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年龄问题解年龄问题,一般要抓住以下三条规律:(1)不论在哪一年,两个人的年龄差总是确定不变的;(2)随着时间向前(过去)或向后(将来)推移,两个人或两个以上人的年龄一定减少或增加相等的数量;(3)随着时间的变化,两个人年龄之间的倍数关系一定会改变。【例1】妈妈今年 43岁,女儿今年11岁,几年后妈妈的年龄是女儿的3倍?几年前妈妈的年龄是女儿的5倍?【分析】无论在哪一年,妈妈和女儿的年龄总是相差43-11=32(岁)当妈妈的年龄是女儿的3倍时,女儿的年龄为(43-11)÷(3-1)=16(岁)16-11=5(岁)说明那时是在5年后。同样道理,由11-(43-1
2、1)÷(5-1)=3(年)可知,妈妈年龄是女儿的5倍是在3年前。【例2】今年,父亲的年龄是女儿的4倍,3年前,父亲和女儿年龄的和是49岁。父亲、女儿今年各是多少岁?【分析】从3年前到今年,父亲、女儿都长了3岁,他们今年的年龄之和为49+3×2=55(岁)由“55 ÷(4+1)”可算出女儿今年11岁,从而,父亲今年44岁。【例3】陈辉问王老师今年有多少岁,王老师说:“当我像你这么大时,你才3岁;当你像我这么大时,我已经42岁了。”问王老师今年多少岁?【分析】我们先要明白:如果我比你大a岁,那么“当我像你这么大时”就是在a年前,“当你像我这么大时”就在a年后。这样便可
3、根据题意画出下图:从图上可看出,a=13,进一步推算得王老师今年29岁。 鸡兔同笼一、基本问题“鸡兔同笼”是一类有名的中国古算题.最早出现在孙子算经中.许多小学算术应用题都可以转化成这类问题,或者用解它的典型解法-“假设法”来求解.因此很有必要学会它的解法和思路.例1 有若干只鸡和兔子,它们共有88个头,244只脚,鸡和兔各有多少只?解:我们设想,每只鸡都是“金鸡独立”,一只脚站着;而每只兔子都用两条后腿,像人一样用两只脚站着.现在,地面上出现脚的总数的一半,·也就是244÷2=122(只).在122这个数里,鸡的头数算了一次,兔子的头数相当于算了两次.
4、因此从122减去总头数88,剩下的就是兔子头数122-88=34,有34只兔子.当然鸡就有54只.答:有兔子34只,鸡54只.上面的计算,可以归结为下面算式:总脚数÷2-总头数=兔子数.上面的解法是孙子算经中记载的.做一次除法和一次减法,马上能求出兔子数,多简单!能够这样算,主要利用了兔和鸡的脚数分别是4和2,4又是2的2倍.可是,当其他问题转化成这类问题时,“脚数”就不一定是4和2,上面的计算方法就行不通.因此,我们对这类问题给出一种一般解法.还说例1.如果设想88只都是兔子,那么就有4×88只脚,比244只脚多了88×4-244=108(只).每只鸡比兔子少(
5、4-2)只脚,所以共有鸡(88×4-244)÷(4-2)= 54(只).说明我们设想的88只“兔子”中,有54只不是兔子.而是鸡.因此可以列出公式鸡数=(兔脚数×总头数-总脚数)÷(兔脚数-鸡脚数).当然,我们也可以设想88只都是“鸡”,那么共有脚2×88=176(只),比244只脚少了244-176=68(只).每只鸡比每只兔子少(4-2)只脚,68÷2=34(只).说明设想中的“鸡”,有34只是兔子,也可以列出公式兔数=(总脚数-鸡脚数×总头数)÷(兔脚数-鸡脚数).上面两个公式不必都用,用其中一个算出兔数或鸡
6、数,再用总头数去减,就知道另一个数.假设全是鸡,或者全是兔,通常用这样的思路求解,有人称为“假设法”.现在,拿一个具体问题来试试上面的公式.例2 红铅笔每支0.19元,蓝铅笔每支0.11元,两种铅笔共买了16支,花了2.80元.问红、蓝铅笔各买几支?解:以“分”作为钱的单位.我们设想,一种“鸡”有11只脚,一种“兔子”有19只脚,它们共有16个头,280只脚.现在已经把买铅笔问题,转化成“鸡兔同笼”问题了.利用上面算兔数公式,就有蓝笔数=(19×16-280)÷(19-11)=24÷8=3(支).红笔数=16-3=13(支).答:买了13支红铅笔和3支蓝
7、铅笔.对于这类问题的计算,常常可以利用已知脚数的特殊性.例2中的“脚数”19与11之和是30.我们也可以设想16只中,8只是“兔子”,8只是“鸡”,根据这一设想,脚数是8×(11+19)=240.比280少40.40÷(19-11)=5.就知道设想中的8只“鸡”应少5只,也就是“鸡”(蓝铅笔)数是3.30×8比19×16或11×16要容易计算些.利用已知数的特殊性,靠心算来完成计算.实际上,可以任意设想一个方便的兔数或鸡数.例如,设想16只中,“兔数”为10,“鸡数”为6,就有脚数19×10+11×6=256.比280少24
