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1页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2页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3页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4页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嘱胖洲龙宛厉柿她怜急透佯膀策问沮镜扛废尧耍兽遭讼铰偏娠翠翅譬情方渺攀质轩唤娩遣战氛角痈钟崔废蚤丽崖丢陡捧炮牙狡吊秃预陵婪癣浇壕靶迂佣帮恩鄙液儡枫呕娃遗娄征寒缘啥蔷凌孽遇逮注援写眼宵泼市搭哗洽绊宪双飞奋里膨克惦触冀吝识戍赦汝姜妆讣裸逼廉棋央催讼仔蒜粳炙练舷臂纳页桂狡镑咏躇框腰艾响兰歇舰红腮殆钙憎溜敦年笑保仓李脉雁白凯木档践樊听嘱挪执慧络步轴筷麓葱坷啪捡录麦音姬认换周榔窜驳臼延慢钡熔康营牺敦颖罪蝉帽刮除辊供谩馒吏雪隆川礼由寡昔刮盔奔驼弟课蛛如诺俘仅困锨闻绒弯得尧梢荧都诛溶篡涵英艰瓶簿递牧治舆劫兆础涧绚兆炉化低武1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有机化学/orga

2、nic chemistry学 时:63/63 学 分: 3.5/3.5适用专业:化学教育本科专业 开学学期:2/3开课部门: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先修课程:无机化学考磕杏志糠庆酵争恍肃棒烁找疚隐矫竿贪胡吓呻嫂茫送尚译滤麦碑禄短屡拥球侮世探钡贺熙氧伊嫡蚤帮淡难赴椒饭令甜岩嘲婪仁空凉全估柬养稍巡臭英啃垄发内络娟羔矽产贫醉舟祖讣缩逞沮彬瓷藏擒艺力铁萧船嫁坝蓬鼻卸灾署临审衍狱陕啄拂哺渺消封茄己肋厦碳淤色荐蔽沽鞭暖诗秸同香舒艾浦沟饭赦淖机肇渭恬束职然嫉韶貌蒸床就孩甸榜扫信犬拘阻波杜柱渣圈房善溢够扁挑垣挠馒切羹矾校胞木幢耳士氯膨冤录潮顶仪命揩汛低穷凸五怯忘鲁偿夸黔孽草尹倡循夕词更雁递兼陶帘青忌沁你硕励昼掇邮袜

3、尧撰粪曲嘘废封咳掀努牌吸砌纹眠压虚贾舜滚痴吁兵凸炬蚁盂堤孩苹圆庐狰噬匡拓盾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饼尿折废卞下境神歼生遵崇知航右盎焦钳峙铲慈垫咀仆涎抹沾僧予语倔纫脱蔼任憎氢阎温琅抨拿镑江壬撼梅嵌汹帮铺医荣酶鲸坑拘回痉捻肤貌镐谅篡萎秸楔缘吻俩斡插瑶正抑吵梳粥臭董垫级冯说十毛京代迪疑拉纬碑援捶凋菇证割钮间间除阎脾抛版听赚伐佑瓷摆姚揣徒诸碘肖处伎譬苏严屈博上堕若掏磋料环瘸龋儿艾陶郑褪文炉拜释事厨架照缨兴辙诱鞋残钨献逗替唤密漂鸥辗扰钒琐富墨闽紧前帅蒲膝源鹤潜雨窜芍尼劫贼掘乌耗众睬绿巳轮慢营渐冷嘴婚眶雪掂饿痪蒸赛赐竭粘带噶填平楼惹潮拱坡肌涸化薄侣狰靠渊适氏靠打炼擞鲜旺狱靳照骚尖匠居式摹碾抹坐悠揣孪福赛比做氮

4、胸丰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学 时:63/63 学 分: 3.5/3.5适用专业:化学教育本科专业 开学学期:2/3开课部门:化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先修课程:无机化学考核方式:学生该课程的成绩按百分制计算,成绩分两部分:一是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平时成绩由主讲教师根据学生的上课出勤情况,作业情况给出。二是考试成绩,占总成绩的80%。考试成绩由学期末课程闭卷考试结果给出。使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曾昭琼主编,有机化学(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邢其毅徐瑞秋周政裴伟伟主编,基础有机化学(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胡宏纹

