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ⅱ岳麓版第二十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同步练习_第1页
历史必修ⅱ岳麓版第二十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同步练习_第2页
历史必修ⅱ岳麓版第二十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同步练习_第3页
历史必修ⅱ岳麓版第二十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同步练习_第4页
历史必修ⅱ岳麓版第二十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同步练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七彩教育网 教学资源分享平台,无需注册、无需登录即可下载 必修二第四单元:第20课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一、选择题1(2012年宁夏银川一中高三年级第六次月考文科综合试题33题)每年的“两会”期间,中国政府的工作报告,盘点过去一年的收获,阐明未来一年的方向。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报告中的词汇从“斗争”转向“和谐”,如,1978年前特别是“文革”期间往往有感情色彩强烈的词汇,比如恶毒、小丑、一小撮、倒行逆施等;90年代出现“依法治国”“服务”等词汇,“经济”高频率出现;进入21世纪,“科学发展观”“全面小康”等新词不断涌现。出现上述变化的原因有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社会的发

2、展进步 坚持改革开放政策A B C D【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党和国家工作重心的转移、改革开放战略的实施,使许多新词汇不断涌现。各选项中项说法正确,第项社会主要矛盾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至今,一直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所以主要矛盾没有变化。2(2012年安徽省宣城市高三年级第二次调研测试文科综合试题历史部分17题)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如图,我们从转折一亲历中国改革开放一书中可以了解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发生的重大变化是经济体制改革取得根本性突破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质的变化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经济总量跃居世界前列,已

3、经实现了民富国强A B C D【答案】D【解析】本试题考查的知识点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不对,生产资料公有制的性质没变;错在实现了民富国强,中国现在只是解决了温饱问题。3(2012年温州市高三第二次适应性测试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21题)如果拍摄记忆中国·1984年的记录片,可以选择的事件有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邓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国务院决定开放大连、温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中英两国政府在北京签署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A B C D【答案】C【解析】考查改革开放知识点。关键信息:1984年。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向”是在1983年。4(2

4、012年黑龙江省哈师大附中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29题)图三为十一届三中全会20周年纪念币,两幅图表明图三A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优先发展农业 B实事求是,改革开放成就巨大C主动开放,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D实事求是,已经实现一国两制【答案】B【解析】考察改革开放 第一幅图片反映的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第二幅图片反映的有上海的发展还有拓荒牛,这都反映出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发展,故答案为B。5(2012年福州市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查文科综合20题)2012年,凤凰网为纪念某一历史事件开设了专栏,其中标题有“九州生气恃风雷,鲲鹏南徙启帷幕”、“打破玉龙飞彩凤,脱开金锁走蛟龙”,“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

5、重山”。这一历史事件是A十一届三中全会 B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C邓小平南方谈话 D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改革开放。根据题干“南徙启帷幕”说明改革开放从南方拉开序幕,“脱开金锁走蛟龙”说明进一步解放了思想,“轻舟已过万重山”说明历经了艰难取得一系列成就。由此分析,应选C项。6(2012年北京市海淀区高三年级适应性练习文科综合试题19题)20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提出对外开放的沿海、沿边、沿江、沿路的“四沿战略”。其中“沿汪”战略的目标是推动长江流域的全面开放,以贯通东西,辐射南北。为此采取的重大措施是A开放港口城市 B开辟经济开放区C浦东的开发开放 D开放长江三

6、角洲地区【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对外开放。根据时间可以判断,开放港口城市是在1984年,开辟经济开放区、开放长江三角洲地区是在1985年,浦东的开发开放是在20世纪90年代。7(2012年安徽师大附中高三第一次摸底考试14题)1979年3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建台以来的第一条商业广告:国产幸福可乐。同时,美国也宣布可口可乐将重返中国大陆市场。依据所学知识判断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民族产业面临挑战B中国开始向市场经济过渡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D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答案】D【解析】本题解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时间信息,结合所学知识,依据时代背景,正确选项为D。8(安徽省宿州市2012届高三第一

7、次教学质量检测)90年代初,国务院放开了国家管理的737种生产资料和交通运输价格中的648种,同期也放开了国家管理的农产品收购60种价格中的50种。与此直接相关的是()A南巡讲话与十四大召开 B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C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D重新启动加入世贸组织的谈判【答案】【解析】本题考查十四大。注意时间“90年代初” ,南巡讲话与十四大召开都发生在1992年,符合题意。而B项在21世纪初。D项在2001年均排除。C项与题意无直接相关。9(北京市朝阳区201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统一考试)下列对“广交会”相关信息的解读正确的是在中美对抗期间终止了对外交往由单一出口变为进出口交易平台人世十年进

