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考场作文(超越与回归)_第1页
优秀考场作文(超越与回归)_第2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9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优秀资料欢迎下载优秀考场作文1 1 超越与回归金庸的武侠世界中有位用剑的高手,叫“独孤求败”。相传在他剑术大成 之后,寻常宝剑已不趁手。他便使起了一把大铁剑,而当他到了“只此一生,但 求一败”的境界时,早已不再使剑。从彼时的不断寻求从剑上超越自我至此时的 弃剑回归,领悟“人剑合一”的本意,他的身上体现着的是一件事物发展的历程: 由超越到回归。任何事物的发展和前进都是由不断的“超越”堆积而来。从艺术特征上来说,这个过程便是由汉的古朴,到唐的繁华,至宋的精致,再成就之后的个性解放、 独抒性灵。其具体表现则可以从文体上一观,即由两汉骈文至唐诗、宋词、元曲, 再至明清散文。不仅艺术上如此,科学也是这般

2、。从牛顿的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 的相对论便是最为熟知的一例。超越的意义在于进步与探索,没有超越,事物便 一成不变,不会有飞跃。而“回归”则是事物的境界。王国维曾用“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 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来形容人生的最后境界,这便是回归。回归是一种状态,一 种眼光。遇事待物不再就眼前所见,就此论此,而是在考虑了全过程后再行抉择。 正是回归以后,我们才知道“文以载道”是一种狭隘的审美观点,才主张不拘一 格,唯求真意;正是回归以后,我们才知道相对论也不是终点,科学家因此默默 求索;正是回归以后,独孤求败才会懂得一味追求剑与剑招只是下乘,关键是剑意,剑随意动才是至高境界。“超越”与“回归”,

3、二者不可分割。 “回归”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超越”,若“超越”是量变,“回归”贝規质变。然而,明确二者的内涵带给我们却有实 际意义。如前所述,“超越”予以我们前进的动力,而“回归”贝帰给我们平和的眼 光和高瞻远瞩的心态。当今社会下,“超越”的意义在激烈的竞争中被异常拔高,而“回归”的境 界却被远远抛弃。于是,食品安全问题,贫富差距问题,高铁事件,腐败案件纷 至沓来。原因何在?整个社会缺乏一种稳健的气质,即“回归”的境界。心境的 高低决定了处事的方法,执迷于利益,执迷于眼前,必然不会懂得人生的意义, 发展的意义。我想,现今,超越与回归应该是急需被认识的一个问题了。优秀资料欢迎下载2 2 超越与回归

4、当一门艺术发展到一定阶段,是超越抑或回归,或许便成了一道必做不 可的选择题。中国的二胡音乐,以其或清丽或凄婉的自然的乐声而绽放为中国民间音乐 的一朵奇葩,而那些诸如“瞎子阿炳”的传奇更为这一传统音乐注入了故事性, 使其引人入胜。然而,当时代驶入全球化时期,西方流行音乐开始充斥于青年一 代的双耳,二胡何去何从,开始茫然。于是,在热闹的大型节日晚会上,我们看 到时尚女郎穿着摩登地拉着二胡, 而那二胡则是插了电,高调地叫嚣着所谓“现 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创新音乐”。看着她们卖力的演出,我却感到担忧一一这 就是二胡的超越吗?这就是所谓创新吗?这是真正的“与时俱进”吗?为什么, 我的心中激不起一点共鸣,

5、却急着去回忆似已被时光蒙上灰尘的“二泉映月”、“昭君出塞”?超越,不是流于形式的改良,而应是对艺术内涵的进一步挖掘, 应来自于艺术工作者灵魂的思索与对这门艺术真正的热爱。同时,人们又想到了回归一一当中国传统艺术进入瓶颈时,建筑艺术也陷 入了困境一一面对西方摩天大楼,不甘示弱的中国人建起了园林、修起了石库门, 试图以此来吸引世界的瞩目。然而。我依旧不以为然一一正如一滴眼泪难以在实 验室中完成复制一样,那些历史的沧桑感、旧事的尘埃感,也不是色彩逼真的油 漆可以刷就的。当艺术的回归染上了功利的竞争色彩,其结局将是徒劳无获。真正的回归,是灵魂对自然的回归,是艺术卸妆后最本真的思考。韩国古代 宫廷舞女黄

