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考试试题(doc13页)(正式版)_第1页
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考试试题(doc13页)(正式版)_第2页
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考试试题(doc13页)(正式版)_第3页
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考试试题(doc13页)(正式版)_第4页
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考试试题(doc13页)(正式版)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8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温馨提示:高考题库为 Word版,请按住 Ctrl ,滑动鼠标滚轴,调节合适的 观看比例,点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可返回目录。考点3农业区位与农业地域类型(2010 江苏地理 T564分)2010年1月,海地发生 7.3级地震,几十万人遇难;同年 2月, 智利发生8.8级地震,数百人丧生。图 3为两次大地震震中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 1、2题。 1.两次大地震()A.震中都位于太平洋沿岸B.震中都位于两大板块交界处C.能量源自地球内部D.遇难人数的多少取决于震级的大小2.图中甲、乙两区农业发展条件的相同点是()A.地域狭小,耕地规模小B.终年光照充足C.雨热同期D.全年降水分配均匀【命题立意】 本题

2、以海地、智利两次大地震为背景,主要考查地震、农业区位的选择。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根据两地的地理位置来判断两地地震的成因、影响农业的区位条件, 解答该题需要明确地震分布规律、形成原因、影响其危害程度的主要因素、影响农业的区位条件。【精析精讲】第1题,因为地震发生在岩石圈中,是地球内力作用的结果, 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由此可判断C正确;A项与图示海地位于大西洋矛盾;B项与图示海地震中位于美洲板块内部矛盾;D与海地发生7.3级地震,几十万人遇难;同年 2月,智利发生8.8级地震,数百人丧生矛盾。第 2题,因为由图可知,两 地国土地域狭小,耕地规模小,由此判断A正确;B与乙区位于4060度大陆西岸,是温带

3、海洋性气候,光照不足矛盾;C项与甲区位于3040度大陆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相矛盾;D与甲区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相矛盾。【参考答案】1选C, 2选A(2010 山东文综 T128分)图1为我国东南沿海某大城市郊区土地利用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3、影响当地土地利用类型分布的主导因素是()A、气候B 、水源 C 、地形 D 、土壤4、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将发生变化。下列土地利用类型在该地农业用地中的比重最可能降低的是()A、稻田B 、鱼塘 C 、果园 D 、菜地花圃【命题立意】本题以我国城市化对农村及农业的影响为背景,结合区域实际,考查考生灵活运用地理原理分析实际

4、问题的能力,具体考查农业区位选择和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解答该组题的关键是掌握和理解农业区位分析原理,备考中重点掌握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科 技、政策等,并且能综合分析出主导因素(或限制性因素)【精析精讲】 第3题,由题干信息知图1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图 1显示地形类型是山地丘陵,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布局了水产养殖业、种植业和林业,判定该地农业类型是立体农业。故选Co第4题,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的推进,市场对水果、蔬菜及乳畜产品等农产品需求量扩大,使城市郊区的农业结构呈现种植业比重下降,牧、渔和林业比重上升的新变化,反映在土地利用上是粮食用地规模减小,

5、牧、渔和林业用地规模扩大。故选Ao【参考答案】3选C, 4选A)(2010 浙江文综 T56 8分)读图3,阴影部分为四个农业区。完成56题。5 .甲、乙、丙、丁的主要经济作物依次是(A.茶叶、咖啡、棉花、橡胶BC.棉花、黄麻、香蕉、可可D6 .四地的农业地域类型均属于().甘蔗、棉花、柑橘、葡萄.花生、大豆、茶叶、棉花.混合型农业C.热带种植园农业D.集约型农业A.自给型农业BC.丙一一种植棉花D.【命题立意】本题以不同地区农作物分布为背景,主要考查主要作物分布及农业地域类型。解答该题的关 键是要从空间定位入手,明确当地主要气候类型及对作物分布的影响,并明确农业地域类型。【精析精讲】 第5题

