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目 录1、编制依据12、工程概况、地质及水文条件12.1、工程概况12.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22.2.1、地形地貌22.2.2、地质条件22.2.3、水文特征23、沉降观测的重要性及目的23.1、沉降观测的重要性23.2、沉降观测的目的24、适用范围35、人员、设备情况35.1、人员的配置及分组情况35.2、监测设备的选用36、职责36.1项目部职责36.2项目分部职责46.3沉降观测组47、沉降变形测量57.1、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57.2、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57.3、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67.4、测量工作基本要求77.5、测量工作具体要求78、线下工程观测技术要求与实施方法98.1、
2、路基沉降变形观测98.1.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98.1.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118.1.3、观测技术要求128.1.4、资料整理要求138.2、桥涵变形观测148.2.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148.2.2、观测原件与埋设技术要求188.2.3、观测技术要求188.2.4、资料整理要求218.3、过渡段变形观测219、线下工程沉降评估219.1、路基工程沉降评估219.2、桥涵工程沉降评估229.2.1 判定标准:229.3、过渡段工程沉降评估239.4绘制沉降曲线239.4.1沉降推算方法249.4.2沉降推算2410、沉降成果资料与数据管理2510.1 沉降观测成果的
3、提交2511、编制依据(1) 施工图设计;(2) 客运专线铁路无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技术指南(铁建设2006158号);(3) 客运专线铁路变观测评估技术手册(工管技 200977号);(4) 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5)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6) 建筑沉降变形测量规程(JGJ/T8-2007);(7) 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2007)2、工程概况、地质及水文条件本工程为新建石家庄至济南铁路客运专线引入石家庄枢纽工程,工程起点D2K2+900,终点改D2K15+350,全长12.45km。本标段施工内容包含路基、桥涵、线路、其它运营生产
4、设备及建筑物、大型临时设施以及迁改等工程。其中正线路基长度3.35km,正线新建桥梁1座,为跨工业站特大桥,累计长度9103.422m,正线新建涵洞2座,新建框构中桥5座,正线铺设跨区间无缝线路24.9公里。2.2、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2.2.1、地形地貌线路位于太行山东麓的冲洪积平原,地形平坦开阔,位于既有石德线南侧,计划线路被既有建筑物,道路、园林植被等覆盖。2.2.2、地质条件沿线地层属华北地层系,分布新生界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厚度可达数百米。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l)人工填筑土、冲洪积层(Q4alpl)、冲积层(Q4al)新黄土、黏性土、粉土、砂类土,第四系上更新统冲积层(Q
5、3al)、冲洪积层(Q3alpl)新黄土、黏性土、粉土、砂类土和碎石类土。下伏奥陶系中统灰岩(O2)及燕山期侵入辉长岩(5)。2.2.3、水文特征经勘探揭示,沿线表覆第四系地层,其成因类型可分为人工堆积层(Qml)、冲洪积层(Qal+pl),冲洪积层(Q3al+pl)下伏于第四系全新统沉积层之下。沿线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孔隙潜水,主要含水层为砂类土、碎石类土,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地表水及侧向径流补给。石家庄地区地下水埋深在3058m。目前石家庄地区平原地区地下水位埋深总的趋势是由北往南,由西向东呈递减之势,石家庄市区由于过量开采地下水,形成了水位下降漏斗,受开采量和降水入渗的控制。沿线水质对
