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教案:课题2溶解度_第1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教案:课题2溶解度_第2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教案:课题2溶解度_第3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教案:课题2溶解度_第4页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9单元教案:课题2溶解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教学目的1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换关系。3理解结晶现象。重点难点重点根据实验中的获取的信息,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互相转化的方法。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我们已经知道,蔗糖或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里形成溶液,但是,它们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忆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预习部分。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实验95:在室温下,向盛有20 mL水的烧杯中参加5 g氯化钠,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 g氯化钠,搅

2、拌,观察现象。然后再加15 mL水,搅拌,观察现象。实验用品:烧杯、水、氯化钠、量筒、玻璃棒、天平。操作参加5 g氯化钠,搅拌再加5 g氯化钠,搅拌再加15 mL水,搅拌现象固体消失有固体剩余固体消失结论一定温度下,可溶性物质在不同量的水中溶解才能不同实验96:在室温下,向盛有20 mL水的烧杯中参加5 g硝酸钾,搅拌,溶解后,再参加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当烧杯中硝酸钾固体有剩余而不再继续溶解时,加热烧杯一段时间,观察剩余固体有什么变化。然后再参加5 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待溶液冷却后,又有什么现象发生?实验用品:烧杯、水、硝酸钾、量筒、玻璃棒、天平、铁架台、酒精灯、石棉网。操作现象结论

3、参加5 g硝酸钾,搅拌固体消失再加5 g硝酸钾,搅拌有固体剩余加热固体消失再加5 g硝酸钾,搅拌固体消失冷却有晶体析出一定量溶剂中,可溶性物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才能不同由以上实验,我们可以得到饱和溶液的定义: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溶剂里参加某种溶质,当这种溶质不能继续溶解时,所得到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拓展学习: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应注意的问题1应明确“一定温度和“一定量溶剂,因为改变温度或溶剂的质量,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可以互相转化。2应明确“某一溶质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如

4、一定条件下,不能再溶解食盐的溶液,可以继续溶解蔗糖,是食盐的饱和溶液,是蔗糖的不饱和溶液。3饱和溶液概念中的“不能指的是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该物质的量已经到达最大限度。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换关系提问: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交流答复: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温度和溶剂的量均不变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通过上述实验我们发现改变条件,饱和溶液可以转化为不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也可以转化为饱和溶液,请同学们讨论,归纳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归纳总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互相转化关系: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拓展:1此转化条件对大多数固体物质是适用的;2熟石灰在一

5、定量水中溶解的最大量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假设把熟石灰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应升高温度。三结晶当热的硝酸钾溶液冷却以后,烧杯底部出现了固体,这是因为在冷却过程中,硝酸钾不饱和溶液变成了饱和溶液,温度继续降低,过多的硝酸钾会从溶液中以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做结晶。饱和溶液结晶海水在骄阳下渐渐蒸发水分,结晶出NaCl,也是结晶。结晶有降温结晶冷却热饱和溶液和蒸发结晶两种。课件展示:播放海水晒盐的过程。海水晒盐:人们利用结晶原理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并得到含有大量化工原料的母液叫做苦卤,其大致过程如下:考虑:1溶质氯化钠在哪个池中形成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结晶池2你能分析母液的成分吗?氯化钠、氯化钙、

6、氯化镁等3如何将粗盐中的不溶性杂质除去?过滤4如何将粗盐中的可溶性杂质氯化钙、硫酸镁等除去?用饱和的氯化钠溶液冲洗拓展:浓溶液与稀溶液根据一定量的溶液中含有溶质的多少,将溶液分为浓溶液和稀溶液。如:20 的KNO3饱和溶液升温形成40 的KNO3不饱和溶液时,前者为稀溶液,因所含溶质少,后者为浓溶液,因所含溶质多。等质量的CaOH2和KNO3放入一样的水中,CaOH2为饱和溶液,但溶质少,为稀溶液。KNO3形成不饱和溶液,但所含溶质多,为浓溶液。考虑: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吗?不饱和溶液一定是稀溶液吗?归纳: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一样溶质、一样温度时,饱和溶液一定比不

