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_第1页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_第2页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_第3页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_第4页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 代 中 国 的 农 业 经 济一、教学目标【内容标准】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知识与能力】(1) 了解中国远古时期,农业就占据了主导经济的地位。进而了解古代中国就有了 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2) 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并通过深入了解农业耕作工具的改革和演进来明白工具的 变革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3) 了解中国古代赋税制度的演进和发展。 进而知道古代中国的农民因此而承受了沉重的负担。(4) 深入了解古代中国的土地问题,并明白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的阶级; 了解中国古代的土地集中现 象和几种典型的土地制度。通过了解中国古代水利

2、事业的发展,并结合课本中的历史图片认识几种 有名的古代水利工程。(5)通过对课本内容的学习理解古代中国农业占据主导的经济地位的原因。从而锻炼历史分析和历 J J/ /.嗯/1 I史概括的能力。'1 J |' 1(6)通过对主要耕作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演进的了解,理解工具变革在生产发展中的关键作用,从而 培养学生运用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深入理解古代中国赋税和徭役的内在关系,以及徭役过重在历史更替中的作用,从而培养学生 的历史探究能力。(8)理解古代中国水利事业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并通过深入了解古代有名的水利工程来 培养学生的历史联想能力和人文素养。【过程与方

3、法】(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根据教材内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历史史料和历史图片,并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大胆想象、数理分析和创新性思维。并使学生学会用比较法、阅读法、观察法和历史联想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分析和解决。(2)教师在教学中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地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并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启发式教学;设计问题要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问题探究,避免 “灌 输”。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要始终进行及时和恰当的评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古代中国有高度发达的农业文明;我们 的祖先在生产实践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闻名的水利工程,从而增强民族自

4、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伟大祖国的热爱之情。(2)通过对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了解,培养学生的历史生态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 人文素养。二、本课重点和难点重点:理解和认识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依附于土地的两个不同阶级的深层次关系;理解土地集中与农业经济发展和 民众暴动的关系;理解生产工具的革新与经济发展的辩证关系。三、教学课时二课时四、教学过程:导言部分: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曾以其辉煌灿烂的文明令世人瞩目和向往。 古代的中国 有着发达的农业,先进的手工业和繁盛的商业,从而为文明的萌生和发展提供了雄厚的经济基础。要了解中国古代文明辉煌灿烂的原因就必须了解古代中国

5、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学习新课:(一)、运用下列问题,引导学生自读课文1、根据第一目“神农传说”内容解决下列问题:(1)、在远古时代,开始占据经济主导地位的是哪个生产部门?(2)为什么“神农”在中国早期神话传说中有特殊的地位 ?中国自远古时代起,农业就开始在经济中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古代的一切文明成就,都建立在农业经济正常发展的基础之上。农耕作为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支撑着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二 X 二"尸据说,神农氏创制了原始农具耒(lei)、相(si),教导民众耕作,还进行了农作物品种的改良实践,这一切对农业经济的贡献是巨大的。2、根据第二目“从刀耕火种到以牛田”内容

6、解决下列问题:(3)、中国古代农业耕作方式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生产工具有没有变化?(4)、国语晋语记载:“夫范、中行氏将耕于齐,宗庙之牲为吠亩之勤。”当时有些人还以牛或牛耕作名字,如孔子的弟子再耕宇伯牛,又有司马牛名犁,晋国有个力士叫牛子耕。这些现象反映了我国农业发展中的哪些问题 ?体现了牛耕在春秋时期的开始兴起, 也说明了人们对当时农业生产的重视。 应该说.牛耕的兴起是 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 但也应当看到:牛耕作为主要的农业生产方式之一, 自出现以来,历千百年而无根本性的变化,至今仍是大部分农业区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方式, 从一个侧 面反映了我国农业生产的长期落后。3、根据第三