8、一步促进广交会发展对外开放的广度深度将不断拓展A BC D【答案】D【解析】不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除出即可。10(珠海市2012届第一学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结合中国统计年鉴统计的我国城乡居民月收入表和所学知识,下列选项正确的是年份城镇居民人均月收入(元)农村居民人均月收入(元)城乡居民收入差(元)城乡居民收入比1978316133618242371983525963097721621719881181454496365217199325774921616558281998542512162326312512003847226225850323A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收入总体上呈现出在去曲折中增

9、长的势头B80年代前期,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农民生产热情,农民收入提高快C80年代前期,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大规模开展起来,城乡收入差距不大D90年代后期,城乡居民收入均有增长,城乡收入差距不明显【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我国的改革开放的成果。B项符合80年代前期的相关史实。A项说法不准确,总体上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C项中从第三栏分析,城乡收入差距较大。D项中差距进一步加大。11(潮州市2012届高三第一学期期末考试)1979年3月,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建台以来的第一条商业广告:国产幸福可乐。同时,美国也宣布可口可乐将重返中国大陆市场。依据所学判断以下理解正确的是A中国民族产业面临挑战 B中国开始

10、向市场经济过渡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D中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新时期的改革开放。根据题干时间“1979年3月”分析,此时处于改革开放时期,题干主要的侧重点是经济现象和结构的额变动,体现了中国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渡。12 (江西省红色六校2012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在经历了2008年令人兴奋的北京奥运会和2009年令人敬畏的国庆60年阅兵后,世博会完成了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三连胜”,北京和上海成为中华民族崛起的见证。以下对这两个城市表述正确的是A拥有悠久的人文历史,分别代表着南北不同的文化类型,都是我国著名的古都B20世纪30年代两地人民共同谱写了抗击

11、外来侵略、维护民族权利的英雄赞歌C陈独秀和李大钊分别在两地建立了中国共产党,使中国革命焕然一新D20世纪80年代两个城市对外开放,扩大开展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利于增强国民经济的活力【答案】B【解析】本题考对外开放。上海不是古都,排除A;建立的是共产主义小组,不是共产党,排除C;北京不在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列,排除D。故选B。13 (江西省红色六校2012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右表)确定一研究主题。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A上海工业化一瞥B改革开放在上海C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D上海,红色的摇篮【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上海地方史。材料

12、包括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的内容,所以, C用“现代化”一词表述最全面。故选C。14(河南省豫南九校2012届高三第四次联考历史试题)1985年,邓小平指出,“过去我们的观点一直是战争不可避免,而且迫在眉睫”;“这几年我们仔细地观察了形势”, “由此得出结论,在较长时间内不发生大规模的世界战争是有可能的”。这一判断:A缘于美苏关系的全面缓和 B基于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C有利于推进国内经济建没 D有助于确立改革开放方针【答案】C【解析】考察对改革开放后对外政策的理解。这一时期这一判断主要是为国内的建设提供一个稳定的和平的国际环境。D说法错误,A也不符合史实,B此时世界格局仍是两极格局,并没有发生重

13、大变化。故选C。15(河南省漯河市2012届第一学期高三期末调研考试)中国GDP及占世界的份额表 (单位:百万1990国际元)年 份182018701913195019731998中 国2286001897402413442399037400483873352占世界份额(%)329172894546115上表表明A近代现代中国GDP占世界份额急剧下降B民国时期,军阀混战导致GDP出现负增长C改革开放前,受“文革”等因素影响GDP几无增长D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答案】D【解析】1978年改革开放后中国的GDP得到很大的发展,占世界份额的115%。16(河南省漯河市2012届第

14、一学期高三期末调研考试)1993年,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决定将“对外经济贸易部”更名为“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2003年第十届人大一次会议决定,把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内负责贸易的部门和外经贸部合并成“商务部”。于此变化直接相关的言论是A“我们必须尽可能地首先同社会主义国家和人民民主国家做生意,同时也要同资本主义国家做生意。”B“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C“必须勇于和善于参与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充分利用好国外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D“让经济全球化和经济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国家和地区,惠及所有人群,在可持续发展中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答案】C【解析】名字的改变强调加

