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水肿、名词解释1、水肿2、积水3、脑水肿、填空题1、全身性水肿常见类型有、(4)。2、脑水肿可分为、。3、毛细血管流体静脉压增高的最常见原因是(1),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的主要因素是(2)。4、引起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常见原因是(1)和(2)。5、肾病性水肿的主要发病机制是(1),肾炎性水肿的主要发病机制是(2)。6、一般的,肝性水肿表现为(1),心性水肿最早出现部位是(2),肾性水肿首先出现于(3)7、全身性水肿的分布特点与、有关。8、心性水肿发生的主要机制:、。三、单选题1、水肿是指A、血管内液增多B、水在体内滞留C、细胞内液过多聚D淋巴液增加E、过多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2、在机体
2、各器官组织中,抗水肿能力较强的是A、脑组织B、心组织C、肺组织D、肝组织E、肾组织3、全身体循环静脉压增高的常见原因是A、血栓阻塞静脉腔B、肿瘤转移到静脉C、瘢痕压迫静脉壁D右心衰竭E、左心衰竭4、不会导致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衡的因素是A、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G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5、引起水钠潴留的基本机制是A毛细血管血压升高C、肾小球一肾小管失平衡6、脑水肿是指A脑组织含水量增多G脑细胞外液增多7肾性水肿最先出现在:B、毛细血管血压升高、淋巴回流受阻、静脉回流受阻、脑容量增大E 、高血压性心脏病D、肾小球滤过率增加EB、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D、肾小球滤过增加EB、脑细胞内液增多D、脑血量增多ED
3、、腹腔 E 、双上肢A、头面部B、腰背部C、双下肢或身体下垂部8、最易发生心性水肿的心脏疾病是:A、肺心病B、心肌病C、心肌炎D、冠心病9、肾性水肿首先发生于眼险部的主要因素是;、二尖瓣狭窄、重力效应、急性中毒性肝炎D 、腹腔 E 、 腰背部E 、慢性支气管炎A、水肿液的性状BD局部微血管通透性增加10 、肝性水肿最常见的病因是:A、急性病毒性肝炎BD早期原发性肝癌E11 心性水肿一般首先出现在:A、头面部B、双上肢12 最易引起肺水肿的疾病是:A、肺梗塞B、肺气肿四、多选题1、引起血浆白蛋白减少的疾病有:、组织结构疏松CE、局部淋巴回流障碍、门脉性肝便变C、肝内血管瘤C、双下肢或身体下垂部C
4、、肺心病DA、胃肠道功能障碍B、肝功能障碍C、肾病综合征D慢性消耗性疾病E、长期饥饿2、肝性水肿的发病机制主要有:A、肝静脉回流受阻BD有效胶体渗透压的作用E3、水肿按其原因命名有:A、显性水肿B、肝性水肿C4、引起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疾病有:A、急、慢性肾小球肾炎BD、肾小管坏死E、门静脉瘀血、醛固酮分泌减少、粘液性水D、肝硬化腹水C、失血性休克C、钠、水储留E、心性水肿、心力衰竭5、引起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的基本因素有A、毛细血管有效流体静压升高BD醛固酮增多E6、引起钠水潴留的重要因素有:A、心房肽分泌增加BD盐类摄入过多E7引起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的疾病有:A、急性和慢性肾小球肾炎B、毛细
5、血管壁通透性升高、淋巴回流受阻、肾小管对钠水重吸收增多、心房肽分泌减少、充血性心力衰竭CC、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C、肾小球滤过率下降、严重肝硬变腹水、急性肾孟肾炎8引起血管内外液体交换障碍的因素有:A、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高B、血管流体静压升高D血浆肢体渗透压降低E9引起肾小管重吸收增强的重要因素有:、淋巴回流障碍A、肾小球滤过率下降BD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多E10渗出液和漏出液的主要鉴别有:A细胞数量B、蛋白含量C、心房肽减少C、ADH等低、酸碱度D、比重C、肾小球滤过宰降低、醛固酮增多E、液体量五、问答题1、简述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的原因和机制。2、水肿时引起体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的机制。附参考答
6、案:一、名词解释1、水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2、积水:过多的液体在体腔中积聚。3、脑水肿:脑组织细胞内或细胞外水分增多引起的脑容积增大和重量增加。二、填空题1 .心性水肿肝性水肿肾性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2 .血管源性脑水肿细胞中毒性脑水肿间质些脑水肿3 .静脉压增高/充血性心力衰竭4 .广泛的肾小球病变血浆白蛋白含量降低肾血量明显减少5. 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6. 肝腹水下肢肾小球滤过率降低眼睑7.重力效应组织结构特点局部血液动力学因素8、(1)心输出量减少(2)静脉回流障碍三、单选题1E2C3D4D5C6A7A8A9B10B11C12D四、多选题5ABCE6BCDE7ABC8AB
