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2古诗三首》精品课堂实录_第1页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2古诗三首》精品课堂实录_第2页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2古诗三首》精品课堂实录_第3页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2古诗三首》精品课堂实录_第4页
新人教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下册《22古诗三首》精品课堂实录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2古诗三首课堂实录芙蓉楼送辛渐课堂实录一、谈话导入1 .师:听说我们班的同学个个知识丰富,老师有两个问题想请教大家:谁知道芙蓉楼 现如今位于哪个省哪个市?生1:江苏省镇江市。师:古时候称之为什么呢?生2:润州。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一千多年前,唐代诗人王昌龄在此送别了一位好友,你 们知道这位好友的名字吗?生齐说辛渐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一首古诗。2 .板诗题:芙蓉楼送辛渐3 .师读题师:先听老师读,仔细听听老师在哪两处作了停顿。指名学生回答4 .生读题。师:你是怎样理解这个“送”字的?生:是送别的意思。师:谁能用自己的话完整地说说诗题的意思。生:在芙蓉楼送别辛渐。二、知

2、诗人师:谁了解王昌龄,看同学们地眼神好像不太了解,没关系,请同学们看看老师发给 你们的学习资料,认真看,待会儿老师还要考考大家。生看资料师:王昌龄仕途平坦吗?生回答师:此时,你们的心中是不是有个疑问,王昌龄才华横溢,非但没被重用,反而两次 被贬蛮荒之地,这是为什么呀?生疑惑师:那是因为诗人王昌龄不愿与奸臣同流合污,始终坚守一颗玉洁的心,诗人作此诗 时,已远离了亲人,远离了朋友,来到了江宁任江宁丞,可以说,在这里,辛渐是唯一能 说说真心话的朋友,就是这样的一位朋友要走了,舍得吗?生:不舍得!师:能不送吗?生:不能!师:那就再读:芙蓉楼送辛渐生读诗题师:这一送就是几十公里呀!(出示课件一),这是如

3、今江苏省的地图,当时王昌龄在如 今的南京市古时候称之为江宇任江宇丞,送辛渐送到如今的镇江市,古时候称之为润州, 这两地相隔六、七十公里呀,这样的朋友情深不深?生:深师:这样的朋友情浓不浓?生:浓师:就带着这浓浓的深情再读诗题。三、读古诗,学生自由读师:朋友分别到底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古诗,为了读 得更好,同学们先看看注释,理解理解,再自由读两遍,第一遍读准字音,第二遍注意停 顿(出示课件)四、指导学生读1 .学生再读2 .师范读3 .生评价4 .教读法师:老师用的是古时候读诗的方法,读的时候,两个字两个字一读(师范读)并且按 照一种规律一一平灰,普通话中的第一、二声基

4、本上属于平声,用符号“一一”表示,读的 时候声音要延长,称平长。指导读“江”“连江”师:平声会读了,普通话中的第三、四声基本上属于仄声,用符号" ”表示,读的 时候声音一出马上收回,称仄短。指导读“雨”“寒雨”5 .(出示课件)师:这首诗表平仄就是这样一首诗,请同学们按平长仄短的规律自由读 两遍。6 .学生自由读7 .指名读8 .齐读9 .师:听老师再读一下这首诗好吗?同学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画面。师范读 五、理解故事意思1 .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行师:当你闭上眼睛听老师读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女生读一一师: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吴”字的?师;

5、那乂是谁夜入吴呢?师:王昌龄和辛渐坐了整整一天的船,终于来到了镇江,此时夜色已晚,寒雨绵绵, 诗人是怎样的心情呢?你是从这行诗中的哪个字体会到的?诗人为什么心寒?是因为这场秋雨吗?那就让我们带着这种不舍再读这行诗。过渡2 .指导学习第二行创设情境这里的客指的是谁?那楚山指的是什么?你眼中的楚山是怎样的?诗人眼中的楚山为什么是孤独的呢?一个“寒”字,一个“孤”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3 .指导学习第二句师:好友辛渐要到哪里去?创设情境;诗人有可能给亲友捎去什么话?指导理解“冰”。六、有感情地读1 .指导学生学习第一行师:当你闭上眼睛听老师读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6、师: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请女生读一一师:你是怎样理解这个“吴”字的?2 .指导学习第二行创设情境这里的客指的是谁?那楚山指的是什么?你眼中的楚山是怎样的?诗人眼中的楚山为什么是孤独的呢?一个“寒”字,一个“孤”将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3 .指导学习第二句师:好友辛渐要到哪里去?创设情境;诗人有可能给亲友捎去什么话?七、唱古诗1 .师:读呀读,诗人的情感用读已经无法足以表达,那就让我们来唱吧,第一遍同学 们听,第二遍如果你行就跟着唱一唱。2 .播放课件,学生听。3 .学生跟唱、齐唱八、吟古诗1 .解释什么是“吟”,师示范2 .学生跟着吟诗。九、舞古诗1 .教手语2 .学生边吟边