15、强对外贸易发展商品经济。二、非选择题1(2012年安庆市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36题)(2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约自16世纪起,资本主义萌芽较早的西欧国家一反农本的传统,采取重商主义政策,借以促进海外贸易和殖民活动,鼓励资本原始积累,扶植为适应国外市场的工业生产。一一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材料二 自明朝第五代皇帝朱瞻基下令闭关锁国以后,中国的封建专制社会就处于一种封闭的稳态建构;可以想像,如果没有外来的冲击,就只能这样绵延下去了,顶多是改朝换代而已,鲁迅先生在再论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也曾写道:“有人论中国说,倘使没有带着新鲜的血液的野蛮的侵入,真不知自身会腐败到如何!这当然是极

16、刻毒的恶谑,但我们一翻历史,怕不免要有汗流浃背的时候罢。”一一解思忠中国国民素质危机材料三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关系中国和世界经济的大事。如果说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地位,从此登上世界政治大舞台,那么30年后,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全面融入世界经济主流。3 0年弹指一挥间,中国的变化动地惊天。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同样需要一个更加改革开放、日益举足轻重、充满勃勃生机的中国。没有中国的世贸组织是不完整的,有了中国的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才能真正称得上“世界这个最有分量的字眼。一一新华社社评中国对外开放新的里程碑材料四 100年是漫长的也是短暂的、在人类告剐风云变幻的2

17、0世纪时中国告别了上个世纪曾经的苦难,经过100多年的求索与奋斗,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中国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世纪跨越,中国人跨越的绝不仅仅是一个时间的节点,伴随着国家一起迈入21世纪的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想。CCTV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解说词(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中期以前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和机制的主要变化。(6分)(2)结合史实简要评述材料二中关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8分)(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融入世界经济主流的原因。(6分)(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在世纪跨越的关键时期,中国是如何“以新的面貌融入了世界”?(6分)【解析】第(1)问,根据材

18、料一中“约自16世纪起,采取重商主义政策”,工业革命前夕实行自由经济政策,20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现的罗斯福新政回答。第(2)问,首先提炼材料观点,材料二中认为“闭关锁国如果没有外来的冲击,就只能这样绵延下去了”“倘使没有带着新鲜的血液的野蛮的侵入,真不知自身会腐败到如何”提炼观点,之后对观点进行辩证的评价分析,可以从受到侵略的必然性,政治、经济、思想等因素回答。第(3)问,结合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出现的经济、政治、国际形势等的变化回答。第(4)问,结合当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史实回答。【答案】(1)16、17世纪盛行重商主义;工业革命时期,自由主义经济政策是资本主义的普遍信条;经济大危机发生

19、后加强国家干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起来。(6分)(2)观点:材料二作者认为西方资本主义入侵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主要原因。(2分)评价:这一观点有一定道理。资本主义入侵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方式、思想文化,中国开始了自身痛苦的近代化历程。自然经济逐步瓦解,民族资本主义艰难发展;民族资产阶级效仿实践西方民主政治模式,弘扬民主科学精神;社会生活上传统习俗也发生了变化。但是,中国近代化也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民族尊严遭到践踏。(6分)(3)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世界市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政策,综合国力不断提高,有能力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6分)(4)建立了全方位的

20、开放格局;确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和世界贸易组织;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提出“和谐世界”的新理念等。(任答3点得6分)2(2012年陕西省咸阳市高考第一次模拟检测历史试题27题)(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1618世纪的中国,手工业产品中棉布或丝织品,特别是棉纺织品在长距离贸易中取代盐而成为主要商品,它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远非盐所能比拟的。棉、丝织品大量卷入市场,对社会经济发展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1594年全国海外贸易总值约100万两。1745年粤闽江浙四港贸易总值高达3657万两余,而南宋海外贸易总量值不过500万两。1641年至1684年,中国驶往日本

21、的商船共1711艘,年均107艘左右。1684年海禁取消,北起辽宁南至广东,大小港口计有一百多处,它吸引着世界各国商船赴华贸易。1684年至1757年,中国驶往日本的商船共3017艘,年均414艘,到中国贸易的英美商船有312艘,其中英商船最多。明末清初中国到东南亚商船年均91艘。材料二 从1950年到2000年的50年中,全世界的商品出口总值从约610亿美元增加到61328亿美元,增长了将近100倍。即使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实际商品出口值也增长了15倍多,远远超过了工业革命后乃至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的国际贸易增长速度。而且,世界贸易实际价值的增长速度(年平均增长6左右)超过了同期世界实际GDP增