6、混凝土具有硫酸盐侵蚀性,环境作用等级H1。3、沉降观测的重要性及目的3.1、沉降观测的重要性高速铁路必须保证轨道具有持久、稳定的高平顺性,以保证旅客行车的安全性、平稳性、舒适性,因此高速铁路对路基、桥涵、等线下工程的工后沉降、差异沉降提出了严格要求。设计时对路基、桥梁墩台基础及预应力混凝土梁等均进行了沉降变形计算,采取了相应的加固处理措施。而影响沉降计算的因素较多,沉降计算的精度不足以控制沉降。3.2、沉降观测的目的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利用观测资料的沉降分析结果,在施工期间进行指导轨道的铺设时间及工后满足时速250km/h高标准线路的高平顺性、高舒适度、高安全性和免维修的要求。4、适用范围适用
7、于石家庄至济南铁路客运专线引入石家庄枢纽工程站前工程,起点D2K2+900,终点改D2K16+722.53(路基终点端)工后沉降变形观测。5、人员、设备情况5.1、人员的配置及分组情况本标段领导高度重视,成立了以项目部总工程师为组长的沉降变形观测工作小组,沉降监测实施小组由项目工程部长负责,测量队长及测量人员负责具体实施观测。主要监测人员的配置及分组情况序 号姓 名职 称职 务分组及职责1王晓银工程师技术负责人全面负责(组长)2李东助理工程师工程部长副组长3王龙助理工程师测量组长现场测量1组4吕振华助理工程师测量组长现场测量2组5郝世林助理工程师测量组长现场测量3组5.2、监测设备的选用序号设
8、备名称规格单位数量1电子水准仪DiNi03台32铟瓦尺2m对36、职责6.1项目部职责项目部沉降观测领导小组组长 (总工程师)、副组长(项目部工程部部长)负责全面领导、组织协调及决策工作,参与对沉降观测数据进行分析、评估工作。项目部路基工程师:负责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日常监督管理、检查工作,掌握路基沉降变形观测点布置、观测情况,参与对沉降变形观测数据分析、评估工作。项目部桥涵工程师: 负责本管段桥涵工程沉降变形观测日常监督管理、检查工作,掌握桥涵沉降变形观测点布置、观测情况,参与对沉降变形观测数据分析、评估工作。项目部测量工程师:根据分工主要负责本管段所有与使用全站仪、水准仪测量有关的沉降变形
9、观测断面(点)的指导、检查工作,掌握和了解沉降变形观测基准桩(基桩)的埋设情况,对各项目分部观测基桩的数据进行收集、整理、平差。并对所有沉降变形观测断面(点)的观测数据进行收集、整理、汇总,指导、检查分部沉降观测工作,协助分部做好沉降变形观测数据分析、评估工作。6.2项目分部职责负责为相对应的沉降观测组专门配置测量仪器(应固定使用),包括全站仪、精密水准仪,数量待沉降观测任务及观测频率而定。配置测量仪器的精度技术指标,应满足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中一、二等水准测量的主要技术指标的要求。项目部根据石济公司和评估单位要求,各分部沉降观测必须配置DiNi 03电子精密水准仪(包括条码水准尺),全站仪应
10、配置测角精度为1秒级以上、测距显示为4位小数的仪器。按本方案要求的沉降监测小组人员进行配备,所配备的人员应固定并具备素质高、工作责任心强、测量业务技术水平高、具有单独工作能力的人员。编制、提供本管段(工点沉降观测断面、点布置表、包括桥涵所有观测断面属性表),并及时报送项目部工程管理部,以便汇总上报。负责沉降观测基准桩(工作基点桩)、路基观测沉降板、剖面沉降管、水平位移桩、路面观测桩、桥涵观测标的加工、制作、并按(工点沉降观测断面、点布置表)里程断面埋设工作,应由项目分部提前统一安排。项目分部工程部负责管段内沉降观测点的平面、纵断面、横断面布置图、施工过程和完成后填土高时间沉降曲线及路基面沉降时
11、间沉降曲线图的绘制工作,以及编制各观测断面沉降过程的分布、成区段或全线的基础沿线路纵向的分布图表,列入有碴轨道铺设条件评估报告,并用电子板形式发送项目部工程管理部,以便汇总上报及排版打印、归档,项目分部同时并妥善保存,作为竣工资料。项目分部应安排专人负责沉降观测工作,对沉降观测组每天观测的数据及时收集、整理、平差,填入电子文件,建立沉降观测资料台帐,作为竣工资料存档,并汇总上报,同时作为工后沉降分析、评估依据。认真组织、收集、整理所有测量沉降观测数据。以分部为单位对观测数据进行自评,合格后,编制自评报告,提交评估单位进行评估,分部应对提交的观测数据、分析结果负责。为了能按时完成每天沉降观测任务
