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防治寄生虫疟原虫的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 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 如意!第1篇:延缓寄生虫恶性疟原虫产生的研究疟疾(Malaria)是全球性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 传染病之一,目前全球有9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多 亿人居住在疟疾流行区。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国家感染 疟疾疫情最重,疟疾是非洲儿童死亡的最主要原因之 一。东南亚的感染情况仅次于非洲,据世界卫生组织 2008年的报告,全球30%的疟疾发病率和8%的死亡 率集中在这
2、里。虽然2010年世界卫生组织报告:疟疾 发病案例由2005年亿人次降到2009年亿人次;死亡 人数由2000年万例降到2009年的万例,其中非洲地 区死亡人数虽然大幅下降,但是目前疟疾仍然是世界 六大热带病和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是威胁人类健 康的主要疾病,给疫区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阻碍社 会的发展。由于恶性疟发病凶险,愈后差,其病死率 可高达50%,并且恶性疟原虫对多种抗疟药已存在耐 药性,因此恶性疟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恶性疟原虫对 主要抗疟药物氯唾产生了抗药性,疟原虫的抗药性由 单一性向多药抗性发展。恶性疟原虫抗药株的不断出 现已成为重大的公共
3、卫生问题,给疟疾防治工作带来 新的挑战,疟原虫抗药性研究迫在眉睫。鉴于全球恶 性疟原虫对传统的氯唾、乙胺喀咤、甲氟唾等已产生 耐药,由于具有抗药性疟原虫会很快遍布所有恶性疟 流行地区,抗药强度会不断增加,原虫产生抗药性的 速度远比新药研发的进度快得多,从保护青蒿素及其 衍生物的角度考虑,世界卫生组织建议各国在青蒿素 及其衍生物的基础上联合其他药物(ACTs)来治疗恶 性疟,以延缓疟原虫对青蒿素和其他药物抗药性的产 生。1青蒿素类药物抗药性的现状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一类全新结构的抗疟药,自 其问世以来即以高效、速效、低毒的抗疟活性得到世 界公认,对氯唾耐药的恶性疟依然有效。现在多重抗 药的恶性疟原
4、虫株已在东南亚和南美洲等地广泛流 行,虽然疟原虫已对多种药物产生了抗药性,青蒿素 类药物仍能够在几天内治愈超过90%的疟疾患者,目 前被全世界公认为是一种很有效的抗疟新药,但是目 前已有很多的研究提示青蒿素类药物的敏感性正逐渐 下降,抗药性的产生是难以避免的。世界卫生组织曾 经警告说,如果失去了 ACTs,人们将再也没有一个治 疗疟疾的办法,或许至少要用十年的时间才能发现一 种新的抗疟药。迄今为止,还没有文献报道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 类药物出现普遍的耐药性,但有报道称用青蒿素类药 物治疗病人时已经出现了敏感性下降,寄生虫清除时 间出现延迟和几周后再燃等情况。最近在柬埔寨西部 的Pailin和泰国
5、WangPha同时做了 一项治疗无并发症 的恶性疟患者的研究,分为青蒿琥酯单药组和青蒿琥 酯联用甲氟唾组两组,单药治疗组青蒿琥酯的剂量为 2mg/kg, d共7d,联用组青蒿琥酯4mg/kg, d共3d, 以后给甲氟唾 25mg/kg,分两次给药。在柬埔寨的 Pailin寄生虫清除时间为84h,泰国WangPha,为48h, 在过去几十年的经验表明青蒿素类的药物可在两天时 间内迅速清除血液寄生虫。排除了再次感染,在两地 单用青蒿琥酯治疗组几周内分别有 30%和10%的患者 出现了症状复发的情况,而联合治疗组分别有10%和5%的病人再燃。Pailin和WangPha真正的失败率可能 分别高达和。
