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下沉式窑洞.jpg
黄土高原下沉式窑洞.jpg

人美版美术八年级下册11.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资源套餐课件+教案+素材

收藏

资源目录
跳过导航链接。
压缩包内文档预览:
预览图
编号:202430111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35.59MB    格式:ZIP    上传时间:2022-03-09 上传人:青****6 IP属地:河南
15
积分
关 键 词:
人美版 美术 年级 下册 11. 传统 民居 艺术 魅力 资源 套餐 课件 教案 素材
资源描述:
人美版美术八年级下册11.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资源套餐课件+教案+素材,人美版,美术,年级,下册,11.,传统,民居,艺术,魅力,资源,套餐,课件,教案,素材
内容简介:
传统民居的艺术美丽教学目标:知识方面:了解我国传统民居的形式和特点,感受我国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能力方面:通过学习本课,能运用所学分析方法,认识其他传统民居建筑的形式和特点。情感方面:通过本课学习,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民居的同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中国传统民居的形式和特点(北京四合院、福建客家土楼)。教学难点:能从结构、布局、功能、文化、艺术等方面去分析其他传统民居建筑。(知识迁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1、情景导入课件展示图片:北京四合院、福建客家土楼、蒙古包、上海石库门师:同学们知道这些建筑是哪里的吗?生:知道,北京四合院师:为什么中国传统民居会如此多样化呢?好的,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中国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板书课题)2、传统民居的形式和特点(1)、中国五大特色民居建筑课题播放图片:北京四合院、福建客家土楼、黄土高原下沉式窑洞、干栏式木楼、云南“一颗印”民居。师:想一想,这些建筑都有哪些独特之处?它的特点是什么?生:观察、思考师:总结五大特色民居建筑的特点。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是北方院落民居的典型形式,之所以叫“四合院”,是因为这种民居有正房(北房)、倒座(南座)、东厢房和西厢房在四面围合,形成一个口字形。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四合院是封闭式的住宅,对外只有一个大门,关起来自成天地,具有很强的私密性,非常适合独家居住。院内,四面房子都像院落中心开门,一家人在里面和和美美,其乐融融。结构:单栋单层的房屋围合而成,木架为房屋主体,辅以砖石结构,坚固稳定。功能:垂花门区分“外墙内院”,影壁起着阻挡视线的作用,游廊链接各个房屋,遮阳避雨。艺术:整体建筑色调灰青,给人印象十分朴素。精美的砖雕彩绘,为四合院增加了细节之美,突破了色彩单一性,院内的植物和陈设处处体现了主人的情趣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文化:四合而居寓意家庭和睦、祖孙同堂的愿望,房屋的建制与布局体现了长幼有序的等级观念,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福建客家土楼大型夯土民居建筑,是具有聚族而居和防御作用的多层高楼住宅。形状有圆形、方形、椭圆形等。其中圆形土楼是福建客家民居的代表形式之一。土楼外墙用夯土,内部用木屋架,具有节约、坚固、防御性强等特点。中心为内庭院,安置有厅堂、水井、厨房等公用设施,楼上是统一结构的卧房,并以走廊相连,这种统一的结构使土楼内部显得完整而又韵律。