8、.24÷(19-11)=3,就知道设想6只“鸡”,要少3只.要使设想的数,能给计算带来方便,常常取决于你的心算本领.下面再举四个稍有难度的例子.例3 一份稿件,甲单独打字需6小时完成.乙单独打字需10小时完成,现在甲单独打若干小时后,因有事由乙接着打完,共用了7小时.甲打字用了多少小时?解:我们把这份稿件平均分成30份(30是6和10的最小公倍数),甲每小时打30÷6=5(份),乙每小时打30÷10=3(份).现在把甲打字的时间看成“兔”头数,乙打字的时间看成“鸡”头数,总头数是7.“兔”的脚数是5,“鸡”的脚数是3,总脚数是30,就把问题转化成“鸡兔同
9、笼”问题了.根据前面的公式“兔”数=(30-3×7)÷(5-3)=4.5,“鸡”数=7-4.5=2.5,也就是甲打字用了4.5小时,乙打字用了2.5小时.答:甲打字用了4小时30分.例4 今年是1998年,父母年龄(整数)和是78岁,兄弟的年龄和是17岁.四年后(2002年)父的年龄是弟的年龄的4倍,母的年龄是兄的年龄的3倍.那么当父的年龄是兄的年龄的3倍时,是公元哪一年?解:4年后,两人年龄和都要加8.此时兄弟年龄之和是17+8=25,父母年龄之和是78+8=86.我们可以把兄的年龄看作“鸡”头数,弟的年龄看作“兔”头数.25是“总头数”.86是“总脚数”.根据
10、公式,兄的年龄是(25×4-86)÷(4-3)=14(岁).1998年,兄年龄是14-4=10(岁).父年龄是(25-14)×4-4=40(岁).因此,当父的年龄是兄的年龄的3倍时,兄的年龄是(40-10)÷(3-1)=15(岁).这是2003年.答:公元2003年时,父年龄是兄年龄的3倍.例5 蜘蛛有8条腿,蜻蜓有6条腿和2对翅膀,蝉有6条腿和1对翅膀.现在这三种小虫共18只,有118条腿和20对翅膀.每种小虫各几只?解:因为蜻蜓和蝉都有6条腿,所以从腿的数目来考虑,可以把小虫分成“8条腿”与“6条腿”两种.利用公式就可以算出8条腿的蜘蛛数=
11、(118-6×18)÷(8-6)=5(只).因此就知道6条腿的小虫共18-5=13(只).也就是蜻蜓和蝉共有13只,它们共有20对翅膀.再利用一次公式蝉数=(13×2-20)÷(2-1)=6(只).因此蜻蜓数是13-6=7(只).答:有5只蜘蛛,7只蜻蜓,6只蝉.例6 某次数学考试考五道题,全班52人参加,共做对181道题,已知每人至少做对1道题,做对1道的有7人,5道全对的有6人,做对2道和3道的人数一样多,那么做对4道的人数有多少人?解:对2道、3道、4道题的人共有52-7-6=39(人).他们共做对181-1×7-5×
12、6=144(道).由于对2道和3道题的人数一样多,我们就可以把他们看作是对2.5道题的人(2+3)÷2=2.5).这样兔脚数=4,鸡脚数=2.5,总脚数=144,总头数=39.对4道题的有(144-2.5×39)÷(4-1.5)=31(人).答:做对4道题的有31人. 行程问题两个速度不同的人或车,慢的先行(领先)一段,然后快的去追,经过一段时间快的追上慢的。这样的问题一般称为追及问题。有时,快的与慢的从同一地点同时出发,同向而行,经过一段时间快的领先一段路程,我们也把它看作追及问题,因为这两种情况都满足速度差×时间=追及(或领先的)路程对于有
13、三个以上人或车同时参与运动的行程问题,在分析其中某两个的运动情况的同时,还要弄清此时此刻另外的人或车处于什么位置,他(它)与前两者有什么关系。分析复杂的行程问题时,最好画线段图帮助思考理解并熟记下面的结论,对分析、解答复杂的行程问题是有好处的。(3)甲的速度是a,乙的速度是b,在相同时间内,甲、乙一共行的【例1】甲、乙两人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如果两人都按原定速度行进,那么4小时相遇;现在两人都比原计划每小时少走1千米,那么5小时相遇。A、B两地相距多少千米?【分析】可以想象,如果甲、乙两人以现在的速度(比原计划每小时少走1千米)仍然走4小时,那么他们不能相遇,而是相隔一段路。这
14、段路的长度是多少呢?就是两人4小时一共比原来少行的路。由于以现在的速度行走,他们5小时相遇,换句话说,再行1小时,他们恰好共同行完这段相隔的路。这样,就能求出他们现在的速度和了。【解】1×4×2÷(5-4)×5=40(千米)这道题属于相遇问题,它的基本关系式是:速度和×时间=(相隔的)路程。但只有符合“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相同时间相遇”这样的特点才能运用上面的关系式。不过,当出现“不同时出发”或“没有相遇(而是还相隔一段路)”的情况时,应该通过转化条件,然后应用上面的关系式。【例2】小王、小张步行的速度分别是每小时4.8千米和 5.4千米。
