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S版语文下学期古诗阅读考前专项练习_第1页
六年级语文S版语文下学期古诗阅读考前专项练习_第2页
六年级语文S版语文下学期古诗阅读考前专项练习_第3页
六年级语文S版语文下学期古诗阅读考前专项练习_第4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六年级语文S版语文下学期古诗阅读考前专项练习班级:_ 姓名:_ 时间:_1.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各题。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两首其一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其二放生鱼鳖逐人来,无主荷花到处开。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注释:放生鱼鳖:北宋时杭州的官吏曾规定西湖为放生地,不许人打鱼,替皇帝延寿添福。水枕:躺在船中。 风船:指的是飘荡在风里的船。 解:懂得。1古诗一:四句诗分别写了四个场景,分别是:_、_、_、_。在诗人笔下的这场雨的特点是_。2古诗二:这首诗歌描写了西湖的_景,抒发了作者_情感。3两首诗的每一句都是一幅图,请你从每首古诗中各选择

2、一句,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古诗一:诗句_画面_古诗二:诗句_画面_4说说这两首诗在写景上有何共同点?(可以从修辞、表达方式等角度去赏析)_5这两首古诗中你认为哪些词语用得巧妙?请写出来,并说说你的感受。词语:_感受:_2. 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送范山人归泰山( ),别余往泰山。初行若片云,杳在青崖间。高高至天门,日观近可攀。云山望不及,此去何时还。1这首诗的作者是_,后人尊称他为“_”。2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不畏艰险,勇于攀登,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B.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山河的热爱。C.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

3、隐士生活的向往。 D.这是一首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情。3解释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别余往泰山。_(2)杳在青崖间。_4请用以下5个字组成一句诗填入诗中括号内。白  鲁  抱  客 鹤5诗中画横线的句子隐含着一个六字成语,请写在下面横线上。_3.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过故人庄唐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1首联像往日叙家常一样娓娓道来,告诉了我们事情的起因。“具”的意思是_。这个“具”字让我们感受到田家朋友的热情好客

4、。2颔联由近及远地写了“故人庄”的自然之号,读着这么有画面感的诗句,我仿佛看到了_。带着这样的想象读,我觉得古诗更有味道了。3“话”字让我想到了诗人和朋友之间的谈话非常愉快,农家生活的闲逸让诗人产生了共鸣、我想他们除了聊“桑麻之事”,可能还会聊_,聊_,聊_。这种淳朴真挚的友情,这种恬静美丽的田园生活,真让人向往啊!4. 填空并答题。独在异乡为异客,_。_ ,遍插茱萸少一人。1把诗句补充完整。2解释带点的词语。独_异乡_3写出诗的前两句意思。_4填空。这首诗的作者是_代诗人_,全诗抒发了他_。5. 课内阅读。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

5、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1“黄鸡”的本意是什么?在词中是指什么?苏轼在这里却说“休将白发唱黄鸡”,有何用意?_2下阕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表达了什么?_3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_6. 完成下面练习。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1这首诗取材于我国古代_的神话传说,它写的虽然是天上的事,反映的却是现实的生活。2下列诗句中加点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泣涕零如雨涕:眼泪B.相去复几许去:离开C.终日不成章章:文章D.盈盈一水间间:中间3诗中描写两星相对的清冷

6、环境,于景中寄寓离愁的两句是:_4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抒发了什么感情?反映了什么社会现实?_7.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兰溪棹歌(唐)戴叔伦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1)结合语境给划线词语选择合适的意思。凉月如眉挂柳湾。( )   A圆圆的月亮。 B新月。越中山色镜中看。( )   A越过中间。 B周代诸侯国名。兰溪三日桃花雨。( )   A桃花瓣落下来,像下雨一样。B江南春天桃花盛开时下的雨。(2)根据下面的画面,写出合适的诗句。一弯新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

7、凉爽宜人。_鱼群在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_(3)判断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的正误。这是一首富有民歌风味的船歌。全诗清新灵妙地写出了兰溪的山水之美及渔家的欢乐之情。( )首句写行舟看见的江岸边的景色,因为是雨后的春夜,因此皎洁的月色显得更加清澄。( )古诗描写的是江南春天的景色,从“桃花雨”一词可以判断出来。( )“越中山色镜中看”,描绘出越中一带水清如镜,两岸秀色尽映水底的美丽图景。( )8. 古诗阅读。回乡偶书贺知章_,乡音无改鬓毛衰。_,笑问客从何处来。1把古诗补充完整。2从题目可以看出本诗是贺知章_(a回到家乡  b路过家乡)时写的。3本诗通过诗人的变“_”和不变“_”之