22、的速度(年平均增长38左右)。引自P,林德特著、王新奎偏译国际贸易材料三 1978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及增长速度(1)依据材料一概括1618世纪国内贸易和海外贸易呈现哪些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特点产生的影响。(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19502000年世界贸易发展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这些特点的具体原因。(4分)(3)根据材料三的图片分析80年代末和本世纪初进出口变化的特点及原因。(7分)【解析】考查近现代中外、世界贸易的发展。第一问考查明清时期国内贸易和海外贸易的特点,从材料“长距离贸易”、“大小港口计有一百多处”、“世界各国商船赴华贸易”以及贸易额的变化即可归纳特点,

23、影响从商品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以及工商皆本等等思想方面解答。第二问的特点从材料中数据的变化即可归纳,原因可从战后的三大经济组织、经济全球化、经济区域化、科技革命等方面分析。 第三问图表看不太清楚,但总体可知是上升趋势,从两个时期改革开放的的具体情况分析即可。【答案】(1)国内:特点:大宗远距离贸易;全国性大市场形成(2分)海外:特点:贸易额增加;对外贸易港口数量增加,参与世界范围内商业革命。(2分)影响: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为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出现奠定了基础。(2分)(2)特点:世界贸易大幅度增长;世界贸易实际价值增长速度超过了同期世界实际GDP增长的速度。(2分)主要原因:世

24、界贸易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或: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组织的成立,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等任一点);第三次科技革命;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趋势。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崛起。(2分。任答两点即可)(3)80年代末:特点:进出口总额增长较快;出口增速加快;进口增速降低。(2分)原因:对内加快企业经济体制改革;对外开放。(2分)21世纪初:特点:进出口增速呈直线上升。(1分)原因: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形成;中国加入世贸。(2分)3(2012年安徽省淮北市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28题)(16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

25、 在宝山县筑路时,因一寡妇担心破坏坟墓风水而阻止开路,只能拖延多日,并“议定纡绕兜开”。还有苏姓乡民认为筑铁路破坏风水,使其长眠的祖先不得安宁,联合乡民阻挠筑路,打伤铁路督工和外国雇员。孙昌富 陈蕴茜从民众态度看吴淞铁路的兴废材料二 苏省绅商恐路权之失于是迅速招股,创成苏省铁路公司,筑路二:曰苏嘉,曰沪嘉,冀以挽回利权,用心亦良苦矣。然此二者已属支路,究不若宁沪铁路之握其总机关也。 吾省之人,急宜筹集巨款,以赎回路权,勿谓苏省已办铁路,而遂可以抵制也。孙昌富 陈蕴茜从民众态度看吴淞铁路的兴废(1)材料二所持铁路观与材料一有何不同?分析其不同的原因。(4分)材料三 1880年刘铭传上筹造铁路以图

26、自强折:“铁路之利于漕务,赈商务、矿物、厘梢、行旅者,不可肆述。而于用兵尤不可缓。中国幅员辽阔,北边绵亘万里,毗连俄界,通商各海口有与各国共之,划疆而守则防不胜防若铁路告成,则声势联络,血脉贯通,裁兵节饷,并成劲旅。防边防海,转运枪炮,朝发夕至。十八省舍为一气,一兵可抵十数兵之用。将来兵权、饷权俱在朝廷,内重外轻,不为疆臣所牵制矣。”摘编自清史稿·交通志内阁学士张家骧(光绪帝的师傅)上奏反对修建铁路,他列举三大弊端:一是若铁路造成,商旅辐辏,洋人觊觎,何以应之?二是铁路沿线遇到田亩、屋庐等,必至贻害民间;三是建设铁路会影响招商局(注:清廷官营企业)海运收入。摘编自姜鸣起草修建铁路的幕

27、后人物(2)材料三中刘铭传主张兴建铁路的理由有哪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关于铁路兴建争论的实质。(6分)材料四 “十一五”期间,我国铁路全面加快实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铁路营业里程跃居世界第二,并昂首跨入高速时代,高速铁路里程世界第一,为发展国民经济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供了重要保障。2003年以来,铁路建设项目批复投资总规模超过4万亿元,已完成投资15万亿元。到2012年,我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1万公里以上。摘编自人民日报(2010年10月6日)(3)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铁路迅速发展的原因,并概括中国近代、现代交通事业发展的不同特征。(6分)【解析】第一问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一反对修铁路出于风水的考虑,带有迷信色彩;材料二反对外国人在华修铁路,认为外国人在华修铁路侵略中国主权,主张自修铁路维护主权。第二问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归纳概括的能力,以及透过现象揭示本质的能力。第三问旨在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对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答案】(1)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