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ⅰ人教新课标第八章综合过关检测_第1页
历史必修ⅰ人教新课标第八章综合过关检测_第2页
历史必修ⅰ人教新课标第八章综合过关检测_第3页
历史必修ⅰ人教新课标第八章综合过关检测_第4页
历史必修ⅰ人教新课标第八章综合过关检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2013-2014年上学期高历史同步验收历史过关检测第八章考试范围:xxx;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xxx姓名:_班级:_考号:_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单项选择1. 欧洲联盟的形成,是世界多极化趋势的重要表现。它的形成过程正确的是()A欧洲共同体“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联盟条约B“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条约C欧洲共同体欧洲联盟条约“欧洲煤钢共同体”D“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联盟条约欧洲共同体2. 下边是小飞围绕“巴拿马人民斗争的最后胜利”制作的学习卡片,其中有一处与史实明显不符,此处是( )A胜利时间B斗争对象C成果

2、D意义3. 20世纪70年代以来,日本要求与美国建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其根本原因是()A美苏两极格局即将瓦解B日本开始奉行独立的外交政策C日本已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号经济大国D日本力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4. 如图是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使用的一幅图片。据图片内容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 ( )A第一次世界大战B第二次世界大战C当前世界战争形势 D科索沃战争形势5. 斯大林曾经说: “这次行动按其计划的周密,规模的宏大和行动的技巧来说,在战争史上还从来没有过类似的先例。它迫使纳粹德国在两个战场上同时作战”。斯大林所说的“这次行动”指的是( ) A斯大林格勒保卫战B诺曼底登陆C莫斯科保卫战D攻克柏林6. “

3、28年间,柏林墙分割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也制造了不少骨肉分离的人间悲剧。”下列对柏林墙的相关反思不符合史实的是()A柏林墙的修建是美苏冷战的标志性建筑B柏林墙的倒塌推动了世界的多极化趋势C柏林墙的修建有效防止了西方势力入侵东德D柏林墙的倒塌有利于德国的崛起7. 1967年美国众议院共和党领袖福特在波士顿一次演说中讲道:“今天,美国在东南亚陷入了一场大规模的地面战争,作战中伤亡的美国人已经超过9万人。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造成的伤亡则已超过25万人。”材料中的这场“大规模的地面战争” ( )A实现了美国维持独霸世界的野心 B显示了美国在美苏争霸中的战略优势C导致了越南无法实现最终的统一 D是美国“

4、遏制共产主义”的组成部分8. 一位旅行者携带德国马克前往柏林。根据欧元启动进程的有关规定,该旅行者持德国马克,最迟到柏林消费的时间应该在( ) A1998年6月 B2002年6月 C2008年6月 D2010年6月9. 假如撰写一篇有关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论文, 以下选项准确的是( )A论国际关系的多极化趋势 B由亚洲到欧洲冷战重心的转移C由紧张到缓与中苏关系新走向 D论欧盟崛起与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10. 2011年8月5日,爱尔兰时报在评价某组织时说它“正面临一个十字路口,一条道路通向政治影响深远的进一步融合,另一条通往无序瓦解的暗谷。如果半个世纪的融合以突然解体告终,欧洲经济和政治版图

5、将经历一场翻天覆地的大动荡。”这个组织是( )1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一份报告称:“如果我们有意去保护欧洲、防范共产主义,我们必须坚持下去。我相信,为了民主制度的未来,我们必须留在这座城市,除非我们被迫离开”。“这座城市”最可能是A巴黎 B伦敦C柏林 D纽约12. 1946年,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指出:苏联“狂热地坚信,它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协它坚信,如果苏联政权要得到巩固,那么搞乱我国社会的内部和谐,破坏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损害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权威,这种做法是可取和必要的”。其本质意图是( )A苏联是个很狂热的国家 B苏联与美国有很大的矛盾C苏联必然会危害美国的利益

6、 D美国应该对苏联采取遏制的政篥13. 右图是1947年美国的一幅宣传画制造和平,漫画反映了() A二战后世界人民渴望和平的共同心声 B美、欧希望用经济互助来巩固战时同盟 C美国企图以发展经济来稳定西方阵营 , D美国放弃了军事扩张的传统对外政策14. 1961年,赫鲁晓夫在同美国记者苏兹贝格谈话时说道:“如果苏联和美国之间的分歧克服了,如果它们之间建立了和平合作的关系,这在很大程度上会有助于加强世界和平。”这段话实质上反映了A美苏军事角逐势均力敌B美苏开始由对抗走向对话C苏联试图同美国合作主宰世界D苏联积极谋求世界和平稳定15. 历史学家保罗·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中写道:“国际政治领

7、域的现实主义反对政治一体化,满足于现在的国际无政府状态,坚持国家利益、民族利益至上。如果他们在理论上和政治上保持强势,世界联邦和世界政府的理想就会遥遥无期。”由此可见,保罗·肯尼迪的主张是()A尊重世界政治文明的多样性 B组建超国家的世界政治联盟C推动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 D多角度理解政治文明发展进程16.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以下表述不正确的是 ( ) A战争主要发生在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B萨拉热窝事件是引发这场战争的导火线C凡尔登战役因极其惨烈丽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D这场战争加剧了俄国社会矛盾,战后爆发了十月革