6、真伊的舞蹈遇到了困惑, 于是她投身自然,赤脚于流水中,用双手拂 过落叶,从自然中获得启迪,用心的灵感点燃生命的舞步。无独有偶,当代台湾 亦有一群舞者,他们或与麦浪共舞,或在赤裸的土地上打坐冥想,亦造就了其独 一无二的辉煌。因此,无论是超越还是回归,都应该回到对艺术本真的探索上,从自然中吸取灵气,再次绽放。而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首先是回归 土”当年荣与辱的潜心思索,也只有这样,艺术才会超越一一那是一种内涵的丰 富与修炼达到一定境界后,最终如蝶破蛹般冲破形式甚而创造新形式的真正意义 上的超越。由此看来,当对内涵的反思成为艺术追求的第一要义,超越与回归,或许已 是一道无需再做的题。种洗尽铅华、“粪优

7、秀资料欢迎下载3 3 超越与回归有一群人,豪放豁达,飘逸而无拘无束。有一群人,爱憎分明,情深而有所坚守。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一一中国文人。 回望历史,这批特殊的人无时无刻不 在为我们展现“超越与回归”的历史剧。超越之于文人,是一种超脱的哲学,是一把砍断世俗枷锁的利斧。“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的诗仙, 还有那“一蓑烟雨任 平生”的东坡。他们呼的是世俗气,吐的是飘逸风。他们有“行到水穷处,坐看 云起时”的闲情志趣。他们看淡世俗纷争,只求心安自适。回归之于文人,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份坚守。延展开去,是一份将整个天 下的苦难担在肩子上的决心,是一份为国家兴亡而奔走呼号的爱

8、国情怀。回归, 是把眼光与心力撒向四周的一种伟大。 不知杜甫写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时是怎样的一种愤慨?不知林觉民在一尺白布上血书“为天下人之永福”时是如 何的一份悲壮与决绝?是的,这也是中国文人,他们在超然于物外之时,也有此 等的悲情,此等的忧愁与愤怒。然而, 超脱的文人却不因挣脱世俗的枷锁, 不闻世事而被斥为“无爱国之心”,相反,他们总因超脱后的那份“返璞归真”的情怀,那份以洒脱来济世安民的情 感而被人称道。相同的,回归坚守的文人从不被评为“目光浅陋”。从他们身上升华出的是 一份高尚的贞洁情操一一于国家,于民族,乃至于整个世界,都是一笔不可多得 的巨大财富。不错,洒脱的文人最终也会

9、回归到最基本最细微的地方上去, 而始终坚守的 文人们都能在身后凝练,萃取到超越世俗的情操。超越与回归,这是一对永恒的 轮回。当你超越一切,势必将回头审视曾经的基础,当你在坚实的地面上筑好稳 固的基石,当然能跳得更高。这一点,在中国的文人身上,淋漓尽致。超越与回 归,是一出亘古不变的历史悲喜剧,而中国的文人,也一定会为我们写下更多或 飘逸或可歌可泣的剧本。尼采说,我爱这样的人,他们呕心沥血,缔造出超越自己的伟大,并因此而 毁灭。我们也因此爱中国文人。优秀资料欢迎下载4 4 超越与回归从口语化的歌咏到四言一句的诗经, 再到七言一句的楚辞,由诗到赋,终于 在汉魏六朝形成了骈文,词律之工整,语言之华美

10、,一步步超越,终于到达文笔 辞藻之巅峰。然而到了唐朝,韩愈柳宗元携手同挥“文以载道”之大旗,一扫前 朝之绮丽文风,回归最初,苏轼赞其“文起八代之衰”。可见超越与回归看似相背相离,实则相辅相成,只有一步步超越,才有最后 那涅槃般的回归。所谓“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没有超越以致那“绚烂之极”, 何以至其最后归于平淡?然而超越的总只是形式,内容却是真正的回归。回归到本性,回归到人的真、善、美。鲁迅先生运用“揭伤疤”来展现国民劣根性,沈 从文先生却为读者营造一个桃花源般的纯美世界,谁超越了谁,千人自有千般看法,但彼此却同样归于对人的真善美的呼吁与渴求,起些“疗救的作用”。诗文歌赋如此,治国平天下不亦是如

11、此?纵观西方历史, 一次次战争,一次 次革命,规模越来越大,影响越来越深入而彻底,从英国到德国到法国,是不断 地模仿更是不断地超越。国家由君主立宪到共和到三权分立到社会主义,不断完 善,不断超越,而其最后呢?不再是盲目地瓜分国土,而是转向科技。科学技术 是第一生产力。从农业国家到工业国家再到第三产业, 亦是超越。无论是改革或 是科技最终仍是回归于社会,欧洲诸多资本主义国家,却亦是高福利国家,其最 终仍是回归于百姓,回归于社会。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乃至人类历史上的一切发展都是一个不断超越有不断被 超越的过程。然而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其最终目的认识为了人类自身的更好 的生活条件与生活状态。超越是回

