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略论教学口语的运用原则-_第1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略论教学口语的运用原则-_第2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略论教学口语的运用原则-_第3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略论教学口语的运用原则-_第4页
高中语文教学论文 略论教学口语的运用原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略论教学口语的运用原则【摘 要】 教学口语是运用于课堂教学的教师工作用语;教学口语 运用要遵循求实、求活、求趣、求情的原则。【关键词】 教学口语 运用原则 实活趣情何谓教学口语呢?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技能训练一书下了这样的定义:“教师用于课堂教学的工作用语。它是教师在课堂上根据教学任务,针对特定的学习对象,使用规定的教材,按照一定的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内,为达到某种预期的效果而使用的语言。” 这个定义揭示了教学口语的使用目的完成教学任务,达到预期效果;也提出了运用要求针对特定的学习对象,根据规定使用的教材。目的是教书,要求是育人,切合人文素质教育的需要。我认为教学口语的使用关键是运用,如何运用教学口

2、语是我们每个教师要认真探究的。我认为教学口语的运用应遵循这样的原则:求实,求活,求趣,求情。“实活趣情”本出自先进教育思想,高超教学艺术一书,是黄麟生先生总结广西南宁二中特级语文教师田济川教学风格的话。田济川老师的教学风格主要是以教学口语生动活泼见长,他教学口语运用得炉火纯青,做到了求实、求活、求趣、求情。这里化用黄麟生先生的“实活趣情”,并将求实、求活、求趣、求情作为教学口语的运用原则。至于如何运用,下面将分而述之。 教学口语运用原则之一:求实教学口语求实有两重意义:一是说大实话;二是将知识落到实处。何谓大实话?田济川老师教痛惜之余的愿望曾这么说:“所以啊!想大公无私难啊! 但起码要先大公而

3、后小私啊!”“大公无私难”是大实话,“起码要先大公而后小私”也是大实话。大实话合乎社会生活实际,也合乎学生心理实际。教师的大实话能熨贴学生心灵,能缩短感性与理性的距离,学生听得进,也喜欢听。苏霍姆林斯基说:“决定教师语言效果的主要东西是语言中的诚意。学生十分细腻地感受教师言语中的真实性,敏感地回应诚挚的言语。他们对不是出自内心的虚伪的言事有着更细腻的感受。”苏氏的最后一句是对假话的副作用而说的,意指学生对假话分得清楚,也很反感。当今社会说假话、空话、大话似乎已成为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这也成了人文素质教育的难题。像田老师这样说大实话已属难能可贵的。知识落到实处是教学口语求实的基本要求。知名度很高

4、的全国特级语文教师钱梦龙老师在这方面卓有建树。1987年5月,钱老师在安徽泾县一中借班上课,教捕蛇者说时,讲到“ 呜呼!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时,钱老师说:“这是反诘句,变为判断句是赋敛比蛇还毒,也可以说成苛政猛于蛇。孰谁;有又;甚厉害;是这。直译是谁知赋敛的毒害比这种蛇的毒更加厉害呢?”(文中着重点系笔者所加,后文亦同加点处是生动的口语,知识性突出,点拨学生思考,加强了学生的识记。可谓点点落实,精细无讹。让人对他由衷佩服。将知识落实在实处要求精细与含糊的统一。如某教师解释“公理”一词时说:“公理不是婆理,公理是公众认同毋庸置疑的道理。例如两点间直 线距离最短,甭说人,狗都晓得,在A点丢

5、一块肉,在B点的狗只会径直去抢 。”这位老师的“公理不是婆理”是含糊的,这种含糊是先放一码,衬托精细的“公理是公 众认同的毋庸置疑的道理”。“公众认同”是“公理”的内涵,“道理”是“公理”的外延,揭示内涵并划定外延便是标准的逻辑定义法。这个知识可算教得实之又实了。引出两点间 直线距离最短是例证,引出狗抢肉吃更是直观,既符合学生心理又引导学生作联想。教学口语运用原则之二:求活活,就是灵活,把枯涩无味的东西讲得错落有致、津津有味。教师总结故乡,他问柴草灰里的碟子到底是谁藏的,学生给出了三个答案:一说是杨二嫂藏的,她要栽赃于闰土;一说是闰土藏的,碍于面子,他没直接向“我”索要;一说是不知姓名的人藏的

