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山市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征求意见稿)_第1页
《黄山市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征求意见稿)_第2页
《黄山市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征求意见稿)_第3页
《黄山市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征求意见稿)_第4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0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黄山市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通则(征求意见稿)目 录第一章 总则3第二章 建设用地4第一节 用地分类4第二节 建设用地适建性4第三节 混合用地7第四节 其他规定8第三章 开发强度9第四章 建筑间距10第一节 一般规定10第二节 住宅建筑间距10第三节 非住宅建筑间距13第四节 住宅与非住宅建筑间距14第五节 其他规定14第五章 建筑退让15第一节 一般规定15第二节 退让用地边界15第三节 退让道路红线17第四节 地下建筑退让18第五节 其他规定19第六章 交通设施20第一节 道路交通工程20第二节 配建停车场库21第三节 公共交通23第四节 步行系统25第五节 交通影响评价26第七章 地下空间2

2、7第一节 一般规定27第二节 地下空间利用28第八章 配套设施29第一节 一般规定29第二节 公共服务设施29第三节 市政设施31第四节 公共安全设施31第九章 绿地与自然生态32第一节 绿地率控制指标32第二节 树阵式绿化建设33第三节 海绵城市建设34第十章 建筑与环境景观34第一节 建筑高度34第二节 建筑景观35第三节 绿色建筑36第四节 环境景观36第十一章 历史文化遗产与风景名胜38第一节 历史文化遗产38第二节 风景名胜区38第十二章 附则38附录一:名词解释附录二:计算规则附录三:建筑日照分析规则附录四:建筑间距图示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目的与依据】为实施黄山市城市总体规划,有

3、效引导和调控城市发展,规范详细规划的编制与实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安徽省城乡规划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通则。第二条 【适用范围】黄山市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详细规划编制与实施、各项建设工程的规划管理,在符合国家和地方现行的各项法规、技术标准和规范的同时,应符合本通则。各县城可参照执行。第三条 【控规体系】黄山市城市控规体系包括控规通则、控制性详细规划、地块控规图则。控规通则是城市开发建设的整体性控制、引导的一般性通用规定。地块控规图则是根据城市建设时序、年度建设计划、市场开发需求等分期、分批编制的地块控规。其主要内容是落实上位规划对地块的控制要求,明确各开发地块的使用性

4、质、开发强度、建筑高度、配套设施等具体规划控制指标和其他特殊控制要求。第四条 【修订工作】本通则实施过程中,可根据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和实际需要,依法定程序进行动态修订。第五条 强制性内容(一)“四线”控制,包括城市绿线、城市蓝线、城市紫线和城市黄线,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确定控制线的范围以及相关保护设施的位置、规模及控制要求等。(二)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控制,包括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福利、公共管理与服务设施等,依据城市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对各级公益性公共服务设施内容的具体控制。(三)地块开发建设指标控制,包括地块用地性质、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绿地率等。第二章 建设用地第

5、一节 用地分类第六条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按照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的规定执行。第二节 建设用地适建性第七条 城市建设用地适建范围包括:居住用地R、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绿地与广场用地Gl、G3、物流仓储用地W、工业用地M等6类性质。用地的适建范围和规模控制要求见表2-1。表2-1中“本通则允许适建范围与规模控制要求”,具体实施内容由规划管理部门在出具规划设计条件时予以明确。表2-1:常用用地性质适建范围表用地性质类别GB50137-2011规定的适建范围本通则允许适建范围与规模控制要求R居住用地R1一类居住用地低层住宅及其附属道路、停车场、小游园,居住小区及小区

6、级以下的托幼、文化、体育、商业、卫生服务、养老助残设施等, 但不包括中小学1、一般道路交通设施2、一般市政环卫设施(不含移动基站(基房)、垃圾转运站)3、B类中除Bl2批发市场用地之外的商业服务业设施(不超过总建筑规模的10%)R2二类居住用地单元式住宅及其附属道路、停车场、小游园,居住小区及小区级以下的托幼、文化、体育、商业、卫生服务、养老助残设施等,但不包括中小学1、小型社会福利设施2、一般道路交通设施3、一般市政环卫设施(不含移动基站(基房)、垃圾转运站)4、A类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B类中除了Bl2批发市场用地之外的商业服务业设施(不超过总建筑规模的20%)B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11

7、零售商业用地B12批发市场用地以零售功能为主的商铺、商场、超市、市场,以及以批发功能为主的市场1、A类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B类商业服务业设施(不超过总建筑规模的50%)2、管理与服务设施、小型医疗设施、小型社会福利设施、社区文体活动设施、一般道路交通设施、一般市政环卫设施B2商务用地金融保险、艺术传媒、技术服务等综合性办公用地1、A类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B类中除了B12批发市场用地之外的商业服务业设施(不超过总建筑规模的50%)2、R2二类居住用地(不超过总建筑规模的20%)3、管理与服务设施、小型医疗设施、社区文体活动设施、一般道路交通设施、一般市政环卫设施Bl3餐饮用地饭店、餐

