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观与旅游体验论_第1页
可持续发展观与旅游体验论_第2页
可持续发展观与旅游体验论_第3页
可持续发展观与旅游体验论_第4页
可持续发展观与旅游体验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章 可持续发展观与旅游体验论第一节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涵一、可持续旅游概念产生的背景可持续旅游问题之所以引起社会的普遍重视,是基于旅游业的特殊行业地位极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日益突出的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二、可持续旅游的概念作为可持续发展思想在旅游领域的具体运用,可持续旅游目前尚无统一的权威定义。在这里给出世界旅游组织的定义:在维持文化完整、保持生态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经济、社会和审美的要求。它能为今天的主人和客人们提供生计,又能保护和增进后代人的利益并为其提供同样的机会 WTO(1997), Agenda 21 for the Travel & Tourism Indus

2、try towards Environmentall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1995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环境规划署和世界旅游组织在西班牙专门召开“可持续发展会议”,通过了可持续旅游发展宪章和可持续旅游发展行动计划两个重要文件,明确指出:可持续发展的实质就是要求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因此,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不是单纯的经济发展,而是生态、经济、社会的整体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三、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概念的引入旅游景区是以旅游及其相关活动为主要功能或主要功能之一的空间或地域。旅游区(点)(Tourist Attraction)是指具有参观游览、休闲度

3、假、康乐健身等功能,具备相应旅游服务设施并提供相应旅游服务的独立管理区。该管理区应有统一的经营管理机构和明确的地域范围。包括风景区、文博院馆、寺庙观堂、旅游度假区、自然保护区、主题公园、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游乐园、动物园、植物园及工业、农业、经贸、科教、军事、体育、文化艺术等各类旅游区(点) 魏小安等:旅游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国家旅游局 2003年5月。第二节 可持续发展的系统结构时至今日,对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已进入初步成熟阶段,可持续旅游也已经变成未来世界各国发展旅游业的最优选择。然而,要把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由概念变为系统化的理论,就要把可持续发展落实到具体的旅游景区上来研究。

4、由于在一个旅游景区内影响可持续发展的要素庞杂、层次众多、功能不一,研究中就有必要引入“系统”的概念,这是因为:“自然界和人工界是复杂的,为了便于调查研究,科学家和学生要学会定义一些小的部分进行研究,研究的单位称作系统。 The National Institute Council of the United States, Scientific and Educational Creteria of the United States.”下文将对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系统进行初步研究。一、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分析对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进行系统分析的目的在于确认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组成,分析

5、系统的结构与功能,描述出系统结构模型,使系统环境、决策系统和系统目标能有机协调地联结为一体,并具体反映系统的行为特征。通过构成分析可以了解系统内部构成方面的问题,系统与其它区域或系统内部同时段相比时的结构性特征、结构演变趋势和结构型优势。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系统结构总的来说是一种循环式立体网络结构。影响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人口、资源、经济、科教、社会、环境等六个方面。二、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特征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系统除具有区域性与系统性之外,还具有如下特性: 空间性 不确定性 不可逆性 动态并行性三、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系统的相互作用图3-1已表明了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系统内部的基本

6、关系,以下对系统内部以及系统与外界之间的作用关系作进一步分析。 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 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子系统内部的相互作用 第三节 承载力管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是当前旅游科学的一个热门研究话题和崭新的研究方向,它规定了旅游业应采取的发展模式,指出了旅游开发与环境相协调发展的途径,因而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然而,如何实现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其判断标准是什么,仍然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认为,旅游环境(包括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保护和健康延续是关键目标之一,因此可将旅游环境承载力认定为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判断依据。一、旅游景区承载力的概念及内涵一般认为,旅游景区承载

7、力是指在游客的基本游览要求和旅游地的环境质量保护要求均得到满足的前提下,旅游景区最多所能容纳的游客人数 Canestrelli. E, P. Casta(1991), Tourism carry Capacity-a Fuzzy Approach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18.。但笔者认为,旅游景区承载力应为:在某一时期、某种状态或条件下,旅游景区在保证其旅游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受破坏的前提下所能承受人类活动作用的极值。二、旅游景区承载力效用分析由旅游景区承载力的构成可知,旅游景区承载力至少应包括旅游者的效用、旅游目的地政府的效益、旅游目的地旅游企业的效益和目的

