫁今义:归来,归属矜、寡、孤、独古义:两个词。“孤”指幼而无父;“独”指老而无子今义:一个词。独自一人(4)盗窃乱贼 而不作古义:害人 今义:小偷,窃贼(5)故外户.而不闭古义:n今义:窗6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9、丹A.故人不独亲其亲B .货恶其弃于地也C.是故谋闭而不兴.是谓大同(解析:A.故 人不独亲其亲。)7 .填空。1 1)总领全文的语句是: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照应此句的是: 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2 2)出自本课的成语有:鳏寡孤独、夜不闭户、天下为公。8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3)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4)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

10、而无子的人、有残疾而不能做事 的人都能得到供养。(5)男有分,女有归。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6)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财货,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7)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力气,憎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8)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作乱害人的事情不会发生。(9)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所以门从外面带上而不关闭,这就叫作“大同”社会。二、同步解读阅读全文,回答问题。9 .找出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说说其表达效果。【示例】排比句: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对偶句: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结

11、构整齐,语势增强,描绘了大同社会的美好社会状态。10 .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大同社会的特征?从干部的选拔任用、公民的道德素质、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三个方面论述了 “大同” 社会的特征。11 .结合全文,谈谈你对大同社会的理解并说说今后应怎么做。【示例】古代的理想社会就是要求所有人没有私心杂念,做事出于公心,讲求诚信,与人为善,每个人的聪明才智都得到发挥,所有人都能得到照顾,社会安定,无犯罪现象,做到“夜不闭户”。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我们应从自身做起,从小树立“天下 为公”的理想,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道德水平,争做有文化、有良知、有社会责任 感的人。三、课外拓展【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

12、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 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 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大道之行也)【乙】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 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 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 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以起也。(节选自荀子礼论)【注释】 穷:困境。分:区分、辨别。屈:竭尽。1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1)女有见归:女子出嫁(2)鳏、

13、寡、孤、独、废疾者 孤:幼而无父(3)故制礼义以分之故:必(4)以养人之欲以:茏1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使老年人能够善终,中年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才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够顺利地成长。(2)使欲必不穷于物,物必不屈于欲。使人们的欲望决不会由于物资的原因而得不到满足,物资决不会因为人们的欲望而枯竭。14 .【甲】文首先对大同社会的纲领进行说明,接着具体阐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最后指出大同社会的美好;而【乙】文则主要阐述了礼制产生的主要原因。15 .根据【乙】文,说说荀子是从哪几个角度对“礼”的起源进行阐释的。避免天下混乱;确定名分;平衡人的欲望;使物资和欲望相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