8、厅、酒吧等用地1、A类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B类中除了B12批发市场用地之外的商业服务业设施(不超过总建筑规模的50%)2、管理与服务设施、小型医疗设施、社区文体活动设施、一般道路交通设施、一般市政环卫设施B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14旅馆用地宾馆、旅馆、招待所、服务型公寓、度假村等用地1、A类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B类中除了B12批发市场用地之外的商业服务业设施(不超过总建筑规模的50%)2、一般道路交通设施、一般市政环卫设施B3娱乐康体用地剧院、音乐厅、电影院、歌舞厅、网吧以及绿地率小于65%的大型游乐设施、赛马场、高尔夫、溜冰场、跳伞场、摩托车场、射击场以及通用航空、水上运动的陆

9、域部分1、A类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B类中除了B12批发市场用地之外的商业服务业设施(不超过总建筑规模的50%)2、一般道路交通设施、一般市政环卫设施M工业用地Ml一类工业用地M2二类工业用地M3三类工业用地厂房、库房,附属设施1、配套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不超过总用地面积6%,不超过总建筑规模的15%)2、社区文体活动设施、小型医疗设施、一般道路交通设施、一般市政环卫设施W物流仓储用地Wl一类物流仓储用地仓库附属设施1、配套办公、配套单身宿舍、小型商业服务设施(不超过总建筑规模的20%)2、一般道路交通设施、一般市政环卫设施W2三类物流仓储用地W3三类物流仓储用地仓库附属设施1、配套

10、办公、配套单身宿舍、小型商业服务设施(不超过总建筑规模的20%)2、一般道路交通设施、一般市政环卫设施G绿地G1公共绿地公园街头绿地小型商业服务设施、社区文体活动设施、一般道路交通设施、一般市政环卫设施(不超过总用地规模10%,该类用地容积率不大于0.1)G2防护绿地-一般道路交通设施、一般市政环卫设施(不超过总用地规模10%,该类用地容积率不大于0.1)G3广场用地-小型商业服务设施、社区文体活动设施、一般道路交通设施、一般市政环卫设施(不超过总用地规模10%,该类用地容积率不大于0.1)表2-1中“本通则允许适建范围与规模控制要求”中相关设施的名词解释详见以下说明:(一)管理与服务设施:包

11、括社区的居委会、警务室、服务中心、服务站,及配套管理用房等;(二)社区文体活动设施:包括社区文化中心(文化室)、社区体育活动场地、室内外运动设施、社区绿地等;(三)小型商业服务设施:包括小型超市、净菜市场、零售商店、会所、食堂、餐饮、娱乐、邮政网点、电信营业厅,用于培训、金融、保险、证券等的营业网点等;(四)小型医疗设施:包括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诊所等;(五)小型社会福利设施:包括敬老院、救助站、母婴室、养老设施用房等;(六)一般道路交通设施:包括公交首末站、港湾式停靠站、公共停车场库、天桥、地道等;(七)一般市政环卫设施:包括雨水泵站、污水泵站、移动基站(基房)、垃圾转运站、垃圾收集点、再生资

12、源回收点、公共厕所、环卫工人工作间等;(八)供电设施:包括变电站、开闭所、配电房、环网柜、电力塔基及线路廊道等。第三节 混合用地第八条 混合用地的使用(一)混合用地是指当土地使用功能超出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关于单一用地性质的适建用途要求时,需要采用两种或以上用地性质组合表达的用地类别;(二)混合用地的用地代码之间可采用“+”连接,排列顺序原则上按照建筑与设施所对应的建筑面积(如混合用地无建构筑物,则以用地面积计)从多到少排列;(三)鼓励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与各类用地的混合使用,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四)当土地使用功

13、能以混合用地规划建设时,参照表2-2执行。表2-2:常用用地混合使用引导表用地类别可混合使用的用地类别大类中类居住用地(R)二类居住用地(R2)B2,B11,B13,B14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A)行政办公用地(A1)B2,A35文化设施用地(A2)A4,A1,A3教育科研用地(A3)A1,A2,A4体育用地(A4)A2,A3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B)商业用地(B1)B2,R2,B31,B49,W1商务用地(B2)B1,R2,A1,A35娱乐康体用地(B3)B11,B13,B14工业用地(M)一类工业用地(M1)W1二类工业用地(M2)W1,W2物流仓储用地(W)一类物流仓储用地(W1)M

14、1,B1道路与交通设施用地(S)交通枢纽用地(S3)S4交通场站用地(S4)S3,B41第四节 其他规定第九条 【零星建设用地】建筑用地未达到下列面积的,一般不得单独建设:(一)低层住宅建筑用地1000平方米;(二)多层、中高层住宅建筑,多层公共建筑用地1500平方米;(三)高层住宅建筑、高层公共建筑用地3000平方米。建筑用地未达到上款规定的,但有下列特殊情况之一,且不妨碍城市规划实施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可核准建设:(一)邻接土地为既成道路、河道或其他类似情况,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二)因城市规划街区划分、市政公用设施等限制,确实无法调整、合并的;(三)城市规划区范围内保留的村庄、旧城区,