12、,项目分部应为沉降观测人员提供交通工具。6.3沉降观测组按提供的(工点沉降观测断面、点布置表)里程进行选点,按规范要求协同埋设沉降观测基准桩(工作基点桩)、路基观测沉降板、水平位移桩、路面观测桩和剖面管及桥梁墩(台)身沉降观测桩,并按细则要求编制标石、标志规格及埋设图。按测量规范、参照石家庄枢纽沉降观测实施细则及测量相关规定的要求,进行对沉降观测基准桩(工作基点桩)的测设,做好原始记录。对路基观测沉降板、水平位移桩、路面监测桩和剖面沉降管、桥梁墩(台)身沉降观测标的观测,应按设计及测量相关规定的要求进行测量。所有沉降变形观测点的观测工作,必须做到:固定人员、固定仪器、固定工作基点、固定水准线路
13、及每次应使用同样的观测方法进行观测和观测环境条件,做好原始记录。所有沉降观测测量记录是评估、竣工资料的一部分,应按规定的格式进行平差、整理、填写文档、建立沉降观测台账、签署齐全,妥善保存,作为自评及评估依据,并对观测数据负责。7、沉降变形测量(1)本工程工程测量的高程系统应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2)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建立独立的变形监测网,覆盖范围一般不宜小于4公里,基准点选择应优先考虑利用CP、CP和水准基点。(3)结构物的变形监测应充分利用CP、CP和水准基点作为垂直位移监测的工作基点。7.1、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1)本工程沉降变形测量按三等规定执行,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工点,可根据需要按
14、二等的规定执行、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见表7.1。表7.1 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垂直位移测量水平位移观测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相邻沉降变形点的高差中误差(mm)沉降变形点点位中误差(mm)二等±0.5±0.3±3.0三等±1.0±0.5±6.07.2、变形监测网技术要求(1)垂直位移监测网建网方式:本工程垂直位移监测一般按沉降变形等级三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施测,根据沉降变形测量精度要求高的特点,以及标志的作用和要求不同,垂直位移监测网用分级布网等精度观测逐级控制的方法布设。对于技术特别复杂、垂直位移监测沉降变
15、形测量等级要求二等及以上的重要桥隧工点,应独立建网,并按照沉降变形等级二等(国家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或进行特殊测量设计。测量等级及精度要求沉降变形测量等级垂直位移测量水平位移观测沉降变形点的高程中误差(mm)相邻沉降变形点的高差中误差(mm)沉降变形点点位中误差(mm)三等±1.0±0.5±6.0(2)垂直位移监测网主要技术要求按表7.2执行:表7.2 垂直位移监测网技术要求等级相邻基准点高差中误差(mm)每站高差中误差(mm)往返较差、附合或环线闭合差(mm)检测已测高差较差(mm)使用仪器、观测方法及要求二等0.50.1323DS05型仪器,按客运专线
16、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一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三等1.00.346DS05型仪器,按客运专线铁路无砟轨道测量技术暂行规定二等水准测量的技术要求施测。注:F 附合线路或环线长度,km R - 检测已测测段长度,km7.3、沉降变形测量点的布置要求(1)沉降变形测量点分为基准点、工作基点和观测点三类,其布设按下列要求: 1)基准点。本工程基准点采用铁路沿线CP、CP和二等水准点,增设时按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执行。基准点标石埋设规格应符合图7.3的规定。注:1盖;2砖;3素土;4贫混凝土;5冻土线图7.3 基准点标石埋设图2)工作基点。工作基点埋设在稳定区域,在观测期间稳定不变,测定
