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美国与中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差异分析摘要: 综合近十年美国与中国在货币政策运用方面的表现,文章认为存在着注重利率的调节和注重准备金率的调节两种不同取向。文中对这种差异从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目标及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三个层面分析,并分析两国在货币政策使用的效果,最后提出我国货币政策的调整应该依据具体的经济情况、加强中国利率市场化以及建立风险防范机制三点建议。abstract: nearly 10 years,the united states and chinas monetary policy have different performance. the article thinks that
2、it has two orientations,such as, interest rates and reserve ratio. then the paper analyses the phenomenon from three points, firstly is the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secondly is monetary policy goal; thirdly is financial market development. on the one hand, the paper analyses the effect about the
3、 monetary policy, on the other hand give three suggestions to develope chinas monetary policy.关键词: 货币政策;基准利率;存款准备金率key words: monetary policy;interest rate;deposit reserve ratio中图分类号:f8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1-0130-021 美国与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特点2001年至2010年,美国和中国面临两个主要经济问题:通货膨胀和金融危机。2001年至2003年美国为了刺激国内经
4、济的增长多次下调利率,2003年6月25日联邦基金利率已降至1.0%。2004年上半年美国经济出现强劲增长势头,但同时出现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明显上升等不安定因素,美联储立即实施了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至2006年6月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分别上调至5.25%和6.25%,紧缩的货币政策直到2007年次债危机爆发后才发生了转变。次贷危机后,美联储迅速调整战略,立即下调了利率,实施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2008年12月16日联邦基金利率已调至0-0.25%,贴现率至0.50%的历史低位。2000年至2002年中国为了减轻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刺激国内经济的需要,中国人民银行多次下调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及存
5、款准备金率。1997年10月我国存款利率是5.67%,2002年2月存款利率已低至1.98%。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刺激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隐患,2006年初国内经济过热、通货膨胀显现,以此同时,央行执行了从紧的货币政策,不断上调存贷款利率及存款准备金率。2008年9月25日我国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高达17.5%,2007年至2008年9月10日前,存款利率一直保持在4.14%的高位。2008年中后期中国受到美国金融危机的影响,相关经济指标出现了下滑,央行又迅速将紧缩的货币政策转变为宽松的货币政策,2008年四次下调了存款准备金率和五次下调了存贷款利率。从两国货币政策调整可知,两国近几年在货币政策的调
6、整方向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主要表现在美国、中国在应对通胀和危机的态度大致相同,解决膨胀是紧缩的货币政策,应对金融危机是宽松的货币政策。两国在货币政策调整方向上虽有一致性,但在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上大有不同。美国货币政策工具主要包括:贴现率、联邦基金利率、公开市场操作等;中国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公开市场操作、信贷政策等。表1中的数据显示,美联储对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的调节非常频繁;中国近几年虽加强了利率对经济的调节,但仍以存款准备金率作为主要工具。两国在货币政策常规工具的选择上显著的特点是:美国注重从利率政策角度进行调控;中国侧重从存款准备金角度调控。2 美国与中国货币政