7、目“泰半之赋”和第四目“沉重的力役”内容解决下列问题:(5)中国古代的赋税和徭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中国古代的赋税和徭役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压抑,从而阻碍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引发的社会动乱,往往成为王朝覆灭和社会经济文化凋残的直接原因。4、根据第五目“贫者无立锥之地”内容解决下列问题:(6) “贫者无立锥之地”反映了怎样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概述中国古代土地制度演变的过程?5、根据第六目“大禹和他的继承者”内容解决下列问题:(8)、我国古代兴修了哪些着名的水利工程?分别起了怎样的作用?至今仍在起作用的有哪些? (二)、重点讲解以下问题1、中国古代农

8、业的耕作方式的发展变化原始农业的产生巳)距今七八千年前,相耕、石器锄耕,中国农业I I 2、牛产工具的演变匚。商周时期,青铜农具、小射曲8方百二,%秋兆期-斓期耕环国古代(2)从工艺方面:吊-磨制-冶炼,铸造(3)从牵引动力方面:人力-畜力(4)犁耕、播种、灌溉技术的进步生产工具的进步反映了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提高, 反映了我国人民适应改造自然的勇气和智慧 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 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 而且耕犁基本定型。犁由 犁梢(犁柄)、犁床、犁辕、犁箭、犁锤和横杠(犁衡)六部分组成,耕犁上安装了翻土碎土用的 犁壁。当时盛行二牛抬扛式的犁耕,即两头牛抬着犁衡,挽拉一张长辕

9、犁,一人扶犁并驱赶耕牛。元丈二主要的铁农具还有整地用的番,镶(锄),有的地方称镐,战国,秦汉使用普遍,适用于刨地翻土。铁搭(铁耙),唐、宋以后出现,长江下游最为普遍,用它翻地比牛耕更适于粘 重的水稻田。中耕除草时的农具主要有铲、锄(耨”、“德”)0在考古发掘中,战国时期开始出 现铁铲、铁锄。收割的主要农具有镰。在父系氏族社会阶段已有石镰,最早的铁镰是战国时期的。钱镰,使用时需双手执之,可以说是一种大型镰刀,适用于收割撒播的麦子和牧草等。西汉楼车,是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创造的一种畜力播种机。该机由楼架、楼斗、楼腿等几个部分组成。楼架用木制成,供人扶牛牵。楼斗是放种籽的木箱,分大小二格。大格储种籽

10、,小格相当于播种调节门,有一个带闸板的出口,可以控制下种速度,均匀地播撒。楼腿是开沟的铁铲,楼犁按 播种幅宽、行数的不同,有一腿、二腿、三腿乃至更多的腿,其中以三腿的较多。楼犁能一次完成 开沟、播种、覆土、压土等多项工作,提高了播种的质量与效率,是当时较高水平的播种机,也是 世界上最早出现的播种机。3、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1)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基本形态井田制的基本特点一切土地属于国王之外的土地,分封给诸给卿大夫。受田者只有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承担义务。诸侯、卿大夫强迫奴 支配所有的劳动产品; 西周时期,耕地阡陌 井田。历史时期土地制度表现形式原始社会土地公有制奴隶社会(商周)国王所有的贵族土地

11、所有制井田制封建社会(战国以来)以私有制为主体的 多种土地所有制国有士地所有制君主土地私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所有。国王把直接控制 侯,诸侯又将土地分赐 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让与买卖,并要向国王隶和庶民集体耕种,并纵横,形同井字,称为井田制瓦解的原因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发展铁犁牛耕的出现,大量的荒地得到开垦,私田大量增加,私田不向国君缴纳赋税。由于战争频繁,井田上的劳动力减少,井田制日益瓦解。以鲁国为代表的各诸侯国为增加收入,进行税制改革,无论公田、私田,一律按亩纳税,促使了:-.S - IX /'土地由国有向私有的转化。;|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大大小小的封建地主占有全国大部

12、分土地,并利用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到封建国家和地主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封建政府和皇帝还直接掌握一部分土地。明朝后期,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纷纷丧失土地,加之天灾连年和租税沉重,酿成明末农民战争,”均 田免粮” 口号的提出,反映了农民获得土地愿望,说明封建土地所有制已成为农业发展的桎梏。(2) 土地兼并导致的社会问题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因为自耕 农是国家各种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 土地兼并导致自 耕农大量破产,使国家丧失收入来源。引起社会动荡不安。土地兼并的膨胀导致地方豪强势力壮大,影响到中央集权的加强;也会导致 阶级矛盾激化,引发农民起义,危

