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引起全球变橐的原因及对时间:2021.02.07命题人:欧阳物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由于人们焚烧化 石矿物以生成能量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 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 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 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 球气候变暖。近100多年来,全球平均气温经历了冷暖 -冷暖两次波动,总的看为上升趋势。进入八十年代 后,全球气温明显上升。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 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 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一、引起全球变暖的因素()人为因素1
2、. 人口剧增因素。近年来人口的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 主要因素之一。同时,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 的平衡。这样多的人口,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 是一惊人的数字,其结果就将直接导制大气中二氧化碳的 含量不断地增加,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温室效应将直 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2大气环境污染因素。目前,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已构成一 全球性重大问题,同时也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 。现在,尖于全球气候变化的研究已经明确指出了自上 个世纪末起地球表面的温度就已经开始上升。3海洋生态环境恶化因素。目前,海平面的变化是呈不 断地上升趋势,根据有尖专家的预测到下个世纪中叶,海 平面可能升高50cm。
3、如不采取及对措施,将直接导致淡水 资源的破坏和污染等不良后果。另外,陆地活动场所产生 的大量有毒性化学废料和固体废物等不断地排入海洋;发 生在海水中的重大泄(漏)油事件等以及由人类活动而引发的 沿海地区生态环境的破坏等都是导致海水生态环境遭破坏 的主要因素。4. 土地遭侵蚀、盐碱化、沙化等破坏因素。造成土壤侵 蚀和沙漠化的主要原因是不适当的农业生产。众所周知良 好的植被能保持水土流失。但到目前为止,人类活动如为 获取木材而过度砍伐森林、开垦土地用于农业生产以及过 度放牧等原因,仍在对植被进行着严重的破坏。目前全世 界平均每分钟有20公顷森林被破坏,10公顷土地沙化, 4.7万吨土壤被侵蚀。土壤
4、侵蚀使土壤肥力和保水性下降, 从而降低土壤的生物生产力及其保持生产力的能力;并可 能造成大范围洪涝灾害和沙尘暴,给社会造成重大经济损 失,并恶化生态环境。5森林资源锐减因素。在世界范围内,由于受自然或人 为的因素而造成森林面积正在大幅度地锐减。6. 酸雨危害因素。酸雨给生态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已越来 越受到全世界的尖注。酸雨能毁坏森林,酸化湖泊,危及 生物等。目前,世界上酸雨多集中在欧洲和北美洲,多数 酸雨发生在发达国家,一些发展中国家,酸雨也在迅速发 生、发展。7. 物种加速灭绝因素。地球上的生物是人类的一项宝贵 资源,而生物的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 是目前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正在以前
5、所未有的速度消失。8水污染因素。据全球环境监测系统水质监测项目表 明,全球大约有10%的监测河水受到污染,本世纪以来, 人类的用水量正在急剧地增加,同时水污染规模也正在不 断地扩大,这就形成了新鲜淡水的供与需的一对矛盾。由 此可见,水污染的处理将是非常地迫切和重要。 9有毒 废料污染因素不断增长的有毒化学品不仅对人类的生存构 成严重的威胁,而且对地球表面的生态环境也将带来危 害°(二)自然因素1 全球正在处于温暖期。2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变动。地球周期性公转轨迹由椭 圆形变为圆形轨迹,距离太阳更近。根据某科学家的研究 地球的温度曾经出现过高温和低温的交替,是有一定的规 律性的。二、全球
6、变暖对我国的影响全球变暖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影响,现在我们更 加尖注的是不利影响。1对植被的影响。自然植被的地理分布可能发生变化, 我国气候植被带北移,我国副热带北界由秦岭、淮河一带移 到黄河以北,我国亚热带北界北移100km - 500km;北方落 叶林面积缩小,以至移出我国,华北、东北地区出现草原化, 总体上弊大于利。2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由于生态系统适应能力有限,气 候变暖致使生态系统的建群种、优势种及其他物种相应地 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目前受到严重威胁的生态系统有珊 瑚礁、红树林、热带雨林、北方草原湿地及天然草地、高 山生态系统。另外,由于海平面升高发生海水倒灌、江河水 位上升、海岸