7、舞。十、诵古诗播放音乐,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塞下曲课堂实录一、复习导入,温故知新1.复习导入(1)师:我们已经学习了一首流传千古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谁来背一背?(师指名背诵)(2)你觉得这首送别诗与你熟悉的其他送别诗表达的情感一样吗?(生交流)(3)师引导:在学习芙蓉楼送辛渐时,我们了解到王昌龄是边塞诗人。其实,唐 诗按照内容进行分类,有:送别诗、田园诗、思乡诗、边塞诗等。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边 塞诗。(板书:边塞诗)(4)初步了解边塞诗。课件出示资料。师:快速浏览资料,你从中获得了哪些信息?(生自由交流)L板题读题。(1)课件出示诗题。(2)师指名读诗题。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1 .初读古诗。

8、(1)课件出示古诗。(2)生自由朗读,读通、读顺古诗,读的时候注意字的读音,反复多读儿遍,读正确, 读熟。(3)师检查生读书情况,适时引导读;小组竞读,读通、读顺每句诗;同桌互读,互 相指正;师指名读出诗的节奏。2 .学习要求会认、会写的字。(1)课件出示要求认识的字。师指名读词语,强调:“单”是多音字,单于的“单”读“chdn师指名读文中“单于"的注释,全班齐读词语。(2)指导书写。师重点指导“雁”字的书写。三、品读诗文,入情入境1 .初读了解大意、了解作者。(1)课件出示诗题:塞下曲。(2)师指名读诗题,适时引导:你从诗题中了解到了哪些信息?还有哪些疑问呢?在 提出自己的疑问之前

9、,可以看看文中的注释,看看能解决你的哪些疑问,你还有其他疑问 吗?生自由交流(3)师适时讲解:“塞”是边界的意思。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 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4)课件出示资料,了解作者。师引导:了解作者,对我们学习古诗、读懂古诗也有很大的帮助。课件出示:卢纶:曾经参过军,他写的有关军队生活的诗歌,内容充实,富有生气。师指名读,思考:这则资料中哪个信息给你印象最深?生自由交流。师简介: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共有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2 .品读,理解诗意。(1)课件出示古诗。(2)生自由朗读;师指名读。(3)理解诗意。师引导:静下心来看看课文注释,仔细读读,借助注释说说

10、每句诗的意思。示例:在这月黑风高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宿雁惊飞。将军发现单于潜逃,要 率领轻骑去追击;正准备出发之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飘然而至,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 雪花。师引导:谁能用一两句话概括这首诗?生自由交流示例:单于趁着夜色逃跑,将军率领轻骑追赶。师引导:谁能用两个字概括这首诗的内容?可以借用诗句中的重点字。示例:前两句写单于要逃跑,我借用诗中的“逃”,后两句写将军要去追逐单于, 我就借用诗句中的“逐”。(相机板书:逃、逐)3.细读诗句,体会诗情。(1)解读“逃”。课件出示第1、2句诗。师指名回答:单于是在什么时候逃跑的?生:夜晚(板书:夜)师顺势引导:这是一个怎样的夜晚?生:夜黑

11、风高生:夜深人静师:你能想象单于逃跑时的情景吗?你能用儿个词来形容逃跑时的单于吗?生:狼狈不堪生:惊恐万状。(相机板书:狼狈不堪、惊恐万状)师指名读,读出单于的惊恐、狼狈。生齐读。(2)解读“逐”。课件出示第3、4句诗。师指名读,引导:将军是如何追捕单于的?生:率领轻骑追赶师引导:这一句没有直接写将军是怎样追赶的,具体写了什么呢?生:写了将军正要去追赶时,一场雪飘然而至。师指名再读,相机引导:你最关注诗中的哪个字?生:示例:“满”字,“满”字用在这里,写出了突如其来的大雪,天气严寒。(相机板书:满)师小结:“满”字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塞外环境恶劣,正是这个“满”字,突显了将 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无畏

12、的精神品质。(相机板书:环境恶劣、英勇无畏)师指名读,指导读出对将士的赞美之情。四、课堂总结1 .朗读全诗。2 .师总结:本诗情景交融,单于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 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有力地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全诗没有写冒 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丰富的想象。五、拓展延伸1 .师引导续写古诗:诗读到这里事情却还没有讲完,作者跟我们卖了个关子:将士们 最后究竟追到了单于没有?发挥你的想象来写一写。2 .这首塞下曲是通过描述将士雪夜追敌来展示将士英勇无畏的气概的,那么剩下 的五首塞下曲乂写了什么呢?课后请同学们自己找来读一读,

