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谈实验在检验习题答案中的作用摘要:检验物理习题的答案是习题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检验的方法很多,实验验证法就是其中之一。关键词:验证习题答案 实验验证法 创造过程所谓实验验证法,就是用实验的方法检验物理问题的答案。值得说明的是,这里说的验证答案,决不是简单的校对过程,而是一个创造过程。由于它充分发挥了物理实验的优势,因而在习题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下面就我们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看法,以求抛砖引玉。一、应用物理实验释难解疑,帮助学生理解答案学生对某些似是而非的问题常常搞不清楚,甚至在教师告诉了结论或答案后,可能受类似生活经验所混淆而引起疑虑,造成“不见得”,“未必如此”的疑问。对于这类问题的答案,
2、用实验检验不仅能帮助学生解决疑难,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不少学生受生活常识的干扰,认为“摩擦力就是阻力”。受此影响,在分析汽车受力情况时,对牵引力的施力物体回答不清。即使教师告诉了答案:牵引力实质上就是主动轮所受到的向前的静摩擦力,它的施力物体应该是地面。一部分学生还是半信半疑,“汽车前进的动力应该是发动机!没有发动机,汽车怎么能前进呢?”。面对这些疑问,我们做了以下实验。把玩具小汽车上足发条,然后用线把它吊起来并离开桌面。虽然小汽车的后轮也转动,但小汽车的位置并没有改变。实验过程中启发学生,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牵引力的施力物体不是汽车)再把上足发条的小汽车放在水平桌面上,发现小汽
3、车将向前运动,这一现象又说明了什么?(牵引力是产生在主动轮上的摩擦力)实验现象使学生已经有了感性认识,再引导学生分析,使他们的认识升华。分析:由于汽车发动机转轴的转动,迫使主动轮对地面有向后运动的趋势,如图(1)所示。地面对主动轮产生一个向前的静摩擦力(F摩)。此时对主动轮来说,阻碍它相对于地面的运动趋势,是一个阻力。但对于整个汽车来说,这个摩擦力就是汽车前进的动力,即牵引力。至于汽车前进中所受到的阻力,就是指车轮滚动时所受到的滚动摩擦力,当然也是车、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但不同于前面所述的静摩擦力。此例表明,通过实验来释疑,不仅使学生对摩擦力的概念有了较深的认识,而且纠正了“只要是摩擦力,就一
4、定是阻力”的错误认识。类似的情况还有划船时,使船前进的动力是桨而不是人或机械的力等。二、应用实验论证答案是否符合实际对于习题中错误的答案,教师单从理论上分析后纠正,往往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弄不懂,想不通。而通过实验论证答案,则是解决这些问题的钥匙。例如:如图(2)所示,当圆筒A中的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沸腾一段时间后,圆筒B中水的温度如何?继续加热,B中的水会沸腾吗?为什么?这道题也有以填空题或选择题形式出现的,在很多供中学生复习的资料上及中考题中被选用了。它之所以受到重视,是因为解答此题目需要同时用到传导、汽化、沸点等知识,具有较强的综合性,而且这些知识也正是初中热学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应该说是一道
5、好题。然而某些复习资料,包括一些专供中学生阅读的刊物上给出的答案与分析却是这样的:B中的水温度为100,继续加热B中的水也不会沸腾。因为当A中的水沸腾时,温度将保持在100;B中的水与A中的水达到热平衡时,温度为100;这样B内、外的水由于温度相同而停止热传递,B中的水尽管达到沸点,但不能继续吸热,因此不会沸腾。显然,除了“B中的水不会沸腾”这个结论是对的,其它的论述都是不恰当的,给出的答案是由于想当然的缘故造成的,如果不纠正就会以讹传讹。然而教师在纠正这一片面看法时,尖子生常常“引经据典”,找来了“标准答案”。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若强迫学生相信老师的,学生的积极性和老师的威性都会受到影响。
6、面对这种情况,不妨引导学生进行实验(实验过程略),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结果:虽然A中的水沸腾了很长时间,但B中的水温总是低于A中的水温,甚至低于沸点4以上,当然B中的水就不具备沸腾的条件了。这样经过实验观察、思考,教师再稍加点拨,学生利用热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也就言之有理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三、应用实验验证答案,以探索求解过程初中学生对物理习题往往只满足于求得答案,却忽视了对所得答案的检查。“拼凑得数,心满意足”这是初中生的通病。习题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某些习题的答案,尤其是受多个条件制约的习题答案,根据题目要求或某些物理条件的限制给予验证。从而发现解法的不合理
7、而否定原错误的解法,得出正确的答案。实验法就是检验习题答案的有效手段之一。如图(3)所示,一弯曲的杠杆,AO=BC,AO垂直于OB,OB垂直于BC,O处用一根细线吊起,现在A处挂一重物G,若在B处施加一个最小的使杠杆平衡在原位置的力,则这个力应该是图中的:(1)F1;(2)F2;(3)F3;(4)无法判断。这是一个受多个条件约束的习题,学生解题时,会由杠杆平衡条件,当作用在杠杆上的阻力和阻力臂一定时,动力臂越长,所需动力就越小。为了使动力臂最长,施加动力的作用点应在杠杆距支点最远处,动力的方向应垂直于支点与动力作用点的连线。据此动力F必须作用在离支点最远处的C点,动力的方向垂直于OC 的连线,
8、即选(3)。理由是很充分的,思路也没错,但答案却不合理。因为如果沿F3的方向施力,杠杆已经不能在原位置平衡,而是向左移动,细线将与竖直方向成一角度,如图(4)所示。这一结果,教师是很难用语言把应选F2的合理性说出来的,但如用实验验证法则即直观又有“千言万语说不清,实验一做就分明”的效果。现用实验验证法说理如下:取一段8号铁丝做成如图所示杠杆,在A点挂上重物,在C点用一弹簧秤分别沿F1、F2、F3的方向用力。实验表明:当沿F1(F3)方向施力时,杠杆显然要移动,说明已不符合题目要求,应舍去。经过了这样几个“回合”后,学生对施加动力最小应满足条件的理解也就更深刻更透彻了。上面一些例子表明,用实验验证法检查问题的答案,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也是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理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力备用资源优化配置补充合同
- 家庭保险受益人变更及保险责任调整合同
- 《智慧养老的康复之路》课件
- 魔法肥皂实验室:亲子科学手工皂DIY活动
- 萧宗六学校管理理论体系与实践创新
- 医学个人年度总结
- 《癌症整合治疗》课件
- 《急性敌敌畏中毒》课件
- 男性睾丸医学科普
- 《T知识讲解教程》课件
- 武装部文职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四川绵阳交通发展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SAP固定资产各种折旧方法配置及操作手册
- 奥数举一反三简单推理
- 高中英语教师研修-罗马建筑文化课件
- 货物验收单(模板)
- 沪科版七年级下学期数学竞赛测试卷(含答案)
- 复旦大学大学生创业导论课件06创业的商业计划书
- 医疗纠纷和解协议书(6篇)
- 农村不动产权籍调查工作指南
- 氧气安全标签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