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优秀教案_第1页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优秀教案_第2页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优秀教案_第3页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优秀教案_第4页
统编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6课《北宋的政治》优秀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6课 北宋的政治 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赵匡胤建立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等基本史实;培样学生阅读细节材料总结归纳的史料实证精神。2.通过图片、视频、史料等方法,帮助学生感知历史,培养学生总结归纳、抓住重点的学习能力。3.认识到赵匡胤的举措带来的问题,他的集权措施有失偏颇,导致宋朝的积贫积弱,从而得我们做任何事情,要辩证地、长远的看问题的结论。认识到在封建时代,君主的权力是在不断加强的,任何封建统治者都跳不出这个历史的铁律。【重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的描施。【难点】对重文轻武政策的评价。【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目录导入:目录: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二、重文轻武的政策三、王安石变法

2、二、新课讲解模块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959年,周世宗柴荣崩,七岁的周恭帝柴宗训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等掌握了军权。 960年正月初一,传闻契丹联合北汉南下攻周,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随后,周恭帝禅位。 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为“宋”。问题;陈桥驿兵变后成立的政权名称、时间、都城和建立者?北宋建立的时间:960年建立者:赵匡胤都城:开封国号:宋,史称北宋统一方针:先南后北。结果: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思考一下,五代十国的政权特点?五代十国时期,政局动荡不止,王朝个个短命。

3、一日,(太祖)召赵普问曰:“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苍生涂地,其故何也?” 普曰:“陛下之言及此,天地人神之福也。唐季以来,战斗不息,国家不安者,其故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矣。今所以治之,无他奇巧也,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1.赵普认为五代更替频繁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赵普提出了怎样的解决方案?3.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案:1.方镇太重,君弱臣强2.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合作探究:宋太祖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军事 政治 经济)军事1.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控制军队;2.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统兵权和调兵权分离;使禁军将领有握兵之

4、重,而无发兵之权。3.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割断将领与士兵和地方的联系。“兵不识将,将不专兵”教学视频:宋太祖加强军权措施政治中央:宋太祖为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地方:宋太祖为加强控制,派文臣担任各地州县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经济下令取消节度使收税的权力,又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这些措施会带来怎样的影响?影响:消除了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造成地方财政困难。材料:宋史·职官志记载,宋初“始置诸州通判”,“凡兵民、钱谷、户口、赋役、狱讼听断之事,可否裁决,与守臣通签书施行”。根据材料,说说通判的职权和作用。 通判的职权是在州府的

5、长官下掌管粮运、家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通判的作用是分知州的权力,防止知州职权过重。作用: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权大大加强。 宋初的大将曹翰写下一首退将诗,有“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之句;当时有谚语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 北宋为加强中央集权,采取了一系列削夺武将兵权,抑制武将地位的措施,武将们不仅平日不受重视,而且带兵打仗都处处受到掣肘,感觉到英雄无用武之地,因此发出这样的感慨。社会上,人们看到武将不仅地位降低,而且打仗败多胜少,因此不再以从军为荣。宋太祖为什么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模块二、重文轻武的政

6、策宋太祖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宋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形成文臣统兵的格局“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 太祖誓碑文臣统兵的代表:欧阳修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天圣八年进士,修新唐书。宋英宗时,官至枢密副使(兵权)、参知政事(行政权)。文臣掌兵弊端 文臣掌兵,不熟悉军务,而将不专兵,兵无常帅,导致军队战斗力减弱。文官得到重用,逐渐形成以士大夫为主体的官僚集团,但由于政治机构重叠,相互牵制,官吏冗余,人浮于事,既导致办事效率下降,又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 重文轻武的政策的表现 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科举取士宋太祖: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宋

7、太宗: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 又赐进士180多人,总录500多人宋真宗:(继续增加),如在1000年录取进士 409人,诸科更高达1129人。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问题: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知识延展科举制活动探究重文轻武政策的利弊 宋朝的重文轻武,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安定。 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授予的“阵图

8、”行军布阵,这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导致北宋对外战争屡败。模块二、王安石变法 北宋的政治风(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在动通战事中,北宋屡战屡败,每年被迫送出大量钱物。由于官僚机构和军队的不断膨胀,到北宋中期,政府官体和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与此同时,土地兼并剧烈,农民起义此起彼伏。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王安石变法涉及经济、军事和教育领域。他们希望通过变法,摆脱统治危机,实现富国强兵。结果:变法收到一些成效。政府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各地兴修水利工程10000多处。但是,新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他们强烈反对。宋物宗死后,司马光任宰相,新法几乎全部被废除。三、课

9、堂小结四、板书设计五、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的相关习题。教学设计教材:中国历史(统编教材 七年级下册)单元:第二单元 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课题:第6课 北宋的政治一、教学分析(500字以内)1. 本课的单元地位分析本课是七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本单元主要讲述辽宋夏金元时期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本课是本单元开篇,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在进行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并实行重文轻武政策,这些措施革除了五代十国时期武将专权等问题,促进了社会稳定,但也带来了官僚机构臃肿,财政危机和军事危机等问题,为后来的统治危机埋下祸根。在北宋中期一系列社会问题出现后,王安石变法但最终未取得成效,归根到

