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艺术基础_第1页
摄影艺术基础_第2页
摄影艺术基础_第3页
摄影艺术基础_第4页
摄影艺术基础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摄影艺术的一种。以照相机和感光材料为工具,运用画面构图、光线、影调(或色调)等来表现主题并求得其艺术形象。拍摄者使用照相机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表达思想感情。根据艺术创作构思,运用摄影造型技巧,经过暗房制作的工艺程序,制成有艺术感染力的照片。”就概念而言点击此处添加图片说明,根据中文中心词后缀的惯例,“摄影艺术”可通俗理解为:摄影的艺术,广义上包括一切与摄影有关的艺术活动;狭义上特指可以作为一个艺术品种存在的那一部分摄影,是辞海所说的“造型艺术的一种”。内容分类摄影艺术按照它所反映的内容,可分为风景照、静物照、肖像照、风俗照、等。主要特点在于所表现的对象必须是实际存

2、在的。体裁上分新闻摄影、人像摄影、风景摄影、动静物摄影等.造型艺术是运用照相机作为基本工具,根据创作构思将人物或景物拍摄下来,现经过暗房工艺处理,塑造出可视的艺术形象,用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自然现象,并表达作者思想情感的一种艺术样式。中西方摄影艺术比较摄影术于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诞生于法国,数年后由西方传入中国。一个半世纪以来,摄影艺术在中国文化的土篮里生长,许多摄影家在摄影艺术创作中追求民族形式和东方神韵。中国传统美学的养分使中国摄影艺术根深叶茂。一、由于中西方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认识的差异,造成艺术摄影中占主要地位的摄影题材的不同:人体与风景?我们既应当看到摄影的本体特征是纪实,其瞬间的长驻性和纪实

3、的逼其性的特征,表现在中国摄影家与西方摄影家的艺术创作时的方式上是相同的。但也应当看到由于中国与西方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不同、历史发展进程不同以及文化传统的不同,因而中国与西方摄影艺术的审美意识、艺术理论产生了差异性。中国传统哲学、美学理论对中国摄影家的审美意识、摄影艺术的表现手法和美学理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因而呈现出鲜明的民族特色。造成题材巨大反差的原因,我们可以从社会、政治、历史等多方面去探求。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中西方对人与自然关系问题存在着重大差异。 在西方,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对立的。西方人认为,人既属于大自然的一部分,又是大自然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尖端产物。作为自然尖端的人与一般自然相对立

4、。他们强调人对客观自然的主宰地位。他们自古以来就养成了征服自然的民族性格。反映在审美意识上,往往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容体处于分裂与对立的关系中,进入“天人相胜”之境。因此,西方艺术的主要表现对象,不是自然,而是人。西方艺术家竭力表现人的肉体和精神完美的统一。在西方古典时期和文艺复兴时期,人体艺术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种传统必然体现艺术摄影上。 在中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统一。中国人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倾向于人是自然不可分离的一部分,人与自然合二为一。反映在审美意识上是审美主体投入审美客体,客体融于主体,达到物我两忘的“天人合一”境界。因此,中国古代艺术主要表现对象是山水。中国的山水诗画成熟得早,出

5、现在晋宋之际,即公元4世纪、5世纪之交。在西方,自然被当作独立的审美对象,17世纪出现于荷兰绘画,18世纪才在英国、德国的浪漫主义诗歌中确定下来。反映人与自然和谐之美的中国文化传统,至今影响巨大,激励着中国摄影人踏破铁鞋去渴拜名山大川,为祖国山河写照传神。旅美风光摄影艺术家李元也深深感到传统文化对他的熏陶,一直影响到他对大自然的感情。他说:,“三十年来,当我每次拿着相机走向山林湖海,我的生命似乎变得更充实。慢慢地,我开始领悟到我对于大自然的这份感情,和我自幼受到文化传统的熏陶有着必然的关联。正因为中国文化传统讲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使得司马迁会觉得,唯有究天人之际才能通古今之变,

6、成一家之言。的确,大自然给我的启发使我充分领悟到,大自然是师,是友,执着地探讨和追求,天人之际的距离似乎就愈来愈短了。” 林语堂有一段话论述了中西方艺术表现对象的差别,很有趣,对于理解摄影题材的差异会有帮助,兹录十下:“中国艺术的冲动,发源于山水;西洋艺术的冲动,发源于女人。”“西人知人体曲线之美,而不知自然曲线之美;中国人知自然曲线之美,而不知人体曲线之美。二、由于中西方在艺术反映世界的方式不同,造成艺术摄影的表现手法的各有侧重:写实与写意? 摄影术是科学的产物,中西方摄影家都是运用光影和色彩在二维的空间上创造出三维的视觉形象,这些都是相同的。但是,中西方摄影家在艺术创作的表现手法上确有差异