6、,故乡里贪图小便宜的人不限于杨二嫂和闰土。这位老师说:“三个答案都有道理,不管是谁藏的,效果都一样,说明故乡人心不古,世风日下 !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中国农村自然经济破产,经济下滑,势必导致道德下滑,故乡人的精神面貌在蜕变。当然,说杨二嫂栽赃闰土是无证不立,杨二嫂还不至 于如此卑劣,她与闰土无冤无仇呀。说是闰土藏的,合情合理,农民这一种心态东西拿多了,脸面上不好意思,而其实还巴不得拿得更多些,这是贫穷综合症;要了些柴草灰,偷着拿很方便,这便是闰土的精明与狡黠。不知姓名的人不会在柴草灰里藏碟子,柴草灰要叫闰土运走,谁会为别人偷东西而冒傻水?我是痛心的,小时候那么好的朋友居然偷我的东西,能不悲哀

7、么?”接着这位老师回到点眼的抒情议论上“老屋离我愈远了,故乡的山水也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我只觉得我的四面有着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那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形象,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又使我非常的悲哀。”这位老师口语运用灵活,一个问题出现了三个答案,且不论事先是否准备了,能就学生的问题一一解析,鞭辟入里,十分生动。从“都有道理”到“无证不立”到“合情合理”到“冒傻水”,环环相扣,层次井然,给人以轻灵活泼的美感享受。教学口语求活,少不了对生活材料的把握和将文字资料作证引。有一次我和学生讲到孔子的“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句话时,感到就字面讲怎么都讲

8、不透彻。于是我借鉴别人的做法,先 引用了报刊上的一段话上海某校的德育教师告诫学生,捡到钱包要交给警察。学生起来反问:如果遇到假警察怎么办?如果这个警察把钱包装进自己的腰包怎么办?教师说:交给警察是你的道德问题,碰上假警察和贪便宜的警察是别人的道德问题,拾金不昧是传统美德,道德完美不应该受外在影响 ,我们要从自身做起。然后结合这则材料,我告诉学生:“孔子以文行忠信教化天下,四处碰壁,吃够了苦头,这是知其不可为,但出于对礼的追求,还要周游列国,孜孜以求,这是为之。就像捡到钱包的学生,交出去的结果不可预测,但何须虑及?交总是天经地义的。这也就是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美国明尼苏达大学教授金森对口语要求有

9、如下论述:“要进行有效的沟通,就得掌握大量的词汇,巧妙的措辞和明确的结构。”这话有两层意思,一是沟通应该是有效的,即排除学生理解过程中的障碍,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沟通,也实现学生对教师口语内涵的沟通;二是教师必须掌握大量的词汇,必须善于作巧妙的措辞,必须结构明确。“结构明确 ”虽居末位,但对实现教学口语的灵活运用却至关重要,因为词汇与修辞有定,而结构往往无定。从思维形式上说,口语结构不是归纳到演绎,便是演绎到归纳;但从情感表达上来说,同一个意思有千百个说法,而只有“活而不乱”、“思而有序”、“缘情达理”、“辩之 有据”才最为可取。前两例都以“结果明确”而实现了“沟通”,是灵活的教学口语。教学口语运

10、用原则之三:求趣趣者,趣味也,教学口语求趣就是要求追求语言的趣味性和幽默感。人教社中语室的周正逵先生曾就高考作文命题说了这样的话:“让高中生去描写一个小女孩的外貌,和以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作文考试相比,简直是羞得不能见人的。”这话说得趣不趣?已故河北省特级教师张孝纯老师对高考落榜的学生说:“别沮丧,或许运气原本更糟 ,火烧着了你的衣服应值得庆幸,庆幸你不是火药库!”这话趣不趣?教学口语求趣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多来一点周、张二位老师这样话。实现教学口语的趣味性并非难事,一是要大众化;二是要恰当运用谚语、俗语、歇后语;三是要扬语言的直观功能,多来点描摹和比喻。当然,趣味是有限度的,要看对象,否则不仅

11、达不到激活课堂教学的目的,甚至导致课堂教学严肃不足而嬉笑有余。趣有情理之分,这里先说说理趣。理趣本存在于课文之中,教师要善于发掘,善于表达。齐桓晋文之事有这么一节曰:“有复于王者曰: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曰:“否。”“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欤?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我教这一节时,曾运用口语将其简化:如果力量可以举动三千斤 一钧为三十斤,百钧换算为此,那么足够举动一根鸟毛;如果眼力能够看 清秋天兽毛的末梢,那么足够看清一车柴草;说自己举动不

