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教学大纲_第1页
生理学教学大纲_第2页
生理学教学大纲_第3页
生理学教学大纲_第4页
生理学教学大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五 年 制 教 学 大 纲(供五年制医、口、卫、护专业用)前 言 生理学是研究生物机体的活动现象和机体各组成部分的功能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也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生理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又能在学习中不断培养科学思维能力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以及从事医疗、卫生实践打下必要的坚实基础。因此对生理学第六版教科书各章节的学习内容提出目的与要求,将教学内容划分为掌握 、熟悉和了解三级,供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与复习时参考使用。 理论课总学时为8085学时。 绪论2学时,细胞的基本功能12学时,血液3学时,血液循环16学时,呼吸67学时,消化与吸收67

2、学时,能量代谢与体温24学时,尿的生成与排出67学时,感觉器官的功能45学时,神经系统功能1517学时,内分泌5学时,生殖2学时。理论讲授部分的教学大纲如下。 第一章 绪论【目的要求】 掌握机体的内环境、稳态、兴奋性等基本概念。熟悉生理学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机体生理功能调节方式和自动控制系统原理。了解人体生理学的任务。 【教学内容】 掌握:人体生理学研究的对象与任务。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负反馈和正反馈的概念及其意义。 熟悉:人体生理功能的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了解:生理学研究的三个水平。自身调节。前馈。非自动控制系统。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目的要求】 学习物质跨膜转运过程、细

3、胞生物电现象、兴奋的传导、横纹肌收缩过程及其原理;了解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及肌肉收缩的力学分析。 【教学内容】 掌握: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极化、去极化、超极化、阈强度和阈电位概念。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特点及其产生机制。动作电位的引起和传导。局部兴奋特点及其意义。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 熟悉:继发性主动转运。细胞膜的被动电学特性。骨骼肌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横纹肌的微细结构:肌小节、肌纤维、肌管系统。骨骼肌的收缩机制。后负荷、前负荷、肌肉收缩能力对肌肉收缩的影响。 了解:细胞膜基本结构。出胞和入胞。生物电现象的观察和记录方法。细胞间信息传递的形式。缝隙连接。平滑肌的结构和生理特性。 第三

4、章 血液 【目的要求】 掌握血液在内环境中的地位和作用,生理止血的机制。熟悉血液的功能、血液的主要理化特性。了解各类血细胞的功能。 【教学内容】 掌握:血细胞比容、红细胞沉降率 (ESR)、血液凝固的概念。血小板的生理特性与止血功能;生理性止血的概念及其基本过程、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血液凝固的控制与止血栓的溶解。 熟悉:血液的主要理化特性:血液的粘度、血浆渗透压、红细胞的渗透脆性。 了解:血液的组成,血浆的化学成分,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正常值。 第四章 血液循环 【目的要求】 掌握生物电活动及其形成机制、心脏的泵血过程和机理、心输出量的调节及其评价。掌握动脉血压的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心

5、血管活动的调节。熟悉心肌细胞生理特性及其影响因素。了解心脏的功能和电学与力学的基本概念;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与血液动力学概念。 【教学内容】 1心脏生理功能 掌握:心肌工作细胞和自律细胞跨膜电位变化特点及其形成机制、心肌细胞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及其与收缩的关系。心动周期的概念、心室射血和充盈过程、心脏泵血功能的调节。 熟悉:心肌细胞兴奋性、自律性、传导性等电生理特性及其影响因素。心泵功能的基本评定指标搏出量、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心指数的概念、正常值及其生理学意义。 了解:心音的特点及其产生机制、心泵功能的储备。正常心电图的波形及其生理学意义。 2血管生理与心血管活动的调节 掌握:动脉血压的概念、正

6、常值、形成机制及其影响因素、中心静脉压的概念及其生理学意义、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组织液的生成与回流及其影响因素。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特点,延髓的心血管中枢及其作用、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和心肺感受器引起的心血管反射的概念、作用、特点、机制及其生理学意义。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肾上腺素与去甲肾上腺素、血管升压素和血管 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对心 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 熟悉: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动力学三要素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冠脉循环、脑循环和肺循环的生理特点及其调节。 了解:动脉脉搏波形及其生理学意义、微循环的组成、血液与

7、组织液之间物质交换的方式、淋巴液的生成与回流。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和心房钠尿肽等对心血管活动的调节作用,局部血流调节,循环血量的调节。脑脊液的生成,血脑脊液屏障和血脑屏障的概念及其作用。 第五章 呼吸 【目的要求】 掌握肺通气、肺换气的原理,呼吸运动的调节。熟悉气体在血液中主要运输的形式,呼吸节律的维持。了解呼吸的意义及其三个环节的基本过程。 【教学内容】 掌握:肺通气的动力; 呼吸运动时肺内压的变化;胸内压的概念及生理意义。肺通气的弹性阻力,顺应性的概念、顺应性与弹性阻力的关系。肺表面活性物质重要的生理学意义。肺容积:潮气量、残气量。肺容量:功能余气量、肺活量、用力肺活量和用力呼气量。肺通气量