7、。在黄山上,遇上晴天,西方摄影家扛上机器去记录松峦的纹理,捕捉光影的变幻,而中国摄影家在宾馆里休息。可是,当乌云密布、大雨滂论时,西方摄影家躲到宾馆里去,中国摄影家则冲出去拍摄这云雾升腾的仙境。 摄影语言与哲学观、科学现紧密结合。西方人欲以进取精神达到征服自然的目的,必然讲科学。西方造型艺术借助科学塑造出酷似生活真实的形象。而摄影术本身就是科技的产物,光学、化学、材料学等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摄影术的诞生与发展起很大的作用。而构图学、色彩学和美学成为摄影艺术理论重要部分。西方摄影家构图充满画幅,单点透视,周光影塑造立体的形象,讲求质感、形状、色彩。李元认为,亚当斯利用大相机来突出对工业精密性的崇拜。

8、而且,那样的精密已经超越了我们由眼所能看到的,反而显得生硬。 而中国造型艺术更多的讲哲学。儒、道、佛三家的入世与出世两种思想,影响着艺术家的生命历程和艺术历程,也影响着艺术家的艺术创作方法一写实还是写意。尊儒者追求入世,重写实;而坎坷之士则信佛老,超脱尘世,艺术创造时不求形似求神似,追求抽象意蕴。“文人画”的特点就是写意。中国画家突破了焦点透视和固定光源的明暗造型法的束缚,创造了散点透视法和线描塑造形象的方法。作画时大胆取舍,保留最能表现物我精神气质的形象特征。画面上留有大块空白,形成了绝妙的空灵感,给了观赏者想象与再创造的空间。文人画松、竹、梅、兰,表现了画家高尚的品格。这些传统对于中国摄影

9、家影响很大。刘半农将艺术摄影称为“写意照相”。朗静山以写意的手法,创造了集锦摄影法,制作了春树奇峰、晓汲清江、们利游等作品,获得了国外摄影名家的普遍赞赏。胡伯翔的石城晚归、老众苦的一肩风雪、吴中行的归牧等,直至当代的敖恩洪、陈复礼、简庆福、袁廉民的作品都颇有中国画意。摄影家于云天在作品中喜欢用大面积的黑,衬托一点点光亮。他说:“在中国画的画理中是留白,摄影正好和这个相反,以留黑来反衬这个白。在绘画中讲究省笔,也就是留白;在摄影中,省光则是留黑。”袁廉民的黄山摄影作品常常表现出空灵的神韵。他以黄山云雾来“留白”。美国友人海伦·斯诺称赞他的云涌玉屏峰“令人惊叹”。她写道:“看到这种云雾中

10、隐约闪现的景致,仿佛置身于古老道学的玄秘奥妙之中。”袁廉民正是用最具写实功能的相机、胶片,创造出了抒发心灵的写意作品。 三、由于中西方的艺术传统和美学追求的不同,造成艺术摄影体现其审美理想的形式的不同;典型与意境。 西方再现,艺术较发达,以人为表现主题,强调再现、求真,吸收科学成就来塑造酷似真实的艺术形象,其古典艺术理论中最经典是“摹仿说”。摹仿就是对客观事物的摹拟、仿制。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谈到“摹仿说”:“这些事物是按照它们应当有的样子描写的”。摹仿说后来发展成典型理论。巴尔扎克认为:“典型是类的样本”。别林斯基在论述典型化时,提出了“熟悉的陌生人”的命题。恩格斯关于典型形象与典型环境关系的

11、重要论述,对典型理论作出贡献。西方摄影家运用西方古典艺术理论的传统,拍摄了一些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如卡什的愤怒的丘吉尔、哈尔斯曼的原子的达利等等。 中国古代的表现艺术较发达,诗言志,词缘情,绘画推崇橡外之意”。诗人、画家在大自然的审美观照中触景生情,“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在艺术创造中,追求情景交融的境界。唐代王昌龄提出意境的概念,而近代的王国维大力标举意境,成为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他认为,意境是情与景、意与象的交融统一。意境已成为中国传统美学的校。心范畴。它是艺术家高尚人格襟抱的体现,也是抒情类艺术作品审美的最高境界。意境同样存在于中国优秀摄影作品之中。刘半农认为,照相可以分为写

12、真和写意两大类,写意,乃是要把作者的意境,借着照相表露出来,必须有所寄藉。被寄藉的东西;原是死的;但到作者把意境寄藉上去之后,就变做了活的。”他还认为,作品中的意境不是摄影技术、技巧所能限定的,它远比摄影技术、技巧重要得多。 意境理论对于当今摄影家有着重要意义。李元说:“唁境是指心意里面的环境,它建立在联想上,也可以被认为是。心灵从现实生活中的一种解脱。”正因为意境是一种解脱,而脱离现实的束缚多半只能求之于野外,这就使得意境的追求在风光摄影里更为重要,也使得中国文化传统下的风光摄影更有了深度。”“于云天谈自己创作的一组风光作品九歌时说:“至于作品的内涵,也符合我一贯的创作思想,我在画面中追求的是意境,境由山造,意在高远。”更多的摄影家在作品中将主观情感与客观物象交融互渗,创造出充满诗情画意的意境。袁毅平的东方红、黄翔的黄山雨后、陈复礼的搏斗、简庆福的,心有千千结、袁廉民的蒸蒸日上、陈长芬的日月等等。这些作品给读者和观赏者以美的通思和心灵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