15、小李骑车的速度为每小时10.8千米。小王、小张从甲地到乙地,小李从乙地到甲地,他们三人同时出发,在小张与小李相遇5分钟后,小王又与小李相遇。小李骑车从乙地到甲地需多长时间?【分析】为便于分析,画出线段图36-1:图中C点表示小张与小李相遇地点,D点表示他们相遇时小王所在地点。根据题意,小王从D点、小李从C点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经过5分钟相遇。因此,DC的长为这段长度也是相同时间内,小张比小王多行的路程。这里的“相同时间”指从三人同时出发到小张与小李相遇所经过的时间。这段时间为1.3÷(5.4-4.8)×60=130(分)这就是说,小张行完AC这段路(也就是小李行完CB这段路
16、)用了130分钟,而小李的速度是小张速度的2(=10.8÷5.4)倍,所以小李行完AC这段路只需小张的一半时间(65分)。【解】(留给读者完成,答案是195分钟。)【例3】上午8点8分,小明骑自行车从家里出发, 8分钟后,爸爸骑摩托车去追他,在离家4千米的地方追上小明。然后爸爸立即回家,到家后又立即回头去追小明,再追上小明的时候,离家恰好是8千米。问这时是几点几分?【分析】先画出示意图图37-1如下(图37-1中A点表示爸爸第一次追上小明的地方,B点表示他第二次追上小明的地方)。从图37-1上看出,在相同时间(从第一次追上到第二次追上)内,小明从A点到B点,行完(8-4=)4千米;爸
17、爸先从A点到家,再从家到B点,行完(8+4=)12千米。可见,爸爸的速度是小明的(12÷4=)3倍。从而,行完同样多的路程(比如从家到A点),小明所用的时间就是爸爸的3倍。由于小明从家出发8分钟后爸爸去追他,并且在A点追上,所以,小明从家到A点比爸爸多用8分钟。这样可以算出,小明从家到A所用的时间为8÷(3-1)×3=12(分)【解】8÷(3-1)×3×X2=24(分)【例4】甲、乙两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甲车每小时行45千米,乙车每小时行36干米。相遇以后继续以原来的速度前进,各自到达目的地后又立即返回,这样不断地往
18、返行驶。已知途中第二次相遇地点与第三次相遇地点相距40千米。A、B两地相距多远?【分析】我们同样还是画出示意图 37-2(图 37-2中P、M、N分别为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相遇地点):设 AB两地的距离为“1”。由甲、乙两车的速度可以推知:在相同时通过演示我们还可以知道,第二次相遇时,甲、乙两车一共行完了3个全程(AB+BM+BA+AM);第三次相遇时,它们一共行完了5个全程(AB+BA+AN+BA+AB+BN)。下面,我们只要找出与“40千米”相对应的分率(也就是MN占全程的几分之几)。【解】注意:为了保证计算正确,应当在示意图中标上三次相遇时甲、乙两车行的方向。我们来讨论封闭线路的行程问
19、题。解决封闭路线中的行程问题,仍要抓住“路程=速度×时间”这个基本关系式,搞清路程、速度、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封闭路线中的行程问题,可以转化为非封闭路线中的行程问题来解决。在求两个沿封闭路线相向运动的人或物体相遇次数时,还可以借助图示直观地解决。直线上的来回运动、钟表上的时针分针夹角问题,实质上也是封闭路线中的行程问题。【例5】甲、乙两名同学在周长为300米圆形跑道上从同一地点同时背向练习跑步,甲每秒钟跑3.5米,乙每秒钟跑4米,问:他们第十次相遇时,甲还需跑多少米才能回到出发点?【分析】要知道甲还需跑多少米才能回到出发点,实质上只要知道甲最后一次离开出发点又跑出了多少米。我们先来看
20、看甲从一开始到与乙第十次相遇时共跑了多远。不难知道,这段时间内甲、乙两人共跑的路程是操场周长的10倍(300×10=3000米)。因为甲的速度为每秒钟跑3.5米,乙的速度为每秒钟跑4米,由上一讲我们可以知道,这段时间内甲共行1400知道甲还需行100(=300-200)米。1400÷300=4(圈)200(米)300-200=100(米)【例6】如图38-1,A、B是圆的一条直径的两端,小张在A点,小王在B点,同时出发逆时针而行,第一周内,他们在C点第一次相遇,在D点第二次相遇。已知C点离A点80米,D点离B点60米。求这个圆的周长。【分析】这是一个圆周上的追及问题。从一开
