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必修ⅲ人教新课标 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_第1页
政治必修ⅲ人教新课标 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_第2页
政治必修ⅲ人教新课标 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_第3页
政治必修ⅲ人教新课标 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_第4页
政治必修ⅲ人教新课标 第三单元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七彩教育网 免费提供Word版教学资源第三单元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第二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本框教材分析】一、三维目标1. 知识与能力(1)知识目标 识记文学艺术、科学技术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区域文化的特点、各民族文化 理解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各民族文化的特征、关系及对中华文化的意义。 联系我国各地的实际说明“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的内涵,联系我国各民族实际,说明我国民族文化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辩证分析能力,辨析中华文化的区域特征,说明中华文化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展现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

2、2. 过程与方法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充分利用演示、讨论、讲授等方法,并设置易于让学生接受的教学情境。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就中华文化的成就、文化交流等问题进行探究式学习,讨论、参与调查、展示等,并进行归纳总结,以此获得直接的体验。并引导学生通过“由表及里、由此及彼”进行综合分析,形成观点,加深认识。教师启发、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思考,讨论、交流学习成果。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帮助学生充分认识中华文化的特征,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自信心。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主义情感,为将来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良好的文化思想基础。二、教学重点1中华文

3、化特有的包容性2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三、教学难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涵义,区域文化的成因四、教学建议新课标的实行最大的特点是增加了许多旧教材所没有的综合探究活动,作为一线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新课程改革的教育理念 ,实践探究式教学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应该是在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现代教育理论指导下的教学蓝图。从整体上看,该课是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热爱民族文化教育,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的极其重要的一环,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基础。本课信息量大,靠简单的教师课堂说教是不行的,必须动员学生在课前花较多的时间收集相关信息。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获取、解读、及分析

4、和整合信息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一起去质疑探索、自主合作、实践体验、研究学习与资源共享,这也就是信息时代下对教与学的要求。核心讲解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的特点和地位易混淆点提示:文化与文学要注意区分开来,文化包含文学、艺术、自然科技、数学、天文、史学、雕塑、建筑等多方面,而文学只是其中一个方面。2中华文化中科学技术方面的巨大成就和意义易错点提示:在这里,教材是从文学艺术和古代的科学技术两个方面介绍了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的中华文化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前列的成就。其中,在科学技术方面,是指在古代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并不是一直处于世界前列。进入近代,由于经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中国的科学技术落后于西

5、欧国家。鸦片战争向人们昭示了在科技方面落后必然挨打这一历史的规律。中国人民便开始了科技复兴的痛苦斗争。然而,无论是洋务运动,还是戊戌变法,在封建统治条件下无法实现中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复兴。经过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冲击,人们逐步认识到科学与民主的重要性和相互之间的密切联系。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饱经磨难的中国开始走上了民族复兴之路。目前,我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虽然科技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但在现代科技领域我国已开始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改革开放以来,发展科技的体制条件、经济条件等不断得到改善,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又迎来了新的春天。所以,我们不能因为近代社会中国在科技方面的落伍而否认中国

6、的科技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事实,也不能因目前在某些科技领域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差距而妄自菲薄,对我国科技的发展失去信心。3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各自的特色4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易错点提示:不能简单地说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1)中华民族是中国各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2)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民族文化的特征,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因此,不能简单地说中华文化就是中国各民族的文化。【新课导入设计】导入一:探究导入2002年12月3日,伴着

7、茉莉花的神韵,蒙特卡洛的世博会申办会场一片欢腾:2010年世界博览会将在中国上海举行!耐人寻味的是,在投票前最后陈述的宝贵时间里,中国代表团选择“中国文化”作为申办世博会的理由。“除了今非昔比的强大国力、良好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影响力等因素外,是五千年灿烂瑰丽的中华文明和当代中国融合中西、独具风格的文化魅力,蓬勃向上的民族精神,让中国闪亮地走向世界,打动了世界。”一位香港时事评论员事后这样说道。(1)中华文化有什么突出特点?(2)如何理解“五千年灿烂瑰丽的中华文明”和“独具风格的文化魅力,蓬勃向上的民族精神”对中华民族发展壮大的作用?探究提示:(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2)中华文化是中华

8、民族延续和发展的重要标识。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导入二:情景导入 教师:出示案例: 17世纪西方的“中国潮” 启蒙时代西方是社会文化生活中普遍出现一种泛中国崇拜的思潮,人称“中国潮”。 “中国潮”的发起人主要是商人和传教士。商人们贩运回来中国的丝绸、瓷器、茶叶、漆器等;传教士贩运回来孔子哲学与中国的道德社学等,这影响了西方的很多方面。在欧洲社会面前,中国形象为他们展示了“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中国几乎成为西方文化向往的乌托邦。想一想:西方“中国潮”反映了什么事实?为什么中华文化在

9、西方影响这么大?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反映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一、新课推进【新知识学习】教师:请同学们自我阅读课文,找出本课的学习框架学生:阅读课文,找出框架结构教师:展示框架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独特性 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民族性 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向心性【课堂探究】教师:我们可以用一首小诗来形容中华文化的特点:飒飒西风满院栽 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 报与桃花一处开待到秋来九月八 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 满城尽戴黄金甲问题;这首诗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学生:回答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教师:你是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独特性的?表现在何处?您能够举例说明吗?学生:阅读