12、归的基础,回归则是更高境界的超越。反观现在的我国,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经济迅速发展,GDGD 戌曾长不断刷新,不断超越。然而居民的幸福度呢?相认的诚信与良知呢?文人学者的治学该有的 审慎态度呢?专家科学研究者的实事求是呢?百姓民众的助人为乐热情包容 呢?我们将要继续“超越”到何时?又将到何处“回归”?当“超越”已丧失了 回归之处,又有何意义呢?请慢下来吧!停下盲目的超越是为了更好的回归, 回 归我们彼此渴望而向往的真正的身心共同的小康。超越的终只是形式,内容才是真正的回归。优秀资料欢迎下载5 5 超越与回归如果说超越是为了追求成功,那么回归便是在成功后的一种回望, 回望自 己的本心,重新拾起在超

13、越过程中丢失的东西。 超越是一种自我价值的实现,超 越的是自我,回归则是为了心灵的安宁,回归于信仰。生而为人,我们需要超越,因为人的价值正是在不断超越中逐步深化的。 贝 利说:“我踢得最完美的球是下一次。”揭示的便是永不满足、不断超越的决心, 也正是这种决心,使他站在了足球的顶峰,被无数人膜拜。超越他人,超越自己, 我们才能成功。然而,如此便够了吗?站在金字塔的顶端, 坐拥繁华,若是心灵没有栖息的 地方,纵使拥有万贯家财又如何,心灵无法安宁,到哪里都是流浪。而找到灵魂的栖息地,便需要回归。回归本心。叩问自己的内心,倾听自己真正所想,才能不被浮华所惑,不被 乱花所迷,怀揣自己最初的梦想不断向前。

14、 现实中,有太多人在追求成功的道路 中被各种诱惑所阻挡,或是投机以谋取暴利,或是因为收入就业等因素,放弃内 心真正想要的东西他们追求超越, 却忘记了回归本心,看看究竟什么才是真 正重要的。乔布斯说:“不要被规则所迷惑,因为遵从常理是生活在别人思考的 结果里。要时刻叩问自己的内心,只有你的心知道你真正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在超越的同时,不忘回归,唯有如此,你才能在成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个人如此,国家亦然。不同的是个人需要回归本心,国家则需要回归信仰。 这里的信仰,不是宗教,而是诚信与道德,那些曾经拥有却似乎逐渐消失的东西。回归信仰,需要我们捍卫常识 ,重建理性。经济的高速发展带来生活水平 的提高

15、, 但社会的浮躁之风也愈演愈烈。 从食品安全到企业诚信, 从“三鹿”到 “达芬奇”,诚信、道德那些原来的“常识”似乎离我们飘然远去,在“乱 花渐欲迷人眼”的当代,回归常识,回归理想,走出浮躁之风,为民族的魂灵寻 找一个栖息处,也为我们的后代创造一个更和谐、更幸福的未来。白岩松曾呼吁道:“从明天开始信仰。”超越与回归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彼此依存, 密不可分, 唯有在实现价值的同时不忘捍卫本心, 捍卫信仰, 我们才 能实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悠然,找到心灵的安宁优秀资料欢迎下载6 6 超越与回归闲来时,总爱读些旧书。我所定义的旧书是指那些初版年代已经久远的书。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这些旧书总是

16、被主流有意无意地忽略。 虽然,大部分旧书 并不能如同追忆似水年华那般,比得上“一根上好的哈瓦那雪茄,可以挂在 嘴边,彰显品味,使心情大为愉悦”。然而在旧书之中,我总能体会到一些“超 越”与“回归”的真谛。十八世纪末,德国人洪堡写出了论国家的作用,当 18481848 年革命失败后, 人们再次发现了尘封的书稿,惊觉其堪称德国自由主义之大宪章。此后,用 王怡的话来说:“德国近代史上,每当国家主义崩溃之时,这本书就会再次刊印。” 无论是威廉政权的倒台,还是第三帝国的崩溃,这本书又一次在思想界刮起飓风。一九八四可以说是另一个很好的例子。从其 19481948 年出版时人们对于第 三帝国灭亡的反思,到