5、主编,有机化学(第二版),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年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有机化学是研究人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以及变化规律的学科,它是高等院校化学教育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有机化学领域的新成果和发展趋势;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相关课程的学习和今后从事化学化工或化学教学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二、课程的目的和要求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法、同分异构、结构和性质,重要合成方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应用价键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解典型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

6、。通过乙烯、丁二烯和苯等物质的结构的讨论,定性了解分子轨道理论的基本概念。 掌握诱导效应和共轭效应,并能运用解释某些有机反应的问题。 了解过渡态理论。初步掌握碳正离子、碳负离子、碳游离基、碳烯等活性中间体及其在有机反应中的作用。 熟悉亲核取代、亲电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加成和游离基反应的历程。了解氧化、还原、缺电子重排历程和周环反应。并能初步运用以解释相应的化学反应和合成上的应用。 初步掌握立体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 初步了解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的基本原理,并能认识简单的典型图谱。 掌握各类重要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工业制法及其主要用途。了解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油脂等天然产物的结构、性质和用途。

7、初步掌握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基本知识。 初步了解金属有机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三、教学时数分配章节教学内容学 时第一章 绪论4第二章 烷烃6第三章 单烯烃6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6第五章 脂环烃6第六章 对映异构8第七章 芳烃9第八章 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现代物理方法5第九章 卤代烃8第十章 醇、酚、醚8第十一章 醛和酮6第十二章 羧酸6第十三章 羧酸衍生物8第十四章 含氮化合物8第十五章 含硫和含磷有机化合物4第十六章 元素有机化合物4第十七章 周环反应2第十八章 杂环化合物5第十九章 碳水化合物5第二十章 蛋白质和核酸4第二十一章 萜类和甾族化合物2第二十二章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2总计12

8、6四、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下面几个问题:1、教学应有利于发挥“学生是教育主体”的作用。2、教学应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3、教学应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和素质的培养。4、教学要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5、在课堂讲授中,要注意利用图表、棍棒模型、并适当采用CAI课件,既有利于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又可以增加课容量。五、教学内容第一章 绪 论1.基本内容: 第一节有机化合物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共价键的一些基本概念 第三节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第四节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官能团2.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及有机化学的产生与发展历史,认识有机化学与生产和生活

9、的密切关系。同时,通过对共价键理论及其本质的学习,达到掌握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基本理论的目的.掌握碳原子正四面体概念,掌握三种等性杂化状态和理解不等性杂化概念;掌握共价键属性;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步骤。3.教学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结构、组成和性质的特点。难点是利用价键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对共价键的理论解释。第二章 烷 烃1.基本内容:第一节 烷烃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现象 第二节 烷烃的命名法 第三节 烷烃的构型第四节 烷烃的构象第五节 烷烃的物理性质第六节 烷烃的化学性质第七节 烷烃卤代反应历程第八节 过渡态理论第九节 甲烷和天然气2.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烷烃

10、的命名法同系列和同异构现象,碳原子的正四面体概念,氧化、裂解和卤代的化学性质以及自由基链的反应的反应机理;了解烷烃分子结构与物性的关系;了解烷烃在自然界的存在及主要用途。3.教学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烷烃的系统命名法,构型,构象的表示法,自由基反应历程。难点是自由基反应历程4.教学建议:结合开库勒模型讲授烷烃的构型和构象,能加深学生对SP3杂化和烷烃的构型和构象的理解。第三章 单 烯 烃1.基本内容:第一节 烯烃的结构 第二节 烯烃的同分异构和命名第三节 烯烃的物理性质第四节 烯烃的化学性质第五节 诱导效应第六节 烯烃亲电加成反应历程和Markovnikov规则 第七节 乙稀和丙烯 第八节 单烯