17、沉降变形点时作为高程的传递点,地面工作基点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的相关要求执行,基准点埋设示意图见图。3)沉降变形点。路基段沉降变形点埋设在路基中部和两侧路肩上。4)基准点和工作基点的检测。对基准点定期复测按每6个月进行1次,路基段工作基点定期复测按每3个月进行1次,所有工作基点复测时必须闭合或附合到CP和CP基准点上。7.4、测量工作基本要求(1)水准基点使用时应作稳定性检验,并以稳定或相对稳定的点作为沉降变形的参考点,并应有一定数量稳固可靠的点以资校核。(2)每次观测前,对所使用的仪器和设备应进行检验校正,并保留检验记录。(3)每次沉降变形观测时应符合:1)严格按水准测量规范的要求施测。首次
18、(即零周期)观测应进行往返观测,并取观测结果的中数,经严密平差处理后的高程值,作为变形测量初始值。2)参与观测的人员必须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并固定观测人员。3)为了将观测中的系统误差减到最小,达到提高精度的目的,各次观测应使用同一台仪器和设备,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水准尺,必须按照固定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进行,观测路线必须形成附合或闭合路线,使用固定的工作基点对应沉降变形观测点进行观测。实行“五固定”即“固定水准基点、工作基点、固定人、固定测量仪器、固定监测环境条件、固定测量路线和方法”,以提高观测数据的准确性。4)观测时要避免阳光直射,且在基本相同的环境和观测条件下工作。5)成像清晰、稳定时再读
19、数。6)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4)测段观测完成后,必须及时整理观测数据。(5)当发现沉降监测数据出现异常时必须首先自查,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并提交自查分析报告。7.5、测量工作具体要求 水准网的观测按照国家二等水准测量要求施测,对线下工程变形点的观测必须采用附合水准路线(或闭合),严禁采用支水准路线或中视法,水准路线经过的工作基点或基准点数量不得少于两个。 应使用DS05级及以上的电子水准仪(要求统一使用天宝Dini03精密水准仪),仪器及配套水准尺均应在有效检定期内。水准仪与水准尺在使用前及使用过程中,经常规检校合格,水准
20、仪视准轴与水准管轴的夹角均不超过15。仪器各种设置正确,其中有限差要求的项目按规范要求在仪器中进行设置,并在数据采集时自动控制,不满足要求的应根据仪器的提示进行重测。 外业测量一条路线的往返测应使用同一类型仪器和转点尺垫,沿同一路线进行。观测成果的重测和取舍按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12897-2006)二等水准有关要求执行。观测时,视线长度50m,前后视距差1.5 m,前后视距累积差6.0 m,视线高度0.5m,测站限差:两次读数差0.4mm,两次所测高差之差0.6 mm,检测间歇点高差之差1.0 mm,观测读数和记录的数字取位:使用数字水准仪读记至0.01mm。 观测时,一般按
21、后前前后的顺序进行,对于有变换奇偶站功能的电子水准仪,按以下顺序进行:往测:奇数站为后前前后偶数站为前后后前返测:奇数站为前后后前偶数站为后前前后 每一测段必须以偶数测站结束。 观测前30min,将仪器置于露天阴影处,使仪器与外界气温趋于一致,并进行仪器预热。测量中避免望远镜直接对着太阳;尽量避免视线被遮挡,要求遮挡不超过标尺在望远镜中截长的20%;观测时用测伞遮蔽阳光,仪器需装遮光罩。 观测过程中为保证水准尺的稳定性,选用2.5kg以上的尺垫,水准观测路线必须路面硬实,观测过程中尺垫踩实以避免尺垫下沉。同时观测过程中避免仪器安置在容易震动的地方,如果临时有震动,确认震动源造成的震动消失后,再
22、激发测量键。水准尺均借助尺撑整平扶直,使标尺上的气泡居中,确保水准尺垂直。 当相邻观测周期的沉降量超过限差或出现反弹时,应重测并分析工作基点的稳定性,必要时联测基准点进行检测。 数据处理时,闭合差、中误差等均满足要求后进行平差计算,水准路线要进行严密平差,选用经鉴定合格的软件进行。 按照方案规定的格式整理数据,并按要求提交。8、线下工程观测技术要求与实施方法8.1、路基沉降变形观测8.1.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 路基工程沉降变形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地基沉降观测为主。 观测断面类型及组成1)路堤地段采用B1、B2、C型监测断面,C型断面仅在路桥、路涵过渡段布置,其他一般每间隔3个B1型
