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工艺)文件_第1页
作业(工艺)文件_第2页
作业(工艺)文件_第3页
作业(工艺)文件_第4页
作业(工艺)文件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序 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作业( 工艺) 文件编制:审核:批准: 持有人:xxxxxxxx 作业( 工艺) 文件 目录文件编号页码1/51文件名页码文件与资料编写、编号规则 关于质量记录的管理规定 材料标记和可追溯性标识管理办法 材料代用管理规定 材料、零部件存放和防护管理规定 关于严格工艺纪律的规定 下料通用工艺守则 零部件制造通用工艺守则 不锈钢容器制造通用工艺守则 容器组装通用工艺守则 不锈钢设备、零部件酸洗钝化工艺守则 焊接材料管理和发放规定 焊接工艺评定试件管理规定 压力容器焊工考试及资格管理制度 产品焊接试

2、件管理规定 焊接通用工艺守则 焊接接头返修通用工艺守则 压力试验和气密性试验工艺守则 产品技术文件归档制度21 / 21xxxxxxxx文件编号作业( 工艺) 文件1. 文件与资料编写、编号规则 页码2/511.1 范围1.1.1本文件规定了 xxxxxxxx 质量保证体系文件的层次划分、文件格式及分类编码的规则。1.1.2本文件适用于 xxxxxxxx 质量保证手册、程序文件及管理制度、规章制度、作业指导书和记录(质量记录和原始记录)1.2 引用标准1.2.1质量保证手册1.2.2文件和资料控制程序1.2.3质量记录控制程序1.3 职责质量管理部 是本规则的管理部门,本规则由质保工程师负责组

3、织实施1.4 工作程序及要求1.4.1文件层次xxxxxxxx 的制造质量保证体系文件分如下四个层次:1.4.1.1第一层文件:质量保证手册1.4.1.2第二层文件:程序文件及管理制度1.4.1.3第三层文件:作业(工艺)文件1.4.1.4第四层文件:记录表卡。1.4.2文件编号规则1.4.2.1质量保证手册的编号LZZB-2016.1一修改号(首次编制不填写)编制年份文件简称1.4.2.2 程序文件及管理制度的编号LZZG-2016.1修改号(首次编制不填写)编制年份1文件简称文件编号页码3/51XXXXXXXX作业(工艺)文件 1.文件与资料编写、编号规则1.4.2.3 作业(工艺)文件的

4、编号LZZY-2016.1I修改号(首次编制不填写)编制年份文件编号1.4.2.4 记录表卡的编号LZBK-2016.1修改号(首次编制不填写)编制年份文件简称1.4.3文件编写格式1.4.3.1质量保证手册的基本结构1.4.3.1.1封面、目录和前言;1.4.3.1.2质量保证手册的颁布令;1.4.3.1.3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1.4.3.1.4公司概况1.4.3.1.5质量保证体系组织及管理职责;1.4.3.1.6采用的术语和缩写;1.4.3.1.7质量保证体系基本要素、质量控制系统、控制环节、控制点的要求1.4.3.2 程序文件的基本结构1.4.3.2.1 目的(说明控制的目的、控制要求

5、);1.4.3.2.3 职责(明确该程序文件的主管部门及各相关部门 / 人员的职责权限);1.4.3.2.4 工作程序(管理要求)该部分是程序文件的主要部分,应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4.3.2.4.1 明确开展的活动及实施步骤;1.4.3.2.4.2 明确涉及的人员;1.4.3.2.4.3 规定具体的控制要求和控制方法;1.4.3.2.4.4 确定开展各项活动的时机;1.4.3.2.4.5 所需的设备、设施及要求;1.4.3.2.4.6 过程控制的监视和测量;xxxxxxxx文件编号作业( 工艺) 文件1. 文件与资料编写、编号规则页码4/511.4.3.2.4.7 过程控制的有效性评价和改