15、确实难以达到规定面积的;(四)社区配套用房、垃圾收集和转运、变配电房、开闭所、泵房、公厕、调压站等涉及社会公益性服务的。第十条 【沿路商业】城市快速路、交通性主干路两侧不得建设底部小型商业、上部住宅的混合型建筑。农贸(菜)市场、批发市场上部不得建设住宅。第三章 开发强度第十一条 地块的开发强度应以规划管理单元为单位进行总量控制。第十二条 新建、改建和扩建建设项目的开发强度控制指标参照表3-1执行。旧城改造区域的拆迁改造项目,其开发强度指标,在满足国家相关标准规范的前提下可适当调整。表3-1:开发强度控制指标表用地及建筑类型容积率建筑密度(%)住宅低、多层1.035中高层2.030高层2.224

16、超高层按地块控规图则确定商业、办公、宾旅馆低层2.050多层2.545高层4.540超高层按地块控规图则确定商住按地块控规图则确定工业按国家有关政策执行第十三条 【其他性质地块】对未列入表3-1的科研机构、大中专院校、中小学校、体育场馆以及医疗卫生、文化艺术、幼托、仓储等设施的开发强度控制指标,按有关专业技术规定、规范执行。第十四条 【建成地块】已建成地块的开发强度控制指标达到或已超出本规定值的,不得在其用地范围内加层、扩建;确因公共利益需要加层、扩建的,履行审批程序后实施。第四章 建筑间距第一节 一般规定第十五条 编制与实施规划,必须遵守国家有关间距、日照等标准。第十六条 建筑间距综合考虑日

17、照、卫生、消防、环保、交通、通风、工程管线和文物保护等因素确定。遮挡建筑为低层、多层、中高层的,按照本章规定的建筑间距系数确定建筑间距;遮挡建筑为中高层、高层的,采用日照分析法计算建筑间距,并符合本章之规定。第二节 住宅建筑间距第十七条 低层住宅建筑之间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平行布置时的间距:南北向或东西向建筑间距不小于遮挡建筑高度的1.2倍,且最小值为8米。(二)垂直布置时的间距:1、建筑南北向垂直布置时,建筑间距不小于南侧遮挡建筑高度的0.8倍,且最小值为6米;2、建筑东西向垂直布置时,建筑间距最小值为6米;3、当垂直建筑山墙宽度大于4米时,按平行布置的住宅建筑间距控制。(三)非平

18、行也非垂直布置时的间距:1、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小于、等于45度时,其最窄处建筑间距按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控制;2、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45度时,其最窄处建筑间距按垂直布置时的间距控制。第十八条 多层住宅建筑之间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平行布置时的间距:1、朝向为南北向,在正南方向包括南偏东(西)0-15度(含)范围内的建筑间距,不小于南侧遮挡建筑高度的1.2倍;2、朝向为南偏东(西)在15度-30度(含)范围内的建筑间距,可按本款第一项规定系数的0.9倍折算;3、朝向为南偏东(西)在30度-45度(含)范围内的建筑间距,可按本款第一项规定系数的0.8倍折算;4、朝向为南偏东(西)45度-90度

19、(含)度范围内的建筑间距,可按本款第一项规定系数的0.95倍折算。(二)垂直布置时的间距:1、建筑南北向垂直布置时,建筑间距不小于南侧遮挡建筑高度的0.8倍,且最小值为10米;2、建筑东西向垂直布置时,建筑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6倍,且最小值为9米;3、当垂直建筑山墙宽度大于4米时,其间距按平行布置的住宅建筑间距控制。(三)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的间距:1、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小于、等于45度时,其最窄处建筑间距按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控制;2、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45度时,其最窄处建筑间距按垂直布置时的间距控制。(四)多层住宅建筑底部为非居住用房时的间距规定:多层住宅建筑处于被遮挡位置,且底层为

20、非居住用房的,其建筑间距计算不得扣除底层相应高度,须从室外地坪起计算。沿城市道路且底层为非居住用房(有日照要求的非居住用房除外)的,其建筑间距计算可扣除底层相应高度,但不小于南侧遮挡建筑高度的1.0倍。同一裙房之上的居住建筑其间距计算,扣除裙房高度。第十九条 中高层住宅建筑之间的间距,参照多层住宅建筑相关规定执行。同时保证被遮挡建筑每套住宅至少有一个居住空间在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内累计满窗日照时间不少于3小时(须考虑周边建筑的叠加影响)。第二十条 高层住宅建筑之间的间距,应保证被遮挡建筑每套住宅至少有一个居住空间在大寒日有效日照时间内累计满窗日照时间不少于3小时(须考虑周边建筑的叠加影响),并符

21、合下列规定:(一)平行布置时的间距:1、朝向为南北向的,包括南偏东(西)45度范围以内的建筑间距,不小于南侧遮挡建筑高度的0.5倍,且最小值不小于35米。新建建筑与其北侧相邻(包括南偏东或西45度范围以内)不同权属用地已有住宅建筑之间的间距,按上述间距的1.05倍执行。2、朝向为东西向的,包括朝向为南偏东(西)45度至90度范围内的建筑间距,不小于遮挡建筑高度的0.4倍,且最小值为28米。(二)垂直布置时的间距:1、建筑南北向垂直布置时(T型或倒T型),建筑间距不小于南侧遮挡建筑高度的0.3倍,且最小值为20米;当垂直建筑山墙宽度大于16米时,按平行布置的住宅建筑间距控制。2、建筑东西方向垂直

