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应急勘察项目半山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1页
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应急勘察项目半山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2页
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应急勘察项目半山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3页
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应急勘察项目半山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4页
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应急勘察项目半山可行性研究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应急勘察项目半山 可行性研究报告目 录0、概述. 10.1 任务由来 . 10.2 主要的目的与任务 . 10.3 编制依据及编制情况 . 10.4 工程特征表. 21、项目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31.1 自然条件地质灾害体灾情评价 . 41.2 项目的必要性及紧迫性. 42 地理地质环境. 52.1 地理环境 . 52.2 地质环境 . 63、地质灾害体基本特征及稳定性分析. 73.1 地质灾害体基本特征、类型及主要影响因素 . 73.2 滑坡体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103.3 主要结论 . 134、地质灾害体防治工程技术方案及方案比选. 174.1 等级划分、设计荷载组合、参数

2、与设计标准. 174.2 防治技术方案设计、分项工程设计. 184.3 方案比选. 204.4 治理方案设计. 215 工程监测方案设计. 335.1 监测工作的任务和目的. 345.2 监测设计方案主要技术依据及原则. 345.3 监测工作现状. 355.4 监测工作方案. 356 项目施工组织设计. 366.1 施工条件. 366.2 天然建筑材料. 376.3 施工交通及施工总布置. 376.4 施工方法及施工机械基本要求. 386.5 施工顺序及进度计划. 397 工程管理. 407.1 管理机构 . 407.2 工程管理范围和保护范围 . 417.3 工程设施维护与管理 . 418

3、环境影响评价. 418.1 环境现状及滑坡对环境的影响. 428.2 影响环境因素分析及控制措施 . 429 工程估算. 459.1 编制依据 . 459.2 人工工资标准 . 459.3 材料预算价格 . 459.4 费用标准 . 459.5 经费估算 . 4510 经济、社会效益评价. 4610.1 经济效益评价 . 4610.2 社会效益评价 . 4610.3 环境效益 . 4611 存在问题和建议 . 4611.1 结论 . 4711.2 建议 . 470、概述0.1 任务由来受西南地区强降雨的影响,我市持续阴雨连绵,特别市九月份降雨持续达 17 天, 连续降雨使我市众多乡镇发生了大量

4、的地质灾害,社棠镇半山村灾情较为严重,为尽 快查明该区域地质灾害的规模、稳定性、危害性等并为地质灾害防治设计提供科学的 地质依据,为此,受社棠镇政府委托,我局承担开展社棠镇半山村重大地质灾害隐患 应急勘查项目可行性研究任务。我局相关技术人员在认真调研和现场勘探的基础上编 制了本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0.2 主要的目的与任务半山村滑坡防治工程可行性研究的目的是在现场勘查的基础上,遵循地质灾害防 治的基本原则,对山体滑坡防治的必要性及防治工程的安全有效性、技术可行性、经 济合理性、美观适用性进行科学的论证,提出具有针对性、系统性的最优综合防治方 案。确保位于半山村滑坡区内及周边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5、主要任务有:(1) 防治必要性综合论证;(2) 防治范围、目标论证及安全标准;(3) 防治条件及两种防治方案的论证比选;(4) 防治工程类型的选择、防治技术可行性论证及防治效果的预测;(5) 防治经济合理性及工程实施效果评价。0.3 编制依据及编制情况0.3.1 编制依据(1)麦积区社棠镇人民政府的地质灾害隐患应急方案项目任务委托书;(2)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行业标准);(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2002);(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6)公路路基设计

6、规范(JTJ 013-95);(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2;(8)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6-98)。(9)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 50021-2001);(10)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03-2001);(1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 50101-2005);(1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技术要求 (国土资源部);(13)松散体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行业标 准);(14)水利建筑工程概算定额 (水利部);(15)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水利部水总【2002】116 号文。(16)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 年修订本

7、),国家发改委计价字【2002】10 号文。0.3.2 工程概况社棠镇半山村地处麦积区干旱潜山区,距城区 9 公里,原麦积至清水砂砾路面公 路经过此村,下雨天通行很不方便。全村有 105 户 451 人,现有劳动力 201 人,耕地 面积 1368 亩,人均耕地 3.16 亩。现有贫困人口 31 户 125 人。产业主要是农作物,人 畜饮水从 4 公里外的清水县全集镇尧店村引水入村。该村自然经济条件差,农业基础 薄弱, 贫困人口多, 经济发展缓慢, 群众生活条件普遍困难, 属于麦积区贫困村之一。0.4 工程特征表表 0-1 半山村滑坡防治工程特征表水 气 特 工 地 防 措 主 工 量 工 投