10、课文,讨论回答:【师生总结】中华文化形式多样丰富多样,内容博大精深,思想、教育、宗教、典章制度、文化艺术、天文地理、科学技术、文化典籍、民俗风情以及衣食住行等,无不在其中。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深化探究】教师:中华文化的独特主要表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哪么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的特点、作用、地位如何?学生:阅读课文,合作,找出,特点、作用和地位【师生赏析】教师:展示文学艺术的图片 概括特点: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风格鲜明独特作用地位;反映我们人们的精神生活,展现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在世界文学艺术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教师:展示科学技术的图片和资料公元前256年,郡守李冰率领蜀地各族

11、人民在岷江中上游创建了这项彪炳史册千古不朽的水利工程。       都江堰以其“历史跨度大、工程规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区范围大、社会经济效益大”的特点享誉中外。以都江堰为首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工程系统,担负着四川盆地中西部地区农田的灌溉、成都市企业和生活供水,以及防洪、发电、水产、养殖、林果、旅游、环保等多项目标综合服务,在四川省国民经济发展中起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都江堰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大主体工程构成。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分四六,平潦旱”的神奇功效 都江堰全灌区呈现出“长龙地上走

12、,银河天际流;彩虹起深谷,高峡出平湖”的壮丽图景。创造了“天、地、人、水”和谐共荣的光辉典范。概括特点:注重实际运用,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地位作用: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科技赏析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每月两节日期定,最多相差一两天,上半年来六、甘一,下半年是八、甘三。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长期对天文、气象、物侯进行观测、探索、总结的结果,是我国劳动人民独有的伟大科技成果,在我国广大农村开展农事活动有广泛的应用价值,一般更适用黄河流域一带的

13、农事活动问题:从上述材料中,你能够总结出中华文化之所以独树一帜的原因了吗?【课堂探究】教师: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哪么就让我们走进中华文化的氛围之中。 展示不同的文化屯堡与风情巴蜀“竹文化” 四川人的日常生产、生活与竹有着广泛的联系。从生活中的竹床、竹席、竹凳、竹篱,到生产中的竹筐、竹蔸、竹耙、竹绳,再到居家装饰中的竹雕、竹画、竹编“竹子文明”的烙印随处可见。思考:为什么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这反映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你还知道那些民族文化?学生:依据图画思考,回答【总结】(1)成因: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区域特

14、征。 (2)不同区域文化之问的关系:不同区域的文化,长期相互交流、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既渐趋融合,又保持着各自的特色。(3)具体表现:吴越文化和滇黔文化分别具有水乡文化和边陲山寨文化特征。【综合探究】教师:如何理解“水性使人通”“山性使人塞”? 如何理解滇黔文化较吴越文化更具有多样性的特征?学生:合作讨论探究【教学总结】(1)说明吴越文化流动和开放性强,滇黔文化内敛性强。 (2)这些文化与我们家乡相比较,其特点是: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特点相对稳定,具有明显的区域风情。教师:不同地域有不同的文化,不同民族有不同的文化,这些文化集中表现在那些地方?学生:回答【图片赏析】【课堂探究】教

15、师:中华民族文化丰富多彩,同学们知道那些独特的民族文化?学生:合作,列举【师生赏析】启迪:你看了中华灿烂的文化,有何感受?中华文化在社会发展中有何作用?学生:合作探究,讨论【探究深化】教师:展示材料温家宝总理在美国会见华侨时满怀深情地说,中国已解决了香港问题和澳门问题,洗刷了百年耻辱,现在剩下一个台湾问题,“这一湾浅浅的海峡是我们最大的乡愁、最大的国殇”。用有关知识分析: 为什么“这一湾浅浅的海峡是我们最大的乡愁、最大的国殇”?学生:依据课文理论分析【思维对比】1、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台湾各族人民是中华民族的一部分,台湾文化归属于中华文化。2、传统的民族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3、

16、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总结】(1)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多种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义有各自的民族特性。(2)地位。它们都足中华文化的瑰宝,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3)各民族文化的关系。各儿弟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中华文化。(4)意义。它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二、课堂小结三、板书设计文学艺术:展现了中华民族的 独树一帜独领风骚科学技术:是中华民族 的生动体现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 特征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博

17、大精深不同区域的文化,既 ,又 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民族文化 、 ,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四、布置作业1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我国文学艺术的这一特征反映的中华文化的特征是( ) A博大精深 B求同存异 C兼收并蓄 D源远流长2下列能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特征的是( )文化的独特性 文化的地域性 文化的民族性 文化的传承性A B C D3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注重实际应用,其特点是( )实用性 整体性 区域性 民族性A B C D4三国演义塑造的典型人物栩栩如生,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说明

18、我国的文学艺术( ) A有着辉煌而悠久的历史 B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C有着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D对世界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5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对民族文化认识错误的是( ) A民族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B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其他民族无认同感C民族文化既有民族的特性,又有中华文化的共性D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6我国至今使用的许多民族乐器,如笛、琵琶、胡琴、横吹、鼓、腰鼓等,都是从汉代开始由各边疆民族地区陆续传人内地的,少数民族的音乐、舞蹈很早就在祖国的艺术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这表明( ) A中华文化源远才能流长 B中华文化独具特色C各族人民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发展作出了贡献 D不同区域的文化,显示出不同的特色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韩非子·有度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朝夕,指东西方向)鬼谷子·谋称:“郑(国)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惑,指迷失方向)材料二 据萍洲可谈载,北宋时有人在广州看到“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材料三 马克思在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中说:“火药、印刷术、指南针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