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低钠血症97例临床分析_第1页
老年人低钠血症97例临床分析_第2页
老年人低钠血症97例临床分析_第3页
老年人低钠血症97例临床分析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老年人低钠血症例临床分析 10-01-08 14:06:00 作者:未知编辑:studa090420论文关键词老年人;低钠血症;临床分析 论文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低钠血症的原因及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7年来收治的老年人低钠血症97例,对主要症状、血电解质、生化等进行分析。结果:病情好转90例,5例自动出院,2例死于合并症或原发病。结论:低钠血症是临床常见疾病,严重者可引起低钠性脑病,带来严重的脑组织损害,经治疗后多可逆转。 低钠血症是临床常见疾病,严重者可引起低钠性脑病,带来严重的脑组织损害,易被误诊为各种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脑血管意外、肺性脑病、肝性脑病,常合并低钾、低氯、酸

2、碱平衡失调、病死率高,且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容易漏诊。现将我院收治的老年人低钠血症97例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97例为1999年6月2006年6月住院患者,97例患者中,肺心病45例,老年瓣膜病13例,冠心病心衰12例,高血压病9例,脑梗死3例,脑出血6例,肝硬化8例,急性胃肠炎1例,患者多有2种及以上疾病。其中,男45例,女52例;年龄6293岁,平均68.5岁;病程39d,平均6.5d。 1.2临床表现 低钠血症的临床表现不一,缺乏特异性,除原发疾病的表现外,9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神经精神症状,其中,头疼、头昏56例;恶心、呕吐、视力模糊及眼球下陷、血压降低等脱水症状

3、17例;反应迟钝、淡漠、意识模糊14例;兴奋、躁动不安5例;昏睡、昏迷5例。 1.3诊断标准 血清钠浓度135mmolL为低钠血症,分为轻、中、重三度:121134mmolL为轻度低钠血症,110120mmol/L为中度低钠血症,110mmolL为重度低钠血症。本组轻度低钠血症65例,中度低钠血症23例,重度低钠血症9例;稀释性低钠血症35例,缺钠性低钠血症62例;伴血钾、血氯浓度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尿素氮、肌酐正常,二氧化碳结合力在920mmol/L9例,其余正常。 1.4治疗方法 由于患者都存在合并症及病情重,因此采用综合治疗措施,积极寻找病因,消除诱发因素,治疗原发病,如抗感染、纠正呼衰心

4、衰、改善肝肾功能等。同时根据测得血钠、血氯数值,给予静脉补充氯化钠,体内缺钠量应用以下公式计算:补钠量(mmol/L)=(142mmol/L-实测血清钠)体重(kg)0.22,轻度者口服补钠,中重度者宜静脉补充;补液氯化钠浓度在0.9%3%,重度低钠血症伴意识障碍者应用3%氯化钠,第1天补充值为理论计算值的1/31/2,第23天补充剩余量。少量多次补充,以防加重心衰,同时注意补充钾、氯、镁、钙等离子。对稀释性低钠血症轻者限入量及应用利尿剂,重者用3%高渗氯化钠在严密监测下静脉滴注及小量速尿应用;当精神症状消失,血钠130mmolL时,则停用高渗盐水,改用等渗盐水或口服补充。速度不宜过快,过快纠

5、正低钠血症可能导致中心性桥脑髓鞘破坏,出现截瘫、四肢瘫、失语等严重并发症3,应予注意。 2结果 本组97例患者中,经治疗后病情好转90例,5例自动出院放弃治疗,2例死于合并症或原发病。. 3讨论 血清钠低于135mmol/L即为低钠血症,是临床常见电解质紊乱状态。但临床上低钠血症多是复合性的,很少是单一的,常合并低氯、低钾等的异常。由于老年人身体器官功能的生理性退化,一旦患病,极易引起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本组中97例患者都是老年患者,均引起不同程度的神经精神症状甚至严重脑功能障碍,说明老年人的低钠低氯血症易导致脑病的发生,临床医生易漏诊或误诊低钠性脑病的早期诊断,从而失去治疗时机,增加病死

6、率。低钠血症引起的脑病,经治疗后多可逆转。发生脑疝而死亡者不多见,但若纠正低血钠过快,可引起神经系统脱髓鞘病变,发生不可逆损害,引起下肢轻瘫、构音困难、意识障碍等不良后果。 10-01-08 14:06:00 作者:未知编辑:studa090420由于老年人常合并心肝肾功能障碍,低钠血症应该首选胃肠道补充,轻度低钠血症以口服补钠为主,要适量增加饮食中钠盐的摄入量。昏迷不能进食的患者可留置胃管,中度及重度低钠血症除鼓励患者口服补充钠盐外,还要静脉补充高渗性氯化钠。重症患者根据心功能的程度需在严密监测下静脉补液,给予高渗盐水,以缓解神经精神症状,但速度不可过快,以免引起并发症。一般主张按每小时提高