13、及王朝的统治。自耕农破产成为佃民,导致租佃关系的出现并日趋普遍化。4、古代水利建设概况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春秋战国:中原地区已普遍采用桔棒灌溉农田; 楚国孙叔放修的芍陂是有史记载的最早水库; 战 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距成都 56公里。秦蜀郡守李冰于公元前 227年创建,是 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引水灌溉,才使蜀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都江堰是“天府”富庶之源, 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灌溉良田 1000多万亩。都江堰水利工程最主要部分为都江堰渠首工程,这是都江堰灌溉系统中的关键设施。 渠首主要由鱼嘴分水堤、

14、宝瓶口引水工程和飞洪道三大工程组成。宝瓶口是内江进水咽喉,是内江能够“水旱从人”的关键水利设施。由于宝瓶口自然景观瑰丽,有“离堆锁峡”之称,属历史上着名的“灌阳十景”之一。“二一秦:灵渠、江南运河。两汉P10隋炀帝在历代运河的基础上,于 605610年,开通了大运河。大运河全长四五千里,以洛阳 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二 X 二"尸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 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仅江南兴建和修复的水利工程,就大超过了六朝的总和。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5、几个重要问题阐释(1)古代农民的生活境况和社会贡献?中国传统社会的农业人口中,地主和农

15、民是两个基本阶级,地主占有土地剥削农民;农民没有土地,是被剥削阶级,所受压迫非常严重。残酷的土地兼并会使大量的小农破产。由于农民是劳动者,进行了生产方式和生产工具的改进和革新,并且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推 动社会生产力不断向前发展,所以是中国古代物质文明的创造者。 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 磨灭的伟大贡献。(2)正确看待小农经济的特点、地位和影响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足自己基本生活的 需要和缴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与此同时, 小农经济作为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其兴衰荣辱直接关系到封建经济的繁

16、荣和封建政权的 安危。为此,历代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但是, 历代王朝后期封建剥削的加重、灾荒疾疫的发生等,都对小农经济具有毁灭性的冲击。自给自足的 自然经济始终在中国封建社会经济中占据统治和主导地位, 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缓慢和长期延续 重要原因之一。(3)中国社会长期停滞不前的原因,中国自然经济延续的时间达两千多年;中国古代战乱频繁;每个王朝的中后期都会出现大规模的土地兼并; 统治者实行了一套“重农抑商”的政策; 统治者对思想和政治的控制极其严厉等。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的演变。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 以生产工

17、具的发展为标志,把它划分为刀耕火种、相耕(“石器耕锄)和铁犁牛耕三个阶段。与之 相适应,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则有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主贵族国有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土 地所有制。I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它是中国封 (,二 X 二"尸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 而精耕细作技术则是中国传 IX /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也使我国传统农业以其顽强的生命力,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但是到了近代小农经济也成为中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五、学案1、单项选择题(1)西汉时的南方

18、地区主要采用的耕作方式是()A火耕水耨R普遍使用铁农器和牛耕C、荒无人烟而无人耕种 D使用铃犁垦荒(2)中国古代朝廷修建大型土木工程主要是通过()A、动用军队修建工程B、通过老百姓的服力役的方式G花钱招募工人D有专门的匠户从事这些大型建筑(3)中国古代最基本的经济形式是()A农耕B、水利C、畜牧业 D纺织(4)历史上的“泰半之赋”指的是()A、统治者对农民征收的除正常赋税之外的一种赋的名称B、农民要将收成的三分之二上缴国家C、赋税沉重简直像泰山的大半那么重D除赋税外农民还要承担的各项力役(5)基本解除黄河水患的是()A、李冰主持修建白都江堰B、关中农民创造的“井渠”G东汉的王景治7D治河专篇河渠书的指导作用2、问答题:概述古代中国从原始时期至两汉时期农业耕作技术的进步发展过程,这种发展有何作用?有什么缺陷?【答案】1、单项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