7、DE9BCD10ABD五、问答题1、血管内外液体交换失平衡是指组织液的生成大于组织液的回流,使过多的液体在组织间隙或体腔中积聚,发生因素有: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见于心衰、静脉血栓等;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见于血浆清蛋白减少;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见于各种炎症,包括感染、烧伤等;淋巴回流受阻,见于淋巴管受压或阻塞,如肿瘤、丝虫病等。2、主要与肾调节功能紊乱有关,机制: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广泛的肾小球病变致肾小球滤过面积明显减少和有效循环血量明显减少致肾血流量减少。肾小管重吸收增加:1)肾血流重分布2)醛固酮增加3)抗利尿激素增加4)心房利钠肽分泌减少5)肾小球滤过分数增加、名词解释1、缺氧2、循环性
8、缺氧3、组织性缺氧5、血液性缺氧、填空题1、低张性缺氧,其动脉血气指标最具特征性的变化是2、引起氧离曲线右移的因素有、。3、缺氧的类型有、。4、发绀是血中(1)增加至(2)时,皮肤粘膜呈(3)色。第二章缺氧4、低张性(乏氧性)缺氧(1)。CO中毒时,皮肤粘膜呈(4)色。亚硝酸盐中毒时呈(5)色。严重贫血时呈(6)5、低张性缺氧引起的代偿性心血管反应主要表现为、。6、CO毒引起的缺氧是(1)缺氧,其血氧指标变化为、(5)、(6)。7、缺氧性细胞损伤主要表现为、的变化。8、氧疗对(1)性缺氧效果最好。9、氧中毒的类型有、。10、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有:、。三、单选题1、缺氧的概念是:A低氧血
9、症BD组织供氧不足或利用氧障碍2、关于氧疗,哪一项是错的ACO毒可用吸纯氧治疗、血液的氧分压降低E、血液的氧容量降低B、对低张性效果最好C、血液的氧含量降低G局部组织缺氧一般不需全身吸氧治疗D高浓度氧和高压氧有引起氧中毒的危险E、血液性、组织性缺氧因PaO正常,没有意义3、引起“肠源性紫绀”的原因是A、肠系膜血管痉挛B、一氧化碳中毒C、亚硝酸盐中毒D氧化物中毒E、肠道淤血4、健康者进入高原地区或通风不良的矿井可发生缺氧的主要原因是A、吸入气的氧分压低B 、肺部气体交换差C 、肺循环血流量少D血液携氧能力差E5、最能反映组织中毒性缺氧的指标是:A、 PaO2 降低BD、 CaO2 正常E、组织血
10、流量少、动静脉氧含量差降低、动静脉氧含量差增大C 、 CO2max 降低6血液性缺氧血氧指标特殊变化是;A、动脉血氧分压正常B 、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C 、动脉血氧含量下降D血氧容量降低E 、动-静脉氧差减少7一氧化碳中毒造成缺氧的主要原因是:A、氧与血红蛋白结合速率变慢B 、氧合血红蛋白解离速度变G碳氧血红蛋白无携氧能力 D 、红细胞内2, 3-DPG减少E、氧离曲线左移8引起“肠源性紫绀”的原因是:A 亚硝酸盐中毒B、一氧化碳中毒 C、氧化物中毒DK肠道淤血水肿E、肠系膜血管痉挛收缩9循环性缺氧时血氧指标最具特征性的是:A、动脉血氧分压正常 B 、动脉血氧含量正常G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D 、血
11、氧容量正常 E10 大叶性肺炎引起低张性缺氧时,血氧指标的变化是;A、血氧容量下降B 、动脉血氧饱和度正常D静脉血氧含量升高E 、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增大11、下列哪种原因引起的缺氧往往无发柑A、呼吸功能不全 B 、组织用氧障碍 C、心力衰竭E、室间隔缺损伴有向左分流12 急性缺氧时,血管收缩和血流量减少最明显的器官为、动 - 静脉血氧含量差加大动脉血氧分压下降、静脉血掺杂A、心脏 B、肝脏 C、肺四、多选题1、缺氧时血液系统的代偿形式有A、氧离曲线右移BD血红蛋白结合的氧量增加2、缺氧时机体的代偿通过A、呼吸系统,增加通气量G循环系统,增加组织血流量E、血红蛋白在组织中释氧量增加D 、胃肠道E
12、 、脑、血液重新分配、肌红蛋白增加、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增加、血液系统,增加携氧量、组织细胞,减少耗氧量3、急性低张性缺氧时循环系统有代偿意义的变化是A、心肌收缩力增强B、肺血管收缩C、血流分布改变D毛细血管增生E、心率加快4、缺氧时组织细胞的代偿适应有A、无氧酵解增强B、肌红蛋白增加,增加储氧量C、参与内呼吸的酶增多D减少耗氧量E、血流量增加5、关于乏氧性缺氧的叙述,正确的有A、动脉血氧分压和氧含量降低B、血氧容量降低C、动-静脉血氧含量差减小D可出现呼吸性碱中毒E、静脉血分流入动脉是病因之一6、慢性缺氧组织细胞的代偿变化有:A、毛细血管密度增加B、线粒体数目增加C、肌红蛋白量增加D溶酶体膜通透
13、性增加E、细胞内呼吸功能增强7、影响机体对缺氧耐受性的因素有:A年龄大小B、适应性锻炼状况C、机体代谢率高低D心、肺功能好坏E、机体耗氧员多少8、缺氧时心血管的代偿反应主要有;A、心率加快B、心脑血管收缩C、肺血管收缩,保持肺泡与血流适当比例D毛细血管密度增加E、心输出量增加9、缺氧时血液系统代偿反应有;A、血氧容量增加B、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对红细胞的破坏受抑制G骨髓造血功能增强D、氧合血红蛋白解离曲线右移E、储血器管收缩红细胞入血增加10、急性缺氧时,机体主要的代偿反应包括:A、肺通气量增加B、组织用氧加强C、血液携氧增加D、心脏活动增强E、骨髓红细胞生成增加五、问答题1. 试述低张性缺氧的
