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田野上生机涌动_第1页
希望的田野上生机涌动_第2页
希望的田野上生机涌动_第3页
希望的田野上生机涌动_第4页
希望的田野上生机涌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希望的田野上生机涌动制图:张丹峰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树立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政策导向,其中关键要义,就是破除妨碍城乡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壁垒,强化“人、地、钱”要素供给。优先考虑干部配备,优先满足要素配置,优先保障资金投入,优先安排公共服务,“优先”意味着更多资源投向“三农”,抓重点、补短板,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谁来种地三个课堂带出171位职业农民“麦盖三层被,枕着馒头睡,这场雪可下好啦!”说话间,一个干练的身影撩帘跨进大棚。鲁北乡村喜迎瑞雪,无棣县新型职业农民的“开年第一课”,在双堠村1号香菇大棚里举行。“刚进门这位是赵福升,双堠村当家人,也是县里第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咱请他来讲讲香菇经。”县

2、农广校校长孟祥峰开场白说完,十几位来学习的大户鼓起掌来。“我干香菇才三四年,也是个学生,倒是遇的沟沟坎坎,能跟大伙儿拉一拉。”老赵谦虚地摆摆手。和许多农村一样,双堠村也是人多地少,330户,980人,耕地850亩。2012年,在外经商的赵福升当选村主任,一上任就作了难:人均不到1亩地,常年“小麦+玉米”,1/3人在外打工,谁来种地?必须换个种法!双堠村成立种植合作社,全村土地入股,实行统一经营。玉米变青贮,养起良种牛,还辟出一块地,发展香菇。他坦言,“种香菇不是一帆风顺。头一年,上菌棒图便宜,到三茬全军覆没了;没冷库,价格老被人拿着”参加培训、遍访专家,赵福升渐渐入了门,产业一路过坎走上正轨。

3、去年16个棚挣了100多万元,村民一亩地入股分红2000多元。“一个棚投入多大?”“一个棒产多少菇?” “市场咋样?”学员们听完纷纷围上来,问题接连不断。老赵应接不暇,旁边的技术顾问孙明军帮着解答。“今后谁来种地,主要靠这些新型职业农民。”孟祥峰表示,不只是田间课堂,县里还设立固定课堂,讲新技术、新理念;有空中课堂,通过手机APP,专家随时解疑释惑。三个课堂立体培训,去年171人领到首批新型职业农民证书。谁当新型职业农民?县里出台认定办法,年龄在18至55岁,初中以上学历,经营规模在50亩以上,遴选440名种植大户、家庭农场主、合作社骨干作为重点培育对象,让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民成为现代

4、农业的“主力军”。今年一号文件要求,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无棣县也加大力度,培训、管理、政策扶持“三位一体”,计划再培育200名新型职业农民。新型职业农民“新”在哪?“三五亩地都会种,要是几千亩、上万亩地,咋种?”绿风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崔立华自问自答。“规模要可控,不是越大越好;种苜蓿必须全程机械化,种棉花要抢一季,否则算不过账”干过会计,转行种地20多年,这位“70后”对农业有了深入理解。依靠新理念,合作社流转1.2万亩地;攻关新技术,买断“短季棉”新品种;牵手102家合作社成立农机联合社,专业面积达到10万亩,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过去叫咱泥腿子,如今农民成了一种体面职业。”赵福升不后悔

5、回村种地,他觉得,和乡亲们一起发展,才得劲!一本职业农民证书含金量足:“优先申请项目,去年政府补贴66万元,村里建起气调库,可储存50个大棚的香菇。”赵福升说起新年新打算:“看新闻,合作社的利好政策不少。今年想上个烘干房,让鲜菇变干菇,再上条菌棒生产线,成本能降一半。”在市场摸爬滚打,新型职业农民懂经营、也更理性。“咱还是要小步跑,合作社50%的公积金是保底钱,无论如何不能动!”棚外寒气袭人,棚内暖意融融,新一茬菇刚长出来,圆鼓鼓的小伞沁香诱人,承载着一年新的希望。专家解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叶兴庆:乡村振兴,人才为先。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