7、0.51.0mmol/L,并先将血钠浓度提高到120125mmol/L为宜;按计算所得先给1/31/2量,而非全量给予。伴水肿型低钠血症通常采用限制入水方法。严重情况可使用袢利尿剂,再给予高渗盐水滴注,治疗过程测定尿量及尿钠量,再将排出的尿钠量予以补充但不补充水,还应补充在尿中丢失的钾。在饮食方面,由于患者心功能差,胃纳差,食欲下降,加上要低盐饮食,使患者及家属误解限钠摄入的真正目的,从而拒绝进食钠盐和长期限盐,因此应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日常生活中不要采取低盐饮食,并说明正确摄入钠盐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如果心功能级但无明显症状,钠盐每天可摄入34g,不超过56g。对有水肿或有严重心衰者应控制钠盐,每

8、天不超过2g。如食欲减退或有恶心呕吐,应根据患者的饮食习惯,注意食物的色香味,促进患者的食欲,适当增加钠盐的摄入,有利于提高血钠的水平和促进身体的康复。 低钠血症的病因主要有:进食少摄入不足,患者的食欲差,拒绝进食钠盐及家属对摄入钠盐的误解;应用利尿剂;严重心衰肾功能不全肝硬化腹腔积液;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等。低钠血症常与呼衰、心衰、低钾血症、低血氯、酸碱失衡等并存,重者可出现神经精神症状,易与肺性脑病等相混淆。本组中肺心患者居多,与报道肺心病并发低钠血症常见相一致4,因患者心功能差、限盐、胃肠道功能紊乱及低氧所致Na+-K+-ATP酶活性降低、离子主动转运、生化过程障碍等有

9、关。慢性心衰患者多由于食欲差,限盐,大量利尿剂的应用,心衰时单纯输入葡萄糖,忽视电解质补充,心衰时心钠素分泌增加,使钠排出增加。又由于心衰时心输出量减少,有效血容量减少导致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激活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导致钠水潴留,大量钠离子进入细跑内,致稀释性低钠血症,同时多伴肾排水功能障碍。肝硬化合并低钠血症在临床工作中较多见,主要是由于细胞膜上钠泵活性降低及抗利尿激素、醛固酮、心钠素代谢调节紊乱等因素而导致的低钠血症。另外,利尿剂的不正当长期应用、大量放腹腔积液、腹泻等,常导致钠丢失及抑制Na+-K+-ATP酶活性物质,不能维持细胞内外钠浓度梯度,也可以引起低钠血症。对肝硬化并发

10、低钠性脑病认识不足,极易误诊为肝性脑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如脑炎、脑膜炎、脑卒中等,如果患者饮食不良再加之输液过多或用药不当,此类患者也极易出现低钠血症。低钠血症的预防和治疗应注意:老年人入院时常规检查电解质,治疗期间定期复查;补液时常规补一定量的电解质,包括钠、钾、氯、钙、镁等;进食少者,饮食中不必强调过分限盐,而应增加电解质、热量的摄入,改善食欲;合理应用利尿剂;如有明显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时,应及时补充钠盐及其他电解质;出现神经精神症状时,除了考虑原发病及其合并症外,还应考虑是否存在低钠血症等电解质紊乱状态,特别是合并有难以纠正的呼衰、心衰及呼吸性酸中毒并代偿性碱中毒时,应想到是否有低钠

11、血症的存在。 低钠血症的临床症状固然与低钠的严重程度有直接关系,但和病情发展的快慢关系更密切。急剧出现的低钠血症常可出现明显神经系统症状,缓慢发生的低钠血症症状较少,通常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这主要是由于快速出现的血钠过低,使水快速进入细胞内,造成脑水肿而出现神经系统症状。而缓慢产生的低钠血症,则在血钠降低的同时,脑细胞可以通过释放细胞内钠、钾以及多种游离氨基酸,使细胞内渗透压降低,防止脑水肿的发生。在临床使用利尿剂时应准确记录24h出入量和血钠的变化。当血钠下降较快时,患者可迅速发生低钠性脑病,出现意识障碍。因此,当心衰患者表现为疲倦乏力、食欲明显减退及意识障碍时,应高度警惕低钠血症的发生,尽快治疗,杜绝医原性因素致低钠性脑病发生。 10-01-08 14:06:00 作者:未知编辑:studa090420参考文献 1陈卫东.肺心病急性加重期并发低钠血症45例临床分析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7,29(1):33-34. 2叶任高.内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86-91. 3董传仁,张载福.临床病理生理学M.郑州:河南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33. 4罗桂根,王俪生.慢性肺心病并发低血钠性脑病32例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4,25(18):1725. 10-01-08 14:06:00 作者:未知编辑:studa090420参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