7、饱和溶液浓。四、尝试练习,掌握新知1练习:1在100 g氯化钠饱和溶液中,参加10 g氯化钠晶体保持温度不变,那么该氯化钠溶液的质量BA增大 B不变C减少 D无法判断2室温下向一定质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参加10 g氯化钠固体,充分搅拌后,尚有部分的固体未溶解,参加10 g水后,固体全部溶解,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AA加水前一定是饱和溶液B加水前可能是饱和溶液C加水后一定是饱和溶液D加水后一定不是饱和溶液3多项选择20 时,在100 g水中最多溶解食盐36 g,最多溶解熟石灰0.17 g。20 时,分别向100 g水中参加30 g食盐和0.2 g熟石灰,充分搅拌后静置,对于这两杯溶液的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8、CDA食盐溶液是饱和溶液B熟石灰溶液是不饱和溶液C相对而言,食盐溶液是浓溶液,熟石灰溶液是稀溶液D在一定温度下,同种溶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比它的不饱和溶液浓4在一定温度下,向100克食盐饱和溶液中参加3克食盐,充分搅拌后。溶液的质量变为103 克。此说法对否?为什么?解:此说法不正确。因为在一定温度下,该食盐饱和溶液不能继续溶解食盐,溶液的质量仍为100克。5“在一定量的氯化钠溶液中,参加少量硝酸钾固体,发现硝酸钾固体消失,那么说明原氧化钠溶液不饱和。这句话是否正确?解:不正确。因为断定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强调的是:参加同种溶质,观察是否溶解。2完成相关作业。五、课堂小结,梳理新知本节课我们探究了饱

9、和溶液的概念,理解了饱和溶液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有确定的意义,并总结出了判断饱和溶液的方法以及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互相转化的条件。我们还从中获取了哲理性的知识,用于指导我们的学习。六、深化练习,稳固新知课本P40“练习与应用第1、6、7、8题。相关作业。教学反思第2课时溶解度及溶解度曲线教学目的1理解固体物质和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2认识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和气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3理解溶解度曲线所提供的信息。重点难点重点理解影响溶解度大小的因素,学会利用溶解度曲线解决一些实际问题。难点通过实验探究,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复习提问:上

10、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交流答复:改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互相转化。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才能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才能也不一样。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才能。二、自主合作,感受新知回忆以前学的知识、阅读课文并结合生活实际,完成预习部分。三、师生互动,理解新知一固体的溶解度活动与探究:1向盛有20 水的烧杯中参加NaCl,向盛有40 等量水的烧杯中参加KNO3都到达饱和状态。比较NaCl与KNO3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才能?2向40 g 20 水中参

11、加NaCl,向100 g 20 水中参加KNO3,都到达饱和状态。比较它们溶质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才能?3向100 g 20 水中参加NaCl直到饱和,向100 g 20 水中参加KNO3配制成不饱和溶液。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才能?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才能?学生交流讨论。投影展示上节课P33实验95实验96分析:20 mL水中所能溶解氯化钠或硝酸钾的质量有一个最大值,这个最大质量就是形成饱和溶液时的质量。这说明,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溶剂里溶质的溶解量是有一定限度的。化学上用溶解度表示这种溶解量

12、的限度。如何来定量地描绘硝酸钾和氯化钠溶解量的相对强弱的最大限度,需要确定一个标准,即必须是一样的温度、一样量的溶剂、均到达饱和状态下才可以。定量比较溶解才能大小时,通常我们规定比较溶质的质量大小,单位用克。定量描绘物质溶解才能的要素:在一定温度下,在等量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克溶剂里,溶液为饱和状态。总结:定量比较溶解度要有四个要素:一定温度下、100克溶剂、饱和状态、溶质的质量。通过大家的总结我们知道必须满足四个条件才能定量地描绘溶解才能的大小,也就是溶解度。学生考虑,老师总结: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 g溶剂里到达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二溶解度曲线理解了溶

13、解度的概念,那你理解平时所说的“易溶、“难溶与溶解度的关系吗?请看下面的资料。投影:溶解度的相对大小20 时的溶解度溶解度/g一般称为<0.01难溶0.011微溶110可溶>10易溶我们已经学习了溶解度,那么溶解度是怎样表示的呢?投影:课本P36表91:几种物质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温度/0102030405060708090100溶解度/gNaCl35.735.836.036.336.637.037.337.838.439.039.8KCl27.631.034.037.040.042.645.548.351.154.056.7NH4Cl29.433.337.241.445.850.