13、互相交流。墨梅课堂实录一、初读,知诗美1.激趣导课,认识梅花。(1)欣赏梅花图片。师:这些梅花给你怎样的感受?(课件出示各种梅花图案)生:梅园中的各色梅花,或红艳似火,或粉红似霞,或洁白似雪。(2)师引导回忆赞美梅花的诗句。(相机出示课件)2 .解读墨梅,初探特点。(1)(课件出示墨梅图)师引导:这幅图中的梅花,与我们刚才看的图片有什么不一 样? (生交流)(2)师小结:是的,相传古人因看到月光映梅影于窗纸上,就想到了用浓浓淡淡的水 墨来画梅花。这就是墨梅。(3)师引导:看了墨梅图,你有什么感受?(生交流)3 .关注诗人,知其品性。(1)认识诗人。课件出示王冕资料。师:快速浏览资料,你获得了哪

14、些信息?(生交流)(2)导入诗文。师引入:王冕爱梅,这一天他家洗砚池边的梅树开花了,那淡雅的色彩、宜人 的清香让王冕沉醉了,于是他挥墨画下了这么一幅墨梅图。为了使画的意境更加深远, 他还在画上题了一首诗。课件出示图文。(3)课件出示诗文,生自由读一读。4 .初读墨梅,读出节奏。(1)生自由朗读,注意多读儿遍,要把诗读正确、读流利、读出古诗的节奏。(2)师检查朗读:指名读,相机正音:砚、乾、坤。(3)师:诗的第一句里还有一个生字。板书:砚(ydn)我们知道文房四宝指的是生:笔、墨、纸、砚。(4)师指名读诗中“洗砚池”的注释,引导:你读出了王冕怎样的品质?生:勤奋生:自励(5)师:诗的第4句有一个

15、词一一乾坤。(板书:乾坤)(师指名读,引导读)看注释, “乾坤”是什么意思?生:天地间。(6)师指名读:请一位同学来准确、流利地读一读这首古诗。(7)师小结:这位同学读得字正腔圆。老师听出你在“我家”后面停顿了,在“洗砚” 后面停顿了,你读出了古诗的节奏。通常七言诗都是按照这样“二二三”的方式停顿的, 这样就能把古诗的节奏读出来了。(8)师:看老师的手势,一起来把这首诗有节奏地读一读。(生齐读)二、品读,知诗意1 .自读,了解基本意思。(1)师指导:你能理解哪些字句的意思?哪些地方你还读不懂?做上记号。(生自由 朗读(2)师引导交流。2 .引导质疑。(1)师引导:你觉得自己读懂了这首诗吗?(2

16、)生质疑。生:这里的的清气仅仅是梅花的香气吗?生:不仅指梅花的香气,还指诗人的正气、傲气、骨气。三、再读,知诗味1 .知淡味。(1)(课件出示墨梅图)师引导:王冕笔下的墨梅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生自由交流)(2)师引导用诗中的词语概括:如果用诗中的词语概括,那就是一一淡墨痕。(3)师指导朗读:画纸上若有若无的淡淡的墨的痕迹,这就是诗中所云的“朵朵花开 淡墨痕”。(4)师指名读,读出淡雅的味道来。(生齐读)(5)师引导:树上的梅花怒放枝头,可王冕笔下的梅花与众不同。它没有水仙的灵气, 没有玫瑰的艳丽,没有牡丹的华贵,只有独属于自己的孤傲、冷清。王冕为何会对淡雅的 梅花如此钟爱呢?大家还记得刚才对

17、王冕的介绍吗?他是个怎样的人?生:王冕性格孤傲,鄙视权贵,他的诗作多同情人民苦难、谴责豪门权贵、轻视功名 利禄。(6)(课件出示资料,生默读)师引导:读了资料,你觉得王冕是个怎样的人?课件出示:元朝的达官贵人们千金向他求画,王冕拒绝了。老朋友泰不华举荐他做官, 王冕谢绝了。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赏识他的才华,决定重用他,王冕选择了退隐山林。生:淡泊名利生:洁身自好师小结:王冕的淡泊名利,洁身自好,多像他笔下那淡淡墨痕的朵朵梅花啊!(7)生齐读:朵朵花开淡墨痕。2 .知清味。(1)师引导:王冕为什么会把名利看得那么淡呢?或者说王冕看重的乂是什么呢?用 诗句回答。生: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18、2)课件出示诗句。(3)师引导:自由读这两句诗,静静地想一想,并结合王冕的品性,说说你对这两句 诗中的哪些词语乂有了新的认识。生交流。生1: “好颜色”不仅指墨梅的素雅清丽,也指作者的淡泊清明。生2: “清气”不仅指梅花的淡淡幽香,也指诗人的的清白正气、傲气、骨气。(4)师小结:恬淡开着的梅花,那是王冕自己心声的写照呀!3 .知诗味。(1)课件出示墨梅图和诗。(2)引读第1、2句诗。师引读:洗砚池头,梅花绽放;画纸之上,淡墨铺陈。生齐读: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师引导:这是王冕心中透着淡淡墨香的孤傲的梅花呀!生再读: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3)合作朗读第3、4句诗。师引导:王冕呀,你拒绝了达官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