6、,甲地为台湾西部地区,台湾有“东方甜岛”之称,主要经济作物是甘蔗;乙地为尼罗河三角洲地区,主要经济作物是棉花;丙地为密西西比河三角洲地区,主要经济作物有棉花、柑橘等;丁地为法国罗讷河下游及三角洲地区,主要经济作物为葡萄等园艺作物,所以B正确。第6题,四地农业生产都需要投入大量劳动力、资金及技术,属于集约型农业,所以D正确;四地农业都是商品农业,而不是自给型农业,故 A错误;丁为混合型农业,其他都属于种植业,故 B错误;四地种植的都是亚热带经济作物,农业地域类型不属于热带种植园农业,故 C错误。【参考答案】5选B, 6选D7 . (2009 四川文综 T2 4分)下图是亚热带欧亚大陆东部某地等高

7、线分布图,下列四地的农业生产活动,合理的是()A.甲一一育用材林 B.结合。等高线地形农业区位,很查方向【精析精讲】 解答该题,首先襄明确题照件是亚乡欧亚大陆东部,其次是通过对等高线的分析,了解甲、乙、丙、7相联系,得出四地的农业发展方向。业发展的方向,并做到了与区域地理的有机甲地一海拔较低,地势平坦种植业;乙地一亚热带地区不适合天然橡胶的生长;丙地一海拔较高,坡度较陡不适合种植棉花;丁地一缓坡地形,我国南方亚热带的气候与土壤适合茶树生长。【参考答案】D8 . (2009 四川文综 T6 4分)下图是沿36度纬线某月平均气温曲线图,对图示纬线经过地区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西东A.地与地之

8、间人口稠密B.地商品谷物农业发达C.地与地之间森林广布D.地以东夏季高温少雨【命题立意】 该题以沿36度纬线某月平均气温曲线图为切入方式,通过对影响气温因素的分析,考查美 国区域特征及农业地域类型。【精析精讲】 结合图中等温线特征和经纬度值,可知地位于美国西部沿海地区,地位于中央大平原, 商品谷物农业发达,地与地之间是山地高原,人口稀少,地位于阿巴拉契亚山区,夏季高温多雨,地与地之间以密西西比平原为主,以农田为主。【参考答案】B(2009 海南地理 T19、20 6分)19792000年,我国蔬菜种植规模和种植地区分布都发生了显著 变化。分析表1、表2,完成9、10题。表1我国蔬菜种植面积、总

9、产量年份种植面积(万hitf)总产量(万t)197918.0896.01980360.616 335.219991335.040 513.520001523.742 399.7表2我国商品蔬菜种植面积的分布区域1980年1999年大城市郊区70%20%其他农区30%80%9.19792000年我国蔬菜()A.种植面积2000年比前一年增加最多B.单位面积产量经历了高一低一高的变化C.单位面积产量下降D.城市郊区蔬菜种植面积减少10 .从19801999年商品蔬菜种植面积分布的变化,可以推断出(A.沿交通干线出现一批蔬菜种植基地B.农村地区蔬菜的商品率降低C.粮食种植面积大幅度缩小D.通过大规模

10、垦荒,增加了耕地面积【命题立意】 该题组以我国蔬菜种植规模和种植地区分布的变化为切入点,考查图表解读、分析和相应的 计算能力。【精析精讲】利用表中数据准确计算是解答本题组的关键。第9题,结合表1各年份的种植面积可知:19791980年增加342.6万hm2, 19992000年增加188.7万hm2;根据表中各年份的总产量与种植面积的比值, 可计算出每个年份的单位面积产量,进而可得出单位面积产量的变化;结合表1、表2中1980年与1999年的数据,可以判断出城市郊区蔬菜种植面积有所增加。第 10题,蔬菜的种植要依赖于市场,产品需及 时运往市场;便利的交通可以使蔬菜种植区位从城市郊区向其他农区扩

11、展。【参考答案】9.C 10.A11 . ( 2009 广东地理 T3 2分)1980年以来,黑龙江省西部水稻集中种植区向北推移了1个纬度左右,替代了原玉米种植区。引起这一变化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 土壤肥力B.热量条件C.河流汛期D.降水总量【命题立意】 本题以我国水稻种植区域的变化为背景,表面上是考查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的变化,实 际上是考查全球气候的变化。【精析精讲】 水稻生长对气候,尤其是热量条件要求较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引起黑龙江省西部 水稻集中种植区向北推移的主要自然因素是热量条件的改善。【参考答案】B(2009 江苏地理 T14166分)图1为欧洲四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布