福建土楼2008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结构:外墙生土夯筑,内部木架结构,利用地势,材料天然。布局:以祖堂为中心组织院落,中心为内庭院,安置有厅堂、水井、厨房等公用设施,楼上是统一规格的卧房,并与走廊相连。功能:防风抗震,防御性强,循环利用。文化:聚族而居,邻里和睦。艺术:造型富有特色,被誉为“东方古城堡”。黄土高原下沉式洞窑在地平线上挖出院落后,在其四面洞壁上掏出若干口窑洞,就形成了一个由四面窑洞组成的完整院落,即下沉式窑洞。黄土高原上的下沉式洞是中国窑洞民居中最珍贵的形式,它的特点是节省建筑材料,隔音性好,冬暖夏凉。干栏式民居它是傣族最富特色的传统住宅形式,以竹或木为主要材料,底层架空搭成小楼,上层住人,下层圈养牲畜和储存杂物等,也可防野兽。它具有取材便利和防潮通风等特色。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了解了我国四大特色民居建筑,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干栏式木楼和黄土高原窑洞有没有共同点呢?生: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师:同学们说得很好,黄土高原下沉式窑洞借地势开凿空间,冬暖夏凉,节省材料。干栏式木楼防潮通风,取材方便。(2)、欣赏其他传统民居建筑课件播放:广东开平碉楼、上海石库门、皖南民居、藏族碉房、蒙古包。师:你能从结构、功能、布局、文化、艺术等方面去看待这些传统民居建筑吗?生:讨论,回答师:总结、概括。3、作业布置用课上所学的分析角度向同学们介绍一种你喜欢的少数民族民居。(手抄报形式)4、作品展示与评价展示学生作品,开展学生自评、互评,教师点评的活动。5、课堂小结(1)、通过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心得(学生回答)。(2)、教师总结,结束本课。浅谈北京四合院的特点与文化自元代正式建都北京,大规模规划建设都城时起,四合院就与北京的宫殿、衙署、街区、坊巷和胡同同时出现了。据元末熊梦祥所著析津志载:“大街制,自南以至于北谓之经,自东至西谓之纬。大街二十四步阔,三百八十四火巷,二十九街通。”这里所谓“街通”即我们今日所称胡同,胡同与胡同之间是供臣民建造住宅的地皮。当时,元世祖忽必烈“诏旧城居民之过京城老,以赀高(有钱人)及居职(在朝廷供职)者为先,乃定制以地八亩为一分”,分给迁京之官贾营建住宅,北京传统四合院住宅大规模形成即由此开始。因为这种民居都是坐北朝南,由北房、南房、东西厢房四面围合而成,里面是一个中心庭院。故叫四合院。家庭的伦理道德和宗法观念在四合院中有充分的体现,早在周代,住宅建筑的功能就与礼制融为一体。北京的四合院,包括较大规模的由多个四合院组套而成的王府,甚至故宫,都是礼制的反映,是礼制最充分的体现。因此四合院内宅居住的分配是非常严格的,内宅中位置优越显赫的正房,都要给老一代的老爷、太太居住。北房三间仅中间一间向外开门,称为堂屋。两侧两间仅向堂屋开门,形成套间,成为一明两暗的格局。堂屋是家人起居、招待亲戚或年节时设供祭祖的地方,两侧多做卧室。东西两侧的卧室也有尊卑之分,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东侧为尊,由正室居住,西侧为卑,由偏房居住。东西耳房-可单开门,也可与正房相通,一般用做卧室或书房。东西厢房则由晚辈居住,厢房也是一明两暗,正中一间为起居室,两侧为卧室。也可将偏南侧一间分割出来用做厨房或餐厅。后罩房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军房或后罩楼,主要供未出阁的女子或女佣居住。四合院是由正房(一般是北房)、东西厢房和南房组成的一个独立的院落,正房旁有时还有东西耳房,有抄手游廊将四面的房子联接,可避风雨。北京的胡同一般是东西走向的,主要以走人为主,胡同北边的四合院门一般开在院子的东南角,南边的四合院门一般开在院子的西边角。四合院是北京地区典型的民居形式。