6、进;1.4.3.2.4.8 相关/ 支持性文件;1.4.3.2.4.9 适用的质量记录。1.4.3.3 作业(工艺)文件的基本结构 作业(工艺)文件包括管理性文件、技术性文件和行政性文件。1.4.3.3.1 管理性文件 公司为了贯彻实施质量方针、质量目标、质量保证手册、程序文件,有效策划、运行和 控制过程所需要进一步充实的管理性体系文件。如质量保证体系文件与资料的编写、编号规 则; 产品技术文件归档制度等,和程序文件未包括进去的质保体系文件。1.4.3.3.2 技术性文件 是指按照产品制造过程法规、标准的要求,对产品设计、开发,工艺执行,产品安全性 能质量检验,设备的使用维护、测量装置的使用、

7、维护和校准,服务提供过程等所作的规定 和要求及技术性外来文件。这类文件是确保产品质量的重要基础, 是实施规范化管理的重 要保证和技术基础。主要包括:1.4.3.3.2.1 工艺文件;1.4.3.3.2.2 检验规程;1.4.3.3.2.3 作业指导书;1.4.3.3.2.4 设备的安全操作规程1.4.3.3.3 行政性文件主要指有关质量保证体系策划、运行和控制所需的行政性文件,涉及到体系的策划安排 和决策, 如关于开展贯标取证工作的通知,文件编写小组成立的通知,质保工程师及各专业质控体系 责任人员的任命书,重要的质量通报及奖惩文件和行政性外来文件等。这一类是带有行政管 理性质并与质量保证体系有

8、关的文件。1.4.4 基本要素索引xxxxxxxx作业( 工艺) 文件1. 文件与资料编写、编号规则文件编号页码5/51基本要素编号基本要素编号管理职责01无损检测控制10质量保证体系文件02理化检测控制11文件记录和控制03检验与试验控制12合同控制04设备和检验与试验装置控制13设计控制05不合格品控制14材料、零部件控制06质量改进与服务15作业( 工艺) 控制07人员培训、考核及其管理16焊接控制08其他过程控制17热处理控制09执行特种设备许可制度的规定18xxxxxxxx文件编号LZZB-2016作业( 工艺) 文件2 关于质量记录的管理规定 页码 6/512.1 目的与范围为了加

9、强公司各种质量记录的管理,特制定本规定。本规定适用于压力容器质量体系运行及压力容器产品检验、试验活动涉及的质量记录编 制、审核、汇总及管理。2.2 质量体系运行的质量记录2.2.1 质量体系管理评审、内部审核,不合格报告及纠正措施等记录由质保工程师负责编 制、记录、汇总后交 质量管理部 保管。2.2.2 用户质量信息按“压力容器制造质量保证手册”及“质量改进与服务控制程序”运 作,由检验责任人负责汇总后交 质量管理部 保管。2.2.3 凡压力容器制造资格取(换)证评审相关的质量记录由质保工程师负责汇总、保存。2.2.4 由监检单位出具的“监检工作联络单”及相关记录由检验责任人负责汇总后交 质量

10、 管理部 保存。2.5 合同及相关资料由经营部汇总、保管。2.3 材料质控系统质量记录2.3.1 采购文件、采购计划、合格供方评定记录、合格供方名录等由 采购部 汇总、管理, 其中合格供方名录应分发相关部门。2.3.2 外购件的质量证明书、材料的材质证书、入库单、复验报告等由材料责任人负责汇 集后交质量管理部 保存。2.3.3 材料台账、领用记录、焊条和焊剂烘焙记录、一级库温、湿度记录等由仓库 保管员 负责实施汇总及保存。2.3.4 材料代用单、材料材质证书复印件等由 检验员 负责汇入产品质量档案。2.4 工艺质控系统质量记录2.4.1 工艺责任人应实施、汇总、管理、保存以下质量记录:工艺纪律

11、检查记录、工装台 帐及验证记录、图样审核记录及工艺文件等。2.4.2 产品工艺过程卡在产品完工后由检验员负责存入产品质量档案。2.5 焊接质控系统质量记录2.5.1 焊接责任人应负责实施、汇总、保存以下质量记录:持证焊工档案、焊接工艺评定 报告原件、产品焊接工艺卡(也可在产品完工后由检验员存入产品质量档案)。xxxxxxxx文件编号LZZB-2016作业( 工艺) 文件2 关于质量记录的管理规定 页码 7/512.5.2 焊接检验记录、产品试件焊接记录、焊缝返修记录等在产品完工后由检验员存入产 品质量档案。2.6 热处理质控系统质量记录 热处理工序检验记录及温度时间记录由检验员在产品完工后存入