8、间的对比,以及儿童所问“_”流露出诗人的无限感慨。9. 诗词曲鉴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1“西江月”是_,“夜行黄沙道中”是_。2结合诗题,展开合理想像,用优美流畅的语言,把诗前两句所呈现的画面具体描述出来。_3用波浪线画出诗中运用拟人手法的一句诗,并说一说这样写有何妙处?_4下面对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一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仲秋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抒发了丰收在望的喜悦心情。

9、B. “稻花香里说丰年”的不是人,而是一片蛙声,这种侧面烘托极为动人。这首词既写了景,也写了人,用侧面烘托、动静相映的手法,写得生动活泼,给人以美的享受。C. 夜行黄沙道中:题目,主要点明词的写作地点。D. 上阕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阙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5辛弃疾夜行黄沙道中时天气有什么变化?西江月所表达的是一种愉快的心境,当时作者正罢职闲居,是什么使作者产生了这种心境?_。10. 课外阅读。墨梅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注释:墨梅:用水墨画的梅花。清气:清香的气味。乾坤:天地

10、。1判断对错。(1)“不要人夸好颜色”中的“人”指的是王冕。(_)(2)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这两句诗标示的节奏是正确的。(_)2这首诗中写墨梅色彩的诗句是“_”。突出墨梅气味的诗句是“_”。3写出“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这两句诗的意思。_4这首诗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抒发了诗人誓做一个高尚正直的人的坚定志向?( )A.托物言志 B.借景抒情11. 课内练习。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1这首诗是_代_写的。2诗题中“书”的意思是_。这首诗写了_的情境。3诗中“白雨跳珠”采用了_修辞手法,写出了雨的_特点。

11、4“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这句诗的意思是_12. 对比阅读古诗,完成练习。冬夜读书示子聿(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劝学诗(宋)朱熹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劝学(唐)孟郊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 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万事须己运,他得非我贤。 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1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古人年轻时下功夫,到老年才有所成就,因此要在学习上不遗余力。B.池塘春草和阶前梧桐,通过意象的变化突出时不我待,进而来劝学。C.击打石头才有火花,是用来类比人只有通过学习,才

12、能掌握知识的。D.三首诗语言通俗易懂,但是劝人学习的思想却充满着现实的功利性。2三首劝学诗在劝学方面有哪些观点?请简要概括。 _13. 朗读古诗采薇(节选),完成练习。采薇(节选)昔我往矣,_。今我来思,_。行道迟迟,_。我心伤悲,_。1将诗句补充完整。2理解词语的意思。(1)依依:_。(2)霏霏:_。(3)昔:_。(4)迟迟:_。3对这首诗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是()A.“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是说出征时是春天。“依依”形容柔弱的柳条随风摇摆不定的样子,似乎是为人送行,又似乎表示挽留。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是说归来时是冬天。“霏霏”是形容雨和雪下得很大,似乎表示欢迎,又似乎表示冷漠。

13、C.“行道迟迟”的意思是慢慢地在路上走。D.“今我来思”一句中的“思”是语助词。4对这首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运用了起兴的手法。B.前四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以出征时和归途中所见的不同景色对比,写出了内心的伤悲。C.这首诗写的是守边战士在归途中的心情,通过诗句,我们可以想象他们守边时的苦况,对从军生活的厌倦,对和平的家庭生活的向往和留恋。D.“行道迟迟,载饥载渴”两句是直接描写,最后两句是直接抒情,但感情是克制的、平和的,体现了诗经“哀而不伤”的特点。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B.诗经分为“风”、“雅

14、”、“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和鲁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D.诗经全部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14. 课外阅读。忆秦娥·娄山关毛泽东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1这首词的词牌名是()。A. 娄山关 B. 忆秦娥2上阕中主要描写了_、_、_、_、_、_、_等事物。3请你用“”画出词中暗示战斗开始时间的句子。4根据对词的理解判断,对的画“”,错的画“×”。(1)“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用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景物,又饱含着感情。(_)(2)通过词句“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可以知道红军胜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