8、文 象 性 程 质 治 施 要 程 程 资项目名称建设地点滑体规模多年平均气温多年平均年降雨 量多年最大日降雨 量水文地质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灾害体结构特征推荐方案比选方案项 目清坡工程(m3)桩板式挡土墙(m)重力式挡土墙(m)排水工程 (m)推荐方案比选方案天水市麦积区社棠镇半山村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半山村滑坡防治工程天水市麦积区社棠镇半山村滑坡:松散堆积体:长约 270m,高约 18m,平均厚度 3m,体积 14580m3。变形体:长约270m,高约 18m,平均厚度 30m,体积 145800m3。10.9551.7mm49.2mm孔隙水;基岩裂隙水滑坡移后缘高程 14291430m,

9、前缘高程 13191320m,呈台阶状舌形。勘查区分布的地层主要主要地层为第四系(Q4)和泥盆系月里寨群(D2 )地层。勘查区的地质构造作用不强烈,构造影响较微弱,无断层发育。滑坡主要由粉质粘土组成,存在不均匀混杂填土。清坡工程+板式挡土墙+排水工程清坡工程+重力式挡土墙+排水工程推荐方案 比选方案14580 230302702701440 1440125.0 万元220.0 万元yl1、项目的必要性与紧迫性1.1 自然条件地质灾害体灾情评价1.1.1 地质灾害分布位置,规模,范围半山村滑坡段位于半山村村庄中上部,上部居住群众 8 户,下部居住群众 10 户, 东西向分布呈带状,长约 270

10、米,裂缝达 9cm 和后部变形区(变形体)组成。滑坡平面整体呈舌形, 主滑方向为 326°,长约 270m、高约 18m,平面面积约 1.42 万 m2,平均厚度为 3m,总体积为 17 万m3,为小型滑坡,滑坡体前缘也发生了变化。1.1.2 主要危及对象半山村滑坡(塌岸)将对沿岸建筑设施造成严重威胁,主要危及对象有:(1)对滑坡上部 8 户居民 50 多人的生命及财产安全构成威胁。(2)对坡底的近 270m 的麦积区至清水县砂砾路面公路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3)对滑坡下部的 10 户居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构成威胁。1.1.3 地质灾害造成损失估算该滑坡目前变形迹象明显,加上人类工程活

11、动的日益加剧及地震和降雨的作用, 将对整个滑坡区的稳定性造成影响,可能诱发滑坡失稳。据对滑坡区内的危害对象、 危害人数和可能的经济损失等实物调查,一旦半山村滑坡复活除了严重威胁滑坡区的 居民和安置移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外,还将影响麦积区至清水县公路的正常运行。估计 滑坡一旦发生,可能造成的经济损将接近 500 万元,因此其防治工程等级定为级。1.2 项目的必要性及紧迫性半山滑坡由一个单体滑坡组成,滑坡的稳定性都将影响到滑坡上部 8 户居民 50 多人,下部居民 10 户 50 多人。此外还影响到麦积区至清水县公路的正常运行。因此 该滑坡一旦失稳滑动,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将对和谐社会的稳定产生

12、重大影响。半山滑坡段目前 1 个单体滑坡前部滑坡区虽已发生严重裂缝,但由于松散堆积体 的坡度较陡,且结构松散,目前已处于不稳定状态,不时有崩滑和落石、飞石现象发 生,有再次发生较大规模崩滑的可能;中后部变形区目前变形明显,裂缝极为发育, 且坡面坡度较陡,在强降雨和地震等外力作用下,滑坡发生局部和整体滑动破坏的可能。经过对滑坡前部滑坡区(崩滑松散堆积体)的斜坡稳定性预测和滑坡后部变形区 (变形体)的稳定性的复核验算,前部滑坡区(崩滑松散堆积体)目前处于不稳定状态,松散体将一直崩滑直至坡面到稳定坡角(自然斜坡休止角) ,在暴雨和地震条件 下易发生大规模崩滑的可能性。滑坡后部变形区(变形体)目前整体