7、策选择的原因与效果分析2.1 美国与中国货币政策选择的原因分析2.1.1 利率市场化的差异 中国与美国利率市场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两点:利率市场化程度的不同、利率机制作用的不同。美国从1970年开始推行利率市场化,到1986年完成,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利率市场化程度很高;中国的利率市场化从1980年开始至今仍在继续推进,未完成利率市场化。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的货币政策主要以利率传导机制为主,建立了以利率为中心,包括汇率、通货膨胀率、综合资产价值和货币供应量在内的一揽子综合指标1。美联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的实际效应主要是通过利率机制直接传递的2。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通过对联邦基金利率的调节进而影响市场利
8、率、资产价格等最终实现对社会总需求的调控目标。利率机制在货币政策实施中的主导地位主要得益于美国健全的利率传导机制。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途径包括:货币供应量、信贷机制、利率机制等,但是利率机制并不是我国货币政策主要传导机制,利率政策在调节我国实际经济中存在阻滞因素,使其无法正常发挥效应。国内许多学者也通过研究论证得出,利率机制在我国不起主要作用,而信贷传导渠道和货币渠道在实际中发挥的作用更大。从以上两点的差异分析可知,利率市场化的完成是运用利率政策调节的基础和前提,通畅的利率传导机制是利率政策能够发挥作用的有力保证。2.1.2 货币政策目标设定的差异 中国与美国在货币政策目标设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9、中介目标设定的不同、单一目标与多目标的差异。1993年7月后美联储以“泰勒规则”为指导设定实际利率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3。中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主要包括货币供应量、利率和汇率,但是三个变量中货币供应量是主要的中介目标。1994年开始中国人民银行将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从贷款规模转向货币供应量,并于1996年正式将m1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指标,同时以m0、m2作为辅助参考4,现在关注的是m2。再者,从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上,早在1977年联邦储备系统改革法中,美国就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货币政策的目标,即:充分就业、物价稳定,保持经济适度增长三个目标。20世纪90年代后美国逐渐将多重的货币政策目标转为控制通货膨
10、胀此单一目标5。中国的货币政策最终目标包括四个:稳定物价、充分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多目标的体系既有一致性也存在矛盾性,由克鲁格曼的“三元悖论”可知多种货币政策目标在实施中往往无法同时实现,并会影响货币政策整体的实施效应。目前,我国很多学者提出将多重的货币政策目标转为单一的目标。从以上因素分析可知,货币政策中介指标的确立决定了一国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偏好,最终目标的不同往往体现了货币政策工具实施的效果。2.1.3 金融市场发展程度的差异 中国与美国在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上差异明显,美国已建立起了完备的金融市场体系,而中国未建立。一国货币政策工具不同偏好的选择往往反映了一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
11、一般而言,金融市场发展程度高的国家会选择更具市场化的工具;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低的国家会采用行政干预较浓、力度较大的工具。在美国,完备的金融体系具有发达的市场传导机制,成熟的市场机制可以自主发挥效应使得利率机制能够对市场的供给和需求做出正确判断,从而对就业、产出和物价水平产生更加直接稳定的影响6,这也是美联储选择将利率政策作为调控经济的主要原因。利率是美国市场体系中的内生经济变量,而利率在中国只是外生变量。中国的金融市场发展程度不高主要表现在:金融市场体系不完备,市场化程度不高;政府的行政干预色彩较强,市场机制的主导调节作用受限。完备的金融市场可以为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良好的
12、货币制度环境会进一步推进我国利率市场机制的形成,从而为我国利率政策发挥效应提供条件。但是市场中的行政色彩往往会破坏货币政策意向的信号,使得市场无法自主调节最终无法实现货币政策的调控。2.2 美国与中国货币政策选择的效果分析 从2001年至2010年美国货币政策的实践中可知,美联储运用利率政策都以微调为主,每次调整大多在25个基点左右,并且调整频繁。利率政策的适度微调会避免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大起大落,从而减少金融市场动荡的风险。7但是有学者认为美国利率政策在2002年至2007年存在失误,认为美国金融危机的迅速爆发是由于利率政策不适当的调节引致,表现在:2002至2003年低利率刺激了美国次贷