23、监测断面设置一个B2型监测断面。 2)B1型监测断面包括沉降监测桩和沉降板。沉降监测桩每断面设置3个,施工完基床后,距左、右线中心3.1m处表层顶面上;沉降板位于路堤中心,基底铺设碎石垫层的地段埋设于垫层顶面,基底设混凝土板地段置于板顶面,随填土增高而逐渐接高测杆及保护套管。3)B2型监测断面包括沉降监测桩和剖面沉降管。埋设方法同B1型监测断面,基底铺设碎石垫层的地段埋设于垫层顶面,基底设混凝土板地段置于板顶面。4)路堤与横向结构物过渡段,于横向结构物顶部沿横向结构物的对角线方向铺设剖面沉降管。横向结构物两侧外边缘各2m处设置一个B1型观测断面,平面布置见C型。 路基水准路线观测按国家二等水准
24、测量精度,要求形成附合水准路线,沉降观测点位布设断面见下表,水准路线观测见示意图。路基沉降标志断面布置表序号观测断面类型断面布置里程备注1B型DK12+050、+055、+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550、+600、+640、+651、+700、+750、+800、+900、DK13+015、+047、+100、+150、+200、+250、+300、+350、+400、+450、+500、+550、+600、+650、+700、+724、+750、+800、+850、+900、+950、DK14+000、+050、+055、+1
25、00、+150、+200、+250、+300、+350、+400、+428、+468、+523、+558、+600、+650、+700、+750、+800、+850、+900、+950、DK15+000、+050、+085、+096、+150、+200、+240、+245间隔3个B1型监测断面设置一个B2型监测断面2C型DK12+652.70、DK13+712、DK15+090.44沉降观测点位布设及水准路线观测示意图8.1.2、观测元件与埋设技术要求(1) 沉降观测桩:桩体选择20mm不锈钢棒,顶部磨圆并刻画十字线,底部焊接弯钩,待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施工完成后,通过测量埋置在监测断面设计位置,
26、埋置深度0.3m,桩周0.15m用C20混凝土浇筑固 定,完成埋设后按二等水准标准测量桩顶标高作为初始读数,观测桩埋设示意图见图7。图7路基沉降观测桩埋设布置图(2)沉降板:由底板、金属测杆(40mm镀锌铁管)及保护套管(75mmPVC管)组成。底板尺寸为50cm×50cm,厚5cm。按二等水准标准测量沉降板标高变化。1)沉降板埋设位置应按设计测量确定,埋设位置处可垫10cm砂垫层找平,埋设时确保测杆与地面垂直。2)放好沉降板后,回填一定厚度的垫层,再套上保护套管,保护套管略低于沉降板测杆,上口加盖封住管口,并在其周围填筑相应填料稳定套管,完成沉降板的埋设工作。3)按二等水准标准测量
27、埋设就位的沉降板测杆杆顶标高读数作为初始读数,随着路基填筑施工逐渐接高沉降板测杆和保护套管,每次接长高度以0.5m为宜,接长前后测量杆顶标高变化量确定接高量。金属测杆用螺丝套扣连接,保护套管用PVC管外接头连接。8.1.3、观测技术要求(1)路堑地段从级配碎石顶面施工完成开始观测。路基填筑完成或施加预压荷载后应有不少于6个月的观测期。观测数据不足以评估或工后沉降评估不能满足设计要求时,应延长观测时间或采取必要的加速或控制沉降的措施。(2)沉降观测设备的埋设是在施工过程中进行的,填筑施工要与设备的埋设做好协调,做到互不干扰、影响。观测设施的埋设及沉降观测工作应按要求进行,不能影响路基填筑质量;路
28、基施工不能影响到观测设备。(3)观测方法1)沉降板观测方法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沉降板测杆顶面测点高程。沉降板观测时应在测杆头上套一个专用的测量帽。测量帽下部以刚好套入测杆为宜,测量帽上部以中心为一半球型的测点。在沉降板测杆接高时应同时测量接高前后的测杆高程。2)路肩沉降观测桩观测方法采用水准测量方法,按测量精度要求和频次定期观测路肩观测桩顶面测点高程。 (4)观测精度要求:路基沉降观测水准测量的精度为±1.0mm,读数取位至0.1mm;剖面沉降观测的精度应不低于8mm/30m;横剖面沉降测试仪最小读数不得大于0.1mm。(5)观测频次要求:路基沉降观测的频次
