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近代骑楼建筑发展初探_第1页
佛山近代骑楼建筑发展初探_第2页
佛山近代骑楼建筑发展初探_第3页
佛山近代骑楼建筑发展初探_第4页
佛山近代骑楼建筑发展初探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佛山近代骑楼建筑发展初探摘要:骑楼是上世纪20-30年代在珠江三角洲地区有着重要影响力的建筑。佛山作为传统商业经济发达的城市,有着四大名镇的美誉。在周边各市掀起修筑骑楼热潮的时期,佛山并没有乘这一风气大量修筑被当时认为新颖时尚的骑楼建筑,本论文对其中的原因进行尝试性的探讨,希望能揭开当时历史的面貌。摘要:佛山 骑楼骑楼建筑起源于十九世纪初在东南亚英属海峡殖民地如新加坡、槟城、香港等华人地区的外廊建筑,并藉由殖民地统治的影响以及海外华侨的力量平行移入我国。由于骑楼建筑适合气候炎热潮湿的热带地区,因此在传入国内以后在南方大量推广修筑。民国政府成立以后,广州在政府的主持下推行新政,决议对城市进行市政

2、改良计划,开辟马路、修筑沿路建筑。在这个时期,广州国民政府运用行政手段大力推行骑楼的修建,将其视为市政改良的关键性因素。改良初显成效以后,广州改变了传统落后的都市面貌,一跃而进入现代都市之林。而骑楼的成功推广也鼓舞了周边地区,各地掀起了一股修筑骑楼的热潮,其辐射力不但影响珠江三角洲地区,甚至远及周边各省。一.骑楼的定义总体来说,广东骑楼是结合本土传统民居建筑发展而成的,仍然归属于“下铺上居”和“前店后仓”的铺屋建筑形式。骑楼是铺屋主体屋架前附属于建筑物外部空间的一种中介构筑物。骑楼一词为近代产物,民国政府在广州1912年颁布的最早建筑技术法规取缔建筑章程和施行细则中第一次出现了骑楼的字眼,其制

3、定骑楼的条款如下:第十四条:凡堤岸及马路建造屋铺,均应在自置私地内,留宽八尺建造有脚骑楼,以利交通。第十五条:凡在马路建造铺屋者,有门前留宽八尺,建造有脚骑楼。骑楼两旁不得用板、壁、竹、笪等类遮断及摆卖什物,阻碍行人。该法规对于骑楼的相关规定虽用词较简单,但已隐藏骑楼的基本功能条件及形态。从形态上说,骑楼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即为骑在建筑上的楼,建筑物至少为两层以上。骑楼进深至少为八尺(约2.4米);从功能上说,“骑楼两旁不得用板、壁、竹、笪等类遮断及摆卖什物,阻碍行人,以利交通。”由此可知,骑楼内部空间要通畅无阻,户与户之间不得有任何阻隔物造成走道中断,可见骑楼地实则作为步道之用,是以交通作为出发

4、点,属于道路系统的一部分;从归属上说,骑楼是修建在自置私地内,其产权虽属私人拥有,但却要开放给公共使用,因而规定骑楼两旁不得隔断,保证内部通畅。二.骑楼在佛山的发展 佛山位于珠江三角洲平原上,离省会广州仅20公里,自清以来,经济繁盛,商贸发达,人口稠密,是四大名镇之一。受广州市政改良的成功鼓舞,佛山自上世纪20年代开始也推行市政改良的计划,开辟马路,修建城市建筑。但鉴于本地政府的财政收入不宽裕、商业繁华程度较差、都市规模较小等因素,市政改良计划期间所开辟的马路都不甚宽敞。当时所开辟的12条马路,其尺度均为三十尺(约9米)的路面和两边八尺(约2.4米)的人行道(参考表1及图1)。表1佛山马路一览

5、表序号路名1986年状况结构建路时间(年)长度(m)行车宽度(m)行人道宽(m)1升平路4909.62.4+2.4沥青19302汾宁路2009.62.4+2.4沥青19313永安路5409.62.4+2.4砼沥19314锦华路2009.62.4+2.4沥青19315公正路3809.62.4+2.4沥青19316福贤路7209.62.4+2.4水泥19317福宁路4759.62.4+2.4沥青19318大福路410102.5+2.5沥青19319福禄路4709.62.4+2.4沥青193110庆宁路5809.62.4+2.4沥青193311莲花路4709.62.4+2.4水泥193312筷子路3