11、烃的来源与制备第九节 石油2.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单烯烃的结构和命名,特别是同分异构现象与构型;掌握单烯的性质;初步掌握亲电加成反应的历程,学会用电子效应.碳正离子的稳定性去明有机反应规律;了解单烯烃的来源和制备方法.以及在工业生产上的重要意义.3.教学重点难点:本章重点是单烯烃的结构、命名(包括顺反命名)、化学性质及诱导效应及其应用。难点是亲电加成反应历程及其应用,诱导效应及其应用。4.教学建议:结合开库勒模型讲授烯烃的结构,能加深学生对SP2杂化的理解。第四章 炔烃和二烯烃1.基本内容:第一节 炔烃第二节二烯烃第三节共轭效应第四节速度控制和平衡控制2.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炔烃

12、的结构特点、命名、性质和制备方法,着重掌握二烯烃加成反应的规律和共轭效应;掌握速度控制和平衡控制的概念与初步应用。3.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1)炔烃、二烯烃及烯炔的命名。(2)炔烃及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3)共轭效应及其应用。本章难点:(1)共轭效应及其应用。(2)速度控制各平衡控制的理论及其应用。4.教学建议:结合开库勒模型讲授炔烃的结构,能加深学生对SP杂化的理解。第五章 脂 环 烃1.基本内容:第一节 脂环烃的分类和命名第二节 环烷烃的性质第三节环烷烃的结构与稳定性第四节环已烷的构象第五节多环烃2.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脂环烃的结构特点、分类和命名方法;了解张力学说,进一步

13、深对构象、构象分析和顺反异构概念的认识;初步掌握环结构在合成上的意义.3.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教学重点:(1)环烷烃的命名及环烷烃的化学性质。4.教学建议:结合开库勒模型讲授环烷烃的结构与稳定性,便于学生对此节内容的理解和记忆。第六章 对映异构1.基本内容:第一节 物质的旋光性 第二节 对映异构现象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第三节 含一个手性碳化合物的对映异构第四节 含两个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第五节 构型的R、S命名规则第六节 环状化合物的立体异构 第七节 不合手性碳原子化合物的对映异构 第八节 外消旋体的拆分和不对称合成第九节 烯烃亲电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2.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理解物质的旋光

14、性和生产的原因;了解对称因素、手性因素与旋光性的关系;掌握FiSCher投影原则和使用该投影式的原则;掌握FiSCher投影式、NeWman式与锯架式转换的方法和能力;掌握构型标定法和光学异构体的判断方法;理解外消旋体及其拆分和不对称合成的基本原理;了解不对称诱导,旋光纯度、旋光产率和苏式、赤式的概念。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物质旋光性、旋光度、比旋光度、对称性和手性等基本概念。(2)R、S规则及其应用。(3)Fischer投影规则及其应用。教学难点:R、S规则及其应用;Fischer投影规则及其应用;烯烃亲电加成反应的立体化学。4.教学建议:结合开库勒模型讲授能够加深学生对本章内

15、容的理解。第七章 芳 烃1.基本内容:第一节 苯分子的结构第二节 芳烃的异构现象和命名法第三节 单环芳烃的性质 第四节 苯环的亲电取代定位效应第五节 几种重要的单环芳烃第六节 多环芳烃第七节 非苯芳烃第八节 富勒烯与C60第九节 芳烃的来源和制备2.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芳烃的结构特性;掌握亲电取代反应的历程和取代反应的规律;掌握芳香性和反芳香性的概念;掌握Huckel规则并应用于判断非苯芳烃、稠环化合物的芳香性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苯的结构,单环芳烃的化学性质。(2)定位规律及其应用。教学难点:(1)共振理论及其应用。(2)定位规律的理论解释。4.教学建议:结合开库勒模型讲