13、处于稳定状态, 在暴雨和地震条件下,变形体整体为基本稳定 稳定状态。考虑到斜坡坡度较大,表 层结构松散,易发生表层溜滑;考虑到斜坡平台陡坎地形特点和目前变形特点,存在 发生陡坎局部小型崩滑失稳的可能性。灾害一旦发生,将对当地居民的耕地、房屋以 及滑坡体下的麦积区至清水县公路发生严重损害,从而将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和十分 严重的社会影响。为了能让灾区人民免再次遭灾之苦,让灾民安居乐业,对该滑坡进 行治理已迫在眉睫,必须立即进行。地质灾害的治理有利于移民人心的稳定,社会的 稳定和地方经济的建设与发展,有利于建设我们的和谐社会。2 地理地质环境2.1 地理环境2.1.1 地理位置、行政区划、交通状况麦

14、积区位于甘肃东南部, 是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枢纽县区, 距省会兰州 370 公里,距陕西省宝鸡市 180 公里。半山滑坡行政区划隶属于天水市麦积区社棠镇, 地处清水-麦积公路 K7+180 处。图 1.1 交通位置图2.1.2 气象与水文(1)气象天水市麦积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区。据气象站 23 年实测,多年平均降水量为 551.7mm,最大年降水量为金4.m坡m(1958 年),日最大降水量 79.9mm,最小年降水量 369.8mm(1974 年) ,连续最大 3 个月(7、8、9 月)降水量为 317.9mm,占年降水量的 61.9。雨季(79 月)受西南和东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

15、使麦积区具有 冬季气候干燥,夏季温暖湿润多雨特点,常年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夏短无酷暑,冬长无严寒,春秋温和,作物生长期长的气候特点。(2)水文滑坡区位于半山村北斜坡上, 前缘高程约 1320m 左右。 滑坡区为坡状斜坡的阶梯 状地貌,地表无径流、无常年流水冲沟,降雨形成的地表水大部分形成地表漫流、部 分下渗到地下形成地下水。2.1.3 社会经济概况天水市麦积区位于甘肃省的东南部,东接陕西省宝鸡市,南邻秦州区,西靠甘谷 县,北连清水县。地处东经 106 25´-106 43´,北纬 34 06´-34 48´,辖区面积 3480 平方公里,东西长 12

16、3km,南北最宽处 50 km,是驰名中外的花牛苹果的故乡, 有人口 60 万人。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区内经济发展较为落后。近年来在各级领导 的努力下,全区经济总体上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但还存在农业 产业化程度不高,农民增收难度大、市场有效需求不足、工业产品技术含量不高、增 长不快、亏损企业亏损状况未得到明显改善等矛盾和问题。2008 年 5 月 12 日发生在汶川县映秀镇的“5.12”8.0 级大地震震及由地震引发的 次生地质灾害使麦积区交通、通信、供水、供电、供气部分中断,房屋倒塌,民用、 基础设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半山滑坡区一带现居住有居民住户 40 多户,是半山村的旧

17、村庄。对半山滑坡进 行工程治理,对保护半山城区有限的土地资源、确保滑坡区群众安居乐业及重要交通 干道安全运行和麦积区的社会安定,都具有十分重要意义。2.2 地质环境2.2.1 地形地貌2.2.2 不良地质现象区内山体基岩为反向坡,山体整体稳定性较好,未见有山体变形迹象,本次持续 降雨后, 工作区所在区域发生了多处崩滑及溜滑现象。 区内不良地质现象主要为滑坡, 除滑坡体是勘查区内最大的不良地质体外,其余地块变形迹象不明显。2.2.3 人类工程活动工作区所在范围内人类工程活动主要为坡脚公路边坡开挖、居民修建住房及耕 种、堆放弃渣等活动对坡体形态进行改变,影响坡体的稳定性。近期内人类工程活动 不强烈

