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性与功效关联性的研究分析及展望_第1页
中药药性与功效关联性的研究分析及展望_第2页
中药药性与功效关联性的研究分析及展望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药药性与功效关联性的研究分析及展望         【摘要】 中药药性理论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中药药性可以概括归纳为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内容。根据药性不同,药物具有各自的功效作用和特性。性效关联性即研究药性与功效之间的关联,一方面说明了性效之间存在何种关联;另一方面提出了性效关联的研        【摘要】  中药药性理论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中药药性可以概括归纳为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内容。

2、根据药性不同,药物具有各自的功效作用和特性。性效关联性即研究药性与功效之间的关联,一方面说明了性效之间存在何种关联;另一方面提出了性效关联的研究方向主要应从具有特征性和临床应用价值等方面深入系统地进行分析。基于临床病证的前提,按照中医“辨证用药”的原则,阐明药性与功效两者之间的有机联系,有助于揭示中药药性本质的科学内涵。 【关键词】  中药药性 功效 关联性中药药性理论体系是祖国医药学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医临床用药的重要依据。药性是根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效应和针对临床病证的实际疗效,经实践反复验证,最终归纳出来的,是对药物多种作用的高度概括。传统中药研究在不断完善过

3、程中创立了各种药性理论,这一整套的药性理论构建了一个四性、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的药性体系。在这个理论框架下将每一味中药对号入座到相应属性当中,并着重强调其诸多方面药性中最具特征性的内容,根据中医辨证用药原则,与其临床应用中所体现出的功效作用相对应,进行药性与功效的关联性方面的研究探讨,对传统中药药性理论的重新升华具有重要意义。    药性系统中的各种性能,主要依据药物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效应和针对临床病证的实际疗效总结出来的,其认识先于功效,是对功效的一种高度概括。功效又是依据中医药理论对药物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也是中药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中药的性能与功效、

4、应用、禁忌等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历代医家均强调“药性互参”“性效结合”,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的学术思想。探索其间的相关性、规律性,有助于揭示其现代科学意义的本质内涵。1   药性与功效关联性的具体情况分析    研究药性与功效之间的关系可以从相关和差异两个角度去理解。其所差异之处在于药性与功效具有不同的含义。中药药性是药物施之于机体后产生的广泛意义上的作用,可以独立于疾病而存在;功效是药物作用于人体后产生的对疾病有治疗性的作用,必须与疾病相联而存在。也就是说,药性主要是针对机体生理状态所产生的效应,功效主要是针对机体病理状态所产生的效

5、应。同时,中药药性与功效又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即中药各药性可从不同方面反映功效。正如疾病有病因、病位、病性、病势,则药性有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四气说明寒热属性,五味说明功能特性,归经说明药物作用的部位,升降浮沉说明药物作用的趋向,各自说明药物功效的一个方面,与功效关联的特征性十分明显。1.1  药性是功效的内在依据中药药性各要素以其各自的特点,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反映了中药的性质及功能。药性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和补充,综合形成具体药物的独特效用。药性理论赋予了中药深刻的内涵,并成为中药功效的内在依据,可以说,药性是功效的基础。多数中药的性能与功效相统一或在很大程度上相关。如苦寒

6、之黄连、黄柏能清热燥湿;味咸之海藻、牡蛎可软坚散结;甘寒之麦冬、石斛能清热养阴;辛温之麻黄、苏叶能发散风寒;甘咸温润之苁蓉、鹿茸能温肾填精,等等。1.2  药性与功效部分相关药性与功效有时又呈现出复杂的离合关系。一方面,药性是多数药味功效的基础;另一方面,药性与某些药物的功效并无直接联系。对部分药物来说,其药性有时只与其多功效中的某一些方面的作用存在着对应关系,这种对应关系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相关联的1。如麻黄味辛苦性温,辛温则能发汗解表散风寒,降逆平喘咳与其苦降之性有一定关系,利尿则与其性味几无关联。再如地骨皮,属味甘淡性寒之品,因其性寒入肺经能清肺降火,味甘则相对苦寒之品而言不

7、伤胃气,然其淡味则与功效并无直接联系。1.3  药性与功效不相关临床上,一些中药主要功效与其药性相悖或不能从药性与其功效的关系中得到阐释。属于此种情形的中药大多为具有特殊功效(专能),或属于驱虫、截疟、麻醉、外用等类。如杀虫药使君子、榧子、南瓜子等的杀虫效用与其药性并没有直接的联系;大蒜解毒消肿、治痢之功与其温热之性亦没有太大的关系;硫黄的解毒杀虫止痒与其酸温之性亦毫无关系。    而且须注意的是,药性理论的个性化特征在于其有主次之分,何者起主导作用,功效就会更突出地体现这方面的特性,不能一概而论。大多数中药的寒热属性能够在功效中得以体现,而有的药物寒热

8、偏性较弱,只能作为临床遣药组方的参考因素。当药物的归经作用特征大于其四性特征时,则突出与归经直接相关的功效作用,寒热有可能在功效中并不体现十分明显。如桔梗、牛膝有引药上行和下行及其它功效,而其寒热属性并不明显。    不难看出,多种药性及其交互作用构成了中药的整体功效。由于中药药性的多样性和性-效关系的复杂性使得几乎没有能在性能和功效上完全相同的两味中药。功效与药性这种复杂的离合关系表现出“效性相同”“效同性异”和“性同效异”等特点。因此,在掌握药物共性的基础上,认识中药的个性则尤为重要。临床应用中应同中见异,或相须而用,或各有所主,或各有偏重。2   研究意义    药性理论是人们通过长期的医疗实践,并以中医的阴阳、五行及脏腑经络等学说作为理论基础逐步探索实践加以论证的。中药药性理论是中药的特色内容,是指导中医临床运用中药的重要依据,它精练又富含医理,药性和合体现了深刻的传统哲学思想和中医宝贵的临床经验,认识和阐明中药药性理论的现代内涵对于继承和发展创新中医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由于中药药性理论的抽象性,中药理论涉及的内容多维交叉的复杂性,以及对中药药性理论及内涵的偏差理解也牵制了中药药性的内在本质研究。可以发现,中药药性不完全如同现代物质概念中的自然属性,它本身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