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静脉窦和脑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建立诊断的探讨_第1页
颅内静脉窦和脑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建立诊断的探讨_第2页
颅内静脉窦和脑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建立诊断的探讨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颅内静脉窦和脑静脉血栓形成的病因及建立诊断的探讨         11-06-07 11:19:00     编辑:studa20【摘要】  目的 研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的病因、临床特征、影像学改变,分析病因的组成及建立早期诊断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分析35例CVST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特点,包括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异常表现等。结果 CVST的病因复杂多样,以非炎症性病因多见(77.1%);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少部分患者腰穿可无颅压增高;CT检查80%

2、患者可见异常,所有患者MRI结合增强和MRV均显示不同程度的静脉窦回流异常,影像学提示严重的6例多发性静脉窦血栓形成,4例与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相关。结论 CVST临床无特异性,如临床遇急性或亚急性颅高压征、局灶神经功能缺失、癫等表现,病史追查发现有血液高凝状态、纤溶活性下降、感染、血管内膜损伤等相关因素,即便临床上高颅压症状不突出、腰穿未能提示颅压升高,仍需考虑此病的可能;MRI结合MRV检查可作为CVST早期诊断的首选方法。对于多发的静脉窦血栓形成更应积极追查病因。 【关键词】  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病因;诊断颅内静脉窦和脑静脉血栓形成(CVT)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由

3、于病变部位各异且临床表现复杂多变,缺乏特异性,为临床的诊断带来困难;即使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该病认识的增强和非创伤性诊断技术的提高,该病的误诊率仍高。同时,该病复杂之处还在于80%能找到病因1,但病因繁多, 故病因追查不仅关系到本病病程、转归,亦关系到下一步维持用药、预防复发等。本文对我院35例CVT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进一步探讨其病因、发病机制和各种影响早期诊断的因素。1 临床资料1.1 病例收集 本组病例均为200601200812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确诊患者,其中男19例,女16例,男比女为1.11;年龄1676岁,平均33.9岁,其中1545岁26例(74.3%),其余9例在45岁

4、以上;急性(1周内)11例,亚急性(1个月内)10例,慢性(>1个月)14例。1.2 主要症状和体征 头痛30例(85.7%),恶心、呕吐18例(51.4%),抽搐8例(22.9%),意识障碍5例(14.3%),眩晕3例(8.6%),发热8例(22.9%);视盘水肿15例(42.9%),失语2例(5.7%),肢体瘫痪10例(28.6%),其中一侧或单肢体瘫9例, 两侧肢体瘫2例; 脑膜刺激征阳性6例(17.1%);精神异常3例(8.6%);脑神经受损1例(2.9%)。1.3 脑脊液检查 所有患者诊治期间于院外或本院均行至少一次以上腰穿,除8例病程过程中一次或多次腰穿脑脊液压力始终<

5、200mmH2O外,其余27例(77.1%)均>200mmH2O,外观淡黄色3例,血性脑脊液1例,白细胞数升高6例(15577×106/L),蛋白升高(5301727.1ng/ml),糖降低1例。1.4 影像学检查 16例行头颅CT平扫,所有病例均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及磁共振静脉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nography, MRV),其中,同时行磁共振TDP增强扫描10例,同时行磁共振动脉血管成像(MRA)10例,其中病程中多次予复查MRV+MRI的13例,同时行数字剪影脑血管造影(digita

6、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8例。CT异常者8例:脑积水、脑实质水肿各1例,后纵裂池高密度影3例;3例患者同时伴有脑实质多灶/单灶低密度或混杂密度损害,以后头部为主。MRI可见相应静脉窦不同程度流空信号消失,静脉窦区域斑点状短T1,长T2信号10例;单灶或多灶实质病变22例:其中双侧顶枕/顶/枕叶9例,双侧额颞顶3例,双基底节区3例,双侧小脑2例,一侧顶/枕叶5例。MRV显示上矢状窦部分或完全不显影9例,同时合并一侧横窦、乙状窦不显影4例;4例横窦不显影,13例横窦和乙状窦不显影或显影不佳、充盈缺损(其中右侧7例,左侧4例,双侧2例);一侧横窦、乙状窦不显影合

7、并同侧颈内静脉变细2例,全脑静脉窦不显影4例。8例DSA检查,脑动静脉循环时间均延长,以静脉期为主,4例一侧横窦、乙状窦未显影及同侧颈内静脉充盈不佳,细小,2例上矢状窦完全或部分不显影,合并周围侧枝循环静脉增粗,3例全脑静脉窦不显影。10例行MRA检查正常。2 病因追查2.1 方法 所有病例均经详细病史、诱因询问,均行血常规、生化全套、凝血功能、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抗“O”、补体、C3/C4、类风湿因子、自身抗体十项(抗核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抗心磷脂抗体等)、同型半胱氨酸、钩体显凝试验、囊虫酶标检查,部分病例还进一步行甲状腺功能、性激素水平、狼疮细胞、骨髓穿刺病理检查、组织病理、

8、基因检测等其他相关检查。2.2 结果 药物相关:服用避孕药后1例(2.9%),使用激素后2例(5.7%);肿瘤相关:颅外恶性肿瘤2例(5.7%);内科疾病相关:肝硬化并门脉高压1例(2.9%),原发性血小板增高4例(11.4%),系统性红斑狼疮2例(5.7%),亚急性甲状腺炎1例(2.9%),糖尿病、高脂血症各1例(各占2.9 %);感染性疾病相关:钩体病、梅毒各1例(各占2.9%),活动性乙型肝炎1例(2.9%),活动性肺结核2例(5.7%),背部脓肿、中耳炎、细菌性海绵窦炎各1例(各占2.9%);手术相关:子宫肌瘤术后1例(2.9%);妊娠相关:产褥期3例(8.6%),顺产产后1例(2.9

9、%);其他:长期嗜烟2例(5.7%),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1例(2.9%),8例病因不明确(22.9%)。3 讨论3.1 病因探讨 CVST 80%的患者有发病诱因, 根据病变性质及临床特点将其分为炎症型和非炎症型两类。炎症型均继发于感染病灶如颜面部皮肤及器官感染等。非炎症型常见原因有: (1) 内分泌失衡、妊娠及产褥热(期),长期口服避孕药等2;(2) 全身衰竭、脱水、糖尿病性高渗性昏迷等;(3) 脑心血液循环障碍;(4) 血液病;(5) 颅脑外伤、外科手术;(6) 脑膜瘤、脑膜转移瘤;(7) 其他不明原因。另外,有学者将病因分类为先天性和后天性因素,孕产、口服避孕药、凝血紊乱及感染等前述的病因多属于后天因素,而先天性因素包括:蛋白S 缺乏、蛋白C 缺乏、抗凝血酶缺乏、凝血酶原基因突变、活性蛋白C 抵抗3、肝素辅助因子缺乏、先天性异常纤溶酶原血症、遗传性高半胱氨酸血症等4,先天性病因一般认为可造成多种原因如红细胞增多、血黏度增加、血流变慢以及蛋白C、蛋白S 缺乏导致的高凝状态。总体上,CVST的发病常认为主要与以下机制有关:(1)血液成分的改变和血液高凝:易于在具有许多横隔、小梁解剖结构的上矢状窦内形成血栓5。(2) 血流动力学因素:大脑上静脉的主要干支,血流方向与静脉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