一般的四合院都有二进院落,大型的有三四进院落和花院,二进院落一般是在东西厢房之间建一道隔墙,外宅一般是工作人员居住的,内外宅之间一般建豪华的垂花门,垂花门内有影壁,只在有重大活动时才打开,旧时说的大户人家的小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既指此门,家中的男仆一般也不得进此门。街门比较简单,街门一般建在院子的左边。大型四合院最后一排正房为后罩房。从这一点上来说,北京四合院可谓是封建社会的缩影。在这里试举一例,位于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19号的老舍故居就属于典型的四合院。正房,也就是通常说的北房为老舍居住,他平时就在这里接见客人,看书,办公等等。而后照房则是老舍的太太居住的,她在这里看书,练字,很多时候他们的孩子也会到这来,所以他们的孩子把这间屋子亲切地称为“妈妈屋”。东西厢房则居住着老舍夫妇的孩子,但东西厢房与正房不是直接连着的,而是由廊子,既转角的游廊连接的,这与南方的建筑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南方多是房子连房子的,没有游廊。四合院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北京四合院,天下闻名。旧时的北京,除了紫禁城、皇家苑囿,寺观庙坛及王府衙署外,大量的建筑,便是那数不清的百姓住宅。日下旧闻考中引元人诗云:“云开闾阖三千丈,雾暗楼台百万家。”这“百万家”的住宅,便是如今所说的北京四合院。四合院的营建极讲究风水,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四合院的装修、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出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簪、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抱柱上的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有如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有一个道理,现在世界上的富人趋同,中国和美国的有钱人都穿Amani,都用路易威登,但独特的文化往往又是我们所说的穷人传承下来的,这就是为什么那么多的老外喜欢北京的胡同游,丽江古城成为人类的香格里拉的道理。北京合院与各地合院之不同有下列各点:以北京为主的周围地区用四合院,以中轴为对称,大门开在正南方向的东南方向,大门不与正房相对,也就是说大门开在院之东南。这是根据八卦的方位,正房坐北为坎宅,如做坎宅,必须开巽门,“巽”者是东南方向,在东南方向开门财源不竭,金钱流畅,所以要做“坎宅巽门”为好。因此北京四合院大门开在东南方向。这是根据风水学说决定的,只有北京周围才是这样做法,其它地方并非如此。北京四合院讲究绿化,院内种树种花,确是花木扶疏,幽雅宜人。老北京爱种的花有丁香、海棠、榆叶梅、山桃花等等,树多是枣树、槐树。花草除栽种外,还可盆栽、水养。盆栽花木最常见的是石榴树、夹竹桃、金桂、银桂、杜鹃、栀子等等,种石榴取石榴“多子”之兆。至于阶前花圃中的草茉莉、凤仙花、牵牛花、扁豆花,更是四合院的家常美景了。北京的四合院不仅反映着中国传统的宗法制度,也体现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天人合一”的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精神与物质、社会秩序与自然秩序、道德理性与自然理性、思维规律与自然规律的统一性。张载在正蒙乾称中说:“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四合院符合自然规律的结构体现了这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得天时,有地利,材又美,工又巧,合此四者,才能称为良居,而四合院正是这样的良居。中国人居住的一个空间里边必须包含着一部分没有房子的庭院,这个院子是可以直通宇宙空间的,所以整个人生活在一个和大自然非常亲近的一个环境里边,也就是说,上升到哲学观点上,中国人对大自然的态度,天人合一的观念,决定了中国人住的是院子。