21、始运动到第一次相遇,小张行了80米,小王行了“半个圆周长+80”米,也就是在相同的时间内,小王比小张多行了半个圆周长,然后,小张、小王又从C点同时开始前进,因为小王的速度比小张快,要第二次再相遇,只能是小王沿圆周比小张多跑一圈。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小王比小张多走的路程(一个圆周长)是从开始到第一次相遇小王比小张多走的路程(半个圆周长)的2倍。也就是,前者所花的时间是后者的2倍。对于小张来说,从一开始到第一次相遇行了80米,从第一次相遇到第二次相遇就应该行160米,一共行了240米。这样就可以知道半个圆周长是180(=240-60)米。【解】(80+80×2-60)×2=
22、360(米)【例3】2点整以后,经过多长时间时针与分钟第一次垂直、第三次垂直?【分析】分针的速度比时针快,2点整时,分针在时针后面 2格,要使分针与时针第一次垂直,分针应在时针前面3(=12÷4)格。也就是说,这段时间内分针应比时针多走5格。而分针每小时走12格,时针每小时走1格。后,时针才能与分针第一次垂直。每个小时内时针与分针重合一次垂直两次。时针与分针第三次垂直,分针应比时针多跑(5+12=)17格。所以要经 工程问题在日常生活中,做某一件事,制造某种产品,完成某项任务,完成某项工程等等,都要涉及到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这三个量,它们之间的基本数量关系是工作量=工
23、作效率×时间.在小学数学中,探讨这三个数量之间关系的应用题,我们都叫做“工程问题”.举一个简单例子.一件工作,甲做10天可完成,乙做15天可完成.问两人合作几天可以完成?一件工作看成1个整体,因此可以把工作量算作1.所谓工作效率,就是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我们用的时间单位是“天”,1天就是一个单位,再根据基本数量关系式,得到所需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6(天)·两人合作需要6天.这是工程问题中最基本的问题,这一讲介绍的许多例子都是从这一问题发展产生的.为了计算整数化(尽可能用整数进行计算),如第三讲例3和例8所用方法,把工作量多设份额.还是上题,10与15的最小
24、公倍数是30.设全部工作量为30份.那么甲每天完成3份,乙每天完成2份.两人合作所需天数是30÷(3+ 2)= 6(天)数计算,就方便些.2.或者说“工作量固定,工作效率与时间成反比例”.甲、乙工作效率的比是1510=32.当知道了两者工作效率之比,从比例角度考虑问题,也需时间是因此,在下面例题的讲述中,不完全采用通常教科书中“把工作量设为整体1”的做法,而偏重于“整数化”或“从比例角度出发”,也许会使我们的解题思路更灵活一些.一、两个人的问题标题上说的“两个人”,也可以是两个组、两个队等等的两个集体.例1 一件工作,甲做9天可以完成,乙做6天可以完成.现在甲先做了3天,余
25、下的工作由乙继续完成.乙需要做几天可以完成全部工作?答:乙需要做4天可完成全部工作.解二:9与6的最小公倍数是18.设全部工作量是18份.甲每天完成2份,乙每天完成3份.乙完成余下工作所需时间是(18- 2 × 3)÷ 3= 4(天).解三:甲与乙的工作效率之比是6 9= 2 3.甲做了3天,相当于乙做了2天.乙完成余下工作所需时间是6-2=4(天).例2 一件工作,甲、乙两人合作30天可以完成,共同做了6天后,甲离开了,由乙继续做了40天才完成.如果这件工作由甲或乙单独完成各需要多少天?解:共做了6天后,原来,甲做 24天,乙做 24天,现在,甲做0天,乙做40
26、=(24+16)天.这说明原来甲24天做的工作,可由乙做16天来代替.因此甲的工作效率如果乙独做,所需时间是如果甲独做,所需时间是答:甲或乙独做所需时间分别是75天和50天.例3 某工程先由甲独做63天,再由乙单独做28天即可完成;如果由甲、乙两人合作,需48天完成.现在甲先单独做42天,然后再由乙来单独完成,那么乙还需要做多少天?解:先对比如下:甲做63天,乙做28天;甲做48天,乙做48天.就知道甲少做63-48=15(天),乙要多做48-28=20(天),由此得出甲的甲先单独做42天,比63天少做了63-42=21(天),相当于乙要做因此,乙还要做28+28= 56 (天).答
27、:乙还需要做 56天.例4 一件工程,甲队单独做1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30天完成.现在两队合作,其间甲队休息了2天,乙队休息了8天(不存在两队同一天休息).问开始到完工共用了多少天时间?解一:甲队单独做8天,乙队单独做2天,共完成工作量余下的工作量是两队共同合作的,需要的天数是2+8+ 1= 11(天).答:从开始到完工共用了11天.解二:设全部工作量为30份.甲每天完成3份,乙每天完成1份.在甲队单独做8天,乙队单独做2天之后,还需两队合作(30- 3 × 8- 1× 2)÷(3+1)= 1(天).解三:甲队做1天相当于乙队做3天.在甲队单独做 8天后