10、底是北宋政治制度的问题。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对后面几课的学习起到重要的铺垫作用,在单元中的位置至关重要。2. 课标与本课子目呈现方式分析课标本课子目呈现方式知道北宋的建立。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了解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重文轻武政策王安石变法3. 本课教学内容的逻辑结构分析本课分为三个子目: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政策、王安石变法。依次讲述了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在政治、军事和经济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同时采取了重文轻武政策,这些集权措施和重文轻武政策在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使得北宋出现了财政危机和边疆危机,为此进行了王安石变法。 本课逻辑清晰,层层递进,结构完整。二、教学目标

11、(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目标设计 300字以内)1.通过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知道北宋建立和统一的概况,知道王安石变法的主要内容。(时空观念)2.通过多种史料的研读,学会运用史料分析和理解:北宋加强中央集权、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内容以及带来的影响。(史料实证)3.在研读史料的过程中,学生能理解历史评价会受到角度、立场等影响,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事件。(历史解释)4. 通过范仲淹、王安石等北宋士人的事迹,学习他们以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通过北宋改革失败的学习,体会改革的重要性和艰巨性。(家国情怀)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00字以内)1. 重点:重文轻武政策2. 难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五、教学过程(1600字

12、左右)1. 新课导入。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陈寅恪陈寅恪先生文集在我们要讲的汉唐宋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转从政治制度上看来,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以陈寅恪和钱穆两位史学大家对于宋朝的评价导入新课,提出问题:为什么他们对宋朝的评价截然不同?2. 正课讲授。本节课根据课本内容整合为四部分,分别是夺权立天下、集权安天下、重文治天下和变法拯天下。第一部分:夺权立天下(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思考太祖夺了谁的权?以及他建立的政权情况。(2)教师带领学生梳理北宋的建立和统一情况,强调北宋是局部的统一,与先后建立的辽、西夏等政权并立。第二部分:集权

13、安天下(1)教师再次出示钱穆先生对北宋的观点,提出问题:你同意钱穆先生的观点吗?并引出梁启超先生对宋代的评价:自有史以来,中国之不竞(不强),未有甚于宋之时者也。宋之不竞(不强),其故安在?始焉起于太祖之猜忌。提出问题:“太祖之猜忌”指的是什么?太祖为什么会猜忌?他猜忌谁?(2)教师讲解因为宋太祖是武将出身,猜忌武将,深知武将夺权之易和武将专权之弊,建立北宋之后,寻求息兵治国,抑制武将的方法,宋太祖采取了赵普的建议,集中了兵权、行政权和财权。(3)学生根据表格自主阅读课本29-30页,总结宋太祖抑制武将、加强中央集权的主要措施。(4) 教师带领学生通过史料、图标、示意图等梳理宋太祖在集中兵权、

14、行政权和财权的具体措施和带来的积极、消极影响。措施作用弊端集中兵权解除高级将领的兵权控制对军队的调动经常调换军队将领,定期换防加强了对军队的控制削弱军队战斗力集中行政权1.在中央:分化事权,削弱相权。设置若干个副宰相,共同议政。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2.在地方:派文官任地方州县长官,三年一换。设通判分割知州的权力。1.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2.加强了中央集权官员增加,造成冗官冗费集中财权取消节度使收税权力。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消除地方割据的物质基础,加强了中央对地方控制。(5) 教师进行总结:作为武将出身的宋太祖,猜忌武将,为了避免武将专权,从集中兵权、行政权、财权三

15、个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稳固了政权的统治,但是也为后期的衰弱埋下了伏笔。所以梁启超先生说宋之不竞,始于太祖之猜忌。教师再次提出问题:太祖猜忌武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中央集权,除此之外,他和后继皇帝还怎么做?以此引出第三部分的学习。第三部分:重文治天下(1) 出示以下两句诗:曾因国难披金甲,不为家贫卖宝刀。(宋)曹翰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宋)谚语提出问题:1.曹翰是一名文臣还是武将?他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2.为什么当时的人不以从军为荣?引导学生认识北宋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采取了重文轻武政策。(2)通过材料解读,教师引导学生从官员结构、官员选拔两个方面认识重文轻武政策

16、的具体表现,并分析这一政策带来的影响。(3)教师再次出示钱穆先生对北宋的观点,提出问题:钱穆先生为什么说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4)通过图示、史料和数据,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北宋在强化中央集权,稳定社会的同时,也造成了冗官冗费冗兵、积贫积弱的局面,出现了财政危机和边疆危机。第四部分:变法拯天下(1) 教师讲述北宋一些士人如范仲淹、王安石目睹国家危机,主张变法以求拯救北宋统治,先后进行了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2) 学生根据教师出示的表格自主阅读课本31-32页,概括并理解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目的、结果和影响。(3) 通过2道题目讲述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募役法和方田均税法的具体内容和共同作用,以及在实施的过程中损害了大官僚的利益而遭到反对,最后失败。(4) 以表格的形式总结王安石变法的情况,并引导学生从王安石变法失败中得到启示。3. 课堂总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