清代有句俗语形容四合院内的生活:“天棚、鱼缸、石榴树、老爷、肥狗、胖丫头”,可以说是四合院生活比较典型的写照。这句话也体现出那种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北京四合院是以家族的伦理道德、宗法观念、等级礼制、堪舆风水、对幸福人生的追求、向往和艺术美学为蓝图建筑起来的,是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浅谈开平碉楼开平碉楼位于广东省江门市下辖的开平市境内,是中国乡土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是集防卫、居住和中西建筑艺术于一体的多层塔楼式建筑。其特色是中西合璧的民居,有古希腊、古罗马及伊斯兰等风格多种。根据现存实证,开平碉楼约产生于明代后期(16世纪)。作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清朝顺治六年(1649年)开平设县,希望从此开始太平,故取名“开平”。自建县后,“社贼之扰”有所收敛,治安较以前安定,故清朝碉楼数量不多。到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之前的时期是开平碉楼发展的初期阶段。清朝末年和民国时期,美国、加拿大等国实施排华政策,在海外恶劣的生存环境迫使开平华侨只能将传宗接代的愿望寄托在家乡。他们把建房、买田、娶亲看作在外拼搏的最高人生目标,不断将自己积蓄的血汗钱寄回开平,从而为开平碉楼与村落的建设提供了充实的经济基础。在匪风炽盛的日子里,为防贼患,开平的父老乡亲和华侨们纷纷集资在村中兴建碉楼。中西合璧的碉楼大量兴建是这一时期开平村落最突出的变化,林立的碉楼从此成为开平乡村壮观的文化景观。19世纪末到20世纪40年代以前便成为开平碉楼与村落发展的兴盛时期。开平碉楼为多层建筑远远高于一般的民居,便于居高临下地防御;碉楼的墙体比普通的民居厚实坚固,不怕匪盗凿墙或火攻;碉楼的窗户比民居开口小,都有铁栅和窗扇,外设铁板窗门。碉楼上部的四角,一般都建有突出悬挑的全封闭或半封闭的角堡(俗称“燕子窝”),角堡内开设了向前和向下的射击孔,可以居高临下地还击进村之敌;同时,碉楼各层墙上开设有射击孔,增加了楼内居民的攻击点。开平碉楼的上部造型最具表现力,人们着力运用外国建筑中的穹顶、山花、柱式等建筑元素大做文章,形成了千楼千面的建筑式样。根据上部造型可以将开平碉楼分为柱廊式、平台式、退台式、悬挑式、城堡式和混合式等多种式样。这些不同的建筑造型反映着楼主人的经济实力、审美情趣和受外来建筑文化影响的程度,是开平碉楼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开平碉楼与村落具有突出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一、它是中国乡村主动接受外来文化的历史见证夯土楼分布在丘陵地带,以赤水镇、龙胜镇为多。当地多将此种碉楼称为“泥楼”或“黄泥楼”。虽经几十年风雨浸蚀,仍十分坚固。现存100座,占碉楼总数的5.5。开平碉楼大规模兴建的年代,正是中国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的阶段。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的冲击方式各不相同,国内一些沿海大城市的西式建筑,主要是被动接受的舶来品;而以开平为中心出现的碉楼群,则是中国乡村民众主动接受西方建筑艺术并与本土建筑艺术融合的产物,充分体现了他们面对外国先进文化时的一种自信、开放、包容的心态。他们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加上自己的审美情趣,融合在碉楼上,使之成为留置于故土的一片精神守望地。不同的旅居地、不同的审美观,造就了开平碉楼的千姿百态。二、它是中国乡村移植外国建筑艺术的集中展示在开平建筑中,汇集了外国不同时期不同风格的建筑艺术。