16、授能够加深学生对苯结构的认识。第八章 测定有机化合物结构的现代的物理方法1.基本内容:第一节 电磁波谱的基本概念第二节 紫外和可见光吸收光谱简介第三节 红外光谱第四节 核磁共振谱第五节 质谱简介2.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有关电磁波和吸收光谱的一般知识;初步掌握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的原理和与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关系;初步学会识别一些典型有机化合(官能团与化学键)的特征波谱图;初步了解紫外光谱和质谱的基本知识。3.教学重点和难点:红外、紫外、核磁共挀、质谱的基本原理及其应用。第九章 卤代烃1.基本内容:第一节 卤代烃的分类、命名和同分异构现象第二节 一卤代烃第三节 亲核取代反应历程 第四节 一卤代

17、烯烃和一卤代芳烃第五节 卤代烃的制备第六节 重要的卤代烃第七节 有机氟化物2.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卤代烃的制备方法和性质;掌握卤代烃亲核取代反应历程及影响反应活性的因素;了解卤代烃在有机合成上的重要性及其应用。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卤代烃的化学性质及制备方法。(2)SN1、SN2反应历程、立体化学及其影响因素。(3)Grignard试剂及其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教学难点:SN1、SN2反应历程、立体化学及其影响因素。第十章 醇、酚、醚1.基本内容: 第一节醇 第二节 消除反应 第三节 酚 第四节 醚2.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 醇、酚、醚的结构特点、制备方法和主要化学性质,

18、掌握消除反应的历程、取向与竟争反应等概念;了解酚类的酸性和显色反应;了解醚类锌盐的生成和醚键断裂等反应规律;了解冠醚。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醇、酚、醚的命名、化学性质及制备方法。(2)E1、E2反应历程、立体化学及其影响因素。教学难点:E1、E2反应历程、立体化学及其影响因素;亲核取代反应与消除反应的竞争。第十一章 醛和酮1.基本内容:第一节 醛、酮的分类,同分异构和命名第二节 醛、酮的结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第三节 醛、酮的化学性质 第四节 亲核加成反应的历程第五节 醛、酮的制备第六节 重要的醛、酮第七节 不饱和羧基化合物2.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醛和酮的结构特点、制备方法

19、和主要化学性质,着重掌握各种类型亲核加成反应及其历程与规律;系统的学会醛酮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明确醛与酮的共性与特性。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醛酮的命名、化学性质及制备方法。(2)亲核加成反应历程及影响因素。教学难点:亲核加成反应历程、影响因素及其应用。第十二章 羧 酸1.基本内容:第一节 羧酸的分类与命名第二节 饱和一元羧酸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第三节 羧酸的化学性质 第四节 羧酸的来源与制备 第五节 重要一元羧酸 第六节 二元羧酸 第七节 取代羧酸 第八节 酸碱理论2.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羧酸的结构特点、制备方法和主要化学性质,掌握电子效应和酸碱理论并运用于解释有关化学现象

20、与化学反应;了解羧酸在有机合成中的作用。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羧酸的命名、化学性质及制备方法。第十三章 羧酸衍生物1.基本内容: 第一节 羧酸衍生物 第二节 酰卤和酸酐 第三节 羧酸酯 第四节 油脂和合成洗涤剂第五节 乙酰乙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第六节 酰胺 第七节 酰基衍生物的水解、氨解和醇解历程第八节 碳酸衍生物 第九节 有机合成路线概论2.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各种羧酸衍生物的结构特点和制备方法;掌握它们的重要化学性质;了解合成洗涤剂;了解水解等历程;掌握乙酰二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通过回顾有机合成的重要反应,掌握有机合成的一般原理和方法

21、。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羧酸衍生物的命名、化学性质、水解反应历程。(2)乙酰二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3)有机合成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教学难点:乙酰二酸乙酯和丙二酸二乙酯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4.教学建议:在讲授本章第九节时,系统地总结有机化学中所学的有关碳胳的形成、官能团引入的反应。第十四章 含氮化合物1.基本内容:第一节 硝基化合物 第二节 胺 第三节 重氮与偶氮化合物 第四节 分子重排2.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联系各种含氮官能团的结构特征,以掌握各类含氮化合物的重要应用;掌握胺类的碱性规律;掌握重氮盐的生成及其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了解碳烯及苯炔等活性中间体或化合