14、病因和发病机制。2. 试述血液性缺氧的病因、发病机制。3. 试述循环性缺氧的病因、发病机制。4. 试述组织性缺氧的病因、发病机制。5 .各型缺氧的血气变化特点。6 .以低张性缺氧为例说明急性缺氧时机体的主要代偿方式。附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缺氧:组织细胞得不到充足的氧或不能充分利用氧时,组织的代谢、功能,甚至形态结构发生异常变化的病理过程。2 .循环性缺氧:由于血液循环障碍,组织血流量减少使组织供氧减少所引起的组织缺氧,又称低动力缺氧。3 .组织性缺氧:由各种原因引起生物氧化障碍,使组织细胞利用氧能力降低引起的缺氧。4 .低张性缺氧:因氧进入血液不足,使动脉血氧分压降低,动脉血氧含量减少,导
15、致组织细胞供氧不足。5 .血液性缺氧:由于血红蛋白数量减少或性质改变,血液携带氧能力,以致CaO降低或血红蛋白结合的氧不易释放引起的组织缺氧。二、填空题1 .动脉血氧分压下降2 .酸中毒CO增多温度升高红细胞内2,3-DPG增加3 .循环性缺氧(2)组织性缺氧(3)低张性(乏氧性)缺氧(4)血液性缺氧4 .脱氧Hb5g/dl青紫樱桃红(5)咖啡色(6)苍白5 .心输量增加血液重新分布肺血管收缩毛细血管增生6 .(1)血液性血氧含量下降血氧容量下降SaO正常(5)PaO2正常(6)动静脉氧含量差下降7 .细胞膜线粒体溶酶体8 .组织性9 .脑型肺型10 .缺氧的类型、速度、持续时间年龄机体的代谢
16、状态代偿情况三、单选题I D2E3C4A5B6D7C8A9E10CII B12C四、多选题1AC2ABCDE3ABCE4ABC5BDE6ABCE7ANCDE8ACDE9ACDE10AD五、问答题1 .低张性缺氧1原因:吸入气PO过低(如高原或高空,风不好的矿井、坑道等),外呼吸功能障碍(中枢、肺、胸廓疾病致肺通气换气障碍)、静脉血分流入动脉血;2机制:PaO降低,使CaO减少,组织供氧不足。2 .血液性缺氧:1严重贫血:血红蛋白的含量降低,使COmaxCaO减少,血液运输氧减少。2CO中毒时,因CO与Hb亲和力比Q大,血液中血红蛋白与CO吉合成为碳氧血红蛋白而失去携氧的能力。3亚硝酸盐中毒时,
17、血红蛋白中的二价铁被氧化成三价铁,形成高铁血红蛋白,其中三价铁与羟基牢固结合而失去携氧能力。4氧与血红蛋白亲和力异常增强:库存血,Hb病。3 .循环性缺氧:1全身性循环性缺氧,如休克、心力衰竭时,血流速度缓慢,血液流经毛细血管的时间延长,单位容量血液弥散给组织的氧量增多,动静脉氧含量差增大,但此时组织血流量减少,故弥散到组织细胞的氧量减少。2局部循环性缺氧,如血管栓塞使相应局部组织血流减少。4 .组织性缺氧:由组织细胞利用氧障碍引起的缺氧。1组织中毒:氧化物、硫化物化学毒物与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结合使之不能还原成还原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以致呼吸链中断,抑制氧化磷酸化过程。2放射线、细菌毒素等可损
18、伤线粒体,引起生物氧化障碍。3维生素BB2、PP等缺乏:使呼吸酶合成障碍,氧利用障碍。5.各型缺氧的血氧变化:PaOSaOCaOmaxCaO乏氧性缺氧NJ和N血液性缺氧NNJ或NJ或NJ循环性缺氧NNNNT组织性缺氧NNNNJ6.急性低张性缺氧时的代偿主要是以呼吸和循环系统为主。(1)、呼吸系统:呼吸加深加快,肺通气量增加。(2)、循环系统: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静脉回流增加,使心输出量增加;血液重新分布使皮肤、腹腔脏器血管收缩,肝脾等脏器储血释放;肺血管收缩,调整通气血流比值;心脑血管扩张,血流增加。第三章发热一、名词解释1、发热2、过热3、发热激活物4、内生致热原二、填空题1、发热的过
19、程可分为、三个时相。2、体温调节正调节中枢的高级部位位于(1)o3、常见的内生致热原有、(5)。4、发热中枢介质可分为、两类。5、体温上升时,(1)调节中枢被激活,产生(2)调节介质,进而限制调定点上移和体温的上升。6、发热中枢的正调节物质有、。7、发热中枢的负调节物质有、。8、一般认出,体温每升高1C,心率约增加(1),基础代谢率提高(2)o三、单选题1、发热概念正确的是A体温超过37 cBD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功能障碍E2、下列情况中属于发热的体温升高是A、流行性感冒B 、妇女月经前期 CD中暑 E 、饮大量热开水3、寒战是A、全身性骨骼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G全身伸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DE、全
20、身皮肤立毛肌周期性的收缩4、决定内毒素致热性的主要成份是A、多糖体 B 、蛋白质C5、属于体温调节中枢的高级部位是A、大脑皮层B 、视前区一下丘脑前部、散热障碍 C 、产热异常、由体温调节中枢调定点上移引起、妇女妊娠期B 、全身屈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全身皮肤立毛肌不随意的节律性收缩、脂质 A D 、脂质 B E 、脂质 CC 、延脑D 、桥脑E 、中脑6、高温持续期的热代谢特点是C 、产热与散热在高水平上保持相对平衡C 、精氨酸加压素A、产热大于散热B、散热大于产热D产热障碍E、散热障碍四、多选题1、 以下属于正调节性介质的物质是A、Na+/Ca2+B、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D环磷酸腺背E、