14、455.260.265.671.377.3KNO313.320.931.645.863.985.5110138169202246上述是表示溶解度的一种方法:列表法。列表法表示溶解度还不是很直观,不能表示某物质在任意温度时的溶解度,也不能直观表示某物质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向。下面我们寻找另一种表示方法溶解度曲线。绘制溶解度曲线:用纵坐标表示溶解度,横坐标表示温度,根据上表所提供的数据绘制几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用大一些的纸,每小组合作绘制一张,贴在墙上。1绘制的溶解度曲线有什么特点?为什么?2从绘制的溶解度曲线上查出上述几种物质在25 和85 时的溶解度。3从溶解度曲线中,你还能得到哪些信息?讨

15、论结果:1溶解度曲线比较直观。因为我们可以从溶解度曲线上得知:不同物质在各温度时的溶解度;曲线相交时的含义;能很快地比较出两种物质在某温度范围内溶解度的大小;曲线的走向。225 时,NaCl的溶解度是33克,KCl的溶解度是34克,NH4Cl的溶解度是38克,KNO3的溶解度是38克。85 时,NaCl的溶解度为37克,KCl的溶解度为51克,NH4Cl的溶解度是68克,KNO3的溶解度是186克。3可得到以下信息:曲线与曲线的交点表示了两物质在某温度时有一样的溶解度。例:68 时NaNO3与KNO3溶解度一样,都是134克。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投影:熟石灰随温度升高的溶解度变化图设

16、问:从这一溶解度曲线能得到什么不同信息?答复:CaOH2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减小。小结:溶解度曲线:1含义: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曲线。2作用:可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时的溶解度。3溶解度的变化规律:多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钾;少数固体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大,如:氯化钠;极少数固体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如:氢氧化钙。4溶解度曲线交点意义:表示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的溶解度相等。5影响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因素:温度。三气体的溶解度研究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那么气体物质的溶解度又该如何表示呢?讨论:1打开汽水或某些含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饮料盖时,汽水会自动喷出来。这说明气体在水中的

17、溶解度与什么有关?2喝了汽水以后,常常会打嗝。这说明气体物质的溶解度还与什么有关?3对于气体物质,研究它的质量方便,还是体积方便?学生讨论答复:1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系。压强减小,溶解度减小,压强增大,溶解度增大。2气体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溶解度越小。3对于气体物质,我们通常测量它的体积,而不是去称量它的质量,所以研究气体的体积较方便。引导:由于固体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所以溶解度的概念中强调:必须指明一定的温度。那么描绘气体溶解度概念时应注意哪些因素呢?学生讨论答复:一定温度、一定压强。老师指出:我们只研究压强为101 kPa时的溶解度,所以规定压强为101 kPa。引

18、导:对于固体物质,通常研究质量,所以选择“在100克溶剂里为标准,研究最多溶解溶质的质量。而对于气体物质,研究体积比较方便,那研究溶解度时应如何规定标准,定义气体的单位?学生讨论答复:单位体积。师生小结:选择“在1体积水里作为标准,研究最多溶解气体的体积。归纳总结:气体的溶解度:1定义:在压强为101 kPa和一定温度时,气体溶解在1体积水里到达饱和状态时的气体体积。2五因素:101 kPa、一定温度、1体积水里、饱和状态、气体体积。3影响因素:温度、压强。升高温度,气体溶解度减小;降低温度,气体溶解度增大。增大压强,气体溶解度增大;减小压强,气体溶解度减小。四、尝试练习,掌握新知1练习:120 时碳酸钙的溶解度是0.0013 g,所以碳酸钙是_难_溶物质;20 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 g,所以食盐属于_易_溶物质。2在0 时,氮气的溶解度为0.024。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解:压强为101kP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