22、布置时(H型或半H型),建筑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0.3倍,且最小值为20米。(三)既非平行也非垂直布置时的间距:1、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小于、等于45度时,其最窄处建筑间距按平行布置时的间距控制;2、当两幢建筑的夹角大于45度时,其最窄处建筑间距按垂直布置时的间距控制。第二十一条 低层、多层、中高层住宅建筑与高层住宅建筑相互之间的间距应满足较高建筑的消防间距要求,并符合下列规定:(一)遮挡建筑为低层建筑时,按低层住宅建筑间距执行;(二)遮挡建筑为多层建筑时,按多层住宅建筑间距执行;(三)遮挡建筑为中高层建筑时,按中高层住宅建筑间距执行;(四)遮挡建筑为高层建筑时,按高层住宅建筑间距执行;(五)

23、两幢建筑互为遮挡建筑时,分别计算间距,取较大值。第二十二条 住宅建筑山墙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一)低层山墙间距不小于4米,有规划道路的不小于7米,山墙面开窗的不小于6米;(二)多层山墙间距不小于6米,有规划道路的不小于7米,山墙面开窗的不小于8米;(三)低层与多层山墙间距不小于6米,有规划道路的不小于7米,山墙面开窗的不小于8米;(四)中高层与低层、多层山墙间距不小于9米,中高层建筑之间山墙间距不小于13米;(五)高层与低层、多层山墙间距不小于9米,高层与中高层、高层山墙间距不小于13米。第三节 非住宅建筑间距第二十三条 低层非住宅建筑与低、多层非住宅建筑平行与非平行布置时的最小间距,按消防

24、规定控制,且不宜小于6米。第二十四条 多层非住宅建筑之间平行或非平行布置时,其最窄处间距不小于遮挡建筑高度的0.6倍,且最小值为10米。第二十五条 高层非住宅建筑平行布置时的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一)朝向南北向的,包括南偏东(西)45度(含)范围以内的建筑间距,不小于南侧建筑高度的.3倍,且最小值为18米;(二)朝向东西向的,包括南偏东(西)45至90度范围以内的建筑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高度的.25倍,且最小值为13米。第二十六条 高层非住宅建筑非平行布置时,其最窄处建筑间距不小于较高建筑的0.25倍,且最小值为13米。第二十七条 高层非住宅建筑与低、多层非住宅建筑之间平行或非平行布置时,其

25、最窄处建筑间距不小于13米。第四节 住宅与非住宅建筑间距第二十八条 住宅与非住宅建筑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一)被遮挡建筑为住宅建筑时,按住宅建筑间距要求执行;(二)被遮挡建筑为非住宅建筑,且南北向平行或非平行布置,包括南偏东(西)45度(含)范围以内的建筑间距,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遮挡建筑为低层、多层、中高层住宅建筑时,建筑间距不小于遮挡建筑高度的1.0倍;2、当遮挡建筑为高层住宅建筑,被遮挡建筑为低、多层时,建筑间距不小于遮挡建筑高度的0.3倍,且不小于18米;3、当遮挡建筑为高层住宅建筑,被遮挡建筑为高层时,建筑间距不小于遮挡建筑高度的0.4倍,且不小于24米。(三)被遮挡建筑为非住宅

26、建筑,且东西向平行或非平行布置,包括南偏东(西)45度至90度(含)范围以内的建筑间距,按照非住宅建筑间距执行。第五节 其他规定第二十九条 其他规定(一)对建筑间距有特殊要求的,包括托儿所、幼儿园、老年人和残疾人专用住宅的主要居室、医院病房楼、休(疗)养院住宿楼、大中小学教学楼等,其建筑间距须满足国家相关规范要求;(二)加油加气站、液化气站、危险品仓库、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转运站、变电站等有特殊安全距离要求的建(构)筑物,其建筑间距须满足国家相关规范要求;(三)工业、仓储、交通运输类及其它有特殊要求的非住宅建筑,其建筑间距须满足国家相关规范要求;(四)本章建筑间距及系数要求适用于无地形高

27、差布置的建筑,对有地形高差的应将地形高差计入建筑高度(本款建筑高度的计算仅适用于确定建筑间距);(五)低、多、中高层、高层退台组合建筑的建筑间距分别按各类别有关规定执行;(六)城市道路两侧沿路同侧同向布置的建筑山墙之间的间距,在满足城市景观要求下按消防规定执行;(七)被遮挡建筑为违法建设、临时建设及已依法作出房屋征收决定的旧城改造区域,其日照(建筑间距)可不予考虑。建筑间距图解详见附录四:建筑间距图示。第五章 建筑退让第一节 一般规定第三十条 沿建设用地边界和城市道路、河道、铁路、公路及电力线保护范围等两侧的建筑,其退让距离除必须符合相关专业规范规定外,并符合本章之规定。第三十一条 建筑退让相