8、:每分通气量、肺泡通气量和无效腔。 肺换气与组织换气:气体扩散速率及其影响因素。影响肺气体交换的因素:呼吸膜的厚度、呼吸膜的面积、通气/血流比值。通气/血流比值的概念及其数值发生变化时对肺换气的影响。 呼吸运动的调节:肺牵张反射的概念、过程及意义。动脉血液二氧化碳分压、氧分压、氢离子浓度对呼吸运动的影响,影响途径及意义。 熟悉:呼吸的全过程。外呼吸和内呼吸的概念。呼吸运动的形式,人工呼吸。肺顺应性、滞后现象、肺泡表面张力三者之间的关系,比顺应性的概念和意义。Laplace定律的内容和意义。气道口径与气道阻力的关系、呼吸时气道阻力的变化。肺扩散容量的概念。O2与CO2在血液中的主要运输形式;影响

9、氧解离曲线的因素。脑干呼吸中枢的组成,各级呼吸中枢在呼吸运动调节中的作用和地位。中枢化学感受器的解剖定位、分区,外周化学感受器的位置,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分别感受的有效刺激及其生理意义。 了解:呼吸道与呼吸膜的组成、组织学结构及其功能。气胸的概念和危害。呼吸功的概念。组织换气的过程,影响组织换气的因素。呼吸节律形成机制的两种学说。防御性呼吸反射。 第六章 消化与吸收 【目的要求】 掌握食物在胃内和肠内的消化功能及其调节。熟悉各消化腺的作用和消化道的运动形式。了解食物在消化道内消化和吸收的基本过程,以及神经和激素对消化腺分泌和消化道运动的调节作用。 【教学内容】 掌握:消化道平滑肌的电生理特性

10、;消化、吸收、慢波电位、胃肠激素的概念。胃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作用,消化期的胃液分泌(头期、胃期、肠期胃液分泌)的调节,胃液分泌的抑制性调节(盐酸、脂肪、代谢产物、十二指肠内高渗溶液);胃的排空及其调节。胰液的性质、成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胆汁的性质、成分、作用及其分泌和排出的调节,小肠运动的调节。 熟悉:消化道平滑肌的一般特性,胃肠的神经支配及各支配神经的作用,胃肠激素的作用。 唾液分泌的调节。胃的容受性舒张和胃的蠕动。刺激胃液分泌的内源性物质(乙酰胆碱、胃泌素、组胺);小肠的运动形式。大肠的运动形式、排便与排便反射。 了解:消化的两种方式:机械性消化化学性消化。胃肠激素的作用方式。唾液的性质

11、、成分及其作用;咀嚼与吞咽。胃肠道各运动形式的概念及生理意义。回盲括约肌的功能。大肠液的分泌。糖、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产物(葡萄糖、脂肪酸及氨基酸)的吸收的过程。 第七章 能量代谢和体温 【目的要求】 掌握基础代谢率测定方法;维持提温相对稳定的机制。了解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和方法及其影响因素,机体的产热与散热过程。 【教学内容】 掌握:食物的热价,食物的氧热价,呼吸商基础代谢、基础代谢率、体温的概念;影响能量代谢的主要因素。体温的正常变动;产热的调节反应;汗腺的神经支配。几种散热途径(传导、对流、辐射、蒸发)。外周及中枢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中枢;体温相对稳定的机制。 熟悉:能量代谢率的衡量标准;主

12、要产热器官。散热的调节反应(发汗、循环系统的调节反应)。调定点学说。 了解:能量代谢概念;机体能量的来源和去路;能量代谢测定的原理和方法(直接测热法和间接测热法);耗氧量与CO2产量的测定方法;影响能量代谢的几个因素(肌肉运动、精神活动、食物的特殊动力学作用、环境因素)。 第八章 尿的生成与排出 【目的要求】掌握尿生成的过程、影响因素及其调节,排尿反射。了解肾脏在机体排泄中的地位,在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中的意义。 【教学内容】 掌握:肾小管滤过率、滤过分数、肾小球血浆流量、滤过系数、管-球反馈及滤过压平衡状态的概念;决定和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效滤过压、入球小动脉血液中的血浆蛋白的浓度、入球小

13、动脉和出球小动脉的阻力等各种因素的改变对肾小球滤过率的影响。 重吸收、分泌、被动转运、主动转运 、联合转运、同向转运、逆向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的概念;近球小管、远球小管和集合管对Na+、Cl-和水的重吸收机制与特点;髓袢升支粗段对NaCl的重吸收机制;影响肾小管和集合重吸收和分泌的因素:葡萄糖的重吸收机制,葡萄糖的最大转运率及肾糖阈的概念。渗透性利尿的概念;球管平衡的概念及生理意义;肾素- 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尿生成调节中的作用,肾素释放的调节及其调节的机制;血管升压素的生成部位、作用及其分泌的调节。肾清除率的概念。 熟悉:皮质肾单位及近髓肾单位的特点及功能;近球小体的结构及功能;肾的血液