8、地居民的效用等四项要素。下面就这些要素在确定旅游承载力中的作用逐一进行分析。(一)旅游者的效用(二)旅游企业政府的效益(三)目的地居民的效用三、旅游景区承载力的主要影响因子对旅游承载力影响因子的认识有一时间过程。最初于上世纪60年代由Butler和Kundson在游憩娱乐领域内认识到,物质体系(指游乐设施、旅游基础设施)的自然承受能力是游客容纳量大小的决定因素Lawson.F., .M. Boyd-bovy (1977). Tourism and Recreation development, Architecture Press;上世纪80年代以后,旅游目的地转向并集中于自然风光旅游地,由于

9、自然生态质量是旅游发展的基础,因而旅游承载力大小被认为取决于自然生态环境对游客数量的承纳力,并一度使旅游容量变成了旅游影响评价的概念;之后,旅游社会学研究逐步兴起,旅游区的社会环境承载力为人们所认识,Cook和dAmore把旅游社会容量定义为“当地居民的社会损失在旅游发展过程中达到不可接受(unacceptable)状态时的游客数量极限点”Lindsay. J. J(1986). Carrying Capacities for Tourism Development in National Parks of the United States, UNEP Industry and Enviro

10、nment, (9).,这与笔者认识到的当地居民心理容量极大状态相一致。根据N.SALEEN等人的研究,我们可以设定如下影响因子。(一)社会文化环境因子游客密度指数(VDI:Visitor Density Index)(二)社会经济环境因子旅游经济收益指数(EII:Economic Income Index)(三)生态环境因子土地利用强度指数(LII:Land-use Intensity Index)四、旅游景区承载力的确定(一)旅游景区承载力指数(TDBCI:Tourism District Bearing Capacity Index)的内涵界定(二)函数关系(三)TDBCI的数学表达第四

11、节 功能分区一、旅游景区功能分区模式探讨旅游景区的功能分区是指对景区内开展旅游活动的各种土地分区制订特定目标来进行使用和管理的过程。每个区都有明确的、可理解和实际操作中能够实现的目标(如水土保持、水源涵养、游览、度假、生产、实验、防火、生态保护等),整体结构追求景区内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旅游利用综合功能的最优化,保证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二、同心圆式景区功能分区模式尽管根据景区内资源、环境的不同,功能分区的具体做法以及名称会有差别,但其核心内容大致相同。笔者认为,Richard Forster的同心圆式的景区功能分区模式最能体现旅游景区功能分区的精髓,以下就针对对此模式中的三个分区加以阐述。

12、核心保护区游憩缓冲区密集游憩区第五节 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一、公平性原则(Fairness)公平原则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旅游目的地居民和旅游客源地游客之间同享旅游资源的公平性。二是代际间的公平,即世世代代之间的公平性。二、可持续性原则(Sustainability)可持续性原则是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最基本的原则,它决定并影响着其他的基本原则;其他基本原则是为其服务的。可持续性原则强调旅游景区的资源与环境是当地居民生存与发展的首要条件,离开了资源与环境就谈不上旅游目的地居民的生存与发展。旅游资源的永继利用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的保持是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持续性原则的核心是旅游目的地的经

13、济和社会发展不得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可持续性原则面临的主要困境:1)旅游业发展与旅游资源消费水平零增长之间的矛盾。2)环境极值设定与“公地悲剧”。3)人类欲望的无限性与资源有限性的矛盾。4)人口的盲目增长与资源的有限性矛盾。三、共同性原则(Common)世界上各个国家、地区的不同旅游景区,由于历史、经济、文化和发展水平不尽相同,因而对于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具体目标、政策和实施步骤也各有差异。但是,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总目标是一致的,是统一的,这个一致的统一的目标,就是各国、各地区的旅游景区都要从实际情况出发,处理好保护环境与发展旅游的关系。整体性和国家、地区间的相互依存性决定了要实现

14、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必须争取全国、甚至是全球范围内共同配合行动。共同性原则面临的主要困境:1)环境整体性与国家利益之间的矛盾。2) 景区拥有相对独立的权力与不同地区之间相互协调的矛盾。第六节 实现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措施在遵循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原则的基础上,我们必须采取如下的措施,才能最终实现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这一宏伟目标。一、加强宣传教育(一)对旅游从业人员的教育(二)对旅游者的教育(三)对目的地居民的教育(四)推行全民旅游教育二、注重长远规划旅游景区的规划作为城市与区域规划的一个重要内容,需要广泛的知识面和灵活的规划技巧。由于廉价组团旅游出现,参加旅游的人数越来越多,出游的距离越