古希腊的柱廊、古罗马的柱式、拱券和穹窿,欧洲中世纪的哥特式尖拱和伊斯兰风格拱券、欧洲城堡构件、葡式建筑中的骑楼、文艺复兴时期和17世纪欧洲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等在开平随处可见。这些不同风格流派、不同宗教门类的建筑元素在开平表现出极大的包容性,汇聚一地和谐共处,形成了一种新的综合性很强的建筑类型,表现出特有的艺术魅力。三、它是中国华侨文化的杰出代表华侨是文化的传播者。中外多种文化交融和碰撞是华侨文化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所带来的文化冲突,广泛触及中国传统社会的方方面面和各个阶层。这也是世界移民文化的共同规律。这种文化的冲突和交融,在开平表现得极为外在化。随便走到一座碉楼或民居都可以看到中外文化交融的痕迹。因此,开平碉楼与民居非常突出地体现了中国华侨文化的深刻性和普遍性。四、它寄寓了中国人的传统环境意识,是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碉楼主要分布在村后,与四周的竹林、村前的池塘、村口的榕树,形成了根深叶茂、平安聚财、文化昌盛的和谐环境。点式的碉楼前面是成片低矮的民居,在平原地区宛如全村的靠山,满足了村民需要安全保护的心理。开平碉楼成为侨乡民众构建和谐生存环境的重要手段。开平碉楼的兴起,与开平的地理环境和过去的社会治安密切相关。开平地势低洼,河网密布,而过去水利失修,每遇台风暴雨,常有洪涝之忧。加上其所辖之境,原为新会、台山、恩平、新兴四县边远交界之地,向来有“四不管”之称,社会秩序较为混乱。因此,清初即有乡民建筑碉楼,作为防涝防匪之用。 鸦片战争以后,清政府统治更为颓败,开平人民迫于生计,开始大批出洋谋生,经过一辈乃至数辈人的艰苦拼搏渐渐有些产业。到了民国,战乱更为频仍,匪患尤为猖獗,而开平因山水交融,水陆交通方便,同时侨眷、归侨生活比较优裕,故土匪集中在开平一带作案。据粗略统计,1912年至1930年间,开平较大的匪劫事件约有71宗,杀人百余,掳耕牛210余头,掠夺其它财物无数,曾3次攻陷当时的县城苍城,连县长朱建章也被掳去。稍有风吹草动,人们就收拾金银细软,四处躲避,往往一夕数惊,彻夜无眠。华侨回乡,常常不敢在家里住宿,而到墟镇或亲戚家去,且经常变换住宿地点,否则即有家破人亡之虞。 从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十五年(1926年)这14年中,匪劫学校达8次,掳教师、学生百余人。其中, 民国十一年(1922年)12月众匪伙劫赤坎地区开平中学时,被鹰村碉楼探照灯照射,四处乡团及时截击,截回校长及学生17人。此事轰动全县,海外华侨闻讯也十分惊喜,觉得碉楼在防范匪患中起了作用,因此,在外节衣缩食,集资汇回家乡建碉楼。后来,一些华侨为了家眷安全,财产不受损失,在回乡建新屋时,纷纷建成各式各样碉楼式的楼。这样,碉楼林立逐成为侨乡开平的一大特色,最多时达3000多座,现存1833座。2007年,开平碉楼被评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开平现存的碉楼,大多是民初开始建立,建碉楼的本意不是让人观赏,而是御贼和走避洪水。建国前,开平境内盗贼蜂起,洪涝不断,民不聊生,不少华侨、归侨、侨眷被害。苦不堪言,有见及此,乃在侨居国请人设计好碉楼蓝图,带回家乡建造。由于侨居欧美各国的影响,所以碉楼的建筑风格和式彩就多种多样。开平碉楼的历史,也曾有光辉的一页,抗日战争时期,开平赤坎民乡团自卫队七勇士凭借雄踞在谭江边的险要一个南楼的碉楼,七天七夜狙击企图从水路进犯的日寇汽船,消灭日寇十六名。后来日寇恼羞成怒,公然不顾国际法,用大炮将南楼击穿一个大洞,发射毒气弹、毒昏七勇士。后日寇将七勇残酷地杀害。南楼七勇士抗日英雄事迹至今在开平人民中广为传扬。南楼,就城为开平人民抗日战争的丰碑。开平碉楼的多姿多彩及其迷人的欧美风情,早就吸引了无数过客。本世纪七十年代初,香港的一个摄影记者团就专门来到开平农村采访拍照数日,拍摄了大量的碉楼照片;1984年,驻香港各国领事五十多人一行到广东江门四邑参观考察时,就突然被开平碉楼深深吸引。开平碉楼独特的建筑风格及其历史背景,受到国家的重视和爱惜。1983年秋,国务院建设部委托由北京、天津的几所大学的教授、学者六人组成的中国古代建筑考察组各地考察。