12、产品质量档案。2.7 无损检测质控系统质量记录2.7.1 所有无损检测报告应一式二份,一份由无损检测责任人负责管理、保存。另一份由 产品检验员负责汇集并存入产品质量档案。2.7.2 无损检测责任人还应负责保存、管理持证无损检测人员相关资质记录、 X 射线底片及 无损检测设备、仪器的校验记录。2.8 理化质控系统质量记录 除材料复验报告,焊接工艺评定试验报告分别由材料责任人、焊接责任人负责存档外, 其余与产品相关的理化试验报告统一由检验员负责汇总存入产品质量档案。2.9 检验与试验质控系统质量记录 所有与产品检验、试验相关的质量记录,包括:材质证书复印件或抄件、材料代用单、 复验报告复印件、焊接

13、检验记录、返修记录、焊接试件的记录及力学、弯曲性能试验报告、 外购件检验记录、热处理检验记录、无损检测报告、筒节、封头、组装检验记录、产品工艺 过程卡、不合格品处置报告及“压力容器产品质量证明书”、竣工图、监检证书等均由检验 员负责汇集、管理。2.10 设备与和检验与试验装置质控系统质量记录 设备责任人应建立、保存及管理以下质量记录:设备采购审批表、设备清单、设备档案、 设备维修计划及实施记录、设备报废及设备事故处置记录、完好率的考核记录;计量责任人 应建立计量器具清单及校验记录等。2.11 质量记录格式 所有质量记录表、卡均应标准化、规范化,其格式、内容均应符合“质保体系记录表卡”的规定。2

14、.12 质量记录的实施 按公司“压力容器制造质量保证手册”及相关程序文件、管理制度规定的权限记录、审 核、批准质量记录。质量记录内容应能满足质控要求,记录应正确、清晰、真实。如有涂改 应在涂改处加盖经办人章或签名确认。xxxxxxxx文件编号作业( 工艺) 文件3 材料标记和可追溯性标识管理办法页码8/513.1 目的 在压力容器制造过程中,为便于识别材料,保证受压元件所用材料正确,便于进行原材 料跟踪检查。3.2 适用范围 本办法适用于公司在压力容器生产中对原材料、标准件、配套件、外协件、外购件、工 序和最终产品的产品标识、状态标识和可追溯性标识及受压焊缝标记的控制。3.3 职责3.3.1

15、材料责任人3.3.1.1 负责给出材料检验号(可追溯性标识),且保证其唯一性,并将其记录于相应的 材料质量证明书上;3.3.1.2 负责监督是否在材料规定的位置上标识。3.3.2 检验责任人3.3.2.1 负责领导 检验 员监督产品材料检验号的移植;3.3.2.2 负责将主要受压件的材料检验号记录于压力容器产品质量证明书上。3.3.3 检验员3.3.3.1 负责产品状态标识和材料检验号的监督3.3.3.2 负责材料检验的记录和管理,并将合格材料的材料检验号和质量证明书填入检验 台帐。3.3.4 保管员3.3.3.4.1 负责检验合格后的材料、标准件、配套件、外协件、外购件和其它产品入库时 的标

16、识;3.3.3.4.2负责所管理的产品标识和材料检验号的保护;3.3.343负责在材料领用出库时将材料检验号记录于材料“领用单”上3.3.5 操作工3.3.5.1 负责生产加工过程中产品标识的保护;3.3.5.2 负责生产加工过程中产品材料检验号消失前的移植。3.3.6 焊工负责受压焊缝标记的正确标识。3.3.7 车间负责组织产品标识和状态标识的保护。XXXXXXXX文件编号作业(工艺)文件3材料标记和可追溯性标识管理办法页码9/513.4 控制要求3.4.1 材料标记341.1 材料标记与标记移植的范围341.1.1 用于压力容器受压元件的材料(包括钢板、钢管、圆钢、焊材及外购件外协 件)、