17、19841984 年时红色高棉政权正制造的人间地狱,以及日后的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我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措手不及中阅读, 却每次都读出似曾 相识的恍惚,和捶胸顿足的悔恨。大概,这也是旧书被弃若敝履的原因之一。 当人们正渴望以三百公里的时速 超越现在,却需要被这些旧书提醒着不断回归过去, 回到当年逝者垂死挣扎的现 场。所以,人们常常会视旧书若无物,继续地超越现在,直到相同的悲剧再一次 发生之后,才会重温自己多年来刻意忘记地张皇和愚昧, 回归到旧书里又或 者,更悲剧的是直到状况发生后仍有眼无珠, 不曾意识到真理曾从自己的鼻尖下 流过,不曾设想到回归旧书中去寻找一个时代的救赎。超越与回归,从一定意义上

18、说从来不曾分割,它们如历史上的两个车轮,不 断促进者人类社会的发展。我们需要不断超越今天,仰望未来灿烂的星空。没有 超越今天的勇气就不可能有未来美好的蓝图。然而,我们更需要在不断超越的过 程中,停下来想一想,翻一翻那些旧书。旧书之于有勇气者,是过去眼泪与鲜血 的挑战;旧书之于有智慧者,是未来暗流与荆棘的警钟。而对于那些既是勇气者 又是智慧者的人来说,旧书是超越与回归的和谐统一,是未来无言的邀请,也是 未来委婉的拒绝。只有机地将两者结合,才能拥有美好的明天。当然,如同汪丁丁一般回归到孔子的语录里寻找 “民主”的元素显然有些失 之于拘泥了。或许如龚自珍 “何敢自矜医国手,药方只贩古时丹”的感叹才是

19、 对于超优秀资料欢迎下载越与回归统一的完美诠释。何不超越现在?因为满目星光在未来的天空里。 何不回归过去?读一读先哲 的低语,望一望身后的泥泞。7 7 超越与回归当“超越”与“回归”放在一起的时候,我们总将视线聚焦在前一个词上。而我认为,超越与回归并无高低优劣之分。超越,不应是脱离过去的超越;而回 归,亦不应是一味复古的回归。在教育上,犹是如此。我们不断抢着要超越, 但似乎遗忘了最传统的理念。 华夏泱泱大国本应人才 济济,而每年一度的诺贝尔奖名单却一次又一次地拷问着国人。中国出不了人才吗?其实不然。错误在于我们在一味前进的过程中越来越偏离原本的轨道。早在上世纪陈寅恪教授提出的“独立之精神,自由

20、之思想”本应是教育的本质。而如 今,无论体制还是内容, 都已体现不出这一本质。 当年北大校长蔡元培提出的“兼 容并包”和现任北大校长周其凤对于美国教育模式毫无逻辑加以否定便是对照的 一例。而当下的教育在学习内容上则一味追求形式的新、奇、怪,反倒将传统人 文精神的渗透置于教学的最底层。 如此一来,学生纵使能够成才,也成不了人一 一个有血有肉爱憎分明的人。这样一种超越是盲目而不理智的。 我们不应为求 速度而在尚未分清形势的情况下便匆匆改革、实验。传统应如何保留,进步要如 何实验,都是应妥当考虑的问题。我们的回归也不应只是旧的模式的重现,要有所改进,有所超越,以适应当 今社会。幸运的是,近来越来越多

21、的学校看到了传统回归的重要性,于是,京剧 重回课堂了,国学出现在试题里了,国子监里穿着汉服的小朋友们又在愉快地游 戏了。但是,在重回经典的欣喜中,我们仍冷静地意识到,这一种回归,应要有 所超越。不然,必将为时代淘汰。王静安是中国古典文学最后一位集大成者。他 的学术造诣人尽皆知,但这位国学大师最后面对着维新思潮的普及和国学的式微 选择投湖自尽。这其中体现出的学者特有的执着与专注令人佩服,但也让人叹喟他过分的执拗。倘若我们认同:在王国维的时代,维新与古典不思融合便不能共 存,那么,在当今社会,融合的重要性便更加凸显了。优秀资料欢迎下载我们此前在超越与回归上种种尝试的失败,源自我们对所处的空间、时间

