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_第1页
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_第2页
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_第3页
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_第4页
论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XINWENAIHAO ZHE20084(上半月新闻爱好者公众是一种对等的关系,不存在主动与被动之分。在美国与新闻发言人制度联系最密切的名词包括:知情权、公共关系、信息自由权、信息公开,而满足公众这些权利的唯一措施只有政府的新闻发布制度。近年来,国务院新闻办举办的新闻发布会呈逐渐上升之势。“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有效途径,是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新闻发言人制度是“认真推行政务公开制度”的重要一环,在保证公民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等民主权利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随着中国加入WTO 以及公民对自身权利意识的强化,要想使新闻发言人制度发挥出应有的

2、作用,就必须在法律的层面上有所保障,即明确权利与义务。正如美国当代著名法学哲学家德沃金所说:“政府如果不认真对待公民的各种权利,就不会认真对待法律。”鉴于加快民主进程,促进信息环境开放,建立法治政府进而建立法治国家的现实呼声,在法律上确认新闻发言人制度不仅必要而且迫切。参考文献:1.中国新闻发言人不可轻视的群体,南方周末,2004年1月13日。2.赵启正妙谈新闻发言人,京华时报,2004年12月18日。5.喻国明:我们为什么需要政府新闻发言人,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5。6.肖燕雄、尹熙: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存续前提,国际新闻界,2004(03。(作者单位:西安石油大学人文学院编

3、校:郑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身心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身心健康的事件。如近年来发生的流脑疫苗恐慌、SARS 、禽流感、苏丹红事件、哈尔滨水污染问题等,这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共同特点是容易造成大面积的心理恐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旧的写作观念与模式传播学者德弗勒(De Fleur 认为:社会的观念层面、制度层面组成一个总体网络在牵制着大众媒介的生产,媒介的选择本来就是在各种社会系统的制约中所进行的。这一制约在我国过去的此类事件报道中体现更为鲜明。报道原则上封锁、隐瞒。过去我国对这类事件的报道原则是

4、:能隐瞒封锁的就尽量隐瞒封锁,实在隐瞒封锁不住的,就转移议程设置:模糊带过事件本身,大力宣传如何与灾难作斗争。其主要逻辑是:两种对立的制度下,要尽量让外界看到我们社会主义的美好东西,少见到负面的东西,负面的东西只属于资本主义,客观报道是给社会主义制度抹黑,容易让外国人笑话,以及怕引起民众的恐慌。所以,采取的办法一般是,一方面全力救治,一方面尽量隐瞒。在报道主题与思想上亦遵循此原则,立足于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在党和政府的英明领导下已将灾难控制住这一报道思想来组织报道。重歌颂而不重苦难,重社会稳定而不重公众知情权。写作技巧上避实就虚。这一指导思想从1948年人民日报的灾难报道中,谈到瘟疫、谈到鸡瘟时

5、客观列举疫情灾难的做法受到中宣部批评,就可以看出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态度隐瞒为第一反应,避实就虚为实务操作办法。1954年,新华社中南总分社对灾害事件报道的规定原则,则给出了非常明确的具体做法。这也包括对疫情的报道,报道原则都是一样的。发布技巧上“拖”为上策。非典之前,我国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基本是禁区。“不是任何灾难的情况都可以当作新闻向全国报道的,这要根据国内外全盘斗争的利益,要看灾情的大小、受灾时间长短、受灾地区重要不重要,以及它对国家和人民生活影响大小来决定,并且要根据不同的具体条件和时机,决定讲什么和不讲什么,如何讲法”。对这类事件“新闻、旧闻、无闻”的做法就是典型的“拖”为

6、上策。信息封锁理念认为,凡是负面信息都是对社会有害的,而公众是缺乏理性和心理承受能力的;负面信息的传播必然会导致社会的混乱和恐慌。所以,要尽一切可能防止负面信息在社会上传播,即使不可避免地有一些传播出去,也要把负面信息控制在最小的范围内。再者,我国官员的升迁主要受上级决定,基本不受民意左右,而升迁考察的重点就是治理的稳定与政绩的大小。于是,不出乱子是地方政府防范的重点。因而,“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反面文章正面做”等长期以来我国各级政府和媒体在处理危机事件时普遍遵循的潜规则,已经成为危机事件中制约信息有效流动的主要障碍。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新的写作观念与模式1987年,中宣部、中央对外宣传小组、论

7、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报道李铁锤赵平喜传媒观察12XINWENAIHAO ZHE20084(上半月新闻爱好者新华社在关于改进新闻报道若干问题的意见中就明确提出:“突发事件凡外电可能报道或可能在群众中广为流传的,应及时作公开的连续报道,并力争时效赶在外电、外台之前。”在现实中对重大疫情仍然讳莫如深,而这一观念的真正分水岭是关于非典的报道。报道观念上,从“稳定至上”到正视事件。对于公共卫生事件,开始是隐瞒,能压下去就压下去。考虑最多的是社会主义的正面形象与社会主义的稳定,考虑的是如何以最小的政治成本付出来解决好问题,讲究关门主义与自我解决。例如非典,直到问题很严重了,直到外国媒体报道造成了被动局面,