28、邻用地边界线时,按其相互间最近距离计算建筑退距。第二节 退让用地边界第三十二条 当边界外规划为居住用地的建筑物退让:(一)南北向布置的低、多层建筑与地块的南北边界的间距不小于建筑间距的一半,且低层不小于4米,多层不小于6米;与地块的东西边界的端距不小于3米。(二)东西向布置的低、多层建筑与地块的东西边界的间距不小于建筑间距的一半,且低层不小于4米,多层不小于6米;与地块南北边界的端距不小于3米。(三)南北向布置的中高层、高层建筑与地块南北边界的间距按下列情况控制:1、建筑与地块南侧边界的间距按日照间距一半控制,且中高层建筑不小于12米、高层建筑不小于15米;2、建筑与地块北侧边界的间距按满足北

29、侧边界外最不利点的日照间距一半控制。(四)东西向布置的中高层、高层建筑与地块东西边界的间距按日照间距一半控制,且不小于12米;与地块南北边界的端距按日照间距的一半控制,且中高层建筑不小于10米、高层建筑不小于12米。第三十三条 当边界外规划为非居住用地的建筑物退让:(一)南北向布置的低、多层建筑与地块的南北边界的间距低层不小于4米,多层不小于6米;与地块的东西边界的端距不小于3米。(二)东西向布置的低、多层建筑与地块的东西边界的间距低层不小于4米,多层不小于6米;与地块南北边界的端距不小于3米。(三)南北向布置的高层(含中高层)建筑与基地南北边界的间距不小于15米;与基地东西边界的端距不小于7

30、米。(四)东西向布置的高层建筑与基地东西边界的不小于12米;与基地南北边界的端距不小于10米。第三十四条 其他规定(一)相邻地界为已建成或按批准规划正在实施的建筑,除应符合“退让用地边界”的规定外,须同时符合“建筑间距”的有关规定。(二)相邻地界为公共绿地的,各类建筑的退让距离按“退让用地边界”中“当边界外规划为非居住用地的建筑物退让”的规定控制。(三)对专业安全、卫生距离有特殊要求的,包括锅炉房、变电所、加油加气站、厂房、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垃圾转运站等建构筑物,在退让用地边界时,除应退让规定间距外,还须满足与相邻地界建筑之间的安全、卫生距离要求。第三节 退让道路红线第三十五条 沿城市道路

31、两侧新建、扩建的建筑物后退道路红线的距离,按表5-1的规定执行。表5-1:建筑退让道路红线控制指标 道路宽度后退距离 建筑高度 支路20L12次干路40L20主干路及以上L40主朝向次朝向主朝向次朝向主朝向次朝向h24米86108151024 < h50米1081510201050 < h100米151020102515h100 米201525203025注: h建筑高度 L道路宽度。建筑后退道路红线的计算点为计算建筑面积的建筑最外墙线。 对于现状建成区内因资源保护、公益性设施等需要,难以按照以上标准确定退让的项目,应通过研究论证确定退让距离。第三十六条 低、多、高层的退台组合建筑

32、,其多、低层退让城市道路红线距离,按表5-1中的建筑高度(24 < h50米)类别执行。第三十七条 新建影剧院、游乐场、体育馆、展览馆、大型商业设施(单层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以上、总营业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及以上的)等有大量人流、车流集散的公共建筑,主要出入口面后退道路红线距离不小于20米;道路红线外有绿线的,后退绿线距离不小于20米。第三十八条 建筑的雨篷、基础、台阶、坡道、地下室及其他附属设施等不得逾越道路红线。第三十九条 围墙外墙线后退道路红线距离,除特殊要求外,应符合下列规定:(一)道路红线小于(含)20米的,不小于1米;(二)道路红线大于20米、小于(含)40米的,不小于2

33、米;(三)道路红线40米以上的,不小于3米。第四十条 入口大门及单层门卫设施与连续围墙相连的,除特殊要求外,后退围墙线不小于3米;与建筑相连的,后退沿路建筑外墙线不小于3米。第四十一条 道路平面交叉口四周的建筑退让道路红线距离,在表5-1规定的基础上,低、多层建筑增加3米,高层建筑增加5米(均自道路红线直线段与折线段的连接点算起)。第四十二条 道路立交桥周围建筑退让道路红线距离,由规划主管部门组织专业论证后确定。第四节 地下建筑退让第四十三条 地下建筑退让(一)用地范围内超出建筑外框(地上部分)的地下建筑物、构筑物外缘,后退蓝线的距离不应少于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坪至地下室底板的距离)的0.

