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析元代“以书入画”理论盛行之因_第1页
透析元代“以书入画”理论盛行之因_第2页
透析元代“以书入画”理论盛行之因_第3页
透析元代“以书入画”理论盛行之因_第4页
透析元代“以书入画”理论盛行之因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透析元代“以书入画”理论盛行之因一、元代以书入画理论元代画家赵孟在秀石疏竹图卷中题诗道:“石如飞白木如,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在这首诗里,“飞白”是一种书法,“”指大篆,“八法”指“用字八法”。非常明显,以书入画在明显不过了。像赵孟此类的元代画家还有钱选、李、柯九思、朱德润等人。钱选力倡画中的“士气”,认为“士气”的获得与画家人品以及书画结合的形式有直接关系。这里有文献可以说明他的观点,“赵文敏问画道于钱舜举,何以称士气?钱曰:隶体耳,画史能辨之”。"赵子昂文钱舜举曰:如何是土夫画?'钱舜举答曰:隶家画也。"显然钱选口中的“隶体

2、”指得是隶书。李在息斋竹谱一书中指出:“写竹干用篆书,写竹节用隶书,写竹叶用楷书”。李对以书入画写的更是直接,他明确的提出画竹时三种不同的书体篆、隶、楷分别表现竹子的干、节、叶。柯九思曾说道:“写竹干用篆法,写叶用八分法,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这段话中,“八分”是汉隶一种书体。“鲁公撇笔法”是颜真卿的书写笔法。“折钗股”是书法上对转折的笔划,要求笔毫平铺而笔锋圆劲,如钗股弯折仍体圆理顺,因以为喻。从整体来看,其实就是每种不同的书法用笔对应一种不同事物一一绘画的对象,篆法对应竹干,八分法或鲁公撇对应竹叶,折钗股对应木石。朱德润,元代书画家,善诗文、书法、山水。存复斋集中记

3、录:“故仓颉作书之意,与画体同而文异。”很明显朱德润直接点明“书与画体同而文异”。二、元代“以书入画”理论盛行的原因透析1. 元代画家大都擅长书法赵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书法家,篆、籀、分、隶、真、草书俱佳,以真书、行书造诣最深、影响最广。明人何良俊说:“自唐以前,集书法之大成者,王右军也;自唐以后,集书法大成者,赵集贤(赵孟)也”。近人马宗霍亦说:“元之有赵吴兴,亦犹晋之有王右军,唐之有鲁公,皆所谓主坛拈者。”足见赵孟的书法造诣。钱选各种书体也都精通。柯九思也精于书法,其笔法刚柔相济,粗细变化明显,法体沉稳,重心偏低,有智永、赵孟笔意。朱德润更是一位书法高手,师法赵孟、王羲之,笔法酋健。不光这些

4、人,在整个元代,人们对书法的追求可以说是普遍的。既然元代画家擅长书法,将书法用笔写到绘画理论中是很正常的事。2. 文人画自律的要求文人画一名在宋代苏轼那里得名后,经米芾、文同等人的发展,到了元代蒙古族统一中国之后,由于实行少数名族的歧视政策,不少文人处于失意境地,常以书画自娱,促使了文人画的兴盛,形成了中国美术史上文人画的一个高峰。水墨中所蕴含的玄淡意趣为文人画家所青睐,更具体的说他们追求的是庄学的淡而远的艺术精神。而书法却是水墨画不可分割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文人画中书法的意义在中国人名大学张法的元代文人画的意义中的一段论述加以说明,即文人画包含了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书法精通,二是能从艺术的共性

5、上体现书法与画的相通,三是这种相同不仅是笔墨上的,更是文化深度上的,在这一层面画中用书法写的诗与用书法绘的画一起直抵一种文化境界”。纵观整个中国美术史,文人画自律发展最终偏向了笔墨,笔与墨在文人画中便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用笔在文人画中也成为至上心法。既然文人画自律最终要使得笔与墨结合,并确立其地位,那么在文人画盛行的元代,出现以书入画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其了。另外书法用笔在文人当中也是人品、画品的象征,这种现象元代不乏没有,明清尤为普遍,正如陈洪绶之语“若宋之可恨,马远、夏真画之退群也”,陈洪绶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马、夏用的是斧劈皴。以书入画理论在元代文人画家中流行也就不足为奇了。3. 书法与文

6、人画的相交融的外在显现书法与文人画相交融的明显表现之一是工具材料体系相同。所谓书法与文人画的工具材料体系是指宣纸(或绢或绫等)、毛笔、水墨。我们首先分析书法与文人画的用纸(绢),书法中用纸较早,至少在魏晋时期我们已经可以容易见到,宋元更是屡见不鲜。这一现象我们从作品中可以清楚地看到,譬如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平复帖,为纸本作品,作者为西晋陆机;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祭侄文稿,为唐代颜真卿的纸本书法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神仙起居法,为五代杨凝式的纸本书法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闺中秋月,为宋徽宗赵佶的纸本书法作品;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玄妙观重修三门记,为元代赵孟的纸本书法作品。另外

7、绘画中纸的充分使用是在元代开始的,譬如秀石疏林图,就为元代赵孟的纸本绘画作品,另外元代的纸本绘画还有钱选的浮玉山居图,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吴镇的渔父图,倪瓒的渔庄秋霁图,王蒙的青卞隐居图等。其次我们在分析书法与文人画所使用的毛笔,毛笔共同适用于书法与绘画,其特性之一是“软”,因此书法作品中可以出现提按顿挫与粗细兼有的特殊效果,发展到绘画领域就出现了“十八描”、“三十二点”以及众多皴法,这也构成了书法与绘画尤其文人画相交相融的最直接体现。最后再分析水墨,水墨在书法中的使用无容置疑,但在绘画中我们需要把“丹青”与“水墨”区分开来。所谓“丹青”指的是傅有色彩画绘画,如大小将军的画以及敦煌莫高窟的彩绘壁画等,多属于北宗和民间画家。而与之相对的“水墨”画备受南宗文人画推崇,被董其昌推为南宗之首的王维说过:“夫画道之中,水墨为上,自然之性,成造化之功。”,这尤其体现元四家当中。要之,宣纸为书法与文人画提供了交合契机,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