12、图,图2是该区域某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经营方式示意图。读图回答1214题。图】图212 .面向城市市场,商品化和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农业地域类型是(A.aB.bC.cD.d13 .若图2中箭头线q表示产品流量最大,则该经营方式对应的农业地域类型是()A.a B.b C.c D.d14 .m、n两地均盛产葡萄。两地相比,m地的区位优势是()A.交通便捷B.市场广阔C.鲜果上市早D.技术条件好【命题立意】本题组以欧洲四种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图和某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经营方式示意图为载体,主要考查学生对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分布及其特征的掌握情况。【精析精讲】 第12题,结合所学农业地域类型的相关知识可知欧洲面向城市

13、市场、商品化和集约化程度最高的农业地域类型为乳畜业;结合欧洲乳畜业形成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可以判断出图例c表示的农业地域类型为乳畜业。第13题,若图2中箭头线q表示产品流量最大,说明当地的谷物农业商品率较高,该农业地域类型在欧洲平原地区,适宜大规模发展。第 14题,m、n两地交通、市场、技术条件都相差不大;但 m地纬度比n地低,故鲜果上市早。【参考答案】12.C 13.B 14.C(2008 全国文综I T1、28分)张某承包了 0.5公顷耕地,种植结构变化如下图。当地 1月平均气温3C。完成15、16题。医例 匚二I水帽 在蔬英 花卉 sun油染 目其他15 .张某承包的耕地可能位于(

14、)A.珠江三角洲B.太湖平原C.华北平原D.松嫩平原16 .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A.市场需求B.生产经验C.自然条件D.国家政策【命题立意】 该题以扇状统计图的形式,通过种植结构的变化,考查我国农作物的分布及引起种植结构变化的区位因素。【精析精讲】 从图中的信息来看,1985年至2005年,该地种植结构发生了如下的变化:水稻、油菜为主花卉、蔬菜为主。第 15题,1985年的种植结构,主要是自然条件影响为主的结果,我国以水稻与油菜为主的地区为长江流域,题中太湖平原符合题意。第16题,2005年的种植结构,是长三角地区城市化的结果,城市人口对花卉与蔬菜的大量需求,是市场作用为主导形成的

15、。【参考答案】15.B 16.A(2008 山东文综 T3、4 8分)下表是中美两国的两个苹果产区与北半球苹果生长最适宜区的气候条件和生产成本的相关资料。据表回答17、18题。 项目地KX年平均温度(C)年降水量(mm)1月平均气温(C)夏季平均气温(C)生产成本(元/千克)中国某产区812490660-1 -81930.64美国某产区15 174705206818 212.05北半球最适宜区81256050>-1419 231.2017 .表中的美国产区最可能位于()A.30 ° N40° N西海岸B.30° N40° N东海岸C.密西西比河三角

16、洲D.五大湖区18 .表中的中国产区与美国产区相比,具有的优势是()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条件更适宜气温年较差大,有利于苹果糖分的积累夏季光照条件较好劳动力成本较低A.B. C. D.【命题立意】 本题以数字表格为载体,体现了对图表的分析、判断、推理的能力立意,主要考查了对区域自然条件的推理判断和自然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精析精讲】 第17题,从表中看出美国苹果生产区的1月平均气温为6c8C,应为亚热带气候,即可排除B、D两项(温带大陆性气候),该地年降水量少于 600毫米,不可能位于密西西比河三角洲I。美国30° N40° N西海岸为地中海气候,表中的气候要素都与之相符合

17、。第 18题,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获取有 效信息:(1)年均温、年降水量:中国产区接近最适宜区(2)生产成本:中国产区更低(3)美国产区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光照更强(4)气温日较差利于糖分积累【参考答案】17.A18.C19、20 题。(2008 海南地理 T15、16 - 6分)下图示意我国南、北农牧交错带的位置。读图回答19 .制约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生产的最主要因素是()A.降水 B. 温度 C. 地形 D. 光照20 .南方农牧交错带位于()A.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B.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C.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D.热带与亚热带的过渡地带【命题