22、的 不缜密思考。倘若我们能够跳出当今时代的框框,不难发现,我们所处的位置, 是一个承上启下的时代节点,是一个中西融汇的地理交界。超越与回归的相辅相 成,是最为必要的。超越与回归结合,培养具有“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共和国子民,现 在开始,为时未晚。8 8 超越与回归从摆渡到跨江大桥的建立,从地铁的开通再到磁悬浮列车的投入,从第一 部电话出现在街头到现如今强大的手机系统和功能这一切都让人感叹速度 的超越、生活的超越、甚至整个城市的超越,从未停止。而超越,是这座城市的开始和起点。在今天,上海这座海纳百川的城市终于 褪去了战争给它留下的伤疤和弹痕, 让它焕然一新,并继续在这个信息化的时代 超越着

23、。我们不断向前看,甚至向前飞奔,而脑中唯一想的,是超越、再超越。我们却始终不愿回头看看,不,哪怕只是停下来望望也罢!可惜我们没有。我们没有看见角落里的那条窄窄的弄堂,那矗立在街旁的、昏黄而又温暖, 指引你回家的路灯; 看不见那个古朴的庙宇, 和那座菩萨身上所透露出的一丝慈 悲和母性。甚至一连我们曾经的自己,也变得那样模糊而又不可辨认。却在那振聋发聩的推土机中,让这些记忆、这些美好全部化为灰烬和尘土, 最后随风逝去我们忘记了回归。我们忘记了无限地超越,终究是无法达到极致的。在这狂热的“超越”运动 中,城市已变得单调、冰冷而又千篇一律。数十年的发展让它拥有了现代化,却 让它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一一我们

24、丧失了真正的生活。若我们固执己见地一味追求 超越,那当我们的子孙后代站在我们如今生活着的土地上时,他们反而会感到惆 怅:他们的根在哪里,归宿又在哪里?总有一天,当自己被弄得遍体鳞伤,身心 疲惫之时,我们还是要选择回归,而城市也一样。因为,回归是一切的终点和归 宿。是让我们在超越一切的激昂之下,能够同时拥有一颗平静的心来充实自己疲 惫的躯壳。而那些埋藏在城市的根基中,渗透到城市血液里的记忆和文化的气息, 就是这座城市的归宿。它就是一双优秀资料欢迎下载无形的手,抚慰着这座城市的心灵,让其永远 地散发出活力和热情。由此看来,回归并不是终结。它是一个旅途中的中继站,让我们能够整装待 发,更好地走下去,

25、再去超越出一个新的记录。而那些没有回归的超越,是没有 源头的超越,是没有意义和价值的。超越与回归,并不在一朝一夕之间。它潜伏在城市发展的历史之中,不断延 续、再延续。我们并不处在 18401840 年,相反,我们处在 2121 世纪,最现代、最强盛的时代。所以,我们还有时间,真的,不需要那么快9 9 超越与回归草地上的秋千,荡向天边,再全速后退,晃晃悠悠,最终静止于原点。超越与回归便是如此吧,会超越一切荡向天边,也会回归大地终于原点。超越和回归,似乎是红色与绿色,黑色与白色,矛盾的两者难道不能够融得美妙、 相得益彰?超越,不是忘记曾经、摒弃老旧 正如秋千不可能脱离铁链不回头地向远 方冲去。然而

26、,作为发展中国家之首的中国显然正试图遗忘或挣扎那“铁链”。 看街上,什么时候不是拥挤着一群群面无表情的行人;看浦东,大楼相互攀比着高度,一片片拔地而起,石库门、小里弄、白墙黑瓦被它们淹没、吞噬。的确, GDGDP P不断超越,粮食总产不断超越,中国当今是超越的时代。那么,何时回归? 何时回归质朴的小楼,听得到雨声滴答,听得到杏花开放?何时天空也如曾经一 样清澈,映得出每个人的真心?只是,总有一些人拿“回归就是落后”这般片面又固执的论调摒弃回归。回 归笔墨书砚,便是落后于世界先进科技;回归江南烟雨,便是落后于世界精致生 活;回归地方方言,便是落后于国际化接轨一一这是什么论调?! 谁说回归只是 落后?正如吴冠中、林风眠等画家,在他们笔下,传统的中国水墨和西方油彩结合 完美。中国水墨历经千年,着实古旧,但将新鲜的油彩与之结合,比完全照搬新 潮艺术更为动人。因为在这里,是回归,亦是一种超越。我以为,只有超越后,才能体会到回归的厚重意蕴;也只有回归后,才会明 白到超越的美丽新鲜。优秀资料欢迎下载正如北欧,发达、富有的国家中,仍处处可见千百年前的古朴雅致的建筑群, 乃至比新建筑更为重要。那么,中国或许也能够在不断的超越中回过头来, 拥抱 曾经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