18、。3、地质灾害体基本特征及稳定性分析3.1 地质灾害体基本特征、类型及主要影响因素3.1.1 灾害体分布特征半山滑坡位于麦积至清水公路北侧,由单体滑坡组成,单体滑坡又由前部滑坡区 (崩滑松散堆积体) 和后部变形区(变形体) 组成。 两单体滑坡平面形态整体上呈 “舌 状” 。 滑坡地表形态较为复杂,滑坡区坡面起伏,前缘在上次5.12 特大地震后发生裂 缝,坡面较陡,坡度 3560°,中部及后部坡面相对平缓,且多级平台陡坎,坡度1546°。该滑坡边界:滑坡区后缘以对内巷道裂缝位置为界,高程约 1430m,前缘位于 公路内侧边坡底部,高程约 1412m,滑坡左侧以冲沟为界,冲沟切

19、割深度较浅,沟内 为冲洪积物,未见基岩出露。滑坡区由前部的滑坡区和后部的变形区组成,前部滑坡 区后缘以已崩滑区后缘边界延后约 510m,前缘以公路内侧边坡底部为界;后部变 形区后缘以村内巷道裂缝位置为界,前缘以公路内侧边坡中部漂石土层上边缘为界。3.1.2 滑坡规模滑坡纵向长约 180m、横向宽约 175m,平面面积约 1.42 万 m2 ,平均厚度为 9m,总 体积为 17 万 m3 ,为中型滑坡。在 5.12 特大地震作用下,滑坡体前缘发生了崩滑,崩 滑松散堆积体纵向长约 70 米,横向宽约 140m,体积约 1.6×104m3 。3.1.3 灾害体物质组成与结构滑体物质组成及结

20、构特征号滑坡和号滑坡前部崩滑区松散堆积体均为碎块石土后部变形区变形体滑体为表层的坡洪积层,其物质组成自上到下分别为:为粉质 粘土夹碎块石,厚 3.010.0m, 褐黄至灰绿色,土石比为 3 74 6,碎块石岩性为 泥盆系月里寨群,为灰褐色或灰色粉砂岩、板岩和灰绿色千枚岩等,碎石粒径一般为 25cm,黄块石块径一般为 1030cm,少量块径达 1m,块石呈棱角状或次棱角状, 中强风化,骨架结构充填粉质粘土,土干稍湿湿,可塑硬塑。土体结构表层较松散、下部稍密中密。滑面(带)结构特征滑坡区无明显滑带,可能存在的潜在滑动面为土岩界面和土体分层界面(坡洪积碎石土和冲洪积碎块石土界面),因此,其潜在滑动面

21、滑坡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与滑体土基本相同。滑床物质组成及结构特征号滑坡和号滑坡潜在滑动面均为土岩接触面,滑床为泥盆系月里寨群中部灰 绿色千枚岩,岩体较,抗风化能力较差,岩层为倾向北西的单斜岩层。千枚岩为泥质 粉砂岩,泥质、钙质胶结,千枚岩矿物成份为长石、石英,裂隙较发育,岩石呈中 - 强风化。3.1.4 滑坡的水文地质条件1) 地表水由于汶川县降雨量较少,降雨强度不大,气候较为干燥,勘查区基本无地表水。 降雨后地表水直接渗入地下,补充地下水源,无地表径流。2) 地下水滑坡区地下水按赋存特征可分为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和基岩风化网状裂隙水。勘查 区 内的土层 即滑体土主要为坡洪积碎石土(Q4dl+pl)

22、和冲洪积碎块石土 (Q4al+pl),为含母岩碎屑的粉质粘土、碎石夹粉质粘土、卵石土等。在碎石含量较多 的滑体土中孔隙相对发育,雨季在局部地段可形成上层滞水,孔隙水的来源主要是大 气降水补给。由于坡残积土主要为粉质粘土夹碎石,透水性较好,其中所夹碎石分布 不均,孔隙发育程度不一,含水亦不均匀,在雨季,滑体土中形成潜水,但不能形成 均匀统一的潜水位。基岩风化裂隙水水量也很小,仅见湿润状。滑坡体内无地下水位线,因此不需对地表地下水简分析与侵蚀性。3.1.5 主要变形特征据勘查资料, 滑坡可见变形破坏的痕迹, 主要表现在地面拉裂、 局部崩滑等现象。 该滑坡在 5.12 大地震作用和近期降雨作用下,