28、,还余下(甲队) 10-8= 2(天)工作量.相当于乙队要做2×3=6(天).乙队单独做2天后,还余下(乙队)6-2=4(天)工作量.4=3+1,其中3天可由甲队1天完成,因此两队只需再合作1天.例5 一项工程,甲队单独做20天完成,乙队单独做30天完成.现在他们两队一起做,其间甲队休息了3天,乙队休息了若干天.从开始到完成共用了16天.问乙队休息了多少天?解一:如果16天两队都不休息,可以完成的工作量是由于两队休息期间未做的工作量是乙队休息期间未做的工作量是乙队休息的天数是答:乙队休息了5天半.解二:设全部工作量为60份.甲每天完成3份,乙每天完成2份.两队休息期间未做的
29、工作量是(3+2)×16- 60= 20(份).因此乙休息天数是(20- 3 × 3)÷ 2= 5.5(天).解三:甲队做2天,相当于乙队做3天.甲队休息3天,相当于乙队休息4.5天.如果甲队16天都不休息,只余下甲队4天工作量,相当于乙队6天工作量,乙休息天数是16-6-4.5=5.5(天).例6 有甲、乙两项工作,张单独完成甲工作要10天,单独完成乙工作要15天;李单独完成甲工作要 8天,单独完成乙工作要20天.如果每项工作都可以由两人合作,那么这两项工作都完成最少需要多少天?解:很明显,李做甲工作的工作效率高,张做乙工作的工作效率高.因此让李先做甲
30、,张先做乙.设乙的工作量为60份(15与20的最小公倍数),张每天完成4份,李每天完成3份.8天,李就能完成甲工作.此时张还余下乙工作(60-4×8)份.由张、李合作需要(60-4×8)÷(4+3)=4(天).8+4=12(天).答:这两项工作都完成最少需要12天.例7 一项工程,甲独做需10天,乙独做需15天,如果两人合作,他要8天完成这项工程,两人合作天数尽可能少,那么两人要合作多少天?解:设这项工程的工作量为30份,甲每天完成3份,乙每天完成2份.两人合作,共完成3× 0.8 + 2 × 0.9= 4.2(份).因为两人合作天数
31、要尽可能少,独做的应是工作效率较高的甲.因为要在8天内完成,所以两人合作的天数是(30-3×8)÷(4.2-3)=5(天).很明显,最后转化成“鸡兔同笼”型问题.例8 甲、乙合作一件工作,由于配合得好,甲的工作效率比单独做时如果这件工作始终由甲一人单独来做,需要多少小时?解:乙6小时单独工作完成的工作量是乙每小时完成的工作量是两人合作6小时,甲完成的工作量是甲单独做时每小时完成的工作量甲单独做这件工作需要的时间是答:甲单独完成这件工作需要33小时.这一节的多数例题都进行了“整数化”的处理.但是,“整数化”并不能使所有工程问题的计算简便.例8就是如此.例8也可以整数
32、化,当求出乙每有一点方便,但好处不大.不必多此一举.二、多人的工程问题我们说的多人,至少有3个人,当然多人问题要比2人问题复杂一些,但是解题的基本思路还是差不多.例9 一件工作,甲、乙两人合作36天完成,乙、丙两人合作45天完成,甲、丙两人合作要60天完成.问甲一人独做需要多少天完成?解:设这件工作的工作量是1.甲、乙、丙三人合作每天完成减去乙、丙两人每天完成的工作量,甲每天完成答:甲一人独做需要90天完成.例9也可以整数化,设全部工作量为180份,甲、乙合作每天完成5份,乙、丙合作每天完成4份,甲、丙合作每天完成3份.请试一试,计算是否会方便些?例10 一件工作,甲独做要
33、12天,乙独做要18天,丙独做要24天.这件工作由甲先做了若干天,然后由乙接着做,乙做的天数是甲做的天数的3倍,再由丙接着做,丙做的天数是乙做的天数的2倍,终于做完了这件工作.问总共用了多少天?解:甲做1天,乙就做3天,丙就做3×2=6(天).说明甲做了2天,乙做了2×3=6(天),丙做2×6=12(天),三人一共做了2+6+12=20(天).答:完成这项工作用了20天.本题整数化会带来计算上的方便.12,18,24这三数有一个易求出的最小公倍数72.可设全部工作量为72.甲每天完成6,乙每天完成4,丙每天完成3.总共用了例11 一项工程,甲、乙、丙三人
34、合作需要13天完成.如果丙休息2天,乙就要多做4天,或者由甲、乙两人合作1天.问这项工程由甲独做需要多少天?解:丙2天的工作量,相当乙4天的工作量.丙的工作效率是乙的工作效率的4÷2=2(倍),甲、乙合作1天,与乙做4天一样.也就是甲做1天,相当于乙做3天,甲的工作效率是乙的工作效率的3倍.他们共同做13天的工作量,由甲单独完成,甲需要答:甲独做需要26天.事实上,当我们算出甲、乙、丙三人工作效率之比是321,就知甲做1天,相当于乙、丙合作1天.三人合作需13天,其中乙、丙两人完成的工作量,可转化为甲再做13天来完成.例12 某项工作,甲组3人8天能完成工作,乙组4人7天也