15、来越远,而且旅游产业的快速发展,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平衡关系被打破,因此,有关旅游规划的需求也日益强烈。(一)旅游景区规划的目标(二)旅游景区规划的基本理念(三)旅游景区规划的层次(四)旅游规划的技术路线三、寻求多方支持旅游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和行动方案,必须依靠区域内公众及社会团体最大限度的认同、支持与参与。公众、团体和组织的参与方式和参与程度,将决定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的进程。公众与团体不但要参与有关区域旅游资源开发、旅游设施建设、旅游环境保护和旅游业发展的决策(特别是那些可能影响到他们既得利益的决策),而且更需要参与决策过程和对决策执行过程的监督。如果没有区域内公众和团体的广泛参与,

16、很多与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有关的问题就很难得到他们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区域旅游可持续发展目标和行动就很难得到落实,至少是很难得到顺利落实。(一)资金来源多样化(二)从其它渠道获得支持 招募临时雇员 积极接纳志愿者 寻求合作伙伴四、依靠科学技术(一)将科学技术作为可持续发展旅游景区的重要旅游资源(二)利用科学技术为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和手段五、挖掘文化内涵旅游景区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旅游文化建设,深入挖掘旅游文化的内涵,营造旅游文化氛围,建立一套富有特色的旅游文化体系,为旅游景区的发展提供服务和指南。特别是对于有着深厚文化底蕴和灵魂的中国,对于旅游文化的深度挖掘更是不可缺少的,

17、它将是提高旅游业在国际旅游市场竞争力的关键。(一)旅游文化内涵及分类旅游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外延也相当宽泛。“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此外,还涉及到旅游学、旅游心理学、旅游市场营销学、旅游管理学、旅游社会学、旅游文化学、旅游美学等对旅游活动进行研究的综合领域。(二)旅游文化建设的举措突出“人”的特色。突出“源”的特色。突出“新”的特色。六、健全法律体系如果说,一种尚不完备的法律体系在低水

18、平开放乃至政府保护的市场状态下尚能维持的话,那么面对“入世”以及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一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旅游立法的滞后将会给旅游景区的发展带来了极为不利的影响。首先,不利于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其次,不利于我国旅游资源的保护。为此,应当采取如下对策:(一)制定并不断完善相配套的系列法律法规(二)制定正确的旅游产业政策是完善法律体系的重要环节(三)加强行业自律是完善法律体系的有益补充第七节 旅游体验的本质一、旅游的本质二、体验的含义从该解释可以看出,体验是一种经验,它包含了作为活动主体的人在原有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观察、分析事物,或亲身参与,通过一系列的努力使自己满意。另外,体验融入了个人即时的情感,具

19、有个性化的特征,由于知识结构以及对待事物的观点不同,没有两个人能获得完全一样的体验。旅游正是游客为了追求一种个性化的、即时的、愉悦的心理体验而进行的活动。旅游的本质是一种体验活动,是旅游者离开居住地去他地旅行时所获得的一种丰富的经历和感受,它既包括旅游者在旅游中通过运用原有知识对客观事物进行分析和观察所获得的心灵共鸣及愉悦的感觉,也包括他们通过直接参与活动而得到的舒畅感,同时旅游者在旅行中通过接触陌生事物而进行学习的过程也是一种体验。三、体验的模式和真实性国外学者较早就从旅游是一种体验的角度出发进行研究,提出了旅游体验的五种模式,并对体验的真实性进行了探讨。(一)旅游体验的五种模式 Richa

20、rd C. Prentice, Stephen F. Witt and Claire Hamer(1998), Tourism as experience,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 25(1),1-24.(二)体验的真实性第八节 游客的心理需求一、两个自我二、“两求”心理不同性格的游客旅游方式可能不同,但游客旅游中的心理特征在本质上却是基本相同的。他们都希望通过旅游活动得到日常生活中缺少的东西,如新鲜感、亲切感和自豪感,同时又希望抛弃日常生活中多余的事物,这些东西往往令他们觉得累、觉得疲惫和紧张。因此,游客希望通过旅游活动求得补偿和解脱。(一)求补偿(二)求解脱第九节 游客体验的类型多类型模式认为,游客的旅游目的不同,他们所追求的旅游体验也因此不同。该模式由此提出五种不同的体验方式,即恢复健康、逃离喧嚣、寻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