17、经检验合格或复验合格后必须做标记。3.4.1.1.2 当材料需要分割时,要做标记移植。3.4.1.1.3 受压元件在整个制造过程中,从下料工序开始到制成产品,每一工序,都要进 行标记移植。3.4.1.1.4 焊条、焊丝、焊剂发放时要做标记移植。3.4.1.2 材料检验号的编制方法3.4.1.2.1 凡需作标记移植的零部件材料(包括外协外购件)经检验或复验合格后,一律按入库的材料类型、先后顺序编制材料检验号。341.2.2 材料检验号由大写汉语拼音字母与阿拉伯数字组成。2016-GB AI”进货次数的流水号(A、B、C D.)材料类别代号:钢板进货当年的年号说明:2016-GBA表示2016年公

18、司进的第一批钢板。(注:在材料有批号时,每个批号编制一个检号,无批号时,按炉批号编制一个检号。可追溯性标记应具有唯一性,即一个可追溯性 标记只能追溯到一个材料质量证明书上的一个材料批号 )3.4.1.2.3 材料的类别代号按下表规定执行材料代号材料类别材料代号材料类别材料代号材料类别B/NB钢板/ 不锈板HT焊条DJ锻件G/NG钢管/ 不锈管HS焊丝BC棒材HJ焊剂xxxxxxxx文件编号作业( 工艺) 文件页码 10/513 材料标记和可追溯性标识管理办法3.4.1.3 材料标记标记方法、适用范围和标记要求按下表:标记方法适用范围标记要求打钢印(注 1)厚度6伽的碳素钢,低合金钢板逐件标记直

19、径 89伽的碳素钢、低合金钢管且壁逐件标记厚 6 直径 50伽碳素钢,低合金圆钢逐件标记喷漆或书写低温及不锈钢、有色金属板(注 2)逐件标记厚度V6伽的碳素钢、低合金钢管及钢板逐件标记 32伽的有色金属管、不锈钢管逐件标记32 V 89 mm的钢管,逐件标记贴(挂)标签焊条、焊丝、焊剂(包装)每个批号V 32 m的钢管及有色金属每个批号V 30 m的圆钢每个批号其它材料每个批号注 1 :对原材料的标记可以采用喷漆或油漆书写的方法。注 2 :对不锈钢不允许用油漆书写,应用无氯、无硫记号笔书写3.4.1.4 材料标记位置0 钢板在原出厂标记一端的左下角,距边角IOOmn处,打钢印标记或油漆标记。1

20、 圆钢和管材在一端距离端面IOOmnH周上打钢印标记或油漆标记。3.4.1.4.3 标签可贴(挂)在材料的一端或货架的醒目的部位,标签见下图所示。3.4.2 受压元件材料标记3.4.2.1 受压元件标记的范围压力容器本体中的主要受压元件,包括每个壳体、封头(端盖)、膨胀节、设备法兰, 换热器的管板和换热管,M36以上(含M36)的设备主螺柱以及公称直径大于或者等于 25Omn的接管 和管法兰等都要进行标记。xxxxxxxx文件编号作业( 工艺) 文件3 材料标记和可追溯性标识管理办法页码11/513.4.2.2 受压元件代号与标记方法3.4.2.2.1受压元件代号按表3.4.2.2.1 规定执

21、行受压元件名称标记代号受压元件名称标记代号筒体T换热管H封头F膨胀节J管板P主螺栓M设备法兰SF直径 25OmmI勺接管G补强圈Q管法兰GF人孔盖R焊接试件SP表 3.4.2.2.1受压元件代号3.4.2.2.2受压元件标记方法:3.4.2.2.2.1受压元件标记方法为 HR1234-F1,表示产品编号为 HR1234, F 表示为该产品受压元件封头,F右下角的数字为封头序号。3.4.2.2.2.2 主要受压件受压元件的标记位置,应在非接触介质的一面的非加工面上,选 择容易观察,不被覆盖,不被切除的部位标记。3.4.3 可追溯性标识的移植规定3.4.3.1 筒体、封头、接管、补强板和试件的标记

