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工作的方针和原则_第1页
消防工作的方针和原则_第2页
消防工作的方针和原则_第3页
消防工作的方针和原则_第4页
消防工作的方针和原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消防工作的方针和原则   我国消防法在总则中规定“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根据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乐观参加的原则” 。               “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科学精确地说明白“防”和“消”的关系,正确地反映了同火灾作斗争的基本规律。“             

2、0; “预防为主”,一是要做好宣扬训练,使大家重视消防工作。二是普及消防学问,提高防火和扑灭初期火灾的力量。三是确立一套科学的规章制度,保证措施落实。例如公司制定的“明火作业管理制度”、“危急品管理制度“等。               “防消结合”是指我们在做好火灾预防的同时,要做好各项灭火预备,准时扑灭发生的火灾。首先要有思想预备,发生火灾时做到心中有数,科学指挥,快速扑灭。其次要有物资预备,也就是我们常见的灭火器、消防栓、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等一系列的消

3、防设施。        “政府”、“部门”、“单位”、“公民”四者都是消防工作的主体,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乐观参加,任何一方都特别重要,不行偏废,这是消防法确定的消防工作的原则。         燃烧的基础学问        第一节 燃烧的条件         &

4、#160;    燃烧,俗称火。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的现象,我们称之为燃烧。任何物质发生燃烧,都有一个由未燃烧状态转向燃烧状态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的发生和进展,必需具备三个必要条件:就是可燃物、氧化剂(助燃物)和温度(引火源)。只有在上述三个条件同时具备的条件下可燃物质才能发生燃烧,缺一不行。        1、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它氧化剂起化学反应的物质称为可燃物。自然界中的可燃物种类繁多,按物理状态,可分为气体、液体和固体三种。   

5、0;    2、氧化剂(助燃物):能关心和支持可燃物燃烧的物质,即能与可燃物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称为叫氧化剂,也称为助燃物。一般氧化剂主要是指空气中的氧,在空气中约占21%。可燃物跟氧气的接触面积越大,氧气浓度越高,燃烧就越猛烈。        3、温度(引火源):是指供应可燃物与氧或助燃剂发生燃烧反应的能量来源。引火源有许多种。明火是引火源,其中就包括我们抽烟的烟火,这就是我们公司为什么规定禁止在厂区吸烟的缘由,你在厂区吸烟一旦四周可燃物、助燃条件存在就会引起火灾。  

6、60;     4、链式反应:        具备了燃烧的必要条件并不等于燃烧的必定发生。在各必要条件的中,还有一个“量”的概念,这就是发生燃烧或持续燃烧的充分条件。(1)肯定的可燃物浓度。(2)肯定的氧气含量。(3)肯定的点火能量。(4)不受抑制的链式反应。                 其次节 燃烧的类型 

7、60;      燃烧的类型有很多种,主要有闪燃、着火、自燃和爆炸。        1、闪燃 :是肯定温度下,液体(固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气,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闪点在消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闪点是衡量物质火灾危急性的重要参数。液体的闪点越低,火灾危急性越大。       

8、2、着火: 可燃物质发生持续燃烧的现象叫着火;可燃物开头持续燃烧的所需要的最低温度,叫燃点(又称为着火点),通俗来说就是引起着火的最低温度。燃点越低,越简单起火。依据可燃物质的燃点凹凸,可以鉴别其火灾危急程度。        3、自燃 :可燃物在没有外部火花、火焰等火源的状况下,因受热或自身发热并蓄热所产生的燃烧称作自燃。可燃物物质产生自燃的最低温度是该物质的自燃点。物质的自燃点越低发生火灾的危急性越大。        4、爆炸 :由于物质急剧氧化或分解反

9、应产生温度、压力分别增加或同时增加的现象,称为爆炸。爆炸时化学能或机械能转化为动能,释放出巨大能量,常见的爆炸分为物理爆炸和化学爆炸。        物理爆炸:由于液体变成蒸汽或者气体快速膨胀,压力急速增加,并大大超过容器的极限压力而发生的爆炸,如蒸汽锅炉,液化汽钢瓶等的爆炸。        化学爆炸:因物质本身发生化学反应,产生大量气体和高温而发生的爆炸。可燃气体和粉尘与空气混合物的爆炸属于此类化学爆炸,    &

10、#160;   在消防工作中,我们常常遇到的可燃性气体、蒸汽、粉尘、液滴与空气或其他氧化介质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发生的爆炸,这是我们要留意的。        第三节 燃烧产物的毒性                            

11、;                                                  