6、2004年柬埔寨第1次报告用青蒿素 治疗恶性疟出现耐药以来,许多在泰国一缅甸边境上 出现的 新感染疟疾”病例,实际上很可能是再燃。在 缅甸南部还有另一项研究对青蒿琥酯治疗无并发症疟 疾患者,治疗72h后进行寄生虫清除半衰期的分析, 表明72h后有仍可检测出原虫。这是第一次报告青 蒿素耐药性起源在缅甸境内,这些研究提供的证据表 明在缅甸的恶性疟原虫很可能对青蒿素敏感性降低。 在泰国边境,甲氟唾,青蒿琥酯在体内的疗效逐步下 降,有研究报告用青蒿琥酯治疗恶性疟病人,治疗第 3d患者的外周血疟原虫阳性率 2011年达到28%,而 2000年同样用青蒿琥酯治疗病人,3d后患者外周血疟 原虫阳性率为0%。
7、恶性疟原虫于青蒿素类药物治疗 3d后血液中仍然可以观察到较多寄生虫,这就是 延 迟疟原虫转阴时间”。还有研究表明,经过在泰国青蒿 素治疗后第2d、第3d可见疟原虫的比例约 30%和 15%,第28d有2%可见疟原虫。柬埔寨西部的Pailin, 患者经青蒿琥酯单药治疗或甲氟唾, 青蒿琥酯治疗2d 后外周血涂片见寄生虫的比例高达 73%,治疗3d后 患者外周血涂片见到疟原虫的比例为 55%。疟原虫清 除时间延长在越南也有报道,但相关研究仍在继续, 有待于进一步监测及证实。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素类药物出现敏感性降低的现 象在亚洲比较突出,而在非洲则不同。在西非马里共 和国(R6publiqueduMal
8、i)的研究指出,在这项青蒿素 耐药性的研究患者外周血中疟原虫转阴时间的中位数 为32h,远低于柬埔寨西部报告时间。可能的原因为马里2004年以后才广泛使用青蒿素类药物,而柬埔寨 使用这类药物超过30年,在马里疟疾病人得到青蒿素 及衍生物治疗的比例远低于柬埔寨西部,另外马里大 量恶性疟疾病例主要为输入性病例,病人不会自行用 药,这些因素可能使得马里的疟原虫未对青蒿素类药 物长沙耐药。2009年杨恒林等采用WHO推存的体外微量法做 了缅甸拉咱地区恶性疟原虫对青蒿琥酯等 7种药物体 外半数抑制量(ID5。)测定,发现缅甸拉咱地区恶性 疟原虫对青蒿琥酯的ID5。为/L比1993年作者在该地 区做的IC
9、50上升倍,提示青蒿琥酯对恶性的敏感性呈 下降趋势。另一项研究用双氢青蒿素脉唾片(每片含 双氢青蒿素40mg,磷酸脉唾320mg)2d4次疗法治疗 缅甸拉咱市恶性疟原虫感染阳性者 91例,64例全程 随访者中,尚有4例()于服药后第3d外周血中疟 原虫未转阴,但因这4例病人腋温小于(仍判为临床 治疗有效,这4例患者服药后随访外周血无性体原虫 转阴时间为,比研究者在云南观察的最长无性体原虫 转阴时间(63h)长,这可能与当地恶性疟原虫对脉唾 和青蒿素类敏感性下降有关,推测当地部分恶性疟原 虫可能对双氢青蒿素脉唾片敏感性下降。2青蒿素类药物抗药性可能的机理耐多种抗疟药的恶性疟原虫是全球疟疾控制的
10、一 个主要障碍。虽然青蒿素类药物抗性关联基因研究被 人们进行很多探索,但是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明确的 结论。恶性疟原虫耐抗疟药乙胺喀喔、磺胺、氯陆与 特定的汐外和一 P/cri基因突变相关。然而,有相当大 的争议为新兴突变的耐青蒿素类抗疟药衍生药物标 记。一些观察表明青蒿素抑制恶性疟原虫胞浆网织钙 依赖性ATP酶(sarco/endoplasmiccalcium-dependentATPase 6P/AT-, 有资料表明,青蒿素类药物可以抑制在非洲爪蟾卵细 胞内表达P/a的酶活性,如果在该酶的第三跨膜区引 入L263E这一突变,则解除了青蒿素类药物对该酶的 抑制。jambOu等,报道了位于沿巴西
