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2: 4.3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单选题1.2012 年夏上映的电影搜索反映了网络时代的“人肉”技术 , 通常是娱乐大众的利器, 但很不幸 , 它也可能成为一种杀人工具。这表明()网络具有传递信息迅捷的特点网络改变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网络已成为替代法律和行政手段的社会伦理道德防护墙网络自由的滥用等带来了一些弊端A.B.C.D.2.1912年12月某报载 女士大骂参议员”一文,写道:当民军起义时代 女子牺牲生命财产,与男子同功,何以革命成功,竟弃女子于不顾?女子亦组织中华民国之重要分子,二万万女同胞,当然与男子立于平等之地位.即袁大总统不赞成女子有参政权,亦必不承认袁为大
2、总统.”这则新闻说明()A.女性的平等意识日益增强B.女性在辛亥革命中作出了贡献C.部分女性反对袁世凯上台D.女性争取参政权的道路艰难曲折3. 2017 年 10 月 18 日至 24 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境内外多家电视台对这次会议分别进行了现场直播和报道。这一现象体现的电视功能是( )A.娱乐大众B.远程教育C.艺术展示D.传播资讯4. 从媒体角度看,美国的水门事件、克林顿丑闻事件、美军虐俘事件、西方其他国家高级官员的丑闻曝光事件等,突出反映了()A.西方国家民主政治的发展和完善B.政府对个人和集团势力独行的制约C.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带来的负面影响D.报刊、网络和
3、电视新闻媒介监督作用的大大增强5. 民国著名记者、作家曹聚仁曾有一个判断: “一部中国近代文化史 , 从侧面看去, 正是一部印刷机器发达史; 而一部近代中国文学史, 从侧面看去, 又正是一部新闻事业发展史。”从社会生活史的角度, 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A. 商业资本投资印刷业而获利丰厚B. 废除科举制迫使读书人投身实业C. 技术革新扩大了大众传媒的影响D.社会变革促进了阅读习气的变化6. 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的创刊人说: “这个月刊是为了维护广州和澳门的外国公众的利益而开办的。它的出版意图, 就是要使中国人认识我们的工艺、科学和道义, 从而清除他们那种高傲与排外的观念。”其创刊宗旨的实质是
4、()A. 传播西方近代先进科学知识B. 进行文化渗透和精神征服C. 促进中国与西方的文化交流D.推动中国思想观念的变化7. 清末一首名为报馆的竹枝词写道: “是非曲直报中分 , 一纸风行四海闻。振聩发聋权力大,万般提创总由君。”对该词的恰当解读是()A. 当时报刊言论不受限制B. 报纸的社会功能已被认知C. 报纸已成为党的宣传工具D.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提高8. 抗战期间, 有电影人认为, 中国影片自产生以来, 其制作的对象, 都是都会市民。而今天抗战电影最大多数的观众, 是农村的小城市市民与农民士兵, 我们必须制作以农村观众为对象的“农村影片”。这主张意在()A. 激发沦陷区民族意识B. 以文
5、化宣传增强抗战力量C.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实现电影创作重心的转移9. 现在有网友认为: 你的粉丝超过了100, 你就是一本内刊; 超过 1000, 你就是个布告栏; 通过了 1万 , 你就是一本杂志; 超过 10 万 , 你就是一份都市报; 超过 100 万 , 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 超过 1000万 , 你就是 cctv 。可见微博的影响力不容忽视。这从侧面反映了互联网()A. 促进了信息传播的平等性B. 取代了传统的传播媒体C. 成为思想解放的主要手段D.激发了信息技术的革新10. 创刊于 1861 年的上海新报发刊词写到: “大凡商贾贸易 , 贵乎信息流通, 本馆印此新报, 所有
6、一切世俗利弊, 生意价值, 船货往来, 无所不载。”其创办目的是()A. 报道重大时事B. 宣传政治主张C. 评价社会风气D. 传播商业信息11. 有人这样改编李清照的词: 红藕香留在深秋, 夫妻相思, 无眠不愁。锦书不自云中来, 轻敲键盘,意在心留。花未飘零水常流, 电子邮件, 可以解忧。可视电话人相看, 喜上眉头, 甜在心头。这说明 ()A. 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迅速B. 大众传媒改变了人们的生活C. 信息的便捷方便了人们感情的交流D.人们越来越受制于现代科技12. 1909 年初 , 大公报上的一篇文章称: “第一可以开眼界 , 可以当作游历, 看看欧美各国的风土人情真如同亲历其境,亲眼得见
7、一样时常看看,岂不比听戏强得多吗? ”请问 , 使人们“开眼界”的是 ()A. 电影B. 电视C. 广播D. 互联网13. 近代中国曾出现许多期刊, 其中部分存在的时间较短, 影响也不大, 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息。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自由新妇女等, 这些期刊表达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主旋律是()A. 爱国主义B. 民主科学C. 追求真理D. 平等进步14.19 世纪 70 年代初 , 有人作诗云: “见闻历历备于此 , 读之可惊复可喜。费去十文买一纸, 博古通今从此始。”诗中所提到的“纸”是 ()A. 传单B. 信件C. 报纸D. 电报15. 下图是永生牌无线电收音
8、机的广告它最早可能出现在()王”玉恒B I? * WA.19世纪六七十年代B.19世纪末20世纪初C.20世纪二三十年代D.20世纪五六十年代16.下表为民国时期各类报纸的部分纪事,根据该纪事无法得出的结论是()。报纸纪事中报1918年该fte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每小时可印报二万余份中央日报1932年多次发表“赤化祸害论”的社论新民日报1939年,社址所在的县城沦陷,不得不宣布停刊救亡情报其发刊词说“抗战救亡”是全国人民的呼声A.近代科技的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B.民国时期的报纸都以客观公允作为报道原则C.日本帝国主义的人侵直接摧残了中国的新闻事业D.民国时期的各类报纸对研究中国