34、7倍,且不应少于5米;后退城市道路、城市绿线、相邻建设用地和已建用地边界的距离,不应少于地下建筑物深度(自室外地坪至地下室底板的距离)的0.7倍,且最小值不得少于3米。按上述要求退让确有困难的,应采取技术安全措施和有效的施工方法,经具有相应资质的施工技术鉴定部门鉴定或通过专家论证,并进行公示或征求周边用地单位和个人意见无异议后,报规划主管部门批准,可适当缩小后退距离,但不得影响城市道路结构与城市管线及相邻建、构筑物等的安全,且围护桩和自用管线不得超过地块界限。(二)当界外建(构)筑物、地下工程有特殊要求时,应视建筑结构设计及场地地质情况,加大新建地下建筑后退边界的距离。(三)当相邻地块两个或两

35、个以上建设项目协商谋求地下建筑联体建造时,经论证后可不按上述要求控制连接处离边界距离,但应满足其它相关规范要求。第五节 其他规定第四十四条 沿城市绿线、蓝线两侧新建建筑物,其后退绿线、蓝线的距离,除另有规定外,应符合下列规定:(一)退让城市蓝线距离不小于10米;(二)低层建筑退让城市绿线距离不小于5米,多层、中高层、高层建筑退让城市绿线距离不小于10米。第四十五条 建筑退让铁路线之间的用地作为防护绿地,其退让距离应符合下列规定:(一)高速铁路两侧建筑与最外侧轨道中心线距离不小于50米;(二)铁路干线两侧建筑与最外侧轨道中心线距离不小于30米;(三)铁路支线、专用线两侧建筑与最外侧轨道中心线距离

36、不小于15米;(四)铁路两侧围墙与最外侧轨道中心线距离不小于10米,围墙高度不大于3米。第四十六条 在公路两侧修建永久性工程设施,其建筑物边缘与公路边沟外缘的间距为:高速公路不小于50米,国道不少于20米,省道不少于15米,县道不少于10米,乡道不少于5米。第四十七条 建筑退让电力线路、加油加气站等各类管网及设施的距离按照相关专业规范、技术标准执行。第六章 交通设施第一节 道路交通工程第四十八条 优化街区路网结构,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满足相关规范要求,同时应符合下列规定:(一)中心城区平均路网密度原则上不小于8-9公里/平方公里,道路面积率不小于15-20%。(二)新建住

37、宅推广街区制,中心城区新建街区面积不超过4公顷、街区长度不超过250米,甘棠城区不超过3公顷、街区长度不超过200米。第四十九条 地块机动车出入口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应向次干路、支路设置开口,快速路不应设置开口,主干路上不宜设置开口,如需在不同等级的道路上开设二个或二个以上时,应当按照道路等级由低到高的顺序安排;(二)距城市主、次干道交叉口的距离,自道路红线交点量起分别不应小于70、50米;(三)距公园、学校、儿童及残疾人建筑物的出入口不小于20米;(四)距公共交通站台边缘不小于10米;(五)距人行过街天桥、人行过街地道、人行横道线不小于20米;(六)距铁路道路口、桥梁、隧道、引道端

38、点等不小于50米;(七)地块出入口的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用地外道路连接;(八)地块(特殊功能地块除外)在城市道路上开设的机动车出入口,其出入口宽度应不大于12米(工业地块出入口宽度不大于20米)。第二节 配建停车场库第五十条 建设项目的停车配建,应符合以下规定:(一)新建、改建、扩建各类建筑及居住区必须配置相应的停车位,不同性质类别建筑(群)的机动(非机动)车停车位指标按表6-1执行;表6-1:建设工程配建停车位设置标准建筑类型计算单位小型汽车自行车住宅低层、高档住宅车位/100建筑面积1.51住宅车位/100建筑面积11拆迁安置房车位/100建筑面积0.5-0.81公共租赁住房车位/

39、100建筑面积0.30.52旅馆、酒店三星以上(含三星)车位/客房0.50.3三星以下车位/客房0.30.2办公行政办公车位/100建筑面积1.52其他办公车位/100建筑面积12零售商业车位/100建筑面积0.87餐饮、娱乐车位/100建筑面积2.04医院车位/100建筑面积0.81.2博物、图书、展览馆、文化中心车位/100建筑面积0.51.5大型体育中心车位/100座420中小型体育场(馆)车位/100座2.512影剧院、电影院车位/100座410学校小学车位/100名学生1.240中学车位/100名学生170大、中专院校车位/100名学生570农贸市场车位/100建筑面积110专业(批

40、发)市场车位/100建筑面积0.66工业厂房车位/100建筑面积0.2公园和市民广场;交通建筑、城市交通枢纽等其他建筑应根据建设项目的交通影响分析确定配建的车位数注:上述各项指标均为下限。 表列配建指标为建设项目应配建的停车车位最低指标,其中不包括单位拥有的专业车队所需机动车停车位。 大型体育场馆指座位数大于或等于15000座的体育场以及座位数大于或等于4000座的体育馆,中小型体育场馆指座位数小于15000座的体育场以及座位数小于4000座的体育馆。 综合建筑的停车位指标按上表所列不同性质类别的建筑分项累计计算。统一规划建设的建筑群,各建筑配建停车设施的设置标准必须与其规模、性质相对应。在符

41、合本标准规定的配建指标计算出的车位数,尾数不足1个的以1个计算。(二)大、中型建筑的使用性质发生变化时,必须按其使用功能依照本章规定重新配置停车位。(三)停车位面积指标:小型汽车 露天停车场 25-30平方米/车位;小型汽车 室内停车库 30-35平方米/车位;小型汽车 路边停车带 16-20平方米/车位;多层机械式停车应按产品样本和设计图纸核算;摩托车停车位3-3.6平方米/车位;自行车停车位1.8平方米/车位。(四)机动车停车位控制指标以小汽车为标准当量,按表6-2换算。表6-2:汽车当量换算表车型微型汽车小型汽车中型汽车普通汽车铰接车换算系数0.71.02.02.53.5第五十一条 保障