11、北部边境的圭 亚那从恶性疟患者体内分离出的虫株对蒿甲醛的IC5D值有所升高,通过测序,他们发现 P/a的第 769位的丝氨酸突变为天冬酰胺,提示P-/a基因的 突变可能会使疟原虫对青蒿素的敏感性降低。虽然这 种突变的意义还未确定,这些观察可能表明S769N突 变可能是一个药物抗性标记。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 的P/a突变是具有地域局限的。现仍需要进一步的研 究,找出能够可靠预测的青蒿素耐药性的分子标记。 目前,对这个观点持否定态度的有所增加。2010 年美国的一个学者提出, ACT(artemisi-nincombinationtherapy)疗效的下降,和 P/TO影响恶性寄生虫疟原虫红内期连
12、续培养的因素体外培养疟原虫的工作始于本世纪初。最早从事 这项工作的是Bass和Johns, 1912年他们报道了在加 有葡萄糖的全血内观察到恶性疟原虫可以从环状体发 育到裂殖体。接着人们试图建立疟原虫红内期的连续 培养,但一直到60年后,这一努力才获得成功。两个 独立的研究组分别报道了恶性疟原虫在体外连续培养 成功,其中特别是Trager和Jen?sen的方法对于人疟 的研究有着划时代的意义,使各国科学工作者有机会 从事临床上最重要的疟原虫的研究工作,同时也为研 究疟疾的生物化学、寄生虫学、免疫学和化学治疗奠 定了基础。虽然在60年代已能进行鸟疟的红外期的连续培 养,但晡乳动物红外期培养一直到
13、1981年才获得成功对伯氏疟方面的这些研究目前也已应用于人类间 日疟原虫的红外期培养,疟原虫抱子增殖各期均能在 体外发育,成熟的有感染性的配子体也可从体外培养 得到。但完整的连续的抱子增殖阶段的体外培养至今 尚未成功,红内期无性体的体外培养。一、体外培养疟原虫红内期的研究在1976年前仅限于人和一些动物 疟原虫的短期保存,尚不能连续培养。早期的探索虽 然应用的原则如稀释和连续流灌等方法和以后成功的 方法相似,但有很多不同。Trager和Jensen认为下述条件为恶性疟原虫培养 成功所必需,一个人红细胞薄层(例如,10%红细胞悬 浮液1ml置于?面积内所形成的薄层),一层3mm厚的 RP-MI-
14、1640培养液(每升培养液内含100mJ与红细胞 相应的血清),25%,和510%的混合气体,间断 或缓慢连续地更新培养液及随疟原虫率的增加补充新 鲜正常红细胞。这些条件可以由许多途径来获得,最简单的是用 Petri培养皿在蜡烛缸内培养。但使用这一方法每天至 少要人工换液1次,原虫率超过5%时甚至需要多次。 Osisanya等指出如果培养液内葡萄糖浓度增加 1倍, 混合气体比例为5%CO,和5%0,使用TES缓冲液, 则换液次数可以减少?Trager的连续流灌培养法可以 获得连续的较稳定的原虫率。这种方法使培养液在固 定的红细胞薄层上流动,培养液贮存瓶一周换一次即 可。目前已进一步改进设计出一
15、些复杂程度不等的半 自动设备,这些培养系统内 PH值可以恒定,并可以 自动清除废物及提供新鲜培养液。悬浮培养法连续培养可以提高原虫率,相应减少 劳力。Butcher和Zoly等声称用悬浮培养法获得的最 终原虫率比静止法高。他们认为这是由于悬浮法培养 时红细胞重复感染减少及原虫感 gle或Hanks盐溶液 的199培养液进行了比较,发现对于培养恶性疟原虫 来说RPMI164比两种199培养液好,与Ham氏F-12 液的效果相等。疟原虫体外培养时PH值保持在间很重要。恶性 疟原虫培养的成功需要有一恒定的 pH环境,这一 pH 值是疟原虫代谢产生大量乳酸所引起的整个和局部 PH改变的总和。两个成功培
16、养例子中,采用的疟原虫 密度都较低,只有早先不成功的1/4-1/2,这就明显减 少了培养时的乳酸盐产物。止匕外,使用了一种两性离 子缓冲液HEPES,可以对CO, /NaHCO,缓冲系起辅 助作用。HEPES和TES都是良好的缓冲剂,因为在 37 C时它们的Pk,分别为和,与疟原虫生长的最适 PH十分接近。两性离子缓冲剂还有一个优点,即在疟 原虫生长需要较高,浓度环境下可以保持培养物的 PH 值稳定。三、气体相气体相的组成对于疟原虫的发育也是一个关键。2-5匆CO,浓度对连续培养中疟原虫生长无显着影响,但浓度过高对培养有抑制作用。这可能是直接影响了 正常PH范围的维持,因为 RPMI1640培