23、目前变形特征较为明显。 号滑坡和 号滑坡变形迹象相似,变形主要表现为前部滑坡区的崩滑、张拉裂缝发育和后部变形 区的张拉裂缝发育。 5.12 特大地震引起了滑坡区前缘发生了大规模的崩滑,崩滑堆积 体掩埋了滑坡前缘的公路(G213 线),为保证公路的运行,当地公路部门在勘查工作 期间已对公路上的崩滑体进行了清除,但由于只是对崩滑体进行局部措施,而未对整 个崩滑体进行有效措施,勘查工作期间仍然不时有小型崩滑、落石掉块等现象发生。 已崩滑边界上部自发生前部发生崩滑后的牵引作用发育了大量张拉裂缝,在滑坡区后 缘,拉裂缝明显,张开宽度1025cm 不等,并有上下错动,但延伸长度不长约17m。 在号滑坡的滑

24、坡区左侧处出现羽翼状裂缝,裂缝张开宽度 738cm,间距约 1 1.6m。滑坡区在余震和降雨作用下,变形仍在继续,且在勘查工作期间仍不时发生小 型崩滑和裂缝不断增大的现象。 5.12 地震后,由于地震作用使得后部变形区中后部出 现大量张拉裂缝,在变形区后缘处,拉裂缝明显,张开宽度较大,上下错动也较大, 探槽工程追踪最深为 2.2m,但延伸长度不长, 贯通性不好。 在变形区中部台阶上出现 多处张拉裂缝,裂缝走向大致与坡面方向垂直,张开宽度大小 1035cm,局部有上 下错动,延伸长度不大且裂缝较为不贯通。由于降雨及余震的作用,变形区裂缝在勘查工作期间仍在进一步发展发育。整体上,滑体内发生的地面变

25、形裂缝的走向以近似垂直坡面方向为主,但裂缝主要为地表不均匀变形在地震作用引起的变形裂缝。3.1.6 影响地质灾害体稳定性的主要因素影响金洞子滑坡稳定性的因素主要包括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震作用、水的作 用及人类工程活动等。(1)地形地貌金洞子滑坡地处中低山之间相夹持的河谷斜坡地带,为岷江左岸的一级阶地斜坡 地带,地形总体东高西低,斜坡坡度较大,为滑坡发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2)地层岩性第四系覆盖层结构较松散,易渗水,其物质组成主要为含碎石、粉质粘土组成的 碎石土,其强度较低,当其含水量较大时,抗剪强度将进一步降低,易沿与第四系残 坡积覆盖层和基岩之间存在的力学性质差异性面产生滑移。斜坡下覆基岩

26、主要为千枚 岩,遇水易软化,抗剪强度低,可能沿强风化岩层面上下的不同结构岩层之间存在的 力学性质差异性面产生滑移。(3)地震作用在本次 5.12 特大地震作用下, 滑坡体前部已发生了较大规模的崩滑, 崩滑后使得 滑坡前部临空面进一步增大,同时,地震使得斜坡体表层覆盖层更加松散,有利于滑 坡进一步变形破坏。(4)水的作用水是产生滑坡的重要因素,暴雨或持续降雨将造成滑体岩土体饱水,增大岩土体 重度,降低岩土体的抗剪强度,导致坡体稳定性降低;同时静、动水压力对坡体的稳 定性影响很大,可能导致坡体的失稳破坏。(5)人类工程活动滑坡体前缘公路边坡开挖改变了坡体的原始地形,对坡体前缘卸荷,减小了滑体 阻滑

27、力,从而降低滑坡的稳定性。3.2 滑坡体稳定性分析及评价3.2.1 崩滑松散堆积体稳定性分析滑坡区目前已发生了崩滑,崩滑松散堆积体目前一直有溜滑、落石、滚石现象发 生,处于不稳定状态。在地震和降雨作用将导致堆积体的进一步崩滑,直至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斜坡(沿自然休止角坡面稳定) 。未发生崩滑的区域为阶地前缘构造的自 然斜坡,物质组成为冲洪积碎块石土和漂卵石层互层结构,分层界面明显,漂卵石层 呈水平带状分布,本次特大地震后未发生崩滑,只是表层松散体发生崩落,考虑其物 质组成及结构构造, 斜坡整体处于稳定状态。 但由于地震的影响, 目前斜坡表层松散, 碎块石的细小颗粒和漂卵石层表层沿坡面落石、滚石现