6、队伍,就是要补齐农村人才短板,优化乡村人口结构。一方面,要加大力度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农业经营者队伍。到2020年,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将达到2000万人,他们将是现代农业先导力量。另一方面,引导部分农民工返乡、大学毕业生回乡和各类人才下乡,为乡村振兴注入生机和活力。无论“留人”还是“招人”,关键在于让他们在乡村有奔头,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推动将职业农民纳入职工或者居民社保等范围,创新机制解决职业农民就业流动、职业转换等情况下的社会保障,消除后顾之忧。钱从哪来一个田园综合体聚集7亿多资金三峡库区春来早,重庆忠县漫山遍野橘林葱绿,枝头果实累累。新立镇双柏村,一片片橘

7、林随山势延展,盘山而上,遇到刚从果园忙完的陈文介,她热情招呼,“快到我家小院坐坐,尝尝新柑橘。”顺着手指的方向,一座贴白瓷砖的二层小楼掩映在果林里。柑橘,早已和这里的农民紧紧连在一起家在林中住,人在果园忙,盖新房子、孩子上学、儿女结婚都指望着果树。“早些年,柑子卖不上价,日子窘困。” 陈文介记得,上世纪90年代,户户栽“加工”果,没想到好景不长,果子多了,价格走低,一斤加工果在35毛钱徘徊。“多亏政策好,这几年项目一个接一个,老果园地平了,渠通了,改种新品种,价格翻了番。”柑橘行情低迷,果农还是坚持种了10多年,为啥不早换品种?双柏村村支书陈世琼说,谁也不想当“老顽固”,可让老果园“返老还童”

8、,不是一家一户能干的事情。“先说水,地势高高低低,山上缺水,洼地怕水。再说地,三亩半地分八块,崎岖瘠薄,栽树前,先放炮炸出几十厘米的坑。大家做梦都想涝能排、旱能灌,可实在没钱投入。”“财政支农,就要紧盯农民最迫切的需求,办好一家一户办不了的事情。”重庆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处长马平介绍,一号文件强调资金优先投入“三农”,为的就是尽快补上基础短板。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落户新立镇,投入500多万元,修提水站,建水泥渠,通机耕路,一片高标准农田建成。“条件好了,农民可以放开手开干了。”农民黄志油流转果园300多亩,引进中晚熟品种。“以前亩产四五百斤,现在翻了番,而且新品种肉质脆嫩,一斤能卖十几元。”2017年

9、“三峡橘乡”成为财政部确定的田园综合体试点之一,县里规划,总投资7.35亿元,在新立镇打造特色柑橘小镇。特色小镇咋打造?“整合涉农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在做强做优柑橘种植的基础上,不断向下游加工、旅游产业延伸,把柑橘吃干榨尽。”田园综合体指挥部办公室主任牟其林介绍。财政资金成了“引子”,投资柑橘产业的人越来越多,3.8万亩果树延绵在青山绿水间,年产柑橘6万吨,新立镇成了有名的柑橘基地。从“一粒种子”到“一杯橙汁”,再到“一袋肥料”,重庆派森百公司在新立镇落户,投入4000多万元,引进国际先进设备,生产鲜榨橙汁,每年用果量高达4万多吨。“一个柑橘利用率是35%,还没有吃干榨净。” 公司总经理助理聂

10、民说,借助田园综合体项目,公司再投入2000多万元,综合加工橘皮,年产肥料10万吨。从“一棵树”到“一片景”,一条投入5000多万元的马拉松走廊即将完工,把镇里的盆景园、采摘园串联起来。“等到4月橙黄橘红时,我们举办第一届马拉松比赛,通过体育赛事,吸引游客,提升知名度。”新立镇镇长方建国憧憬。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农村不能成为资金洼地,支农惠农政策不松劲,真金白银地投,为产业发展夯实坚实基础,村民才能鼓腰包,乡村才能聚人气。”牟其林说。专家解读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 李国祥: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优先保障“三农”资金投入,公共财政加大力度,县域新增贷款主要用于支持乡村振兴。这意味着农村将