42、性住房相关规划控制指标执行安徽省保障性住房建设标准的相关规定。第五十二条 地下停车空间的利用,应符合下列规定:(一)居住类项目应考虑地下(室内)停车为主,地面停车率不得超过15;办公、商业类项目停车地面停车率不得超过30。(二)非机动车停车设施原则上不得设置于地下2层及以下,并应单独设置车辆出入口,不得与机动车出入口混合设置。第五十三条 机械式停车设施(一)新建住宅小区禁止采用机械停车设施;(二)剧院、展览馆、体育场馆等人流、车流集中疏散的大型公共建筑不宜采用机械式停车设施,确需设置机械停车设施的,其机械停车泊位数不得超过停车泊位总数的40%;(三)采用升降式或升降横移式机械停车设备的,其净空

43、高度不得低于1.9米。第五十四条 充电基础设施(一)新建住宅小区停车位应全部预留充电桩建设安装条件,配建的充电桩原则上不少于规划停车位的10%;(二)新建办公楼、商场、酒店、批发市场等公共建筑类项目和城市公共停车场,原则上应按不低于停车位总数20%的比例配建充电桩或预留充电设施接口;(三)按城市保有量计,每2000辆电动汽车至少配套建设一座公共充电站,鼓励建设占地少、成本低、见效快的机械式与立体式停车充电一体化设施。第三节 公共交通第五十五条 常规公共交通(一)航空港、火车站、公路客运站、客运码头、轨道交通站等大型交通设施,以及大型商业设施、旅游设施、文化体育设施等,宜配套设置公共汽车站场等设

44、施。(二)公交首末站(枢纽站)应设置在城市道路以外的用地上,用地面积应按照每台标准车90100平方米计算,有自行车存车换乘的,应另外附加面积。公交首末站(枢纽站)宜结合商业建筑、公共建筑、公路客运场站、社区服务中心、社会停车场等整体设计,设置形式要因地制宜。(三)公交停车场、保养场用地面积按照单层每台标准车70110平方米计算,多层按照每台标准车2540平方米计算。第五十六条 城市轨道交通(一)鼓励大型建、构筑物与轨道交通共同开发利用,轨道交通线路及车站可与建、构筑物结合建设。(二)车站应考虑设置非机动车停放及接驳设施,有条件的车站宜设置机动车停车场。(三)车辆段以及停车场宜结合公共服务设施、

45、商业设施、社会停车场(库)等设置,鼓励设置立体停车场(库)。(四)轨道交通沿线应划出严格控制区和影响控制区。在严格控制区内,不得新建、扩建非轨道交通建设项目;在影响控制区内,确需建设的项目,建设单位应当编制轨道交通设施保护方案。(五)轨道交通严格控制区和影响控制区范围均以轨道交通线路(上下行线)中心线为基准,具体范围不小于表6-3的规定。表6-3:轨道交通严格控制区和影响控制区范围表控制保护地界计算基线影响控制区(米)严格控制区(米)规划线路地下轨道交通线路中心线,每侧宽度5020高架及地面轨道交通线路中心线,每侧宽度3020(六)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轨道交通保护范围应做专项研究:规划有多条轨道

46、线路平行通过或线路偏离道路以外地段的;规划或既有车站周边土地需结合车站开发的。第五十七条 出租车停靠站(一)建设火车站、公共客运站、大型商场、娱乐场所、医院、宾馆等公共场所,在其范围内根据交通组织宜相应配建不小于30米×3米的出租车候车专用道或专用停靠站;(二)出租车候客站点的规模控制在35个临时停车位为宜;(三)鼓励发展智能管理系统、乘客服务设施等。第五十八条 公共自行车租赁点(一)统一规划建设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建立与公共交通衔接良好、便捷、高效的公共自行车系统;(二)在公共交通枢纽、公共交通换乘站点、大型商业中心、大型公共设施、大专院校、城市广场、旅游景点等人流集散点周边,应预留

47、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用地;(三)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应遵循安全高效、可见性好、可达性高、成片成网、规模适度、疏密有致、景观协调的原则布设;(四)公共自行车租赁点应在居住小区、公共建筑、轨道车站等服务对象的出入口就近布置,距离不宜超过30米;有多个出入口时,宜在各出入口分别布置。第四节 步行系统第五十九条 步行系统(一)城市步行系统宜围绕城市公共交通设施、公共开敞空间布局。应着重处理好步行系统和自行车交通系统于公共交通系统的衔接,优化换乘环境,密切车站与目的地的联系,形成贯通一体的出行链,拓展公共交通覆盖范围,增强公共交通的吸引力。(二)在轨道站出入口、公共交通站点、人行天桥、人行地道、建筑主要出入口等