12、 了一根 鸟毛,说自己看不清一车柴草,只能有一种解释不举、不看。类比之,齐宣王你能施恩 及禽兽,当然能施恩于百姓,你不能保民而王,也只能有一种解释“不为”。“不为” 还望“王天下”,齐宣王简直是为制造刷子而在竹片上抹生发油,太离谱了。孟子运用两个假言推理而演绎出一个类比推理,教者运用口语将推理过程作逻辑分析,这就是理趣。情趣呢?这里以吉林省吉林市著名语文教师赵谦翔老师的教学口语为证“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此言道出了父母之恩的 “当报”与“必报”。但我认为,如今的当务之急却在于唤醒儿女的良心,要“知恩”,要“报恩”。不幸的是,或许“大气污染”之故罢,如今子女对父母之恩熟视无睹者有之,麻木不仁

13、者有之,贪得者有之,以怨报德者有之。唯独知恩图报者鲜有之。春晖普照,寸草无情,冷漠 流行,可谓一叹! “知恩”是“报恩”的前提,不仅如此,也当视为“报恩”的开始,尽管只不过是报“涌泉之恩”以“滴水。”“悟”字乃由“心”字加“吾”字构成。古人云:“心之官则思。”“悟”字从左往右看,其意乃“思之吾也”,亦即“思考的我”;若从右往左看,其意乃“吾之思也”,亦即“我的思考”。由此看来,悟性乃是思想者与独创者的本性 ;非思考不能有悟,非独创不能算悟。第一则是赵老师在“寸草春晖”主题班会上说的话。父母之恩的“当报”与“必报”,退步于唤醒儿女的良心,要“知恩”,要“报恩”。大气污染”所至,“春晖普照,寸草无

14、情,冷漠流行,可谓一叹!”要求学生把“知恩”作“报恩”的前提,并化用了古语“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为“报涌泉之恩”以“滴水”。赵老师字字含情,句句有趣,是情趣之属!像“ 春晖普照,寸草无情”是诗化了的语言,运用了对偶、对比、借代、引用多种修辞手段,使情与趣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就是教学口语的情趣艺术!第二则是赵老师解释“悟性”一词的课堂用语。“悟”字从左往右看和从右往左看,解释得非常有趣。赵老师并不是为解词而解词,而是落实到学生人文教育上,开导学生“非思考不能有悟,非独创不能算悟”。赵老师的教学口语做到了情理相通,情趣相融,值得我们借鉴与师模。教学口语运用原则之四:求情教学口语求情,亦即实现师生

15、情感的双向交流:一方面教师的语言情真意切,感染学生;另一方面学生的情趣沛然,鼓励教师词采飞扬,真情外现。其宗旨是实现“文道统一”,并做到“对症下药”。前面已提及的田济川老师在“文道统一”和“对症下药”上广为传名,他的 学生回忆说上文天祥的指南录后序一课时,我们始终被一种激情激荡着,文天祥出生入死十八次,他置之度外,为了国家,为了民族而“予不得爱生”,起先对于他这种自我苦吃,我们根本不能理解。田老师在课堂上,讲述了文天祥所处的时代,指明“是时代决定了他要这样干的”,接着田老师结合自己在“文革”时被下放的经历,充满激情地说,“人死了是很舒服的,可受折磨就实在难忍,更何况文天祥受了十八次死的折磨!我

16、的老兄,想想吧,你们在这里受过什么苦难?国家给大家这么好的学习环境,一听到讲爱国就嘻!嘻!嘻!”田老师的一番说,说得我们惭愧到了极点,我们心中“祖国”一词很淡薄了。“来吧,看看文天祥,学习文天祥吧!”田老师深情厚望的激励,点燃了我们心灵的火花。这段回忆证明了田济川老师的教学口语缘情析理,自然流畅。如果没有绝望的人生经历,谁会有“人死了是很舒服的,可受折磨就实在难忍”的感受?田老师诉说自己的感受是印证文 天祥的十八次死的磨难,并以此高扬文天祥“予不得爱生”的报国情怀。田老师把课文变成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水到渠成,瓜熟蒂落,这就是“文道统一”!田老师的“情”能流进学生心田,学生能“领情”,是因为田老师太了解学生了,所以能对症下药:“一听到爱国就嘻!嘻!来吧,看看文天祥,学习文天祥吧。”诗化语言振聋发聩,激励了学生爱国情怀。难怪他的学生说:“点燃了我们心灵的火花。”教学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