11、迎来更多真金白银。让资金要素在城乡之间有序流动,需要破除机制壁垒,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通过政府购买服务、PPP项目、设立风险保障金等方式,健全社会资本参与渠道,激发各类主体投身“三农”,为乡村振兴增添新动能。另外,也要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把钱花在刀刃上。农业农村公共投入来源渠道多,资金散,摒弃“撒胡椒面”的做法,整合涉农资金,握指成拳。同时完善资金整合绩效考核、项目验收等配套措施,保障资金“整得起、用得好、见实效”。怎么种地一纸权证激活2400亩土地早春二月,江南细雨淅沥。江苏泗洪县汤杨村田间,新挖的“回”形方塘孕育新生机,“再过十几天,小龙虾就该下苗了。”种植大户臧如军望向前方,雨点落入水塘,激

12、起一池春水。从最初流转几十亩,到如今的2400亩地,臧如军感慨好政策:“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年年一号文件都要说,给咱吃了定心丸。”随着全县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农民领到了承包权证,老臧也领到经营权证。“一亩地租金850元,农民自己种,哪挣得上?”他坦言,村里人一算账,大多都把地租出去,外出务工了,地就集中到20多个大户手里。大户种地,要精打细算。臧如军说,一季小麦、一季水稻,每亩能赚三五百元,想多赚钱,还得动脑筋。这几年,种子、化肥年年涨,地租、人工也在涨,不调结构,守着老套路不行了!隔壁的新汴村,稻田养蟹搞得风风火火的,这让汤杨村的大户们动了心。四处考察,臧如军决定搞“稻虾共生”。一做预算,

13、挖塘、架网、卖虾苗,400亩田前前后后要花百来万。“多亏这一纸权证,贷款方便,挺值钱!”老臧很快解决了资金难题。小龙虾3月份放苗,5月中旬就能出来第一批虾,按往年的行情,一斤2030元。不打药、不使用化肥,水稻品质提升,每斤能卖上1块5。一年下来,一亩田纯收入能有4000元。在丘陵岗坡地遍布的双沟镇,“三权分置”改革激活沉睡的土地。“春怕旱、秋怕涝,以前种小麦,亩收益不到200元,种秋玉米,天不下雨,就会绝收。”双沟镇镇长谈庆雷说。盘活土地,先要整地。财政资金投入,周冲村5000亩土地实施土地整理,田成方、路相连,水利配套,昔日的低产田变成高标准农田。村里成立土地股份合作社,与其他32个村组成

14、联合社,与龙头企业江苏美阳生态农林公司合作,种植碧根果,套种山芋。周冲村村民马昌中,包了合作社200亩地,“前几年种山芋,公司保底收购7毛钱一斤,加上地租、二次分红,每年纯挣10万多元。碧根果5年挂果以后,收入肯定还要高。”他看准这个产业,今年打算规模再扩大些。让擅长种地的种地,适宜打工的打工,村民们都活络起来。张元喜家一年有了几份收入:土地入股分红2300元,儿子外出打工带回2万元,他在合作社务工收入1.6万元。“地活了,人轻松了,日子更好过了!”“我们为合作社和种植大户提供代耕、代种、代管等服务,70元一天,有效增加了农户工资性收入。”周冲村劳务合作社总代理马成文说。“马上要春耕了,我们劳务小队又要开始忙碌喽。”想到有事干、有钱赚,张元喜脸上笑开了花。专家解读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教授郑风田: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是农村改革的主线。一号文件强调,保持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给农民吃了“定心丸”。在“稳”的基础上,放活土地经营权,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