21、前列腺素E2、下列哪些物质属于内生致热源A白细月介素-1B、干扰素C、白细胞介素-6D本胆烷醇酮E、肿瘤坏死因子3、发热发生机理的基本环节有A、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B、体温调定点上移的作用C、内生致热原的作用Dk调温效应器的反应E、发热激活物的作用4、发热持续期的临床特点有A皮肤潮湿B、寒战加重C、皮肤发红D、紫甜E、口唇干燥5、体温下降期的临床特点A、皮肤血管扩张B、皮肤血管收缩C、汗腺分泌增加Dk自觉发冷或恶寒E、皮肤潮湿五、问答题1、简述发热与过热的异同点。2、简述体温升高与发热的区别。3、简述发热时体温调节的方式(调定点理论)。附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发热: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
22、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2过热:由于散热障碍、产热异常或体温调节障碍致体温不能与调定点相适应,发生被动性体温升高。3 .发热激活物:激活产内生致热原细胞产生和释放内生致热原的体内外物质,又称EP诱导物。4 .内生致热源:由产EP细胞在发热激活物的作用下,所产生和释放的能引起体温升高的物质。二、填空题1 .体温上升期高峰持续期退热期2、视前区下丘脑前部3、IL-1IL-6TNFINF(5)MIP-1(巨噬细胞炎症蛋白-1)4、正调节介质负调节介质5、负调节负调节物质6、前列腺素E、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素Na+/Ca2+比值环磷酸腺昔(5)NO7、精氨酸加压素黑素细胞刺激素脂皮质蛋
23、白-18、(1)18次/min(2)13%三、单选题1E2A3A4C5B6C四、多选题1ABDE2ABCE3BCDE4CE5ACE五、问答题1、相同点:均为病理性体温升高;体温升高均大于0.5C。不同点:发热是因为体温调定点上移所致,过热是因为体温调节机构功能紊乱所致,调定点未上移;发热时体温仍在调定点水平波动,过热时体温可超过调定点水平。2、体温升高并不都是细热。体温升高可见于生理性和病理性二类情况,生理性体温升高如妇女月经前、剧烈运动时等;病理性体温升高可有细热和过热之分,由于体温调定点上移导致体温升高大于0.5者为细热,由于体温调节机构功能紊乱所引起的体温升高为过热。3、第一环节是激活物
24、的作用,来自体内外的发热激活物作用于产EP细胞,引起EP产生释放;第二环节,即共同的中介环节主要是EP,通过血液循环才R达颅内,在POA城OVLT1近,引起发热介质释放;第三环节是中枢机制,中枢正调节介质引起体温调定点上移;第四环节是调温效应器的反应。由于中心温度低于体温调定点的新水平,体温调节中枢对产热和散热进行调整,体温乃相应上升直至与调定点新高度相适应。同时,负调节中枢也激活,产生负调节介质限制调定点的上移和体温的升高。正负调节相互作用的结果决定了体温上升的水平。第四章应激、名词解释1、 应激 24、应激性溃疡5、填空题、全身适应综合征、 应激原63、 热休克蛋白、急性期反应蛋白1、全身
25、适应综合征由三个阶段组成:、。2、应激最基本的神经-内分泌反应包括:、。3、应激原可粗略分为、三类4、急性期反应蛋白主要由细胞合成。5、HPAtt的基本组成位、,其中(4)为中枢位点。6、应激时LC/NE系统的中枢位点是。7、与应激关系较密切的心血管疾病有:、。、单选题1. 应激是机体在受到各种刺激时所出现的A 非特异性全身反应B 、代偿性反应C 、特异性全身反应D损害性反应E、防御性反应2、作为应激原的是A 噪声 B 、器官功能障碍C 、社会环境因素 D 、精神因素E 、以上都是3、下面有关全身适应综合征( GAS的描述哪项是错误的A、GAS可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连续过程,并可最终导致内环境紊乱
26、和疾病B 、警觉期以糖皮质激素增多为主 C 、抵抗期有防御贮备能力的消耗D衰竭期机体内环境明显失调E 、只有少数比较严重的应激反应才进入衰竭期4、全身适应综合征(GAS的警觉期体内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A、CRH B 、胰高血糖素C 、胰岛素D 、儿茶酚胺 E 、糖皮质激素5、下面哪项是应激时兴奋所产生的不利反应A 、升高血糖 B 、血流重分布 C 、扩张支气管D腹腔器官血管收缩E、心跳增快6、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HPA的中枢位点是A、腺垂体B 、肾上腺皮质C 、大脑边缘系统 D 、蓝斑E 、室旁核7、应激时最重要的激素分泌可能是A、生长激素B 、甲状腺素C 、糖皮质激素D胰岛素 E
27、 、血管紧张素U8、 急性期反应蛋白中具有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作用的蛋白是A、铜蓝蛋白B 、结合珠蛋白C 、 C-反应蛋白D补体 E蛋白酶抑制剂9、应激时最早期的一个神经内分泌反应是A、GC分泌增多B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C、CRH#放增多D、ACTH泌增力口E10 、应激时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加的生理意义不具有哪项A、稳定溶酶体膜B、促进蛋白质的糖异生C、维持循环系统对儿茶酚胺的反应性D 、抗炎、抗过敏11、下列哪种急性期反应蛋白为炎症反应活动的指标。A、纤维蛋白原B、铜蓝蛋白C 、a i蛋白酶抑制剂D白蛋白 E 、C反应蛋白12 、全身适应综合征的抵抗期体内起主要作用的激素是A、 CR