6、809.62.4+2.4沥青1934注:引自佛山市城市建设局,佛山市城市建设志,1988,47图1解放初期佛山公正路的马路尺度(资料来源:佛山市档案局)图3解放初期佛山汾宁路沿路铺屋的檐篷(资料来源:佛山市档案局)广州自民国元年颁布第一条建筑技术规则法令起至1937年,骑楼建筑在政府的推动下历经三个阶段二十五年的发展时间,已具相当规模。佛山自1930年筑成第一条现代化马路起,至1937年止,城市建筑的发展时间只有短短七年,而且从1930年起,广州的骑楼发展已进入衰退期,因此骑楼在佛山的发展远没有广州成熟。民国十九年,广州工务局颁布取缔建筑章程,其有关骑楼的条文如下:第三十一条:凡在准建骑楼之马

7、路,其骑楼高度一层以十五尺为限,第二层以十三尺为限,余层最低不得在十一尺一下,各宽度一律照行人最高一层第三十四条:凡不准建筑骑楼之马路,而行人路宽度係七尺者,均得建筑飘楼,惟高度须距离地面二十五尺,飘出深度不得过十八英寸,阔不得逾该屋阔度三分之一,其准建骑楼之马路或不准建骑楼之马路,而人行路宽不及七尺者,两旁铺户一律不准建飘楼。在章程中已正式出现“准建骑楼之马路”和“不准建骑楼之马路”用语,说明有些马路开始不准修筑骑楼。同时在请领骑楼地缴价暂行章程中明文规定:“新辟马路不及八十英尺者,不准建筑骑楼。各马路至人行路宽度不及十尺者,俱不准建福贤路骑楼筑骑楼。”十尺以下的人行道若修筑骑楼,由于宽度太

8、小,对于改善交通助益不多,因此决议不准修筑骑楼。民国十一年一月十七日,广州市政厅时期的市政委员议决:“为新路两旁植树,不准建筑骑楼,已筑者补价拆卸”的规定。由此可见,路面过于狭窄和植树美化成为骑楼建筑在广州衰退的关键性因素。从广州现存法规文献看,佛山的三十尺马路与八尺人行道相对广州而言,只能算是偏僻路段的尺寸,其尺度并不在广州“准建骑楼之马路”范围内,有鉴于此,骑楼并没有在佛山大范围修建。从使用效果说,八尺进深的骑楼建筑,其人行道宽度实在太窄,以筷子路为例(如图2),从门面至人行道边缘只有2.4米,加上骑楼柱脚300mm左右的厚度,人行道仅容三人擦肩而过,况且店铺摆卖商品多有占用人行道的现象,

9、八尺进深骑楼实在不利于交通畅顺。而植树美化是否也是限制骑楼建筑在佛山发展的原因呢?从解放初期的历史照片看,佛山马路在当时大多没有种植树木,虽然在今天零星存在一些,但其树龄都没有超过50年,由此可推断,在开辟马路之时并没有植树的计划。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是,这些铺屋常都设有檐篷以满足遮阳挡雨的功能需求,这都决定了不能种植树木(如图3)。因此,当时修筑铺屋之际,并没有因植树美化的要求而明令禁止修建骑楼。因当时的法规资料留存至今者十分稀少,所以难以全面了解当时是否有指定关于骑楼的相关法规,故推论因佛山马路过于狭窄,不利于修建骑楼,因此在政策上虽不鼓励,但亦没有明令禁止,铺屋修建何种形式由铺户自行决定,在有户主尝试性修筑骑楼后,发现实在不利于人通行及影响经营,有鉴于此,此后多数铺户放弃了修筑骑楼的选择。图2 筷子路骑楼从现存佛山骑楼的情况看,骑楼建筑大部分集中在原城市中部地区的筷子路,其他路段则零星分布。因筷子路自民国以来并非城市的繁华商业路段,商铺经营不多,以居住建筑为主,传统民居密集,人口密度较高。户主为尽可能增加使用的建筑面积,在主体屋架外附加一部分骑楼成为常见的解决办法。而其他路段的商业程度较高,但马路和行人道尺寸较少,不利于人流疏通,因此都没有大范围修建骑楼。二.结语 作为传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