28、象。而滑坡区的进一步崩滑将 可能削弱已崩滑后缘边界上部表层土体的阻力区,使上部表层土体丧失部分阻力,从 而发生表层溜滑。因此,对崩滑区在地震及降雨作用下的进一步崩滑进行防护,对已 有的崩滑松散体是很有意义的。采用类比法及经验法中的碎石土斜坡自然稳定坡角(自然休止角)预测斜坡查表 法对滑坡区松散堆积体进行稳定性预测。选取 1-1剖面、 2-2剖面和 3-3 剖面对斜 坡进行稳定性预测。崩滑松散堆积体,结构松散,坡度容许值取 1:1.25,由于目前 崩滑松散堆积体的坡角都大于 1:1.25,因此崩滑松散体目前都处于不稳定状态,在 降雨和地震等外力作用下,将可能再次发生大规模的崩滑。3.2.2 号滑

29、坡右侧前缘未崩滑斜坡稳定性分析号滑坡右侧,未发生崩滑的自然斜坡由于其物质组成为洪积层和冲洪积的混合 堆积,为阶地前缘堆积构造,其物质组成为碎块石土夹漂卵石层,漂卵石层呈水平带 状分布,无发生崩滑的条件,在本次特大地震作用下也未发生大规模的崩滑,只是表 层松散体的剥落,但考虑地震后斜坡表层松散,斜坡坡度较大,目前斜坡表层的碎块 石中的细小颗粒和漂卵石一直在发生沿斜坡的飞石、滚石现象。而对于斜坡整体,在 本次特大地震后,未发现斜坡顶部有裂缝等变形迹象,且从汶川国道 213 线沿线有多 处类似的稳定阶地斜坡情况来看,说明该斜坡整体为稳定的。因此,号滑坡右侧前 缘未崩滑斜坡由于是阶地结构,其整体为稳定

30、的,但表层由于地震后较松散,局部不 稳定。3.2.3 残留滑坡体和变形体稳定性分析3.2.3.1 计算剖面确定本次计算以 I 号滑坡 11剖面、 22剖面和 II 号滑坡 33剖面为计算剖面,对其进行了稳定性计算,以分析各剖面的稳定状态。3.2.3.2 计算工况及荷载根据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滑坡等级II 级,暴雨工况以 20 年一pi 2 b a11遇(5%频率)暴雨考虑;工作区处于度区,地震加速度为0.20g 考虑。滑坡稳定性 及各滑块的剩余下滑力验算, 采用以下工况:工况 1:自重+地表荷载工况 2:自重+地表荷载+暴雨工况 3:自重+地表荷载+地震3.2.3.3 计算方法计算

31、方法采用不平衡推力传递法。按折线滑动面将土体分成条块,假定条间力的 合力与上一条土条底面平行,然后根据各分条力的平衡条件,逐条向下推求,直至最后一条土条。假定土壤孔隙水压力按线性分布时:F K(W W )sin p cos c l (W W )cos p l p sin tg i i1 i2 i i i i i i1 i2 i wi i i i i F i 1 i 1式中: cos( ) tg sin( ) i 1 i 1 i i i 1 ii1 :推力传递系数; :第i 个条块末端的滑坡推力(kN/m);K :抗滑稳定安全系数Wi1 :第i 个条块地下水位线以上土体天然重量(kN/m); W

32、i2 :第i 个条块地下水位线以上土体天然重量(kN/m); pi :第i 个条块土体两侧静水压力的合力p (h2 h2 );wi :第i 个条块土体底部孔隙水压力p (h h )lwi 2 a b i ; i :第i 个条块所在滑动面上的内摩擦角(°); i :第i 个条块所在滑动面上的倾角(°); ci :第i 个条块所在滑动面上的单位粘聚力;baa'ahdW1b'W2 cUl图 3.4 孔隙水压力计算示意图li :第 i 个条块所在滑动面上的长度;其中孔隙水压力的计算说明见图 3.4。3.2.3.4 计算成果(1)I 号滑坡变形体稳定性计算以主剖面 2

