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期痴呆患者脑脊液微管相关蛋白tau的检测_第1页
老年期痴呆患者脑脊液微管相关蛋白tau的检测_第2页
老年期痴呆患者脑脊液微管相关蛋白tau的检测_第3页
老年期痴呆患者脑脊液微管相关蛋白tau的检测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老年期痴呆患者脑脊液微管相关蛋白tau的检测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期痴呆(SD)患者脑脊液(CSF)中微管相关蛋白tau(以下简称tau)的检测方法。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26例SD患者和30例非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CSF-tau。结果两者浓度分别为473±279、151±60 pg/ml,有极显著差异(P<0.001);本法灵敏度为53.8%,特异性为83.3%,检出限60 pg/ml,组内变异1.2

2、%5.9%,组间变异1.7%6.0%。结论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SD患者CSF-tau的浓度可为诊断SD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关键词】老年期痴呆脑脊液ELISAtau蛋白 老年期痴呆(SD)主要包括老年性痴呆(AD)和血管性痴呆(VD)。在欧美以前者多见,东方国家则以后者多见,我国尚无定论1,2。二者不同程度地存在有较多的神经元纤维缠结(NFTs),电镜下的NFTs由双股螺旋细丝(PHFs)组成,过度磷酸化的tau蛋白是PHFs的主要成份3。这种tau释放到脑脊液(CSF)中可以用ELISA法检测到。国外近年来已开展这方面的研究并有不少报道48。为探讨SD的实验诊断方法,我们于199

3、8年6月起开展了ELISA法检测SD患者CSF-tau的研究。现将其检测方法及结果介绍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SD组26例(其中AD14例,VD12例),年龄4978岁,平均63±10岁;对照组30例,年龄4976岁,平均62±10岁。AD诊断全部符合美国NINCDC-ADRDA的“很可能是AD”的诊断标准9,哈金斯基缺血量表(HIS)得分5分,简易智能筛查表(MMSE)得分21分;VD诊断全部符合国际上的ICD-10-F01诊断标准,HIS7分,MMSE21分;对照组30例均为非神经系统疾病手术行腰麻者,MMSE27分,头颅CT证实无脑萎缩和脑梗死者。1.2方法120

4、)包被的酶标微量滴定板;(2)冻干重组人tau蛋白标准品,用前以500 l标本稀释液稀释;(3)偶联剂I:含两种生物素化的单克隆抗人tau抗体(HT7和BT2120,液相抗体HT7和BT2,抗原为人tau蛋白。操作程序:所有试剂和标本在用前置室温平衡30 min;各种试剂按要求倍数稀释;每份CSF各取0.2 ml按12用标本稀释液稀释备用;在每一滴定孔内加入偶联剂75 l,随后加入标准品tau(标准管)、标本稀释液(空白对照管)、稀释好的标本(待测管)各25 l,使每孔反应体积均为100 l;混匀,parafilm密封,置25孵育过夜;抛干孔后洗板4次;加入偶联剂100 l,混匀,密封,25孵

5、育40分钟;抛干洗板4次;加入TMB显色液100 l,25孵育30分钟;加入终止液100 l,置酶标仪450 nm,空白孔调零后读取2次A值,取其均数为结果。依标准tau浓度梯度和相应A值求±s)表示,组间比较F检验。2结果2.1CSF tau回归方程标准孔tau和A值见表1。将表1数据代入=a+bX,得出tau的回归方程为tau=3507.88×A-40.135。表1标准管tau和A值管号123456tau(pg/ml)1200600300150750A 值0.3600.1680.8100.5300.50002.2各组CSF tau浓度见表2。 表2各痴呆组与对照组CSF

6、-tau比较(±s)组 别CSF-tau含量(pg/ml) AD(n=14)483.3±285.7*VD(n=12)461.0±288.7*SD(n=26)473.0±279.5*对照组(n=30)151.3±60.4与对照组比较*P<0.01,*P<0.001 2.3本检测的实验技术参数(1)灵敏度和特异性:以对照组tau ±2s(151.3+2×60.4=272.1 pg/ml)为界值,判断本法灵敏度和特异性分别为53.84%、83.33%。(2)检出限与回收率:以12次测试标本稀释液的平均A值+4s为检出限

7、下限,59.9 pg/ml,回收率 92.16%。(3)实验变异:组内1.2%5.9%,组间1.7%6.0%。3讨论本实验采用双抗体夹心(AT120与HT7/BT2)ELISA法检测CSF-tau抗原,所测tau为CSF总tau,包括正常微管相关蛋白tau和过度磷酸化的tau。正常情况下tau存在于神经元内,尤以轴索中丰富,其生理功能主要与胞浆或轴浆运输有关,可能的机理是通过提高微管的稳定性来实现的,而微管的一个主要作用是胞浆或轴浆运输3。正常tau与AD病人的tau(PHFs-tau)在聚合、磷酸化、微管结合和装配能力以及糖基化等方面有很大差异,后者为过度磷酸化和糖基化的tau,由于其微管结

8、合区的自我结合导致了其对微管稳定性作用的丧失,微管稳定性的丧失则导致了其运输功能的障碍,进而造成了神经纤维及神经元的变性和坏死。当神经元崩解后,tau释放到CSF中。因此,检测CSF-tau可以间接反映神经元变性、坏死和轴索崩解情况。但目前只能检测CSF总tau,尚无法单独检测过度磷酸化tau。在1998年,日本的Kanai等7人用同一种试剂盒检测了276例病人和对照者CSF,其结果为AD 489±298,VD 267±146,NC 217±128,灵敏度 40%,特异性86.0%。从Kanai资料与本资料的结果看,两组结果相近,可见本法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和可靠性。

9、尽管痴呆的人口比例不断上升,人们对痴呆的认识也不断深化,但痴呆的生前诊断仍停留在临床量表水平,早期依靠客观的检测手段诊断仍很困难。我们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SD患者CSF-tau可以为生前诊断SD提供一个有价值的生物学参考指标。作者单位:王琨(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21002)沈霞(徐州医学院附属医院221002)丁新生(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程虹(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姚娟(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邓晓萱(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参 考 文 献1,高素荣主编. 痴呆诊疗学. 第1版. 北京: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2,Kokmen E,Beard CM,O'

10、;Brein PC,et al. Is the incidence of dementing illness changing? Neurology,1994,43:18873,盛树力主编. 老年性痴呆.从分子生物学到临床诊治. 第1版.北京: 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1884,Vandermeeren M,Mercken M,Vanmeche E,et al.Delection of tau proteins in normal and Alzheimer's disease cerebrospinal fluid with a sensitive sandwich enzym

11、e-linked immunosorbant assay.J Neurol Chem,1993,61:18285,Arai H,Terajima M,Miura M,et al. Tau in cerebrospinal fluid:A potential diagnostic maker of Alzheimer's disease. Ann Neurol,1995,38:6496,Blennow K,Wallin A,Agren H,et al. Tau protein in cerebrospinal fluid: A biochemical marker of axonal d

12、egeneration in Alzheimer's disease. Mole Chem Neuropathol,1995,26:2317,Kanai M,Matsubara E,Isoe K,et al. Longitudial study of cerebrospinal fluid levels of tau、A1-40 and A1-42(43) in Alzheimer's disease: A study in Japan. Ann Neurology,1998,44:178,John Q,Trojanowski A,Christopher M,et al. Elevated levels of tau in cerebrospinal fluid:implications for the antemortem diagnosis of Alzheimer's disease.Alzheimer's Disease Review,1996,1:779,Mckham G,Drachman D,Folstein M,et al. Clinical diagnosis of Alz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