22、移植用钢印,打在容易查找的零件外表 面;3.4.3.2 设备法兰、管板和平板盖等具有一定厚度的零件,标记移植用钢印,打在零件的 外圆周厚度表面上;3.4.3.3 设备连接螺栓的标记移植,用钢印打在螺栓端面上;3.4.3.4 不锈钢零件和不允许打钢印的其它零件,标记移植一律用电笔或龙胆紫书写标明;3.4.3.5 凡应具有标记移植的零件无标记移植或标记有错误时,一律不得转序;3.4.3.6 可追溯性标识的移植一律由操作工负责,遵循谁消失就由谁移植的原则,由检验 员负责监督执行;3.4.3.7 对于主要受压件(螺栓除外),在移植可追溯性标识时,还要同时移植钢号;3.4.3.8 产品可追溯性标识记录于

23、产品合格证的压力容器产品主要受压元件使用材料一 览表 中,在压力容器产品焊接材料使用一览表还要记录该产品使用的焊接材料的批号。3.4.4 材料标记移植及传递程序xxxxxxxx文件编号作业( 工艺) 文件3 材料标记和可追溯性标识管理办法页码12/513.4.4.1 产品投产前由 工艺部 将工艺过程卡发至生产部后由生产部发给班组。3.4.4.2 所有受压元件材料(包括外协件及毛坯)进公司检验合格后。由检验员按本办法 第 3.4.1 条的规定编制材料代号并登记在“材料检验记录表”中存档备查,然后通知保管员。3.4.4.3 保管员按本办法的第 3.4.1 条的规定,将材料标记代号用钢印,移植在每张

24、钢板, 每根钢管及每根圆钢上。打钢印部位应先除锈,打完标记后交检验员确认标记,最后涂一层 清漆保护,为使标记明显,可在钢印附近辅加油漆标记。3.4.4.4 保管员应严格按工艺过程卡和材料领用单上规定的材料发料,把所发材料的材料 标记填入工艺过程卡中,交检验员核对签章,并在材料上打确认标记后,将工艺过程卡与原 材料同时发放给第一道工序的生产车间。3.4.4.5 受压元件在划线之前,操作人应首先按工艺过程卡核对材料标记,划线之后切割 之前,操作人按本办法第 3.4.2 和 3.4.3 条的规定,将材料代号移植到每一块待切割的材料 上(包括每一块余料)交检验员确认,并在工艺过程卡上签字后方可切割下料

25、。3.4.4.6 下料后的每道工序,凡有除去标记的情况时,操作者应按本办法第 3.4.2 和 3.4.3 条的规定进行标记移植,交检验员确认并在工艺过程卡上签字,方可转下道工序,下道工序 接受零部件时,也必须检查材料标记是否与过程卡相符,对于没有标记的 零部件 或零部件 上 的标记与工艺过程卡不符或没有工艺过程卡的情况,应当拒绝接受。3.4.4.7 组装每个零部件时,操作者要先检查材料标记是否与过程卡相符,对于无标记或 标记不清的零部件不得组装。3.4.4.8 成品验收时应按施工图纸或工艺文件核对每个受压元件的材料标记是否正确齐全, 核对工艺过程卡各工序间的记录是否正确,然后收回全部工艺过程卡

26、及检验记录卡整理归档。3.4.5 检验状态标识检验状态标识是对原材料、标准件、配套件、外协件、外购件、工序和最终产品的是否 经过检验、检验结果和不合格品状态的一种标识,以防止未经检验和检验不合格未经处理的 产品转序或出厂。3.4.5.1 检验状态的类别:检验状态可分为下列几种:待验、合格、不合格(让步接收、 返工、返修、废品等)、待处理(指不合格品发现后决定处理方式前的状态);3.4.5.2 检验状态标识的方式:可采用区域标识、制造工艺卡上相应工序后的“专检”栏 中的检查结果记录标识和不合格品处理记录中的标识;xxxxxxxx文件编号作业( 工艺) 文件3 材料标记和可追溯性标识管理办法 页码