28、H B 、胰高血糖素C 、胰岛素D儿茶酚胺E 、糖皮质激素13 、应激时交感- 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所产生的防御反应是EA、心率增快B 、促进糖原分解、升高血糖C 、可使组织的血液供应更充分、合理D 、心肌收缩力加强14、应激时CRH泌增多最主要的功能是A、刺激ACTH勺分泌进而增加 GC的分泌B 、升高血糖- 内啡肽分泌增加E 、降低血糖E 、以上都对C 、促进内啡肽释放D促进蓝斑-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活性E 、调控应激时的情绪行为反应15、应激时糖皮质激素持续分泌增加会产生哪些不利影响A、抑制免疫反应B、抑制甲状腺轴C、胰岛素抵抗D、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E、以上都对16 、急性期反应蛋白主要
29、来自下列哪种细胞A、单核吞噬细胞B、成纤维细胞C、肥大细胞D肝细胞E、血管内皮细胞17 、急性期反应蛋白具有哪些生物学功能EA、抑制蛋白酶对组织的过度损伤B、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C、抗感染、抗损伤D、结合、运输功能E、以上都对四、多选题1、下面对全身适应综合征(GAS警觉期的描述哪些正确ABDA、为机体的保护防御机制的动员期B、以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为主G以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增高为主D、使机体处于最佳动员状态E、持续时间短2、热休克蛋白具有下列哪些功能ABCA、提高耐热能力B、与受损蛋白质修复或清除有关C、"分子伴娘"D、清除异物和坏死组织E、结合、运输血红素等3、心理应
30、激因素与心血管疾病关系较为密切的是A、冠心病B、心肌炎C、原发性高血压D、心律失常E、风湿性心内膜炎4、应激性溃疡形成的机制是ABCDA、胆汁返流B、酸中毒C、胃粘膜缺血D、胃腔内H向粘膜内的反向弥散E、交感-肾上腺皮质强烈兴奋五、问答题1、应激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有哪些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2、应激时,糖皮质激素分泌增多对机体有哪些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3、应激性溃疡的发生机制4、简述急性期反应蛋白的生理功能。附参考答案、名词解释1 .应激:机体在受到各种内外环境因素刺激时所出现的非特异性全身反应,或称为应激反应。GAS2 .全身适应综合征:劣性应激原持续作用于机体,应激可表现为一个动态的连
31、续过程,并最终导致内环境紊乱和疾病。可分为警觉期、抵抗期、衰竭期。3 .热休克蛋白:在热应激原或其它应激时细胞合成或合成增加的一组蛋白质。4 .应激性溃疡:病人在遭受各类重伤、重病和其它应激情况下,出现胃、十二指肠粘膜的急性病变,主要表现为糜烂、浅溃疡、渗血等,少数溃疡可较深或穿孔。5 .应激原:能引起应激反应的各种刺激因素。6 .急性期反应蛋白:应激时由于感染、组织损伤等引起的浓度迅速升高血浆中的某些蛋白质。、填空题1.警觉期抵抗期衰竭期。2 . 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激素系统(HPA3 .环境因素4 .肝细胞5 .下丘脑室旁核6 .蓝斑7 .应激性心肌病机体内在因素心
32、理、社会因素腺垂体肾上腺皮质室旁核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三、单选题1. A 211 . E 12四、多选题1. ABD五、问答题14616,ABCD1 .其积极作用:1)兴奋心脏2)血流重分布3)升血糖供能不利影响:能量消耗、组织分解,血管痉挛、组织缺血,致死性4)扩张支气管,增加肺通气 心律失常等。2 .积极作用:升血糖,容许作用(维持儿茶酚胺反应性),抗炎抗过敏。不利影响:抑制炎性反应、抑制生长激素、性激素、甲状腺素合成、释放3 .应激性溃疡的机制包括胃粘膜缺血,糖皮质激素大量分泌,前列腺素合成减少,酸中毒、内毒素及胆汁反流及氧自由基等。坏死组织: CRP 抗感染、抗损伤:CRP (炎症和疾4
33、 .抑制蛋白酶:a1蛋白酶抑制剂,a1抗糜蛋白酶清除异己、病活动的指标)、补体结合、运输功能:结合珠蛋白、铜蓝蛋白第五章休克一、名词解释1、休克2、休克肺(ARD$3、自身输血4、自身输液5、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6、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二、填空题1、低血容量性休克按微循环的变化可分为:、三期。2、休克的病因有:、(5)、(6)、(7)o3、休克发病的始动环节是:、。4、按血流动力学特点可将休克分为:、。5、人体内天然存在的儿茶酚胺有、。6、根据临床发病形式,MODS;分为、。三、单选题1、休克的现代概念是A、休克是急性外周动脉紧张度不足所致的周围循环衰竭B、休克是剧烈的震荡或打击C、休
34、克是一种综合症,临床表现为脸色苍白、四肢发凉、出冷汗脉搏细速、尿量减少及血压降低D休克是由于急性循环障碍使组织血液灌流量严重不足E、休克是机体丧失对外来强烈刺激的调节能力2、失血性休克早期时,最易受损的器官是、肺E、感染E、多灌多流E、多灌多流E、肝、脱水、不灌不流、不灌不流A、心B、脑C、肾D3、下列哪一类不属于低血容量性休克的原因A、失血B、烧伤C、挤压伤D4、休克早期组织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A、少灌少流B、少灌多流C、多灌少流D5、休克期(淤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灌流的特点是A、少灌少流B、少灌多流C、多灌少流D6、休克时血压下降的主要发病机制是A、心功能不全B、外周动脉紧张度不足C、交感神经