48、主要人流节点之间应建立步行衔接设施。鼓励人行天桥或人行地道的起点和终点与周边建筑连通。(三)地下步行通道的设计与地上、地下建筑密切配合,出入口应安排人流集散用地,其面积不小于50平方米。(四)步行设施应符合无障碍设计要求,步行区内应设置盲道,并兼顾轮椅、婴儿车的使用。道路交叉口路缘石应做无障碍放坡处理。(五)人流量大的步行系统,应符合下列要求:1、当步行线路距临街建筑较远时,宜在主要步行区域及其与建筑主要出入口联系路径处设置绿化、风雨廊,宽度均不宜小于3米;2、当步行线路紧贴临街建筑物时,宜通过建筑挑檐、骑楼、内部公共通道等设施提供遮蔽,通道净宽不宜小于3米、净高不宜小于3.6米;3、在步行线

49、路上,每隔100米宜设置供行人休息的设施;4、步行区的地面坡度不应超过5%。第五节 交通影响评价第六十条 新建、改建、扩建下列建设项目,应进行交通影响评价,交通影响评价由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审定后,作为建设项目审批的依据。(一)铁路客货站场、公路客货站场、水运客货码头、公共汽车停车场、社会公共停车场、大型加油加气站、公交枢纽、大型城市交通设施等;(二)在城市主、次干路上施工并对交通有严重影响的市政工程项目,各类需封闭道路的工程项目;(三)各类大型市场、商场、物流中心;(四)城市快速路及主干路路两侧、主次干路交叉口四周、城市出入口道路等道路交通压力较大的区域;(五)建筑面积大于2万平方米的公共建筑(

50、含高层居住)或建筑面积大于5万平方米的居住小区;(六)其他对城市交通有严重影响的建设项目。第七章 地下空间第一节 一般规定第六十一条 一般规定(一)黄山市城市规划区内地下空间利用应执行黄山市城市地下空间暨人防工程综合利用规划;(二)地下空间使用功能应进行合理引导、适度混合,并符合表7-1的规定;表7-1:地下空间使用功能策略表功能类别具体内容主要发展功能地下交通空间、地下市政设施空间、地下商业空间、地下防灾防护空间等适度发展功能地下公共服务空间、地下工业仓储空间等不应发展功能住宅、敬老院、托幼园所、学校教学区、医院病房等(三)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平战结合,兼具人民防空功能,保障平时的合理利用和

51、战时以及突发事件、防灾抗灾的应急使用;(四)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应符合防火、防水、防震和防战、安全和保密等要求;(五)老城区、旧城区原则上不允许地下商业空间开发,若确实需求应专题论证,且在配建满足自身交通、停车需求的情况下,额外配建一定面积公共交通空间;(六)地下空间设施在同一深度产生冲突时宜遵守以下避让原则:1、人行和车行设施产生矛盾时,人行设施优先;2、地下民用设施与市政设施发生冲突时,市政设施优先;3、不同交通形式产生矛盾时,根据避让难易程度决定优先权。第二节 地下空间利用第六十二条 地下交通空间(一)地下交通空间主要包括地下轨道、地下道路、地下停车场(库)和人行地道等。(二)人行地道应纳

52、入整体交通系统,连接附近主要交通站点;人行地道出入口与公交站的距离宜在100米之内。人行地道的长度不宜超过100米;特殊原因确需超过100米的,宜设置自动人行道。通道内每间隔50米应设置防灾疏散空间以及2个以上直通地面的出入口。人行地道最大建设深度宜控制在10米以内。(三)轨道交通建设应为市政设施预留足够的建设空间。第六十三条 地下商业空间(一)地下商业空间布局应与区域商业配置及发展趋势相协调,宜与周边建筑物相互连通。地下商业空间宜设置在轨道站点及周边地区、人流密集的交通节点、商业密集区和大型综合体内。(二)地下商业规模的确定应综合考虑该区域发展规划以及通行能力等因素,设置必要的水、风、电等设

53、施。(三)地下商业的商业空间与交通空间应保持合理的比例,商业空间总面积不宜超过同层公共交通(不含停车)空间总面积。(四)不含商业的地下公共通道最小宽度不小于6米,净高不宜小于3.0米;含商业的地下公共通道最小宽度不小于8米,净高不宜小于3.5米;局部节点最小净高不小于2.5米。第六十四条 地下公共设施、仓储空间(一)地下公共服务设施空间主要包括地下文化娱乐设施、体育设施等空间。地下公共服务设施单体建筑规模不宜大于1万平方米。地下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应充分考虑地下人行交通集散需求,宜与周边地下空间平层对接,尽量扩大对接面。(二)地下仓储空间主要包括地下运输转运库、地下储藏库和地下危险品贮藏库等。地下仓储设施宜利用山体岩洞或地下空间建设。第六十五条 地下市政设施空间污水处理厂、泵站、变电站、通信机房、垃圾转运站和雨水调蓄池等地下市政场站设施,应尽量利用地下、半地下、山体岩洞等空间建设。第六十六条 地下防灾防护空间(一)地下防灾防护空间的开发利用应兼顾人民防空要求,进行专门的人防工程及防火、防震、防水等设计。(二)应合理确定地下通信指挥、医疗救护、专业队、人员掩蔽、后勤保障、配套工程以及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