在广州,由广东省建筑所推荐,专程驱车来到开平考察碉楼。在开平,考察组先后在碉楼数量最多、式样最丰富的月山、水口、沙冈、塘口、赤坎、百合和蚬岗等地速绘、拍摄碉楼图片四百多多幅,并采集了大量的碉楼详情和史料。中国古代建筑考察组认为,开平碉楼在中国古代建筑史中有关特殊的一页,其洋为中用的艺术手法尤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开平碉楼,以它的奇异的风采,成为侨乡的一大奇观。皖南民居简述住宅是人类基本生存条件之一,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各个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差异很大,在这自然条件各不相同的地区内,人们因地制宜,因材施用,发展出适合当地的居住形式。皖南民居是中国民居中及其精美的一种,之所以格外精致,与当地的自然和社会环境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徽州是中国较早开发的地区之一。历朝历代的不间断开发,创造了皖南地区的繁荣。但生活的富庶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人口大量增加,可耕地相对减少。既然耕地不够,许多人便外出经商“仰给四方”。经商的结果是致富,徽州商人把赚来的钱带回家乡,置宅院,兴祠堂。皖南地促,因而民居的庭院很小,但宅中用料精良、装饰华美。民居的外形为一四方体,外面白墙高耸,里面的房子沿四周布置,都是两层以上的楼房,屋面向院内倾斜,形成“四水归堂”的形式。墙的上端,有层层跌落的马头墙,白墙与黑瓦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皖南民居之所以精美,原因在于大面积地使用了木雕、砖雕和石雕装饰。装饰的部位很多,从外到内,无处不有。但在同一立面上又注意疏密关系和观赏重点,使之构图完整,具有情趣。皖南民居都是院落形式,基本上有两种:三合院和四合院。在此基础上又可以组合发展,变成各种复杂的样式,甚至可以继续组合,发展出更复杂的院落形式。皖南民居的造型可分为内外两个部分。外部造型非常简洁,建筑四面都是白色的墙壁,很少开窗子。变化主要在墙体的上部,以小青瓦做成一个墙檐,类似于人字形的小屋顶,墙檐上还有屋脊。院内的设计包括门厅、天井、厅堂、厢房、隔扇门窗。门厅门厅只出现在四合院,进大门之后,有一个窄窄的门厅,里面通常会设置屏风门,兼有北京四合院大门内影壁和垂花门内屏风的作用。而三合院进去就是天井,天井与户外只隔一堵墙壁,当然没有门厅了,但人们在墙体的大门上方,挑出一行屋檐,作为装饰之用。天井天井相当于北京四合院的庭院,但是在太小了,只能称为“井”。天井边缘上方就是“四水归堂”的屋檐。每到雨天,雨水像徽商的财源一样滚滚而来。因此,皖南民居的天井,都是用讲究的石头精心拼铺而成,并比四周的地坪要低,以利排水。富有的人家甚至把天井砌成池,四周围上石栏板,防止雨水落到周围的木结构上。厅堂每个院落至少有一个厅堂,这就是中堂。假如是三进院落,就会依三个厅堂的前后顺序,从前到后依次分为下堂、中堂(祖堂)、上堂(高堂)。厅堂都是开敞的,没有门窗与天井相隔断,与其他地区厅堂有明显区别的是,皖南民居悬挂祖宗画像的墙壁,并非位于中堂的后侧,而是位于中堂的正中,这堵墙当地俗话叫做“太师壁”。厅堂都设在楼下的地面层,但厅堂的地面并不铺地板,而是青砖。厢房厢房位于厅堂两侧,厢房与天井之间由隔扇窗分隔开,厢房终日昏暗,只有靠窗处有微弱天井光,而生活中最重要的卧室就设在此处。卧室地面铺木地板,地坪高度高过厅堂,这样地板下才有足够的空间防潮。福建土楼福建土楼是东方文明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人美版美术八年级下册11.传统民居的艺术魅力-资源套餐课件+教案+素材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aper/202430111.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5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