35、过度兴奋后衰竭D血液中儿茶酚胺过低E、微循环障碍,组织灌流不足7、休克早期(缺血性缺氧期)微循环的变化下列哪一项是错误的A、微动脉收缩B、后微动脉收缩C、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D动静脉吻合支收缩E、微静脉收缩8、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共同发病环节是A、肺内DIC形成B、急性肺淤血水肿C、急性肺不张D肺泡内透明膜形成E、急性弥漫性肺泡-毛细血管膜损伤9、休克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处于A、强烈兴奋B、强烈抑制C、先兴奋后抑制,最后衰竭D先抑制后兴奋E、改变不明显10、下列何种原因引起的休克的始动环节是血管床容量增加A、大量失血B、严重脱水C、强烈疼痛D、心肌梗死E、挤压伤11、休克I期选择性血管收:A
36、、心、肾、肝B肝、脑、肠C、肺、皮肤、脑D、心、肺、肝E皮肤、肾、肠12、目前认为休克的本质是A、微循环障碍B、血压下降C、血管运动中枢麻痹D、神经调节障碍E、局部体液因子分泌亢进四、多选题1、下列哪些是休克肺的临床表现A、进行性氧分压降低B、进行性呼吸困难C、进行性高碳酸血症CK肺部有湿性罗音E、发维2、引起血管源性休克的原因包括:A、过敏B、感染C、烧伤D高位脊髓损伤E、剧烈疼痛3、下列哪些是休克的临床表现A、尿少或无B、呼吸急促、脉搏细速C、烦躁不安或表情淡漠甚至昏迷D、面色苍白或潮红、紫甜E、血压均下降4、休克早期微循环变化的代偿意义主要表现在:C 、外周阻力增加A、血管重新分布B、自
37、身输血D汗腺分泌增加E、回心血量增加5、休克发病的始动环节是:A血容量减少BD毛细血管数目增加 E6、休克早期代偿的结果有A 、心脑血流量明显增加 BD 、肾血流量明显增加E、血压下降C 、血管床容量增加、心输出量急剧下降、血压正常或稍高C 、肾血流量减少、心脑血液供应暂时得以保证五、问答题:1、试述休克早期微循环障碍的特点及发生机制。2、休克早期的微循环变化具有什么代偿意义附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休克系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其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致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性危重病理过程。2休克肺是指严重休克出现进行性缺氧和呼吸困难,导致低氧血症
38、性呼吸衰竭。属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自我输血:由于容量血管中的肌性微静脉和小静脉收缩,以及肝脏“储血库”的动员,可使回心血量迅速增加。4. 自我输液:由于毛细血管前阻力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较毛细血管后阻力高,使进入毛细血管内的血流减少,流体静压随之下降,有利于组织液回流而增加回心血量。5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机体失控的自我持续放大的和自我破坏的炎症。6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短时间内两个以上的器官相继/同时发生功能衰竭。二、填空题1 .休克早期(缺血性缺氧期)休克期(淤血性缺氧期)休克晚期(休克难治期)2 .失血失液烧伤创伤感染(5)过敏(6)急性心力衰竭(7)强烈神经刺激3 .血容量减少外周血管床
39、容量增加心输出量急剧下降4 .高排低阻型休克低排高阻型休克低排低阻型休克5 .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多巴胺6 .速发单相型(原发型)迟发双相型(继发型)_三、单选题一1、D2、C3、D4、A5、C6、E7、D8、E9、C10、C11、E12、A四、多选题1、ABDE2、ABDE3、ABCD4、ABCE5、ACE6、BCE五、问答题1.1) 微循环的变化特点:少灌少流,灌少于流。具体表现: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微循环灌流量急剧减少,压力降低;微静脉和小静脉对儿茶酚胺敏感性较低,收缩较轻;动静脉吻合支不同程度开放。2)机制: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强烈兴奋,儿茶酚胺增多,作用于a受体,
40、使微血管收缩而引起组织缺血缺氧;若作用于0受体,则使动-静脉吻合枝开放,加重真毛细血管内的缺血状态;血管紧张素U、血栓素加压素、内皮素、白三烯等亦有缩血管作用。2.血液重新分布,保证心、脑的血液供应。心脑血管扩张,皮肤、腹腔脏器血管收缩动脉血压的维持。机制:a.自身输血,回心血量增加b.心肌收缩增强,心输出量增加c.外周总阻力增加d自身输液:组织液进入血管。第六章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名词解释1、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2、裂体细胞、填空题1、DIC的最常见的原因是(1)。2、影响DIC发生发展的因素包括、。3、根据发展过程,典型的DIC可分为、三期。4、根据凝血物质消耗和代偿情况,可将DIC分