12、;                                                  

13、;                                                  

14、;                                                  

15、;                           物质燃烧后产生的气体、热量、可见烟等全部物质叫做燃烧产物。        一、火场中热烟气的一般毒害作用         

16、热烟气的一般毒害作用包括缺氧、高温气体对呼吸道的热损伤和烟尘对呼吸道的堵塞等。        1、缺氧           人无时无刻不在呼吸。正常空气中氧气占21%(体积比例)。在火场中,由于可燃物的燃烧使火场中氧气的含量削减,特殊是在密闭的环境中,一旦着火,火场中的氧气会快速下降,会造成人头痛、呼吸急促、推断力量迟钝、意识不清甚至死亡。        2

17、、高温气体的热损伤          火场中,由于可燃物多,火灾进展快速,火场气体温度上升很快。依据一般室内火灾升温曲线,着火中心5分钟后即可上升到500摄氏度以上。人体皮肤对温度很敏感。一般在120度时可忍受15分钟,145度时5分钟就无法忍受,在175度时不到1分钟皮肤便会造成灼伤。人体呼吸系统的各类器官特别娇嫩,吸入高温气体会造成组织坏死甚至死亡。        3、 热烟尘的毒害作用    

18、;      火灾中的热烟尘由燃烧中析出的碳粒子、焦油状液滴以及房屋倒塌、天花板掉落扬起的灰尘组成。这些烟尘吸入呼吸道系统后,堵塞、刺激内黏膜,其毒害作用随烟尘的温度和直径不同而不同。        二、碳氢化合物燃烧产物的毒性        棉布、木材、纸张及其制品属一般碳氢化合物,他们完全燃烧的产物是二氧化碳和水蒸汽,在缺氧条件下则产生一氧化碳。     

19、;   统计资料表明,火灾产生的烟气中含有大量的有毒气体,火灾中死亡的人数大约80是由于吸入毒性气体而致死的。这是我们在组织人员疏散、火场逃命和扑救火灾中要千万留意的问题。        (1) 一氧化碳 是一种无色、无臭、无刺激的气体。不易被人察觉,是燃烧产物中最典型的毒性气体,是火灾中致死的主要燃烧产物之一。空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达到 0.5 %时人 呼吸20-30分钟有致死的危急,达到百分之一时只要1-2分钟,就可窒息中毒死亡 。      

20、  (2)二氧化碳 是一种溶于水、无色、略带酸味的气体。毒性较小,当其浓度为2%时,人有不适应的感觉;当浓度为5%时,人呼吸不行忍耐;浓度为7%-10%时,人在数分钟内意识不清,消失紫斑并致死。               火灾与消防               第一节  火灾缘由 

21、60;             一、生活中人的因素引起的火灾的缘由        1、用火不慎;2、用电不慎;3用油不慎;4、吸烟不慎;5、玩火;6、燃放烟花爆竹        二、生产活动引起的火灾的缘由        第一个缘由   电焊、气焊&

22、#160;         在各种生产活动中,使用电焊、气焊是特别普遍的,在进行电焊、气焊或切割时,经常由于产生的大量火星和熔渣引燃四周的可燃物而起火。所以我们平常在进行明火作业时,肯定要将四周的可燃物清理洁净,严格根据公司的明火作业管理制度进行操作。即“八不”、“四要”、“一清”        动火前“八不”:        1、防火、灭火设施不落实,不动火; &#

23、160;      2、四周的易燃杂物未清除,不动火;        3、四周难以移动的易烯液体的结构未实行平安防范措施,不动火;        4、凡盛装过油类等易燃液体的容器、管道未经洗刷洁净,排出残存油质的,不动火;        5、凡盛装过气体受热膨胀有爆炸危急的容器和管道,未实行平安防范措施,不动火;  &

24、#160;     6、凡 易燃易爆物品的车间、仓库和场所,未经排解易燃易爆危急的,不动火;        7、在高空进行焊接或切割作业时,下面的可燃物品未清理或未实行平安防护措施,不动火;        8、未配备相应的灭火器材,不动火。        动火中前“四要”      

25、60; 1、动火前要制定现场平安负责人;        2、现场平安负责人和动火人员必需常常留意动火状况,发觉担心全苗头时,要立             即停止动火;        3、发生火灾爆炸事故时,要准时补救;        4、动火人员要严格执行平安操作规程;         动火后“一清”:动火人员和现场工作负责人在动火后,应彻底清理现场火           种,经检查无平安隐患后,才能离开现场。               其次个缘由就是  机器摩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