27、13/513.4.5.3 凡是储存在仓库内的产品,均为合格状态,不再进行状态标识;3.4.5.4 检验状态标识的责任:检验状态标识 由检验员 负责实施。3.4.6 受压焊缝标记的规定3.4.6.1 打焊工钢印的范围凡按规范制造的压力容器,每一条受压焊缝焊接后都应打上焊工钢印,受压焊缝是指产 品的纵、环焊缝、筒体、封头的拼版焊缝、接管的纵缝、与法兰的连接焊缝等;3.4.6.2 焊工钢印标记的内容和方式3.4.6.2.1 对于结构和形状比较特殊的受压焊缝的标记应按工艺规定进行;3.4.6.2.2 图样和技术条件规定不准打钢印的容器,用绘制焊缝编号图来代替;34623焊缝标记由焊缝编号、焊工代号两部

28、分组成。焊缝编号打在焊工代号前2030mm字头朝焊缝;3.4.6.2.4 打钢印前应清除打印部位的氧化物,钢印的字体为7#14#,打印应清晰、准确,打印深度为0.30.5mm之间;3.4.6.2.5 当装配发现已打印的焊缝标记不能保存时,由装配铆工通知检查员和焊工协商 后将焊缝标记移到其它易见的部位,并做记录。3.4.6.3 焊缝编号及钢印部位的规定3.4.6.3.1 压力容器焊缝编号34631.1 按照GB115O第10.1.6的规定,压力容器主要受压部分的焊接接头分为A、BC、 D 四类;3.4.6.3.1.2 焊接接头的焊缝编号采用顺序号组成+焊接接头类别号,如1A, 2A,依此类推,

29、1B,2B,依此类推C D类焊接接头与此方法相同。3.4.6.3.2 压力容器焊缝标记3.4.6.3.2.1 钢印应打在筒体的外表面,其它接头的钢印打在显而易见的部位;3.4.6.3.2.2 筒体的焊缝编号及焊工钢印部位:;纵缝焊工钢印:应打在纵缝中间部位,距焊缝 50伽处,打印字头朝焊缝(见图1) 环缝焊工钢印:应打在环缝与纵逢(或拼版缝)的丁字接头处,凡接头处均需打印(见图1)例:第二条纵缝外缝由 07 号焊工焊接,内缝由 08号焊工焊接,其标记为 A2(07) / (08) 346.323接管与法兰连接焊缝的钢印:在距离对接焊缝20伽的接管或法兰上打印(图2A) ,xxxxxxxx文件编

30、号作业( 工艺) 文件3 材料标记和可追溯性标识管理办法页码14/51对于小接管(DG 50伽)与法兰的焊接,焊工钢印可打在法兰的外圆上;3.4.6.3.2.4 接管与壳体或封头的角焊缝:在距离焊缝20m勺接管与壳体或封头处打印3.4.6.3.2.5 同一条焊缝应尽量由一个焊工施焊完毕,若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焊工施焊, 均应在规定的位置上打上各自的钢印;3.4.6.3.2.6 对于不锈钢采用电刻代替打钢印。3.4.6.4 打焊工钢印的责任3.4.6.4.1 参与容器受压件焊接的每一个焊工都应按 3.4.6.2 、 3.4.6.3 的规定打上各自的 钢印,并相应地记录于“施焊记录”上;3.4.6

31、.4.2 对无钢印或焊接记录不清的焊缝,检验员不得通知无损检测。3.5 材料标记和可追溯性的记录 为保证使用单位能够识别,应将材料标记填入产品质量证明书中的产品主要受压元件使用材料一览表中xxxxxxxx文件编号LZZB-2016.1压力容器制造程序文件及管理制度4材料代用管理规定页码15/514.1 总则 本制度规定了材料代用的审批程序,权限和材料代用要求,适用于我公司制造压力容器 受压元件和外购外协件的材料代用,对其它另件的材料代用可参照执行。4.2 材料代用的要求4.2.1 为保证产品的制造质量,凡使用与原设计图纸及工艺要求不符的材料(包括外购、 外协件)必须办理材料代用手续。4.2.2