29、不低于表3的规定。表3 路基沉降观测频次表观 测 阶 段观 测 频 次填筑或堆载一般1次天沉降量突变23次天两次填筑间隔时间较长1次3天堆载预压或路基施工完毕第1个月1次/周第2、3个月1/2周3个月以后1次月有砟轨道铺设完成后第1个月1次2周第23个月1次月3个月以后1次3月 (6)元件保护要求:1)沉降小组负责进行元器件的埋设、测量和保护工作,小组人员分工明确,责任到人。2)元件埋设时应根据现场情况进行编号。3)凡沉降板附近一米范围内土方应采用人工摊平及小型机具碾压,不得采用大型机械推土及碾压,并配备专人负责指导,以确保元器件不受损坏。4)各作业队应制定稳妥的保护措施并认真执行,确保元器件
30、不因人为、自然等因素而破坏,元器件埋设后,制作相应的标示旗或保护架插在上方。在堆载预压填筑过程中,派专人负责监督监测断面的填筑。8.1.4、资料整理要求1)应采用统一的路基沉降监测记录表格,做好监测数据的记录与整理。监测资料应齐全、详细、规范,符合设计要求。所有测试数据必须真实准确,不得造假;记录必须清晰,不得涂改;测试、记录人员必须签名。2)所测数据必须当天及时输入电脑,分析,整理,核对无误后在计算机内保存。 3)按照提交资料要求及时对测试数据进行整理、分析、汇总,及时绘制路基面、填料及路基各项监测的荷载-时间-沉降过程曲线。并按有关规定整理成册,报送有关单位进行沉降分析、评估。4)路基填筑
31、过程中应及时整理路堤中心沉降监测点的沉降量,当边桩水平位移大于5mm/天,垂直位移大于10mm/天,路堤中心地基处沉降观测点沉降量大于10mm/天时,应及时通知项目部,并要求停止填筑施工,待沉降稳定后再恢复填土,必要时采用卸载措施。8.2、桥涵变形观测8.2.1、观测断面及观测点的设置原则(1)桥台观测标设置在台顶(台帽及背墙顶),测点数量不少于4个,分别设在台帽两侧及背墙两侧(横桥向)。(2)承台观测标为临时观测标,当墩身观测标正常使用后,承台观测标随基回填将不在使用。承台观测标分为观测标-1、观测标-2,承台观测标-1设置于底层承台左侧小里程角上;承台观测标-2设置于承台大里程角上。(3)
32、墩身观测标埋设,当墩全高14m时,埋设两个墩身观测标,当墩全高<14m时,埋设一个墩身观测标。墩身观测标一般埋设在墩底部高出地面或水为0.5m左右的位置,当墩身较矮,梁底距离地面净空较低不变于立尺观测时,墩身观测标可设置在对应墩身埋标位置的顶帽上。特殊情况可按照确保观测精度、观测方便、利于测点保护的原则,确定相应的位置。观测桩埋设示意图见图8.1。桥墩承台沉降观测标布置图8.1墩身观测标埋设后,在观测标上方200mm处进行标识,白底红字,要方正规范,标识内容:沉降观测标,字体为正楷,字样:高60mm×宽43.5mm,间距为15mm,不得采用手写体。(4)梁体变形观测点的布设;1
33、)对原材料变化不大、预制工艺稳定、批量生产的预应力混凝土预制梁,前3孔梁逐孔设置观测标,以后每30孔梁选择1孔梁设置观测标,当时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其余现浇梁逐孔设置观测标。移动模架施工的梁,对前6孔进行重点观测,以验证支架预设拱度的精度。验证达到设计要求后,可每10孔梁选择1孔设置观测标,当实测弹性上拱度大于设计值的梁,前后未观测的梁应补充观测标,逐孔进行观测。2)简支梁的1孔梁设置观测标6个,分别位于两侧支点及跨中,连续梁上的观测标,根据不同跨度,分别在支点、中跨跨中及边跨1/4跨中附近设置,3跨以上的连续梁中跨布置点相同。3)对大跨度桥梁
34、等特殊机构应由设计单位单独制定变形观测方案,施工单位应按照设计方案进行观测。观测桩埋设示意图见图8.2。梁体徐变观测标布置图8.2(5)涵洞自身沉降观测需要在涵洞边墙两侧布置沉降观测点,测点数量不少于4个,涵顶填土沉降观测参照路基地段沉降观测点布设方式,采用在涵顶线路中心位置埋设沉降板进行观测的方式。框构及涵洞墙身立面图1-1截面沉降观测水准路线示意图8.2.2、观测原件与埋设技术要求选择20mm不锈钢标志,边墙施工后,在观测断面位置通过测量,埋置深度不小于0.1m,观测标周围用锚固砂浆填充,完成埋设后测量其标高作为初始读书。观测点埋设示意图见下图。观测点埋设示意图8.2.3、观测技术要求(1
35、)依据变形观测点的埋设要求或图纸设计的变形观测点布点图,确定变形观测点的位置,在控制点于变形观测点之间建立固定的观测线路,保证各观测均同一路线。(2)首次观测应在观测点稳固后及时进行,首次观测应连续进行二次观测,取其平均值作为首次观测值。(3)变形观测应符合以下规定;1)按三等垂直位移的技术要求进行观测,读数取位至0.1mm。2)随时观测,随时检核计算,观测时要一次完成,中途不中断。3)雨季前后要联测,检查水准基点的标高是否有变动。(4)桥梁墩台应在承台施工完成后,涵洞在基础施工完成后,进行首次沉降观测,观测频次见表8.1:表8.1 墩台沉降观测频次表观测阶段观测频数备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墩台基