9、近代史具有一定的价值17.在“2011年度上海书展”上发现一本汇集近千个如“达人” “杯具” “云计算”等新词的“潮词语录”,被媒体称为“新新文明现象”。与此现象关联密切的是()。A.汽车的应用B.网络的普及C.广播电视的推广D.报纸的影响18.1896年8月14日,申报刊登了一则广告:“徐园又一村并演西洋影戏。” 这一材料最大的价值是可以用于论 ()。A.电影艺术开始诞生B.中国首次放映电影C.国产电影快速发展D.我国有声电影诞生二、材料题 19.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西方列强的入侵,激起了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剧变。先进的知识分子痛于外患之凭陵,清廷之腐败,国亡之无日,认识到非革新不足以图存,然手
10、无权柄可探,遂致力于办报,借报纸传播其主张, 以言论觉天下。摘编自陈玉申晚清报业史 材料二1895年到1898年,全国出版的中文报刊有 112种,其中80吐右是中国人自办的。这些报 刊中,影响较大的是鼓吹变法的政治性报刊,有介绍西方科学技术的,有专门报道市场调查的,此外还有专门为稍通文墨的人办的通俗报刊,有为妇女儿童们创办的妇孺报 ,也有为各行各业创办的行业报。这就是近代新闻史上的第一次办报高潮。摘编自方晓红中国新闻史材料三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有志之士倡办报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2.根据材料二,概括报刊这一传播媒体在当时发展的突出特点。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这三份报刊所宣传的主要
11、思想。4.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说明报刊作为大众传播媒体在中国近代史上的作用。参考答案1. 答案: 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题目反映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史实,互联网通信技术发展的影响, 由材料和所学知识, 反映互联网具有负面影响, 应该排除项, 故选 C项。2. 答案:D解析:3.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电视的功能。根据材料“对这次会议进行了现场直播和报道”可以得出,这一现象体现了电视传播资讯的功能,故D 项正确 ;A、 B、 C 项不符合题意。4. 答案:D解析:5. 答案:C解析:注意题干角度限定“社会生活史”, 结合材料信息“印刷机器发达史”和“新闻事业
12、发展史”可知C项为最佳答案;A、B、D三项的观点材料中没有体现,也没有紧扣社会生活史的角度要求 , 故排除。6. 答案:B解析:7.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材料的信息来看,A 项是错误的,当时报刊言论受到限制;CD两项是错误的,这与历史事实不相符合。故选B项。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报刊业8. 答案:B解析:9. 答案:A解析:10. 答案: D解析:材料中“贵乎信息流通”, “可免经手辗转后宕延 , 以及架买空盘之误”可以看出创办此刊物的目的是让买卖双方都知道商业信息,以免发生“架买空盘”现象。故选 Q A项说的娱乐,
13、BC两项说的是政治, 都与材料无关。点评 :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清末已经出现了商业性的报刊, 反映了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初步的发展。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近代新闻观念的出现、通讯领域的发展等也需要掌握。11. 答案: B解析:12. 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真如同亲历其境 , 亲眼得见一样”可知是电影。13. 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近代中国社会的主旋律就是救亡图存和国家富强 , 在不同时期主张和表现各异, 但救亡图存的主题始终不变, 报纸期刊上的内容也正是这一主题的体现,所以A项符合题意,而B C D三项在救亡图存面前则处于次要地位。点评 : 近代中国求民主
14、反侵略的思想潮流呈现出几个明显的特点, 如对西方的学习经历了由器物文明向制度文明再向思想文化的转变; 反帝反封建与求民主解放同步进行; 近代中国求民主反侵略的思想潮流以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为主题。14. 答案: C解析:注意题干时间“19 世纪 70 年代初”此时处于中国近代大众传媒更新的时代 , 又从“费去十文买一纸, 博古通今从此始”说明信息的载体是报纸。15. 答案:C解析:经回顾基本史实可知:近代广播事业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故选 C项。16. 答案:B解析:“1932年多次发表赤化祸害论 的社论”说明报道存在明显主观性 , 故 B 项错误 ,符合题意。“安装美国进口的新式印报机 ,
15、 每小时可印报三万余份”说明近代科技进步为报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条件,A 项正确 , 排除 ; “ 1939 年 , 社址所在的县城沦陷, 不得不宣布停刊”说明日本侵华对中国报业的摧残,C 项正确 , 排除 ; “报纸是活化的历史”, 对研究历史具有一定的史料价值, D 项正确 ,排除。17. 答案:B解析:从“2011年”“潮词语录”“达人”等信息 , 被媒体称为“新新文明现象”等方面分析 , 与此现象相关且联系密切的应是网络的普及。18. 答案:B解析:电影艺术传入中国前早已诞生,故排除A项,1896年我国电影还未诞生故C D两项不正确。结合教材可知1896 年 8 月 , 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了“西洋影戏”, 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19. 答案: 1. 原因 : 列强入侵, 民族危亡; 清廷腐败, 政治黑暗。目的 : 舆论宣传, 唤醒民众, 革新图存。2. 中国人自办为主; 政论报刊影响较大; 内容丰富, 贴近民众。3. 分别宣传维新变法, 民主革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