33、-2剖面为例, 2-2剖面的滑动模式有以下三种:模式一: 变形体整体沿岩土界面滑动从高程约 1375.5m 处(C 剪出口) 剪出破坏,为整体滑动破坏。模式二:变形体中前部从高程约 1396.5m 处滑体土层最薄处(B 剪出口)剪出破坏,为局部滑动破坏。模式三: 变形体中前部从高程约 1413m 处滑体土层最薄处(A 剪出口) 剪出破坏,为局部滑动破坏。变形体稳定性计算简图见下图(图 3.5),按照上述计算工况和参数选取原则进行 计算取得的稳定性计算结果见表 3.2。A剪出口B剪出口C剪出口图 3.1 I 号滑坡变形体 2-2剖面滑动模式表 3.2 I 号滑坡变形体稳定性计算成果表计算剖面A

34、剪出口2-2剖面B 剪出口计算工况工况 1工况 2工况 3工况 1工况 2工况 3稳定系数1.651.621.061.631.601.05安全系数1.151.101.101.151.101.10剩余下滑力(KN)007100288C 剪出口1-1剖面 A 剪出口工况 1工况 2工况 3工况 1工况 2工况 31.231.211.061.581.551.121.151.101.101.151.101.1000923000根据滑坡稳定状态划分,由表 3.2 可知, I 号滑坡变形体 1-1/剖面和 2-2/剖面的整体在天然和暴雨工况下均为稳定,在地震工况下为基本稳定; 2-2/剖面局部在所有工况下

35、均为稳定。因此,对于变形体来说,其总体为基本稳定稳定状态。(2)号滑坡变形体稳定性计算号滑坡的 3-3剖面的滑动模式有以下四种:模式一:变形体整体沿岩土界面滑动从高程约 1750m 处(D 剪出口)剪出破坏, 为整体滑动破坏。模式二: 变形体中前部从高程约 1364m 处滑体土层最薄处(C 剪出口) 剪出破坏, 为局部滑动破坏。模式三:变形体中前部从高程约 1373.5m 处滑体土层最薄处(B 剪出口)剪出破 坏,为局部滑动破坏。模式四: 变形体中前部从高程约 1377m 处滑体土层最薄处(A 剪出口) 剪出破坏, 为局部滑动破坏。变形体稳定性计算简图见下图(图 3.6),稳定性计算结果见表

36、3.3。A剪出口B剪出口C剪出口D剪出口图 3.6 号滑坡变形体 1-1剖面滑动模式表 3.3 号滑坡变形体稳定性计算成果表计算剖面A 剪出口B 剪出口3-3剖面C 剪出口D 剪出口计算工况工况 1工况 2工况 3工况 1工况 2工况 3工况 1工况 2工况 3工况 1工况 2工况 3稳定系数2.332.001.201.971.691.081.811.631.091.161.141.06安全系数1.151.101.101.151.101.101.151.101.101.151.101.10剩余下滑力(KN)0000017002100648根据滑坡稳定状态划分,由表 3.3 可知,号滑坡变形体

37、3-3/剖面的整体在天然 和暴雨工况下均为稳定,在地震工况下为基本稳定;局部在所有工况下均为稳定。因此,对于变形体来说,其总体为基本稳定稳定状态。(3)号滑坡残留滑坡体稳定性计算以主剖面 2-2剖面为计算剖面,残留滑坡体稳定性计算简图见下图(图 3.7), 按照上述计算工况和参数选取原则进行计算取得的稳定性计算结果见表 3.4。图 3.7 残留滑坡体滑动模式表 3.4 号滑坡残留滑坡体稳定性计算成果表计算剖面 计算工况 稳定系数 安全系数 剩余下滑力(KN)工况 1 1.03 1.15 323-3剖面 残留滑坡体 工况 2 0.98 1.10 66工况 3 0.83 1.10 153根据滑坡稳

38、定状态划分,由表 3.4 可知,残留变形体在天然工况下为欠稳定,在暴雨和地震工况下为不稳定。因此,残留体总体为欠稳定不稳定状态。由表 3.2表 3.4 可知,变形区(变形体)在自然条件和暴雨条件下都处于稳定状 态,在地震作用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残留滑坡体在自然条件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在 暴雨和地震作用下处于不稳定状态。这和本次勘查过程对斜坡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3.3 主要结论通过宏观稳定判断、稳定计算分析,得出金洞子滑坡稳定分析的主要结论如下:1)金洞子滑坡目前处于临界状态,前部滑坡区虽已发生了崩滑,但崩滑松散堆积 体坡度较大(大于自然稳定坡角),目前仍在变形破坏,有再次发生大规模崩滑的可能,且