17、养液内有一 组CO, /NaHCO,缓冲系。其他哺乳动物疟原虫在代 谢过程中有结合,现象,所以恶性疟原虫也可能利用 CO,进行代谢。510%,浓度适合于疟原虫连续培养,但高浓度 的氧(相当于空气中的氧浓度却有抑制作用,虽然 这种作用有时需要几天后才能观察到。氧对于疟原虫 代谢的作用还不清楚,似乎低氧张力有利于培养过程 中低氧化还原势的维持。各种维持低氧化还原势剂对 于短期培养的作用是很不相同的。然而有趣的是 Haynes和他的助手所用的改良的199培养液中却含有 2种还原剂2-琉基乙醇和维生素E。但疟原虫在完全 无氧环境中连续培养没有成功过。为了使PH值相对恒定及保持低氧化还原势,培 养皿内气
18、相与液相间需要有足够的交换。所以气体在 培养液内的溶解度,培养液的深度,红细胞的浓度(也 即细胞层的厚度和气体溶解度对于保证充分交换是 至关重要的。恶性疟原虫培养的成功与这些互为相关 的因素所起的作用分不开。在高原地区药物敏感性的 微量测试所以失败,可能与以上这些因素有关。四、血清成功的恶性疟原虫红内期连续培养使用了含 150mI/LAB型人血清的完全培养液。所以选用这一型 血清是由于它不与猴红细胞发生凝集。其实只要与培 养所用的红细胞相适应 其他任何型血清都可以应用。 150ml/LAB型血清对于建立新分离株的培养是很必 要的,但在维持已建立的培养时这一浓度并不是不可 变的。Jensen发现
19、人血清支持疟原虫生长的能力不一, 有些情况下只端要50ml/L浓度或更低。最近Divo和 Jense而甘出如果 将20个或20个以上志愿者的血清收 集在起,那么50mI/L的血清就足以获得最佳的原虫生 长率。含25moL混合血清的培养液也可应用于连续培 养,但获得的生长率只有最佳率的 50%左右。从当地 血库或新鲜收集来的血清都应该贮存于-20 C或冻干, 但反复冻融的血清不利于培养。Druilhe等认为脐带是 培养疟原虫血清的最好来源,Jensen也证实了这一点, 但获得这种血清需与当地医院产科部门密切合作,使 用人血清虽然可以使连续培养的恶性疟原虫生长达到 最佳状态,但这种对人血清的依赖也
20、有许多缺点,首 先人血清代价较大,获得不易,而且在疟疾流行区得 到的血清往往含有某些免疫抑制因子,此外尽管不是 十分重要,需提及的是接触血清有感染肝炎病毒和其 他病原的危险。因此寻求人血清的替代品显得十分重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本文为网络收集精选范文、公文、论文、和其他应用文档,如需本文,请下载要。最初企图用现有的商品动物血清替代人血清,但 没有成功。然而Ifediba和Vander-berg却报道了可以 用商品小牛血清加100ml/L再生蛋白腺或豚腺150g/L 代替人血清。但疟原虫对这一新环境需要有9个月的适应过程。用加入小羊和猪血清的培养液培
21、养疟原虫 时仅观察到少数几代增殖,不能连续培养。而经热灭 活的马、小牛和新西兰白兔血清可以维持连续培养。 Butcher曾报道一株实验室恶性疟原虫经过一段适应 过程在用100ml/L马血清的EPMI1640培养液中培养 了 4个月。Sax和Rieckmann也认为在使用50m/L库 存兔血清连续培养时需要有一适应过程;但用库存的 小牛血清加次黄嗯吟建立苏丹恶性疟原虫分离株连续 培养前毋需适应过程,最近报道越南 Smith和马来亚 Camp恶性疟原虫株可以在无血清的培养液内连续培 养4周。用含有脂肪酸(即顺-十八烯酸、油酸和亚油 酸)和无脂肪酸小牛血清白蛋白培养液培养疟原虫, 虽然生长率较用血清