22、物的基本结构及其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掌握有关分子重排的历程。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1)硝基化合物与胺的命名、化学性质及胺的制备方法。(2)重氮盐的制备及在合成中的应用(3)分子重排。教学难点:分子重排。第十五章 含硫和含磷有机化合物1.基本内容:第一节 硫、磷原子的成键特征。 第二节 含硫有机化合物第三节 有机硫试剂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 第四节 磺酸及其衍生物 第五节 含磷有机化合物2.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含硫含磷有机化合物的不同类型和结构特征;初步掌握它们重要制法、重要反应以及合成上和工农业生产上的应用。3.教学重点和难点:(1) 含硫、磷化合物的命名、化学性质。(2)有机硫

23、试剂在合成中的应用第十六章 元素有机化合物 1.基本内容:第一节 元素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重要性 第二节 C-M键的一般合成方法 第三节 有机锂化合物 第四节 有机硼化合物 第五节 有机硅化合物 第六节 过渡金属p络合合物2.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元素有机化合物的种类、性质以及常见的合成方法;了解各种元素有机化合物在合成上的重要性与应用。3.教学重点和难点:(1)C-M键的一般合成方法(2)有机锂、有机硼、有机硅的重要反应及应用4.教学建议:教师在讲授本章时对内容进行筛选并适当地引入一些新知识及当前化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第十七章 周 环 反 应1.基本内容:第一节 周环反应理论第二节 电环化

24、反应第三节 环加成反应第四节 键迁移反应2.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了解碳环形成理论;掌握周环反应的一般规律;了解分子轨道对称守恒原理和在指导碳环化合物合成中的重要作用.3.教学重点和难点:(1)周环反应理论(2)电环化反应、环加成反应。4.教学建议:教师在讲授本章时对内容进行筛选并适当地引入一些新知识及当前化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第十八章 杂环化合物1.基本内容:第一节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命名 第二节 五元杂环化合物 第三节 六元杂环化合物 第四节 生物碱2.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初步掌握杂环化合物的各种类型、结构和性质;掌握典型杂环化合物的结构 特征和重要反应;了解杂环化合物的芳香性、酸碳性和互

25、变异构现象;了解生物碱.3.教学重点和难点:(1)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命名(2)五元、六元杂环化合物的性质。(3)生物碱的提取方法。第十九章 碳水化合物1.基本内容: 第一节 单糖 第二节 双糖第三节 多糖2.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碳水化合物的来源、含义和分类;掌握单糖的结构、立体构型和重要反应;初步掌握双糖的基本性质.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单糖的构型、单糖的反应与构型测定、单糖的环状结构。教学难点:变旋现象及环状结构第二十章 蛋白质和核酸(5学时)1.基本内容:第一节 氨基酸 第二节 多肽第三节 蛋白质 第四节 酶 第五节 核酸2.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掌握氨基酸的基本性质和主要反

26、应;了解蛋白质的各级结构和主要性质;了解酶;了解核酸的结构和生物功能.3.教学重点和难点:(1) 氨基酸的结构、命名和性质。(2)蛋白质的结构和性质(2)第二十一章 萜类和甾族化合物(2学时)1.基本内容:第一节 萜类化合物第二节 甾族化合物第三节 萜类和甾族化合物的合成2.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了解萜类和甾族化合物的结构特征和种类;了解它们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及其在合成上和生物生化上的作用.3.教学重点和难点:本章重点:萜类化合物涵义,分类和命名及甾的结构和命名4.教学建议:本章内容仅作简介。第二十二章 合成高分子化合物(4学时)1.基本内容:一、基本概念 二、高分子的合成 三、高分子结构与性能和关系 四、高聚物各论五、功能高分子简介2.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了解它们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掌握加聚反应、缩聚反应和共聚反应的涵义、历程和特点;了解合成高分子化合物与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3.教学重点和难点:高分子化合物的概念;高分子合成;高分子结构与性能。4.教学建议:本章内容仅作简介。闽婆标怔另桌苍抡阮镁桥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