39、已崩滑区上部表层土体松散,易发生再次崩滑。2)对于号滑坡右侧前缘未崩滑斜坡目前整体处于稳定状态,只是表层松散体易发生落石掉块,为不稳定。3)对于号滑坡存在的残留滑坡体目前处于欠稳定状态,极易在外力作用下再次发生滑动破坏。4)滑坡处于地震级区, 地震对滑坡稳定非常不利, I 号滑坡和 II 号滑坡后部变 形区(变形体)在地震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但前部滑坡区的不断溜滑将使得后 部变形区(变形体)前缘卸荷,进一步发展将有可能有失稳危险。4、地质灾害体防治工程技术方案及方案比选4.1 等级划分、设计荷载组合、参数与设计标准4.1.1 等级根据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中滑坡危害程度等级划分表,

40、金洞子 滑坡体一旦滑动,根据目前的保护对象分布情况,粗略计算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将 达<500 万元,危害人数 70 人<300 人,但其威胁到国道(二级公路),故地质灾害危 害程度分级为级。4.1.2 设计荷载根据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和金洞子滑坡的灾害等级,作用在灾害体上的荷载组合如下:工况 1:自重+地表荷载;工况 2:自重+地表荷载+暴雨;工况 3:自重+地表荷载+地震。4.1.3 设计标准与设计参数4.1.3.1 基本资料和相关规程、规范(1)汶川县城区重大地质灾害隐患应急勘查项目金洞子滑坡勘查报告(2)滑坡防治工程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行业

41、标准);(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50007-2002);(4)建筑边坡工程技术规范 (GB50330-2002);(5)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2002);(6)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J 013-95);(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500112002;(8)堤防工程设计规范 (GB50286-98)(9)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 50021-2001);(10)砌体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03-2001);(11)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 50101-2005);(12)地质灾害防治工程设计技术要求 (国土资源部)4.1.3.2 设计标准(1)工程安全运行模数防治工

42、程结构设计基准期为 50 年。(2)安全系数金洞子滑坡治理工程等级为级,安全系数为 1.20。4.2 防治技术方案设计、分项工程设计5.12 特大地震引起了滑坡区前缘发生了大规模的崩滑,崩滑堆积体掩埋了滑坡前 缘的公路(G213 线),为保证公路的运行,当地公路部门在勘查工作期间已对公路上 的崩滑体进行了清除,但由于只是对崩滑体进行局部措施,而未对整个崩滑松散体进 行有效措施,勘查工作期间仍然不时有小型崩滑、落石掉块等现象发生,因此本次设 计将对滑坡区进行有效措施治理。号滑坡前部崩滑后残留在斜坡上的滑坡体,由于 结构松散, 坡度较陡, 目前已处于不稳定状态, 随时可能从公路内侧陡坎处剪出破坏。

43、 而后部的变形区(变形体)由于产生了大量的裂缝,变形较大,但根据调查后发现为 地震引起的斜坡局部变形的地表裂缝,而不是滑坡发生整体滑动的张拉裂缝。但考虑 到降雨作用,为防止变形体的进一步变形,发育成滑坡,因此需对变形体进行有效排水工程进行处理。4.2.1 防治技术方案设计方案一:号滑坡:措施 1:对于滑坡区进行清坡处理,对崩滑松散堆积体采用 1:1.25 清坡,同时 清除斜坡表层松散块体和已崩滑上部边界处松散层;措施 2:在公路内侧布置桩板式挡墙在支挡边坡的同时,拦挡斜坡的落石掉块现 象,采用混凝土桩板式挡墙;措施 3:在变形区(变形体)外围和中部布置截排水沟。号滑坡措施 1:对于滑坡区进行清坡处理,清除号滑坡的残留滑坡体,同时清除斜坡 表层松散块体和已崩滑上部边界处松散层;措施 2:在公路内侧布置挡土墙以拦挡边坡的落石掉块现象, 采用浆砌块石挡墙; 措施 3:在变形区(变形体)外围布置截排水沟。方案二:号滑坡:措施 1:对于滑坡区进行清坡处理,对崩滑松散堆积体采用 1:1.25 清坡,同时 清除斜坡表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