22、的为低,但可连续传代用含有其 他脂肪酸包括硬脂酸培养液培养疟原虫是否会产生同 样结果,有待进一步观察。五、缸细胞ABO型红细胞皆适于连续培养恶性疟原虫,但在 研究红细胞表面裂殖子受体时发现与血红蛋白型有关 的各种因子、各种基本的酶及膜的一些特征在连续培 养过程中对裂殖子的粘附和疟原虫的存活起着决定性 作用。因此,可以推测只要用无 Rh蛋白的,不属于 Kell、Jk、Tn、Ge和S-s血型的红细胞培养恶性疟原 虫都可获得相同的生长率。相反,缺乏较多的红细胞 唾液酸糖蛋白、血型糖蛋白的红细胞,例 En阴性红 细胞就不能应用于培养,因为用这种红细胞短期培养 时恶性疟原虫再侵入率减少。最近还观察到恶性
23、疟原 虫连续培养多代后可以适应于缺乏 6-磷酸葡萄糖脱氢 幅的红细胞。早期的研究表明用于恶性疟原虫连续培养的红细 胞应置于4C冰箱内,贮存于柠橡酸葡萄糖(ACD)和 柠橡酸磷酸葡萄糖(CPD)中,并认为用这种方法贮存4 周的红细胞比新鲜红细胞更有利于原虫生长。现在看 来情况并非如此,只要红细胞内三磷酸腺昔 (ATP的 水平在正常范围内,新鲜红细胞与贮存红细胞同样适 于连续培养。最近还发现无免疫供血者的白细胞不影 响疟原虫体外发育,因此,可以不必去除它们。有些 去除白细胞的方法,例如 WhatmanCF-11纤维素柱的 应用可能反而对培养不利。六、疟原虫分离株自1976年以来,世界上不同地区的许
24、多分离株已 在实验室内建立。虽然大部分分离株的培养是成功的, 但并不是所有株都容易适应于体外生长。有些地区的 原虫株建立培养相当困难。Trager认为这并不是由于 疟原虫的遗传特性不同而可能是技术不过关造成的。建立培养可以用新鲜感染血,也可以用4 c贮存一段时间的含虫血或用-70 C甘油低温保存的除去保 护液的含虫血来进行,一般来说从已建立培养的疟原 虫来进行再培养较直接培养现场分离株要容易些。疟 原虫分离与建立培养之间的时间,含虫血的原虫率, 运输的方式及条件和低温保存及复苏的方法和操作, 这些因素对建立培养均有影响。不管怎样,直接自病人血取原虫建立培养,都需 时46周,这一适应时间与真核组
25、织细胞的培养相似。恶性疟原虫红内期无性体体外连续培养后形态保 持正常。在培养时可见到各发育阶段的原虫,这是因 为疟原虫失去了体内同步发育的特征。这对某一特定 阶段的免疫学和生物化学研究带来一些困难。然而可 以用生理胶、明胶或聚蔗糖等简单方法收集成熟的红 内期原虫,用50g/L山梨醇溶液洗涤感染红细胞可获 得环状体。山梨醇能溶解含成熟原虫的红细胞,但对 环状体感染的红细胞无作用。用上述方法分离获得的 原虫,继续培养时至少能保持23代的同步发育,但 以后又变得不同步了。所以目前有必要研究长期维持 同步的方法。没有迹象表明体外长期培养后疟原虫会丧失感染 性,疟原虫在几个培养系内体外培养 3年后仍可感
26、染 夜装。此外也瞥报道恶性疟原虫 FCR-3株培养大约4 年后偶然感染了人。然而有证据表明在培养期间原始分离株的一些特 征可能发生改变。此外,某些分离株需一定时间适应 体外培养的事实表明,可能是经历一个选择过程。这 并不奇怪,因为其他真核细胞在体外培养时也有类似 情况发生。例如FCK株刚分离时和体外培养年后对 气唾是敏感的,然而经4年培养后,发现该分离株虽 没有处于气唾的压力,但经体内外证实,却对气唾产 生了抗性,然而其机理是在培养过程中发生了抗性突 变,或者存在于原始株的抗氯唾克隆由于体外生长的 生物学优势,随时间的推移而迅速增长的缘故,目前 还不清楚。在连续培养条件下,发现恶性疟原虫可出现
27、形态 变化。Langretli等首先报道了这一情况,他们观察到 恶性疟原虫用蜡烛缸法培养18个月后发生了变异,这 种变异疟原虫寄生的红细胞膜表面不再出现结节。Motyl和Reece还发现在培养日t不引起结节(K 一)的变 异疟原虫比引起结节(K+)的疟原虫虫率高,与同位素 标记的异亮氨酸结合较快,多重感染细胞的百分率也 较高。这样看来疟原虫具有体外生长的生物学优势。但每4周用一种能浓集有结节红细胞(K+细胞的明 胶技术配合山梨醇的溶解,就几乎能完全保持细胞上 有结节的K+原虫系。恶性疟原虫在生物学特性方面的异质性问越,最 早是Carter和voller提出的。他们发现非洲和东南亚 病人的阳性血