18、立意】本题以我国南、北农牧交错带的位置图为载体,考查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和对农牧交错带位置特征的判断。【精析精讲】结合图示地区调动所学知识判断分析是解答本题的关键。结合中国区域地理知识,可知图中 北方农牧交错地带位于半湿润地区与半干旱地区的过渡地带,降水不足限制了农业生产;南方农牧交错地 带位于青藏高原与云贵高原和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亚热带与高山气候的过 渡地带。【参考答案】19.A 20.B21 . (2008 江苏地理 T132分)中国国家地理根据富饶的程度、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程度等,评出我国10大“新天府”,苏北平原名列其中。下列叙述中,属于其入选条件的有()灌

19、溉与泄洪工程建设改善了自然条件大面积使用化肥、农药提高了粮食产量海平面上升有利于开采利用地下水高产稳产农田建设提高了土地生产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A. B. C. D.【命题立意】 本题以中国国家地理评选出的十大“新天府”之一一一苏北平原为切入点,考查其入 选的有利条件。【精析精讲】 该题较容易,解答本题可采用排除法。大面积使用化肥、农药会导致环境污染;海平面上升 导致地下水变咸和土壤盐碱化,因而、是错误的。【参考答案】D(2008 宁夏文综 T79 12分)下图示意某国部分地区的地形(a)和人口密度(b)。读图完成 2224题。口 KWWI口 <23人3ab22 .M、N、

20、P、Q四地中,降水量最多的是()A.M地 B.N 地C.P 地 D.Q 地23 .影响L地人口稀少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地形 B.纬度位置C.洋流 D.距海远近24 .图示地区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是()A.商品谷物农业B.乳畜业C.大牧场放牧业D.游牧业【命题立意】 本题组以某国部分地区的地形图和人口密度图为切入点,考查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影响人口 密度的自然因素和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准确定位和提取图中有效信息是解答本题组的关键。【精析精讲】 根据经纬度和海陆轮廓可以判断出图示国家为英国。第22题,M N、P、Q四地都受西风带控制,降水量多少与地形有关,结合 a图,M位于西风带的迎风坡,降水最多

21、。第 23题,将a、b两图对 比可以发现,L地所处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因而人口稀少。第 24题,该区域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适 宜多汁牧草生长;且该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消费市场广阔,因此乳畜业发达。【参考答案】22.A 23.A 24.B25 .(2008 广东地理 T4 2分)北欧国家芬兰从十九世纪落后的农业国,迅速发展成为科技高度发达的高福利国家,创造了 “芬兰奇迹”。其主要原因是()苏门答腊岛示意图进口矿产资源发展重化工业漫长严寒的气候不利于农牧业发展重视智力开发,免费高中和高等教育,人口素质高人均能耗高、能源利用率高实施科技兴国战略,建立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发展电子通信、生物工程等

22、高科技产业A. B. C. D. 【命题立意】 该题以“芬兰奇迹”为背景,主要考查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题目关注社会现 实,体现了地理知识实用性的学科特点。【精析精讲】 根据题干中的信息一一芬兰已经发展成为科技高度发达的高福利国家,可知“芬兰奇迹”主 要是依靠科技发展实现的,题中只有、三项涉及到科技的发展,故C项正确。【参考答案】C26 . ( 2010 天津文综 T13 8分)结合图文材料,回答问题。随着矿物能源的大量消耗,大气中二氧化碳不断增多。充分利用太阳能,降低二氧化碳排放,是工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图13大概农业生产景观图图14北京大阳能发电站示意圉(1)二氧化碳是一种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增多,是如何加强大气“温室效应”的?(2)利用“温室效应”原理,我国北方地区冬季采用大棚技术种植蔬菜、花卉等作物。参考图13,分别说明大棚技术对农业生产光、热、水条件的有利影响。(3)北京正在建设大型太阳能发电站(见图14)。在北京布局大型太阳能发电站的社会经济区位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