13、产品的创新和业务蔓延;2006年至2007年高利率促使了次贷危机的形成。8但是不能因此否认利率政策在调控美国经济中的重要作用,总体而言,美联储利用利率政策发挥了应有的效用。次贷危机爆发后美联储迅速对利率政策进行调整并配合多种货币政策工具解决危机,最终促使美国经济在2009年发生了根本性的逆转,2009年美国的实际经济增长率达5.7%。2001年至2010年中国利用存款准备金率这种强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进行了调控,也走的是微调的路线,但是由于存款准备金率本身具有调控力度大、快速等特点,使得中国的微调并未实现应有的效果。2001年至2010年我国货币政策总体趋势是上调,上调主要是为了防止通货膨胀、控
14、制过高的经济增长率、稳定银行超发的流动性。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中国货币政策出现“反转”,但是从2004年至2010年我国紧缩货币政策的调整分析,央行利用存款准备金效果甚微,通胀依旧是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经济结构的矛盾依旧突出。有学者指出我国货币政策在2008年后存在两大失误:一是08年从紧的货币政策过紧;二是放松过晚。93 美国货币政策调整方式对中国的启示此次金融危机中中国受到的影响颇大,中国金融体系脆弱,外贸依存度高达60%以上,危机的爆发使得中国出口拉动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出现障碍,国内经济面临很多问题。因此,中国应该在发展中不断反思政策的效果,从美国的货币政策调整的经验中学习并不
15、断改进。3.1 货币政策的调整不仅要依据本国经济的具体情况,而且应该注意各国政策的互动性 近几年我国主要的问题是控制通货膨胀,但是解决通货膨胀不能仅盯住cpi的变动,应该关注通胀现象之后的根本原因,从本源上制定策略。注重别国政策的互动效应,主要是为了警惕主要经济体国家由于相反的政策导致货币政策失效的现象。中国从2006年至2008上半年实施了紧缩的货币政策,但是与中国经济紧密度高的美国在07、08年是宽松的货币政策,资本的趋利性和流动性,使中国市场备受国外资本的青睐,增加了中国市场的流动性,使得国内市场在由于外来因素的影响变得异常复杂,输入型通胀就是最好的印证。3.2 中国应该继续加强利率市场
16、化进程,顺畅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 我国应该继续深化利率的市场化改革,利率机制是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非常重要的机制,货币政策要更好的发挥作用,就应该进一步提高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国的利率市场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渐进、长期的过程,因此我国应该按照规划进行逐步实施。另外,我国的利率政策应该保持适度的稳定并注意对利率机制结构的优化,从而使利率这种调节资源配置基础作用的方式,能够正常反映市场供求的变化。3.3 我国的货币政策调节应该注重敏感性,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敏感的货币政策是指货币政策在实施中受到影响时能够适时调整并反映环境变化。中国货币政策工具对经济的主要变量敏感性不强,敏感性弱就会导致货币政策工具的
17、实施效果大打折扣。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是中国货币政策突然转变的外在因素,但是危机中发现我国缺少风险预警和风范机制,风险预警防范机制会把可能影响本国经济发展的国内和国外因素进行定性和定量化的衡量,从而对货币政策的实施做出正确引导。2008年金融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加深后央行立即启动了宽松的货币政策,由于货币政策存在时滞性,时间的时滞效应会使中国前段紧缩的政策效果受到宽松政策的影响进而导致央行政策无法正常释放调整信号的结果。可见,建立我国风险预警机制十分必要。参考文献:1王朝晖.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及其演化j.商业研究,2009,(4):208-210.2王芳.美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发展历程j.国际经济合作,2010(9):88-91.3张永辉.美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之演变及其启示j.大众商务,2010,(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管理心理学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试题及答案
- 2025【经纪人公司与歌手签约合同范本】
- 2025办公楼租赁合同范本格式(标准版)
- 2025存量房买卖居间合同模板
- 社会责任感在市政中的体现试题及答案
- 2025家政服务公司雇佣合同范本
- 规范化写作与公文处理试题及答案
- 2025租房转让合同模板范文
- 2025建筑材料商品砼供销合同模板
- 行政管理中的权责清晰原则试题及答案
- 家庭护工合同范本
- 手表买卖合同协议书
- 2023门面装修合同范本
- 《错误是最好的成长机会》主题班会课课件
- 直接作业环节的“7+1”安全管理制度课件
- 烟花爆竹行业特种作业人员安全管理培训
- 婴幼儿体格测量胸围的测量
- 幼儿园故事课件:《胸有成竹》
- 锂离子电池内阻的影响因素
- DB34-T 4170-2022 软阔立木材积表
- 《山西革命文化》课程教学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