8、直到事件的波及范围超出国界时,才开始全方位的报道。但正是这种全方位的开放式报道,开始标志着我国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报道的观念转变:由隐到开。由过去的“政治主导”到现在的“信息主导”,开始正视灾难。政府开始改变认识观念,开始认识到这种危机不只是社会主义的特有事件,报道了并不是自我揭丑,而是解决问题的正确处理方式。信息流通上,从严密封锁到适度放开。在对此类信息的流通上,我们一直认为流通的信息量越小越好,但信息流量过小,会造成社会极度稳定与民众心理的极度脆弱,从而使这种稳定经不起冲击。农业社会导致的传统思维是“家丑不可外扬”,推而广之便是“国丑不可外扬”,这符合中国“家国同构”的传统理念。对于这类事

9、件,实在不得已,就采取模糊做法:对灾难本身进行模糊,而对救治工作的热忱进行典型报道,通过议程设置的转移以减少人们的恐惧心理。在SARS 危机发生后,还是采取隐瞒的传统做法,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态度还是旧思维:先捂住不说,尽量自己内部解决,在解决上加快进程,在报道上保持“宁静”。例如过去要么隐瞒下去,要么是发通稿,单一报道,媒体不搞大规模的组合报道或连续报道、深度报道。但这次非典事件,给我们以沉重的教训。自此事件之后,在这类信息的流通中,开始适度放开。报道时机上,从时宜到时效。我们党的新闻事业一直有重视新闻的时宜性传统,当新闻的时效性与时宜性发生冲突时,时效性就要让位于时宜性。“新闻、旧闻、无

10、闻”和“急报、缓报、不报”的报道做法就是处理两者关系的理论依据。这种理念使重大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不能及时报道,结果本想稳定却造成危机扩大化。典型的例子还是非典,开始本想捂住事件,以求大事化小,可结果却是谣言蔓延中华大地。在几乎造成全国性的大恐慌后,媒体还是失声,直到后来外国媒体的报道造成被动以及事件的后果超出国界时,我们才开始警醒,开始注重报道的时效性,开始实时报道。报道观念改变的原因分析新媒体的发达、人口的流动,造成封锁消息的困难。现代社会,网络、手机的出现与普及,想控制信息也愈加困难。对一般影响不到大部分人切身利益的事件,人们没迫切的知情欲望,控制起来不难。而对于事关生命安危的事件,在这个

11、新媒体发达,人口流动跨域广、频度高的时代,想控制信息是不可能的。非典就是典型的例子,人们通过手机,以及“南方归来人”早把灾难广而告之。对突发事件的报道,适当谨慎也是应该的,毕竟这类事件极易造成恐慌。但关门主义的隐瞒做法,在新媒体愈加发达的时代再也行不通。新闻学者闵大洪指出:我国原有的报道模式,如不予报道、延迟报道、对内对外有别报道等,要根据传播技术的新发展,予以相应的改变。事实上,既然明知封锁不了,不如开放,反客为主。封锁消息造成的事件误读影响巨大。在现代社会,政府越控制,大众媒体越失声,手机、网络、人际传播就越盛行,人们就自然推断出:政府控制得越紧,说明事件越严重,就越相信传言。陈力丹提出的

12、流言公式:R=i ×a /c 。R 指流言(Rumor ,i 指流言的重要性(importance ,a 指流言内容的模糊程度(ambiguity ,c 指公众对流言的判断能力(criticalability ,可见,事件越重要,而信息越不透明,就越易造成判断能力的失误,也就越易造成流言的快速蔓延与恐慌心理的蔓延,对风险信息的忽视有助于风险的增加和传播。传统思维认为告知会造成社会恐慌,造成社会混乱。而事实说明,封锁消息造成的事件误读与民心惶惑大于告知事实。如后来的禽流感等,在告知事实后,由于人们知道如何有效防护,以及对事件发展的可能性等有清晰的认识,从而做到了心中有数,也就处变不惊。所以,它造成的影响要小得多。全球化以及媒介全球化的现状,国际形象的考虑。一个国家形象危机的出现一般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与危机事件相伴随的形象危机;一种是传播失当造成的形象危机。在交流全球化的时代,一个国家的形象既是其软实力的重要参数之一,也是其在国际上维持良好交往关系的重要砝码。因而,如今的国家一般都会顾及自己的国际形象。而一个国家对新闻媒体在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严格管制,一般会给他国留下消极的印象,并且这种消极印象与事件的严重程度成正比。正是非典的严重教训,促使了我国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报道观念的改变。注释:戴邦:论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人民日报出版社,1983年版,第233页。孙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