36、础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墩台混凝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承台回填时,测点应移至墩身或墩顶,二者高程转换时的测量精度要求不应低于首次测量要求预制梁桥架梁前全程1次/周预制梁架设全程前后各1次架梁后除荷载变化外,每15天应有一组观测附属设施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桥位施工桥梁制梁前全程1次/周上部结构施工中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附属设施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2次通过前后各1次,其后1次/天,连续2次,其后1次/3天,连续3次,以后1次/周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桥梁主体工程完工-有砟轨道铺设前6月1次/周有砟轨道铺设期间全
37、程1次/天有砟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工后沉降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6个月涵洞沉降观测观测阶段观测频数备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涵洞基础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涵洞主体施工完成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观测点移至边墙两侧洞顶填土施工全程荷载变化前后各1次或1次/周架桥机(运梁车)通过全程前2次通过前后各1次,其后1次/天,连续2次,其后1次/3天,连续3次,以后1次/周至少进行2次通过前后的观测框构及涵洞完工-有砟轨道铺设前6月1次/周岩石地基的涵洞,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有砟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天有砟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工后沉降长期观测41
38、2个月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6个月梁体竖向变形观测频次观测阶段观测频数备注观测期限观测周期梁体施工完成/设置观测点预应力张拉期间全程张拉前、后各1次测试梁体弹性变形桥梁附属设施安装全程张拉前、后各1次测试梁体弹性变形预应力张拉完工-有砟轨道铺设前3个月1次/1、3、5天,1次/周岩石地基的涵洞,一般不宜少于2个月有砟轨道铺设期间全程1次/d有砟轨道铺设完成后24个月03个月1次/月残余徐变变形(长期观测)412个月1次/3个月1324个月1次/3个月8.2.4、资料整理要求(1)采用统一的沉降观测记录表做好观测数据的记录与整理。(2)根据观测资料,及时绘制每个观测标志点的荷载时间沉降曲
39、线。8.3、过渡段变形观测过渡段沉降观测以路基面沉降观测和不均匀沉降观测为主,在设计要求位置沉降观测断面,剖面沉降沿线路斜向连续布置。在施工前在线路中心设置沉降观测板,在过渡段范围沿线路斜向对角线布置剖面沉降管并在管口设置沉降观测桩。沉降观测装置要埋设稳固并在观测期间对观测装置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过渡段的沉降观测精度和观测频次要满足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和设计要求。当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或数据异常时,应加大观测频率。各种构造物沉降限差路基沉降的评估要结合路基各观测面以及相邻桥(涵)的沉降预测情况进行,预测的路基工后沉降值须小于15mm;桥梁基础和梁体徐变变形要满足高速铁路工程