35、能完成工作.问甲组2人和乙组7人合作多少时间能完成这项工作?解一:设这项工作的工作量是1.甲组每人每天能完成乙组每人每天能完成甲组2人和乙组7人每天能完成答:合作3天能完成这项工作.解二:甲组3人8天能完成,因此2人12天能完成;乙组4人7天能完成,因此7人4天能完成.现在已不需顾及人数,问题转化为:甲组独做12天,乙组独做4天,问合作几天完成?小学算术要充分利用给出数据的特殊性.解二是比例灵活运用的典型,如果你心算较好,很快就能得出答数.例13 制作一批零件,甲车间要10天完成,如果甲车间与乙车间一起做只要6天就能完成.乙车间与丙车间一起做,需要8天才能完成.现在三个车间一起做,完
36、成后发现甲车间比乙车间多制作零件2400个.问丙车间制作了多少个零件?解一:仍设总工作量为1.甲每天比乙多完成因此这批零件的总数是丙车间制作的零件数目是答:丙车间制作了4200个零件.解二:10与6最小公倍数是30.设制作零件全部工作量为30份.甲每天完成 3份,甲、乙一起每天完成5份,由此得出乙每天完成2份.乙、丙一起,8天完成.乙完成8×2=16(份),丙完成30-16=14(份),就知乙、丙工作效率之比是1614=87.已知甲、乙工作效率之比是 32= 128.综合一起,甲、乙、丙三人工作效率之比是1287.当三个车间一起做时,丙制作的零件个数是2400÷(12- 8
37、) × 7= 4200(个).例14 搬运一个仓库的货物,甲需要10小时,乙需要12小时,丙需要15小时.有同样的仓库A和B,甲在A仓库、乙在B仓库同时开始搬运货物,丙开始帮助甲搬运,中途又转向帮助乙搬运.最后两个仓库货物同时搬完.问丙帮助甲、乙各多少时间?解:设搬运一个仓库的货物的工作量是1.现在相当于三人共同完成工作量2,所需时间是答:丙帮助甲搬运3小时,帮助乙搬运5小时.解本题的关键,是先算出三人共同搬运两个仓库的时间.本题计算当然也可以整数化,设搬运一个仓库全部工作量为 60.甲每小时搬运 6,乙每小时搬运 5,丙每小时搬运4.三人共同搬完,需要60 ×
38、2÷ (6+ 5+ 4)= 8(小时).甲需丙帮助搬运(60- 6× 8)÷ 4= 3(小时).乙需丙帮助搬运(60- 5× 8)÷4= 5(小时). 水管问题从数学的内容来看,水管问题与工程问题是一样的.水池的注水或排水相当于一项工程,注水量或排水量就是工作量.单位时间里的注水量或排水量就是工作效率.至于又有注入又有排出的问题,不过是工作量有加有减罢了.因此,水管问题与工程问题的解题思路基本相同.例15 甲、乙两管同时打开,9分钟能注满水池.现在,先打开甲管,10分钟后打开乙管,经过3分钟就注满了水池.已知甲管
39、比乙管每分钟多注入0.6立方米水,这个水池的容积是多少立方米?甲每分钟注入水量是乙每分钟注入水量是因此水池容积是答:水池容积是27立方米.例16 有一些水管,它们每分钟注水量都相等.现在按预定时间注满水池,如果开始时就打开10根水管,中途不增开水管,也能按预定时间注满水池.问开始时打开了几根水管?答:开始时打开6根水管.例17 蓄水池有甲、丙两条进水管,和乙、丁两条排水管.要灌满一池水,单开甲管需3小时,单开丙管需要5小时.要排光一池水,单开乙管需要、乙、的顺序轮流打开1小时,问多少时间后水开始溢出水池?,否则开甲管的过程中水池里的水就会溢出.以后(20小时),池中的水已有
40、此题与广为流传的“青蛙爬井”是相仿的:一只掉进了枯井的青蛙,它要往上爬30尺才能到达井口,每小时它总是爬3尺,又滑下2尺.问这只青蛙需要多少小时才能爬到井口?看起来它每小时只往上爬3- 2= 1(尺),但爬了27小时后,它再爬1小时,往上爬了3尺已到达井口.因此,答案是28小时,而不是30小时.例18 一个蓄水池,每分钟流入4立方米水.如果打开5个水龙头,2小时半就把水池水放空,如果打开8个水龙头,1小时半就把水池水放空.现在打开13个水龙头,问要多少时间才能把水放空?解:先计算1个水龙头每分钟放出水量.2小时半比1小时半多60分钟,多流入水4 × 60= 240(立方米)
41、.时间都用分钟作单位,1个水龙头每分钟放水量是240 ÷ ( 5× 150- 8 × 90)= 8(立方米),8个水龙头1个半小时放出的水量是8 × 8 × 90,其中 90分钟内流入水量是 4 × 90,因此原来水池中存有水 8 × 8 × 90-4 × 90= 5400(立方米).打开13个水龙头每分钟可以放出水8×13,除去每分钟流入4,其余将放出原存的水,放空原存的5400,需要5400 ÷(8 × 13- 4)=54(分钟).答:打开13个龙头,放空水池要54分钟.