41、为、三型。5、DIC的主要临床表现是、。6、DIC引起出血的机制是、。7、DIC时华-佛综合征指(1)发生出血性坏死,席汉综合征指(2)发生坏死。三、单选题1、DIC最重要的特征是:A、微血栓大量形成B、凝血物质大量消耗C、纤维蛋白溶解过程亢进D、凝血功能异常E、出血和溶血2、DIC凝血功能异常表现为血液凝固性A、增强B、降低C、先增强后降低D、先降低后增强E、主要是纤溶活性的改变3、哪项属于DIC的诱因A、胎盘早剥B、病毒性心肌炎C、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抑制D恶性肿瘤E 、实质性4、DIC的发展过程可分为A低凝期和高凝期BG高凝期、低凝期和纤溶亢进期DE、低凝期和纤溶亢进期5、微血管病性溶血
42、性贫血的机制是A微血管内大量微血栓形成BC DIC造成微循环淤滞,缺血缺氧DE、纤维蛋白丝在微血管内形成细网6、DIC出血最主要的因素是A、肝脏合成凝血因子障碍BG多器官功能障碍DE、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7、DIC引起的贫血属于A、再生障碍性贫血B 、失血性贫血、高凝期和低凝期、低凝期、高凝期和纤溶亢进期、DIC时产生的毒性物质所致、交感神经兴奋,自由基产生、血管通透性增高、凝血因子大量消耗C 、中毒性贫血D 、溶血性贫血E、缺铁性贫血8、红细胞大量破坏时释放哪种物质在DIC发病中起直接促凝作用A、磷脂B、纤活酶原激活物C、凝血因子D、凝血酶E、激肽释放酶原9、DIC的原发疾病中,下列哪种最为
43、常见:A、外伤B、组织损伤C、胎盘早期剥离D、感染性疾病E、过敏性疾病10、妊娠末期的产科意外容易诱发DIC,主要是由于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低下B、血液处于高凝状态C、微循环血流汉滞D纤溶系统活性增高E、血中促凝物质含量增加11、下列哪项是导致DIC发病的关键环节:A、凝血因子刈被激活B、组织凝血因子大量入血C、纤溶酶原激活和生成D凝血因子V被激活E、凝血酶生成增加四、多选题1、DIC发生出血的主要机制是A、凝血因子消耗而减少B、纤溶系统激活C、凝血系统激活DFDP的形成E、血小板减少2、DIC可出现以下哪些临床表现:A、肾功能衰竭B、呼吸困难C、溶血性贫血D出血E、休克3、 DIC的病理
44、变化包括A、广泛微血栓形成B、红细胞破坏C、纤维蛋白溶酶活性升高D不同程度出血E、脏器功能衰竭4、影响DIC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有A、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B、纤错系统的过度抑制C、血液的高凝状态D大量前列腺素的释放E、肝功能严重障碍5、引起DIC的直接原因有A、血管内皮细胞受损B、肝功能严重受损C、血小板受损伤D组织因子入血E、红细胞大量破坏五、问答题1、简述DIC的诱因。2、简述DIC的发生机制。3、为什么DIC病人常有广泛的出血其出血有何特点附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DIC:指以广泛微血栓形成以及相继出现出血、凝血功能失常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出血、休克、脏器功能障碍和
45、溶血性贫血。2、裂体细胞:DIC病人可伴有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外周血涂片中可见盔形、星形、新月形等形态各异的红细胞碎片。二、填空题1、感染性疾病2、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肝功能严重障碍血液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3、高凝期消耗性低凝期继发性纤溶亢进期4、失代偿型代偿型过度代偿型5、出血器官功能障碍休克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6、凝血物质被消耗而减少纤溶系统激活FDP形成7.肾上腺垂体三、单选题1D2C3C4C5E6D7D8A9D10B11E四、多选题1 ACD2ABCDE3ABCDE4ABCE5ACDE五、问答题:1、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功能受损、肝功能严重障碍、血液高凝状态、微循环障碍2 、1)组
46、织严重破坏使大量组织因子进入血液,启动凝血系统,见于严重创伤手术产科意外等2)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凝血、抗凝调控失常,见于缺氧酸中毒严重感染等3)血细胞大量破坏:异型输血白血病化疗等4)血小板被激活:多为继发性作用。5 促凝物质进入血液,如蛇毒、出血性胰腺炎3、出血是DIC最常见的表现之一,也是诊断DIC的重要依据。DIC病人常发生出血的原因是:凝血物质消耗;纤溶系统激活和FDP的抗凝血作用;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特点:发生率高、原因不能用原发病解释、形式多样、部位广泛、程度轻重不一、普通止血药效果差。第七章缺血再灌注损伤、名词解释:1、再灌注损伤5、自由基9、钙超负荷、填空题2 、氧反常36 、
47、活性氧710 、无复流现象、 pH 反常 4、钙反常、呼吸暴发8、心肌顿抑1、再灌注损伤是否出现及其严重程度,关键在于:、2、目前认为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主要与、有关。3、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产生过多的可能机制有:、。4、氧自由基可分为:、。5、活性氧的种类主要包括、。6、机体的自由基清除剂主要有(1)、(2)两大类。7、缺血-再灌注时白细胞介导的损伤主要有:(1)、(2)三、单选题1、缺血再灌注损伤最常见于:A、心肌B、脑C、肝D、肾E、肠2、最活泼、最强力的氧自由基是A、 O2-B 、 H2O2C 、 OH.3、再灌注损伤是指A、缺氧后用富含氧溶液灌流引起的组织损伤、 LO.E 、
