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习题教学“四要”“四不要”_第1页
物理习题教学“四要”“四不要”_第2页
物理习题教学“四要”“四不要”_第3页
物理习题教学“四要”“四不要”_第4页
物理习题教学“四要”“四不要”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物理习题教学“四要“四不要高中物理教材把学好物理总结为三句话:理解概念和规律;做好实验;做好练习题。可见做习题是学好物理的重要途径之一。做习题,一可以使学生深化对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的理解;二可以有效地进步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的深化性、思维的灵敏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发散性和思维的批判性;三可以进步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才能。因此,习题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习题课是物理教学最常见的课型之一。但令人遗憾的是,在课堂教学研究中,人们总是把更多的精力投放在概念教学、规律教学和实验教学上,习题教学那么少被关注甚至不被关注。而习题课的效益不高是一个普遍的事实。课堂效益不高,必然加班加点

2、,结果学生始终在题海中挣扎。物理学的灵气和美感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是做不完的题目。本人认为,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在教学实验中认真探究规律、不断总结方法,努力进步习题的教学效率。下面是笔者的一点心得,供感兴趣的同仁参考。1、从教学目的上讲,要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凡教学活动都有目的,根据课程标准,习题课的教学目的可以概括为三级:理解知识目的;应用知识目的;才能目的。在设计一节习题课时,首先要根据教学进度和学生情况进展目的定位,然后设计、选择题目。要注意教学目的的阶段性和可行性,但求循序渐进,拾级而上,不求贪多求快,一步到位。笔者曾听过一节?动能定理?习题课,上课老师所选的几个例题不仅物理过程相当

3、复杂,有的还涉及极值问题或临界问题,课堂上老师讲得很吃力,而学生仍在云里雾里,课堂气氛沉闷。课后,这位老师很是沮丧,还不住地抱怨学生才能太差。这位老师可能忘记了,学生对动力学问题,已经习惯了用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规律求解。在?动能定理?第一节习题课上,应把目的定位在进一步理解定理的含义,掌握用动能定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动力学问题即可,至于较复杂的问题,应该改到下一节课去。教学理论告诉我们,假如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只能欲速而不达。学生普遍感到高中物理难学,固然跟物理学科对才能要求较高有关,但不可否认,教学目的定得太高,习题难度过大,也是一个重要原因。2、从习题设计上讲,要精编精选,不要搞题海战术习题

4、很多,有题海之称。一节课只有45min,要进步效率,习题的质量是关键。备一节习题课,随意找几个题目很容易。要精心设计,精编精选并优化组合,那么非下苦功夫不可。何为精编精选?笔者认为就是科学性、针对性、典型性和发散性的统一。所谓科学性,就是题目情景符合客观规律,表达严谨、清楚,不会得出荒唐结论;所谓针对性,就是目的明确,要直奔教学目的而去;所谓典型性,就是具有代表性,不偏不怪不钻牛角尖;所谓发散性,就是一题多变,一题多解,有做一题会一类的效果。例如我在?牛顿第二定律?的第一节习题课上,从平面上的问题开场,然后由平面到斜面,再由斜面到竖直面,且只限于一个研究对象。在第二节课上,以连接体问题为载体,

5、以方法教育和才能培养为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深化了对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并初步掌握理解动力学问题的两个根本方法整体法和隔离法。3、从教学策略上讲,要重视过程分析,不要只重求得结果在进展习题教学时,习题的稳固知识功能和培养才能功能都是在解题过程表达的,所以解题过程是重要的。学生通过一番努力,得到了正确结果那么有一种成就感,对继续学习是一种推动,所以结果同样是重要的。只重视结果,习题的教学功能就不可能充分表达;而只重视过程,就好比经历了风雨而总见不到彩虹,可能失去前进的动力。所以笔者的看法是:过程和结果,两者都重要,过程更重要。解题过程,包括严格审题、提取信息、选择研究对象、分析物理状态、分析从此状态

6、到彼状态所经历的物理过程、选择物理规律、列方程、解方程等。显然,学生的理解才能、分析才能、推理才能、数理结合才能以及书面表达才能都会在解题过程得到进步。对解题结果,要教育学生,能化简那么化简,简洁是科学美的标准之一,所以最后结果不要用繁分表示,能算的要尽量算到底,根号内能开的尽量开出来,有效数字的位数要符合题目要求。另外,对所得结果还应进展必要的检验和讨论,看是否违背常规,看有无其他可能性。4、从教学方法上讲,要群言堂,不要一言堂课堂现实说明,老师讲、学生听仍是是习题课中使用最多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对老师的要求不高,只要有良好的专业功底,掌握大量的习题,就可以得心应手地使用这种方法。因此讲

7、授法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讲授尽可能多的题目,所以讲授法也是许多老师最放心的教学方法。事实上,老师讲,学生听,就是一言堂。在这种课堂上,老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都不见了,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纯粹的主宰和被主宰的关系;在这种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没有了,老师成为唯一的信息源,整堂课,来自老师的信息匀速地流向学生;在这种课堂上,物理学失去了它的灵气和兴趣,展现给学生的是固定的解题步骤和一堆枯燥的公式;在种课堂上,除了记录和记忆,学生就再没有事情可做了。因此老师把“一言堂变为“群言堂是习题课都教法改革的一个打破口。群言堂,就是让大家说话,让每个学生说话。最可行的做法是,老师把精心选择的题目展示

8、出来后,要先让学生自己读题、审题,然后让学生起来谈自己的解题思路。有的题目可能有多种解法,老师要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对不同的解法,老师可以和学生一起评价,比较优劣。在群言堂的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是学习的主体,没有局外人,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真正实现了多向交流。记得在?力矩?习题课上,我给学生出了这么一道题目:如下图,木棒A端用铰链固定在墙上,在B端分别加F1、F2、F3三个力,那么关于三个力对A点的力矩关系虚线与棒平行,正确的选项是:A.M1M3 B.M1考虑一段时间后,有个同学提出了他的方案:延长F1、 F2的作用线,作出它们的力臂,再根据力矩的定义式M=FL来比较力矩的大小。但这个同学一讲完,

9、立即有同学提质疑:F1比F2大,但力臂L1比L2小,所以它们的乘积还是无法比较。这时又一个同学提出第二个方案:把力F1、F2、F3分解为沿着垂直杆和平行杆的方向分解,沿杆方向的分力不产生力矩,只要比较垂直杆方向的分力的力矩就可以了,而垂直杆的方向的三个分力大小相等且力臂都等于杆长,所以三力的力矩相等,故应选C。这个同学的解法立即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有的同学还称赞这个方法很简单。不料,有个同学不服气地说,我的方法更简单:只要把A点和三力的箭头连接一下,就得到三个三角形。因为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力矩的一半,所以比较三角形的面积就可以比较三个的力矩大小。由于三个三角形同底等高,所以面积相等,应选C“。妙!妙!一些同学按捺不住地叫出声。确实很妙,物理和数学结合多么自然!解题的方法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