42、水池中的水,有两部分,原存有水与新流入的水,就需要分开考虑,解本题的关键是先求出池中原存有的水.这在题目中却是隐含着的.例19 一个水池,地下水从四壁渗入池中,每小时渗入水量是固定的.打开A管,8小时可将满池水排空,打开C管,12小时可将满池水排空.如果打开A,B两管,4小时可将水排空.问打开B,C两管,要几小时才能将满池水排空?解:设满水池的水量为1.A管每小时排出A管4小时排出因此,B,C两管齐开,每小时排水量是B,C两管齐开,排光满水池的水,所需时间是答: B, C两管齐开要 4 小时 48分才将满池水排完.本题也要分开考虑,水池原有水(满池)和渗入水量.由于不知具体数量,像工
43、程问题不知工作量的具体数量一样.这里把两种水量分别设成“1”.但这两种量要避免混淆.事实上,也可以整数化,把原有水设为8与12的最小公倍数 24.17世纪英国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写过一本普遍算术一书,书中提出了一个“牛吃草”问题,这是一道饶有趣味的算术题.从本质上讲,与例18和例19是类同的.题目涉及三种数量:原有草、新长出的草、牛吃掉的草.这与原有水量、渗入水量、水管排出的水量,是完全类同的.例20 有三片牧场,场上草长得一样密,而且长得一草;21头牛9星期吃完第二片牧场的草.问多少头牛18星期才能吃完第三片牧场的草?解:吃草总量=一头牛每星期吃草量×牛头数×星期数
44、.根据这一计算公式,可以设定“一头牛每星期吃草量”作为草的计量单位.原有草+4星期新长的草=12×4.原有草+9星期新长的草=7×9.由此可得出,每星期新长的草是(7×9-12×4)÷(9-4)=3.那么原有草是7×9-3×9=36(或者12×4-3×4).对第三片牧场来说,原有草和18星期新长出草的总量是这些草能让90×7.2÷18=36(头)牛吃18个星期.答:36头牛18个星期能吃完第三片牧场的草.例20与例19的解法稍有一点不一样.例20把“新长的”具体地求出来,把“原有的”与
45、“新长的”两种量统一起来计算.事实上,如果例19再有一个条件,例如:“打开B管,10小时可以将满池水排空.”也就可以求出“新长的”与“原有的”之间数量关系.但仅仅是例19所求,是不需要加这一条件.好好想一想,你能明白其中的道理吗?“牛吃草”这一类型问题可以以各种各样的面目出现.限于篇幅,我们只再举一个例子.例21 画展9点开门,但早有人排队等候入场.从第一个观众来到时起,每分钟来的观众人数一样多.如果开3个入场口,9点9分就不再有人排队,如果开5个入场口,9点5分就没有人排队.问第一个观众到达时间是8点几分?解:设一个入场口每分钟能进入的观众为1个计算单位.从9点至9点9分进入观众是
46、3×9,从9点至9点5分进入观众是5×5.因为观众多来了9-5=4(分钟),所以每分钟来的观众是(3×9-5×5)÷(9-5)=0.5.9点前来的观众是5×5-0.5×5=22.5.这些观众来到需要22.5÷0.5=45(分钟).答:第一个观众到达时间是8点15分.从例20和例21中,我们也注意到,设置计算单位的重要性.选择适当的量作为计算单位,往往使问题变得简单且易于表达.本书中多次提到设单位问题,请同学们注意学习. 数字推理题型及讲解I数字推理的题目就是给你一个数列,但其中缺少一项,要求你仔细观察这个
47、数列各数字之间的关系,找出其中的规律,然后在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最合理的一个作为答案.按照数字排列的规律, 数字推理题一般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一、奇、偶:题目中各个数都是奇数或偶数,或间隔全是奇数或偶数:1、全是奇数:例题:1 5 3 7 ( )A .2 B.8 C.9 D.12解析:答案是C ,整个数列中全都是奇数,而答案中只有答案C是奇数2、全是偶数:例题:2 6 4 8 ( )A. 1 B. 3 C. 5 D. 10解析:答案是D ,整个数列中全都是偶数,只有答案D是偶数。3、奇、偶相间例题:2 13 4 17 6 ( )A.8 B. 10 C. 19 D. 12解析:整个数列奇偶相间,偶
48、数后面应该是奇数 ,答案是C练习:2,1,4,3,( ),5 99年考题 二、排序:题目中的间隔的数字之间有排序规律1、例题:34,21,35,20,36( )A.19 B.18 C.17 D.16解析:数列中34,35,36为顺序,21,20为逆序,因此,答案为A。 三、加法:题目中的数字通过相加寻找规律1、前两个数相加等于第三个数例题:4,5,( ),14,23,37A.6 B.7 C.8 D.9注意:空缺项在中间,从两边找规律,这个方法可以用到任何题型;解析:4+5=9 5+9=14 9+14=23 14+23=37,因此,答案为D;练习:6,
49、9,( ),24,39 / 1,0,1,1,2,3,5,( )2、前两数相加再加或者减一个常数等于第三数例题:22,35,56,90,( ) 99年考题A162 B.156 C.148 D.145解析: 22+35-1=56 35+56-1=90 56+90-1=145,答案为D 四、减法:题目中的数字通过相减,寻找减得的差值之间的规律1、前两个数的差等于第三个数:例题:6,3,3,( ),3,-3A.0 B.1 C.2 D.3答案是A解析:6-3=3 3-3=0 3-0=3 0-3=-3提醒您别忘了:“空缺项在中间,从两边找规律” 2、等差数列:例题:5,10,15,(
50、)A. 16 B.20 C.25 D.30答案是B.解析:通过相减发现:相邻的数之间的差都是5,典型等差数列;3、二级等差:相减的差值之间是等差数列例题:115,110,106,103,( )A.102 B.101 C.100 D.99 答案是B解析:邻数之间的差值为5、4、3、(2), 等差数列,差值为1103-2=101练习:8,8,6,2,( ) / 1,3,7,13,21,31,( )4、二级等比:相减的差是等比数列例题:0,3,9,21,45, ( )相邻的数的差为3,6,12,24,48,答案为93例题:-2,-1,1,5,( ),29 -99年考题解析:-1-(-2)=1 ,1-