28、内有一些变异酶。很明显,认识这种异 质性在流行病学上很重要,对近来体外研究疟原虫克 隆化也很有帮助。恶性疟原虫的克隆可以用有眼稀释 技术获得,这一点已由显微镜观察稀释的培养物微滴 和最近的微量操作技术所证实。用Oduok方法在1小 时内可以分离单个感染细胞5 10次。这种方法经连续 培养建立克隆的成功率为30?50%,由单个感染细胞建 立的克隆大约在培养21天内可从吉氏液染色的血片 上发现原虫,Thaithong应用这一方法证实了一个抗气 唾、乙胺喀陡和周效磺胺-乙胺喀陡合剂的恶性疟原虫 T分离株。七、药物抗性和群体内传播机制的遗传学研究药物抗性问题是疟疾控制的主要障碍,但关于抗 性出现及其在
29、人群中传播的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可能 有许多机制包括疟原虫对药物的非遗传性适应或在药 物作用下遗传性的改变等等。目前遗传学方面的研究 主要用鼠疟为模型在体内进行。体外培养技术和具有 多种抗药性的恶性疟原虫克隆的研究表明来源于不同 国家的疟原虫遗传学上是相似的,这可能是存在着一 种世界范围内的种间杂交群。用培养的方法还证实抗气唾株疟原虫比 敏感株具有生物学优势,抗性分离株包含着药敏程度 不同的许多克隆,当然也包括了敏感克隆。至于药物 敏感株中是否含有抗性克隆,尚有待于进一步证实。目前,培养技术和重组 DNA分析及基因克隆正 被应用于药物抗性遗传学基础的研究。止匕外,由于红 内期和红外期体外培养的成功,可以得到对蚊虫有感 染性的疟原虫,这样就有可能开展一些典型的孟德尔 方法的遗传学工作。八、抗原产生虽然疟原虫培养并不是用作今后疟疾疫苗抗原的 来源,但红内期的培养确实为免疫诊断提供了很有价 值的抗原。实验室用能够保持人疟原虫的猴子作为抗 原来源,一则化费太大,再则获得的材料也太少。疟 原虫全虫抗原可以由同步培养的血片获得,可溶性抗 原则可以经疟原虫溶解或收集培养上清液获得。目前 在标准条件下恶性疟原虫是唯一能在体外获得大量抗 原的人疟原虫,但应当记住各分离株间可能存在着不 同的抗原。很有必要研究其他的人拒原虫体外培养方 法。在缺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水利安全教育试题及答案
- 助理广告师考试广告效果评示试题及答案
- 安徽发改委面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广告设计师考试多媒体运用试题及答案
- 开始你的设计旅程2024年国际商业美术设计师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广告设计师考试知识架构梳理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广告设计行业的最佳实践探索试题及答案
- 昌邑美术面试题及答案
- 大学保险法试题及答案
- 会诊制度考试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统计学期末考试题库:综合案例分析题模拟试卷
- 祈使句(含答案解析)七年级英语下册单元语法精讲精练(人教版)
- 2025-2030中国微控制器(MCU)市场竞争格局与投资建设深度解析研究报告
- 《中英饮食文化差异》课件
- 2024年韶关市始兴县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笔试真题
- 2025-2030中国风电齿轮箱行业投资策略与可持续发展建议研究报告
- 华为招聘面试题及答案
- 尽职调查专项法律服务合同
- 户内穿线合同协议
- 第18课《井冈翠竹》课件-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 2025年小学劳动技能大赛实施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