7、受到侵蚀,进而影响海岸及海岸生态系统。3.对冰川和湖泊的影响。据有尖资料推算我国西北各山 系冰川面积自"小冰期"以来减少7 24.7% ,达7000km2 左右。青海湖1957 1968年间面积缩小了 264km2z湖面 下降了 11m;西北各大湖泊除了天山西段赛里木湖外,水量 平衡处于入不敷出的负平衡状态。4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人类健康取决于良好的生态环 境,全球变暖将成为下个世纪人类健康的一个主要因素。(1 )全球气候变暖直接导致部分地区夏天出现超高温,心 脏病及引发的各种呼吸系统疾病,每年都会夺去很多人的 生命,其中又以新生儿和老人的危险性最大。(2)全球气 候变暖导致
8、臭氧浓度增加,低空中的臭氧是非常危险的污 染物,会破坏人的肺部组织,引发哮喘或其他肺病。(3 ) 全球气候变暖还会造成某些传染性疾病传播。三、应对全球变暖的措施要想有效的抑制全球变暖,就得从根本上寻求方法。 既人为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量,主要的措施就是要减少矿 物燃料的使用,减少CO2的排放量,另外要增加绿地面 积。人们更加要注重生活细节,在生活方面节能减排。1. 控制CO2向大气的排放量减缓全球气候变暖的根本对策是全球参与控制CO2向大气 的排放量。2. 大力开展植树造林。今日以热带雨林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为持续不断 的急剧破坏。有效的因应对策,便是赶快停止这种毫无节 制的森林破坏,另一
9、方面实施大规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 进森林再生。森林在应对气候变化中貝有三大功能。一是 吸收功能。森林是陆地上最大的吸碳器。它通过光合作 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形成碳汇。科学研究表 明:森林每生长1立方米蓄积量,平均能吸收1.83吨二氧 化碳,释放1.62吨氧气。二是贮存功能。森林是陆地上最 大的储碳库。陆地生态系统一半以上的碳,储存在森林生 态系统中。3开发可再生替代能源,大力发展核能。 例如大力开发无污染的可再生的太阳能、风能、海洋能、 生物能、地热能、氢能等。4汽车使用燃料状况的改善,汽机车的排气限制 由于汽机车的排气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与一氧化碳, 因此希望减少其排放量。这种作法
10、虽然无法达到直接削减 二氧化碳的目的,但却能够产生抑制臭氧和甲烷等其他温 室效应气体的效果。日本汽车在此方面已获技术提升,大 幅改善昔日那种耗油状况。但在美国等地,或许是因油藏 丰富,对於省油设计方面,至今未见有何明显改善迹象, 仍旧维持过度耗油的状况。因此,该地区生产的汽车在改 善燃油设计方面,具有充分发挥的余地。由於此项努力所 导致的化石燃料消费削减。5. 变革能源消耗模式,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 率是要改善其他各种场合的能源使用效率。今日人类生活, 到处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办公室的冷暖气 设备为最。因此,对於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 大幅改善余地。6. 对石化燃料的生产与消费,依比例上税。如此一来,或许可以促使生产厂商及消费者在使用能源时 有所警惕,避免作出无谓的浪费。而其税金收入,则可用 於森林保护和替代能源的开发方面。7. 使用可再生能源,开发替代能源利用生物能源作为 新的乾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油墨在触摸屏印刷中的技术要求考核试卷
- 穿戴式设备在智能机器人控制中的应用考核试卷
- 液体乳制造考核试卷
- 电视购物节目的制作与传播技巧考核试卷
- 笔的制造与环境保护法规遵循考核试卷
- 石油开采业的创新技术与智能解决方案研究考核试卷
- 棉麻纺织品国际贸易风险防范考核试卷
- 珠海市珠海二中、斗门一中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生物试题
- 珠海三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文科地理试题
- 上海市宝山中学2025年高三下学期物理试题4月开学考试卷含解析
- 科学控糖与健康体重管理
- 2025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二次函数综合》专题复习讲义
- 2025年广东省高三高考模拟测试二生物试卷(有答案)
- 安全生产材料购买合同协议
- 桥梁工程施工检验测试计划
- 四川农商银行招聘笔试真题2024
- 右足底皮肤裂伤护理查房
- 淘宝商家押金协议书
- 2025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冲刺压轴卷一英语试卷(含答案)
- 血液检验 3.2017-正常骨髓细胞形态学-陈学东-20170515173650 学习资料
- 陕西师大附中2025年高三5月总复习质检(二模)生物试题含解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