51、(-1)=2,5-1=4,13-5=8,29-13=16后一个数减前一个数的差值为:1,2,4, 8,16,所以答案是135、相减的差为完全平方或开方或其他规律例题:1,5,14,30,55, ( )相邻的数的差为4,9,16,25,则答案为55+36=916、相隔数相减呈上述规律:例题:53,48,50,45,47A.38 B.42 C.46 D.51解析:53-50=3 50-47=3 48-45=3 45-3=42 答案为B注意:“相隔”可以在任何题型中出现五、乘法:1、前两个数的乘积等于第三个数例题:1,2,2,4,8,32,( )前两个数的乘积等于第三个数,答案是2562、前一个数乘
52、以一个数加一个常数等于第二个数,n1×m+a=n2例题:6,14,30,62,( )A.85 B.92 C.126 D.250解析:6×2+2=14 14×2+2=30 30×2+2=62 62×2+2=126,答案为C 练习:28,54,106,210,( )3、两数相乘的积呈现规律:等差,等比,平方,.例题:3/2, 2/3, 3/4,1/3,3/8 ( ) (99年海关考题)A. 1/6 B.2/9 C.4/3 D.4/9解析:3/2×2/3=1 2/3×3/4=1/2 3/4×1/3=1/4 1/
53、3×3/8=1/83/8×?=1/16 答案是 A六、除法:1、两数相除等于第三数2、两数相除的商呈现规律:顺序,等差,等比,平方,.七、平方:1、完全平方数列:正序:4,9,16,25逆序:100,81,64,49,36间序:1,1,2,4,3,9,4,(16) 2、前一个数的平方是第二个数。1) 直接得出:2,4,16,( )解析:前一个数的平方等于第三个数,答案为256。2)前一个数的平方加减一个数等于第二个数:1,2,5,26,(677) 前一个数的平方减1等于第三个数,答案为6773、隐含完全平方数列:1)通过加减化归成完全平方数列:0,3,8,15,2
54、4,( )前一个数加1分别得到1,4,9,16,25,分别为1,2,3,4,5的平方,答案为6的平方36。2)通过乘除化归成完全平方数列:3,12,27,48,( )3, 12,27,48同除以3,得1,4,9,16,显然,答案为753)间隔加减,得到一个平方数列:例:65,35,17,( ),1A.15 B.13 C.9 D.3解析:不难感觉到隐含一个平方数列。进一步思考发现规律是:65等于8的平方加1,35等于6的平方减1,17等于4的平方加1,所以下一个数应该是2的平方减1等于3,答案是D.练习1:65,35,17,(3 ),1 A.15 B.13 C.9 D.3练习2:0, 2, 8,
55、18,(24 ) A.24 B.32 C.36 D.52( 99考题)八、开方:技巧:把不包括根号的数(有理数),根号外的数,都变成根号内的数,寻找根号内的数之间的规律:是存在序列规律,还是存在前后生成的规律。 九、立方:1、立方数列:例题:1,8,27,64,( )解析:数列中前四项为1,2,3,4的立方,显然答案为5的立方,为125。2、立方加减乘除得到的数列:例题:0,7,26,63 ,( )解析:前四项分别为1,2,3,4的立方减1,答案为5的立方减1,为124。十、特殊规律的数列:1、前一个数的组成部分生成第二个数的组成部分: 例题:1,1/2,2/3,3/5,5
56、/8,8/13,( )答案是:13/21,分母等于前一个数的分子与分母的和,分子等于前一个数的分母。2、数字升高(或其它排序),幂数降低(或其它规律)。例题:1,8,9,4,( ),1/6A3 B.2 C.1 D.1/3解析:1,8,9,4,( ),1/6依次为1的4次方,2的三次方,3的2次方(平方),4的一次方,( ),6的负一次方。存在1,2,3,4,( ),6和4,3,2,1,( ),-1两个序列。答案应该是5的0次方,1。 数字推理题型及讲解II以上我们介绍了数字推理的基本题型和规律,下面我们归纳总结:数字推理的主要是通过加、减、乘、除、平方、开方等方法来寻找数列中各个数字之间的规律,从而得出最后的答案。在实际解题过程中,我们根据相邻数之间的关系分为两大类:一、相邻数之间通过加、减、乘、除、平方、开方等方式发生联系,产生规律,主要有以下几种规律:1、 相邻两个数加、减、乘、除等于第三数2、 相邻两个数加、减、乘、除后再加或者减一个常数等于第三数3、 等差数列:数列中各个数字成等差数列4、 二级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自动测氡仪资金申请报告代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陕西省榆林合力产业扶贫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福建省宁德市金禾房地产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中国花园粉碎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膊棉肩垫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年中国聚丙烯输液用橡胶瓶塞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年中国缝合线剪刀器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中国碳酸亚铁数据监测报告
- 2025年中国短袖T-恤衫市场现状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
- 2025年中国白霉素项目投资可行性研究报告
- 乐山老江坝安置方案
- 诗词大会比赛题库含答案全套
- 过磅合同范本
- 排水管网检测投标方案(技术标)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品》重庆
- PI形式发票范文模板
- (PQCDSM)生产现场改善与安全生产管理
- 全国青少年电子信息智能创新大赛图形化编程(必做题模拟三卷)
- 2022秋“1530”安全教育记录
- 2023学年度六年级语文下册期末复习(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 2022年05月四川省度绵阳市公开遴选公务员考试参考题库答案详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