32、 材料代用必须满足产品性能及使用要求,并考虑经济和工艺可行性,申请者对材料 的经济性负责,审批者对满足设计要求负责。4.3 材料代用的审批权限4.3.1 主要受压元件的材料代用由产品工艺员与原设计单位签署同意的证明文件后由工艺 责任人审批。4.3.2 主要受压元件材料的工艺尺寸,材料规格代用由工艺质控责任人审批,焊接质控责 任人及材料责任人会签。4.3.3 一般材料代用由工艺责任人审批。4.3.4 使用进口材料时,必须经焊接质控责任人同意。4.3.5 受压元件材料代用是我公司首次使用的材料,必须经工艺责任人和焊接责任人协商。 经质保责任工程师批准后才能代用。4.4 材料代用程序4.4.1 材料

33、代用由生产部部提出并填写“材料代用申请单”,报质量管理部,按审批权限 办理手续。4.4.2 材料代用批准后,涉及图纸、工艺、焊接材料消耗等方面的变更,由技术质量部负 责处理并通知有关单位。4.5 材料代用的处理4.5.1 制造车间或班组领取代用材料时,要出示经批准的材料代用单,仓库发出的代用材 料,必须是经检验或复验合格并已有标记的材料。4.5.2 质量管理部根据材料代用单复核材料,确保代用材料合格,并将“材料代用申请单” 存入产品质量档案,其它各有关单位的材料代用单亦应妥善保存。4.5.3 有关职能部门对材料代用有不同意见的,由质保责任工程师仲裁,对质保责任工程 师决定,各单位应认真执行。x

34、xxxxxxx文件编号LZZB-2016.1压力容器制造程序文件及管理制度5 材料、零部件存放和防护管理规定页码16/515.1主题内容本制度对材料的保管、标识、发放管理做出了规定。5.2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压力容器用材料的保管和发放。5.3材料的保管5.3.1 材料库内应设三区:合格区、不合格区、待验区,材料应按检验状态存放在相应的 区域内。5.3.2 材料库内的材料应按品种、牌号、规格和材料编号分类整齐堆放,材料上应种植有 明显标记。材料标识应清晰、齐全,当标识脱落或不清晰时,保管员应及时补作标识,但应 经检验员确认。5.3.3 库房应有防锈蚀、防变形、防损坏、防丢失措施。露天材料库材料应

35、距地面 300mm 以上。易丢失的材料,有色金属、30mm以下的无缝钢管应保存在可防雨的库房内。5.3.4 应加强不锈钢材料的保管。不锈钢材料应与碳钢材料隔离存放,防止不锈钢被污染。5.3.5 焊材的保管按焊接材料管理和发放规定执行。5.3.6 材料库应建立材料台账,台账应按材料编号。材料台账应计入材料入库、发放、回 收的动态情况,且应做到帐物相符5.4 材料的发放5.4.1 材料保管员应按领料单发料,不得超额发料。5.4.2 发料前,保管员应认真核对材料的牌号、规格、材料代号及其质量状况是否满足 零部件工艺过程卡的有关要求, 检验员 应到场检查认可无误后,领料员、检验员应在 零部件工艺过程卡

36、上签字。保管员应及时在材料账目上进行登记,记录材料使用的产品 制造编号和零件名称,以便保持材料的可追溯性。5.4.3 安全附件、配件发料时,应随带质量证明书或合格证,质量证明书或合格证应一式 两份,领料员应将质量证明书或合格证交检验员审查并保存,待制造完成后检验员应将上述 质量证明书连同其他质量记录交质量管理部汇总。xxxxxxxx文件编号压力容器制造程序文件及管理制度6. 关于严格工艺纪律的规定 页码17/516.1 总则6.1.1 为确保产品质量,健全生产秩序,做到“严肃法纪、消灭违章、强化管理、落实责 任”,加强工艺管理、严肃工艺纪律,特制定本规定。6.1.2 本规定适用于本公司压力容器