48、 LOO.C、缺血后恢复血流灌注的后果E、以上都不是4、缺血再灌注性心率失常最常见的类型、无钙后用含钙溶液灌注引起的钙超载缺血后恢复血流灌注引起的组织损伤A 、房性心律失常、室性心律失常、房室交界部阻滞D房室传导阻滞 E 、房颤5、心肌顿抑的最基本特征是缺血再灌注后:A、心肌细胞坏死BD收缩功能延迟恢复E6、有关自由基的错误说法是:A、 Q-是其它活性氧产生的基础BC、体内的自由基有害无益D、代谢延迟恢复C 、结构改变延迟恢复、心功能立即恢复、 OH. 的化学性质极为活泼、其产生需有过渡金属的存在E、是具有一个不配对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的总称7、下面哪个不是氧自由基A、 NO B 、 O2
49、-C8、下列各种酶中,哪个不是自由基清除剂A 、过氧化氢酶B 、过氧化物酶9、下述哪种物质收缩血管的作用最强A 、血管紧张素B 、内皮素C10 、自由基攻击的细胞成份不包括:A 、膜脂质B 、蛋白质C四、多选题1、关于Na+ -Ca2+交换的正确描述是:A、载体是一种跨膜蛋白BC、交换方式为双向转运DE、主要受跨膜Na+浓度梯度调节2、临床上再灌注损伤可发生于:、 OH.DCO2E、LOO.C 、 SODD、 CATE 、NAD南化酶、白三烯D、 TXA2E、 PGI2、 DNAD、电解质E、线粒体、本身为一种产电性电流、主要受跨膜Y浓度梯度的调节A 、休克治疗B 、动脉搭桥术E、器官移植3、
50、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因素有:A 、缺血缺氧的时间 BD 、灌流液的成分E4、有关氧自由基的正确说法有:A 、全部来自体外BG可引发生物膜链式脂质过氧化C 、溶栓疗法D 、心脏外科体外循环pH C 、组织需氧程度侧枝循环可激活产生新的自由基D 、化学性质极其活泼E 、属于活性氧五、问答题1、试述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产生过多的机制。2、试述自由基在再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3、简述缺血-再灌注损伤细胞内钙超载的机制及其损伤作用。4、白细胞介导的微血管损伤表现在哪些方面5、为什么说缺血-再灌注时氧自由基产生增多和细胞内钙超载互为因果附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1 缺血-再灌注损伤:人和动物缺血后再灌注
51、,不仅没使组织器官功能恢复,反而使缺血所致功能代谢障碍和结构破坏进一步加重的现象。2氧反常:用缺氧溶液灌流组织器官或培养细胞造成损伤后,再恢复正常氧供应,组织及细胞的损伤不仅未能恢复,反而更趋严重的现象。6 pH反常:缺血后再灌注时迅速纠正缺血组织的酸中毒,反而会加重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现象。4钙反常:用无钙液灌流后再用正常含钙液灌流组织器官,可造成细胞和器官的代谢和功能障碍及结构破坏更趋加重的现象。5自由基:外层轨道上有单个不配对价电子的原子、原子团和分子的总称。其中由氧诱发产生的自由基,称为氧自由基。6活性氧:由氧形成、并在分子组成上含有氧的一类化学性质非常活泼的物质总称。它包括氧自由基和非自
52、由基的含氧物质,例如,单线态氧和H2O2。7.呼吸爆发:吞噬细胞在吞噬过程中,NADPHR化酶和NADHR化酶可催化摄取的氧接受电子而转变为氧自由基,同时拌耗氧量显着增加的现象,或称为氧爆发。8心肌顿抑:缺血未发生不可逆损伤,血流恢复或基本恢复一定时间心肌出现的可逆性收缩功能下降的现象。9钙超载:各种原因引起的细胞内钙含量异常增多,并导致细胞结构损伤和功能代谢障碍的现象。10无复流现象:缺血后血流重新开放,缺血区并不能得到充分的灌注,实际上是缺血的延续和叠加的现象,实际上是缺血的延续和叠加。二、填空题1. 缺血时间长短侧支循环形成情况对氧需求程度电解质浓度2. 白细胞的作用钙超载氧自由基作用。3. 黄嘌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考核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公路工程项目管理考试题及答案
- 动作题材剧本改编授权及电影制作合同
- 文化创意园区招商运营管理合同
- 绿色建筑项目碳排放总量控制合同
- 跨境艺术品运输综合保险服务协议
- 潜水器材租赁及国际市场拓展服务合同
- 房地产虚拟现实销售培训与市场推广执行合同
- 线上线下融合带货分成协议补充条款
- 婚姻出轨防范与赔偿保障协议书
- 2025年全国学生爱眼护眼、预防近视知识考试题与答案
- 2025年四川省德阳市中考模拟地理试题四套附参考答案
- 2025年北京市东城区九年级初三一模英语试卷(含答案)
- 国开2024年秋《机械制图》形考作业1-4答案
- 个人工劳务分包合同
- MOOC 创业管理-江苏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答案
- 2024年四川省自然资源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植物基酸奶项目说明(范文模板)
- 钣金报价计算表(强)
- IATF16949过程审核检查表模版
- 单相半桥逆变电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