14、供应特点;、肾清除率的测定方法及意义,自由水清除率的计算方式及意义。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自身调节的概念及其机制(肌源性机制和管球反馈机制);交感神经、血管紧张素和前列腺素对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的调节。水利尿的概念,髓袢对小管液中水和溶质的重吸收;尿液的浓缩机制及其过程。 了解:集合管的结构;肾的神经支配。微穿刺和微灌流技术、细胞内微电极纪录、膜片钳、分子生物学技术。Ca2+的重吸收、氨基酸的重吸收机制。逆流倍增、逆流交换现象;尿液的稀释过程。肾内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心房钠尿肽、内皮素、一氧化氮、儿茶酚胺、前列腺素对尿生成的调节。膀胱与尿道的神经支配,膀胱容量和膀胱内压的关系;神经系统损

15、害引起的排尿异常。 第九章 感觉器官 【目的要求】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视觉与听觉的感受原理。了解各主要感觉器官的功能及活动的一般规律。 【教学内容】 掌握:掌握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换能作用、感受器的适宜刺激、适应现象)。视敏度的概念;眼的调节反应;近点的概念;视网膜的感光功能;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视觉的二元学说及其依据;色觉的三原色学说、视锥细胞和颜色色觉;暗适应和明适应的概念;视野的概念。鼓膜和中耳听骨链的增压效应;耳蜗的感音换能作用;基底膜的振动和行波理论。 熟悉:瞳孔及瞳孔对光反射;视紫红质的光化学特性。耳廓和外耳道的集音和共鸣腔作用;外耳和中耳的传音作用;耳蜗的生物电现象

16、。 了解:感受器的概念及分类;感受器的编码作用。眼的折光成像原理;简化眼的主要光学参数;视网膜的结构特点;视杆细胞外段的微细结构和光-电转换过程。咽鼓管的功能;耳蜗的结构要点;听神经动作电位。前庭器官的感受装置和适宜刺激,前庭反应和眼震颤。 第十章 神经系统 【目的要求】 掌握突触传递的原理,中枢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和对内脏活动的调节功能。了解神经组织的基本功能,兴奋在反射弧中枢部分传播的特征,中枢感觉功能和脑的高级功能。 【教学内容】 掌握:经典突触传递机制及突触传递特征;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慢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神经递质和受体;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儿茶酚胺及其

17、受体;神经递质、受体、激动剂、拮抗剂、配体的概念;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中枢兴奋传播的特征;中枢抑制和易化;突触后抑制和突触前抑制;反射活动的中枢控制;丘脑的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性感觉投射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特征;内脏痛特征与牵涉痛的概念;牵张反射;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去大脑僵直的概念;下丘脑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脑电波的正常波形及其出现条件,慢波和异相睡眠的生理意义; 熟悉: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性、传导速度;轴浆运输;神经胶质细胞的功能;突触的可塑性;非突触性化学传递;电突触传递;神经递质鉴定标准,神经调质的概念,递质和调质的分类、递质共存、受体分类、突触前受体、受体调节;氨基酸类递质和受体

18、;大脑皮层的感觉代表区定位及功能特点;内脏痛与牵涉痛;体表快痛和慢痛的特点、传导纤维及皮层投射;深部痛的特点;脊休克;肌梭的神经支配及功能;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脑干网状结构易化区和抑制区,去大脑僵直,僵直和僵直;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及其有关的疾病;小脑的功能;大脑皮层主要运动区及运动传导通路;脊髓、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摄食行为和饮水行为调节;情绪的生理反应;皮层诱发电位;脑电图正常波形及其形成机制;觉醒状态的维持(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睡眠的时相;学习的形式,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人类的条件反射。 了解:神经元的基本功能;神经的营养作用;突触传递的调节、突触传递的可塑性;5-羟色胺及

19、其受体;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肽类递质及其受体;嘌呤类递质及其受体;一氧化氮;局部回路神经元和局部神经元回路;感觉皮层的可塑性;本体感觉代表区;内脏感觉传导路;增加触-压觉、本体感觉、温度觉及特殊感觉(视觉、听觉、平衡感觉、嗅觉和味觉)的中枢分析功能;脑干对姿势调节;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性行为的调节、情绪的调节、激发行为的动机;行为觉醒和脑电觉醒的概念及机理;睡眠发生机制;记忆的形式;人类记忆过程,遗忘,学习和记忆机制;优势半球和皮层功能的互补性专门化,大脑皮层的语言功能,大脑皮层的其他认知功能,两侧大脑皮层功能的相关;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的相互作用;神经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作用;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相互关系。 第十一章 内分泌 【目的要求】 掌握几种主要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分泌调节。了解内分泌系统在调节功能中的作用及其原理。 【教学内容】 掌握:内分泌及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