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时间的双重视角-精选资料_第1页
追忆:时间的双重视角-精选资料_第2页
追忆:时间的双重视角-精选资料_第3页
追忆:时间的双重视角-精选资料_第4页
追忆:时间的双重视角-精选资料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追忆:时间的双重视角文学中的“视角”概念来自西方结构主义理论,最初多用于小说的叙事研究。文学视角在狭义上专指叙述视角, 指叙述语言 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同样的事件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就可能呈现出不同的面貌, 在不同的人看来也会有不同 的意义。这里借用小说研究中的“视角”概念, 即叙事时观察、 评论事物的角度,将回忆性散文中的这种融过去与现在双重眼光 叙事、评论的方式称为“过去与现在的双重视角”,即“时间的双重视角”。我的一位国文老师是梁实秋先生为纪念他在清华学校读 书时的国文老师徐锦澄而作,具有鲜明的“梁氏风格”:幽默、 谐趣、才情。在教学中,教师们多关注此文独特的写作手法一一

2、欲扬先抑,关注此手法对人物塑造的作用。 但仅澄清写作手法的 概念及其大而化之的作用,而忽视“欲扬先抑”手法背后文本内 容相对应的内在逻辑联系,对文本思想及其文学价值的理解就可 能破碎化,对文本独特结构的整体建构就可能表浅化。下面仅对我的一位国文老师两个写作形式上的问题, 从“时间的双重 视角”角度对回忆性散文(追忆性散文)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进行 剖析。一、写作手法:“欲扬先抑”“欲扬先抑”是写作手法的一种,为表现人物形象、精神情感服务。它使得叙事有波澜,人物形象鲜明突出。在我的一位 国文老师中,作者运用此手法,将老师外在的漫画式滑稽人物 形象与其内在有风骨、有操守、有内质的君子性情形成强烈对比,

3、 引发阅读者阅读心理与阅读期待之间的强烈冲突,从而使叙事幽默有妙趣,吸引读者。从读者的阅读体验来说,对“欲扬先抑” 这一形式的意味,即“是什么”,有了大致的了解。适当的文学形式应当为适当的文学内容服务。有什么意味的内容,就需要有与之相应的“有意味的形式”来承载。记叙老师的外在容貌特征,如“凶”之样貌,“凶”之步态,“凶”之狞 笑,是对老师即时性的、表浅化的人格判断,也恰好阐释了 “印 象最深”之“最”的来由。在师生的矛盾冲突中,教师对学生的人品、性情有了更深入 的了解,正如老师所言“把你一眼看穿”。老师爱才心切,因之 对“我”的指导反而用心, 使我受益最大。老师编订教材时对东 西文化的兼收并蓄

4、,老师在朗读时的抑扬顿挫, 老师对作文用词 指导的独特方法,无不对“日后”的梁实秋先生产生了巨大的影 响:先生成为台湾文学史上“一代散文的宗师”,虽受教于西方而对中国儒家传统文化情有独钟,又成为一代文学评论大家。 梁先生在叙事中对老师的内在特质进行了有层次的概括:教学思想的前瞻开放,教学方法的独树一帜,教学眼光的独到长远,教学 手段的简洁谋略。片段事件共同指向老师的教学水平,或也可以用“凶”字概括,当然这里的“凶”不是外表的凶恶,而是教学眼光、水平的超前,教学手段的独特,教学效果的卓越。这些均是对老师内在特质进行点染,是对老师历时性、深层性的人格特质、学养积累、师风传承的彰显。二至五段,具有漫

5、画式的幽默,与六至九段对先生高山仰止的怀念貌似冲突,但恰恰是在这样的强烈差异里,写出了先生身上并存的既冲突又和谐的谐趣与理趣,从而使“我”的老师具有了独特的个性特征。强烈的冲突“产生了美丑联体、 合而为一的强烈艺术效果,创造了滑稽的喜剧色彩”,从而使先生的形象 成了文?W史上“活生生的这一个”。如果以一“凶”字作为全文内容的概括, 可以发现, “扬”和“抑”也可以是对同一内容的不同描述, 它们既对立又统一于文章的整体思想中。如果处理得宜,它们可以是同一主题下的两个认识阶段,互为表里,相互依存。在时间的自然顺叙里,“我”对老师的态度经历了四个阶段:不了解一一不理解一一了解一一理解。随着时间的流逝

6、及“我”自身思想的不断成熟,“我”对老师的认识不断内质化、精神化,“我”感念他对“我”文学认知的重大影响,至文末“敬慕”达到最高峰。为什么作者要用“欲扬先抑”来组织材料, 我想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形式与内容要匹配。从抑到扬的情感变化过程,恰恰是与作者在时间的发生发展中视角的变化同步进行的。写作内容的意味决定了用哪种有意味的写作形式更为适合。这是从作者思维的角度,解决“为什么”如此写作的问题。 许多老师喜欢将此 课作为写人散文的“范文”进行写作指导。但内容与形式的相关性如不明晰,学生将无法从“阅读者”自觉转换成“写作者”, 进行有效的读写结合训练。在时间的双重视角中,此文从纵向双重视角进行叙述,

7、 认识 由浅入深,由假象到真相,由眼睛而心灵。二、表达方式:记叙、议论的交织“从叙事的内容来看,任何叙事都是对现实世界的某种解释。这种解释是对历史事件发展过程的体验和情感态度。”回忆性叙事散文,在回忆中不可避免地带上了现实色彩,在现实的反观中深入接近回忆。再如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回 忆中儿童视角与现实中成人视角的交错,即是对回忆的重温,更是对现实的反观。结尾十一段,过去叙事眼光与现在议论眼光的交织更是明显 不过。“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 道山了”,“回忆他的音容”,陈述的是无法挽回的过去;“不 禁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则是对先生一生教学的极高评价。“怅惘”是因过去

8、时间、空间的阻隔,“敬意”则是因为先生对“我”所施予的可贵教化, 现在都得到了验证。“同学们偶尔还 谈起徐老虎",从绰号的沿用可以看出,他仍是被误解了的 无名大师。梁实秋先生的人生路,从“治国平天下”到“鬓已星星矣”,其间多少被误读有待重解,何其相似。这或许也是梁实秋先生七十高龄,回望五十载人生风雨,依然对老师记忆犹新、感慨系之的一点原因吧。梁实秋先生在晚年曾说,他的人生有“四大遗憾”: 太多书没有读;与许多鸿儒没有深交,转眼已成故人;亏欠那些帮助过他的人的情谊;但悲不见九州同。九州不见同,所以“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先生教读书,施教化,而未及深交,已成故人。或许,这份“亏欠”之情,是先生写下此文追忆一位平凡国文老师的内在原因吧。通过“至今”“以后”“回忆”等词语的反复呈现, 文本记叙的内容及通过议论评述的叙述价值,在过去与现在的时空并行中得以复现和深化,使我的一位文老师具有了更为复杂的两重时空、两重眼光、两重情感、两重评价。用时间的双重视角这一可以勾连文本表层内容梳理和深层文本意蕴挖掘的主问题提要钩玄,可以使我的一位国文老师的解读更深入、清晰。1 热奈特等:文学理论精粹读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年版。2 邬烈炎:感受形式的意味,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11 年第 1 期。3 克莱夫?贝尔:艺术,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4 吴周文: 作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