37、制造工艺纪律的检查和处理。6.2 压力容器制造工艺纪律6.2.1 必须按合法、有效的设计图纸进行生产。6.2.2 必须按标准、工艺进行生产,只能工艺指挥生产,不许生产指挥工艺。6.2.3 坚持标记移植制度,自始至终保持清晰的材料、焊工、探伤等标记和印记,以便追 踪。6.2.4 严格工序流转,控点必控,停点必停。上道工序对下道工序负责,下道工序对上道 工序检查。做到不合格的材料不投产、不合格的零部件不流转、不合格的半成品不使用、不 合格的成品不入库、不合格的产品不出厂。6.2.5 明确质量责任,做好原始记录,提供工作见证并签明日期,严禁弄虚作假。6.2.6 受压元件的焊接必须由持证焊工按合格项目

38、和焊接工艺施焊。焊接材料按规定烘焙、 保温、发放、回收,并追踪到每条焊缝。6.2.7 保证检测设备、仪器、计量器具的使用在周检期内。6.2.8 严格按设备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操作和保养设备、工装。6.2.9 严格图纸、工艺修改、材料代用管理制度和焊缝返修,超差回用不合格品的处理审 批规定。6.2.10 坚持文明生产,不允许强制组装。使用工装器具,严防磕碰划伤和锈蚀,清除飞溅 物,保护好密封面,废品要隔离。6.3 工艺纪律的教育和检查6.3.1 工艺纪律的教育由生产部负责人和工艺责任人组织进行,一般每半年进行一次。6.3.2 工艺纪律的检查分日常检查和定期抽查两种。日常检查由生产部负责人组织有关

39、人 员进行检查,定期抽查由质量管理部组织每月进行一次,并由工艺责任人填写工艺纪律检 查表。6.3.3 对工艺纪律检查要进行评比,对工艺纪律执行好的班组和个人进行奖励,对工艺纪 律执行不好的班组和个人进行处罚。xxxxxxxx文件编号压力容器制造程序文件及管理制度7 下料通用工艺守则页码18/517.1 总则本标准规定了压力容器制造的各零部件下料规则及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压力容器制造过程中的各受压元件的下料工作,非受压元件可参照执行。7.2 材料要求7.2.1 凡属受压元件用的材料,应有材料入库标记和材料质量保证书。7.2.2 在材料领用前,必须核对工艺文件与图样要求是否一致,代用手续是否齐全,

40、严禁 使用不合格及未入库的材料。7.3 划线7.3.1 在划线下料前应对钢材表面进行净化处理。7.3.2 下料前,下料员应根据材料规格、牌号及图样尺寸进行排版、放样,碳钢、低合金 钢用石笔、洋冲,不锈钢用弹粉线法。划线时应考虑焊缝正确布置,尽量使相关部件避开纵 环缝所规定的尺寸,对长度要求较严的部件,如换热器、塔器等,其筒体拼缝处应预留焊接 接头收缩余量。7.3.3 封头下料放样应根据零部件制造通用工艺守则中的封头制造通用工艺的规定。7.3.4 钢板平直度必须在允许偏差范围内方可下料。7.3.5 凡下料后材料产生的变形,应立即将其平整,并去除下料时产生的毛刺、气割氧化 铁等杂物。7.3.6 为提高材料利用率,对法兰开料作如下规定:7.361 小于DN400的法兰,可分瓣拼焊或采用锻件。7.362 大于DN400的法兰,可采用截条弯制,分段拼焊作焊后热处理或采用锻件。7.3.6.3 拼接的焊缝应作100%勺无损检测,其合格标准按 NB/T47013要求,射线探伤以川级合格,超声波探伤以U级合格或按图样和设计文件规定要求为合格。7.3.7 凡在工艺文件上规定有试件的,筒体或封头在下料划线时,应按要求同时划出试件 材料,并作好标记移植。7.3.8 划线后,应作好材料标记移植,并经检验员确认后方可下料。7.4 下料7.4.1 除一般零件外,压力容器受压件应尽量采用剪板机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