40、测量规范TB10601-2009和设计要求,预测的涵洞基础工后沉降值须小于15mm;过渡段不同结构物间的预测差异沉降须小于5mm,预测沉降引起沿线路方向的折角不大于1/1000。9、线下工程沉降评估9.1、路基工程沉降评估路基沉降需要经过一个较长的过程,在施加荷载的初期,沉降速率由小到大,随着时间增长,沉降的速度由大变小,沉降过程趋于稳定。填土高度不同的路基,沉降曲线的斜率不同。沉降速率越大,沉降稳定需要的时间越长。但当路堤达到设计高度后,其沉降可以某种曲线方程描述。路基沉降在荷载保持稳定条件下的地基沉降可用下列三种曲线来拟合:对数曲线:StS0=alg(tt0)双曲线St=S0+ 指数曲线:
41、StS0= a1-e利用这些曲线方程可以计算任一时刻t(tt0)沉降量St,沉降速率St以及沉降速率变化率St,当t时,利用极限方程可以推算出最终地基沉降量S。其中t0为荷载稳定之后的某一时刻。9.2、桥涵工程沉降评估9.2.1 判定标准:根据桥涵实际荷载情况及观测数据,应作多个阶段的回归分析及预测,综合确定沉降变形的趋势。首次回归分析时,观测期不应少于桥涵主体工程完工后3个月,对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不应少于1个月。墩台基础的沉降量应按恒载计算,其工后沉降量不应超过下列允许值:墩台均匀沉降量:对于有砟桥面桥梁30mm静定结构相邻墩台沉降量之差要求对于有砟桥面桥梁15mm超静定结构相邻墩台
42、沉降量之差除应满足上述规定外,尚应根据沉降差对结构产生的附加应力的影响确定。框构、旅客地道及涵洞在铺设有砟轨道时其工后沉降量不应大于50mm。 处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粱,当墩台沉降值趋于稳定且设计及实测沉降总量不大于5mm时,可判定沉降满足有砟轨道铺设条件。设计预测的总沉降量与通过实测资料预测的总沉降量之差不宜大于10mm。利用两次回归结果预测的最终沉降的差值不应大于8mm。两次预测的时间间隔一般不少于3个月,对于岩石地基等良好地质的桥涵不应少于1个月。桥梁主体结构完工至有砟轨道铺设前,沉降预测的时间应满足以下条件:S(t)/S(t=)75%式中:S(t): 预测时的的沉降观测值;S(t=): 预测的最终沉降值。预应力混凝土桥梁上部结构的变形应符合以下规定:1)终张拉完成时,梁体跨中弹性变形不宜大于设计值的1.05倍。2)扣除各项弹性变形、终张拉60天后,L50m梁体跨中徐变上拱度实测值不应大于7mm;L50m梁体跨中徐变变形实测值不应大于L/7000或14mm。3)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根据梁体变形的实测结果,确定梁体的实际弹性变形及徐变系数,并按下式估算有砟轨道的最早铺设时间t:式中:():根据实测结果确定的混凝土徐变系数终极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市场营销师职业技能资格知识考试题与答案
- 抗菌药物处方管理
- 城市交通规划合同变更咨询重点基础知识点
- 培训中心建设方案
- 电器用电安全培训
- 《绩效管理研究》课件
- 过节福利采购合同协议
- 道具超市采购合同协议
- 车贴广告模板合同协议
- 有偿出资协议书
- 2025年重庆西南大学附中高考数学模拟试卷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24年烟台海阳市卫生健康局所属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真题
- 2025四川巴中市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招聘17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神农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第一批校园招聘17人(山西)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快手、抖音、淘宝)主播兼职合同10篇
- 南充2025年南充市公安局第一次招聘27名交通辅警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餐饮行业合伙经营协议书
- 二年级古诗词大赛选择题
- 温控制的PID算法的C语言程序
- 现代供电技术课程设计-35-6KV煤矿变电所
- 1100集装箱船体建造工艺指导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