8、命二、非选择题17. 阅读以下图片与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1992年,(美国、加拿大、墨西哥)三国政府首脑签署了北美自由贸易协定,从而形成了拥有36亿人口、年生产总值约6万亿美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材料三 20世纪80年代末,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比80年代初增加了两倍。其中80集中在美、欧、日,只有18在发展中国家,在这方面跨国公司起着重要作用。它们控制着国际投资的90,世界生产的40,出口总额的三分之二和技术转让的三分之一。现在它们越来越重视就地生产和销售,全直接的消售有20是在国内进行。材料四 请回答(1)材料一中图1、图2分别和哪两个国际组织有关?材料一和材料二共同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

9、? (3分)(2)材料三反映了世界经济发展的哪一趋势? (3分)(3)材料一、二中提到的三个国际组织中,中国是哪一个组织的成员国?中国加入这国际组织,对其发展有何影响? (7分)(4)你对材料四图片中的这种现象是否认同?并说明理由。(7分)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1948年普利策奖获奖漫画今天的和平(示意图)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法国作为西方盟国的重要成员,追随美国,坚决不承认新中国1958年奉行独立自主政策的戴高乐重新执政后1964年1月18日,中法两国正式达成建立外交关系的协议。法国是第一个同中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的西方大国,中法建交使中国实现了与西方大国关系的

10、重大突破,沉重地打击了美国顽固坚持的遏制、孤立中国的政策,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理性看待法国:中法建交始末 材料三 戴高乐将军警告他的后人“永远不要把法国的命运交到别人的手里”时,不会预料到有一天欧洲的经济和政治版图会呈现在这个样子。不过戴高乐可以感到欣慰的是,他毕生所追求的法国复兴,通过将“法国的命运交在别人手里”实现了,他的国民在交出自己一部分命运的同时,也掌握了别人的一部分命运。我们还应该为欧洲的一体化记上另外一大功:欧洲经历了历史上从未有过的长时间的和平。 欧洲由对抗走向统一,国家间相互制衡是必要条件(1)普利策奖是当今世界新闻界的最高荣誉奖,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此漫画为什

11、么 在当年能获得该奖。(2)分析材料二中法国对新中国的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及其给新中国带来的影响。(3)结合材料三,评述法国“在交出自己一部分命运的同时,也掌握了别人的一部分命运”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19.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关系风云变幻。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厮杀后,昔日称雄于世界的欧洲列强均已沦为二等国家、三等国家,他们面对的是一个虚弱不堪、支离破碎的欧洲。在东方,来自苏联和东欧盟国的威胁日益严重;在西方,来自美国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欧洲政治家们清醒地认识到,如此下去,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 斯塔夫里阿诺

12、斯全球通史(1)材料一认为“欧洲不再是欧洲人的欧洲”的理由是什么?材料二 1971年7月理查德·尼克松在堪萨斯城重申他的意见,认为现在已有几个世界实力中心一一西欧、日本、中国以及苏联和美国,在本世纪1/3时间里这五支力量将成为决定未来的中心。 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尼克松提出“决定未来的中心”的时代背景。材料三 在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新的格局尚未形成之际,中国积极开展外交活动,活跃在国际外交舞台上。2000年中国倡导联合国5个安理会常任理事国首脑举行会晤。中国还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裁军等活动。2001年,中国在上海成功举办了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

13、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同年,也是在上海中国倡导建立了上海合作组织,并发挥着主导作用。 新形势下的国际观察(3)材料三中“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指什么?根据材料三概括新时期我国外交活动的特点。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 50年代日本的进出口贸易统计表1952年1953年出口进口出口进口世界西欧15649万美元材料二 1955年8月11日,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早在1955年4月英国下院就通过了关于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的白皮书,对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表示了同情但又同时决定,不与日本在关贸总协定内发生关系。英国的理由有二:其一是日本纺织品的出口问题日本从美国引进了先进的机械,使用国内廉价的的劳动

14、力,其产品极具竟争力。当时英国已有75%的纺织设备闲置,如果日本加入了关贸总协定,得到了最惠国待遇,那么英国将会完全失去纺织品市场。其二是英国等西欧国家对战前日本的倾销政策记忆犹新。特别是在30年代以后,日本的纺织品以低廉的价格对外倾销,日英之间因此而发生了严重的贸易纠纷,英国曾称之为“黄祸”。 摘编自战后日本的经济外交材料三 作为迈向西方国际舞台的第一步,日本首先加入了一系列的国际经济组织, 以加强国际交往,促进经济的发展。比如1952年8月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1953年10月暂定加入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60年6月24日,日本内阁公布了贸易汇兑自由化计划大纲,该大纲根据

15、日本的实际情况,把所有商品分为四类,逐步实行自由化,使国内经济体制与国际经济体制接轨。在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日本对西欧各国展开发全面的经济外交活动。到1960年,与英国达成谅解,即如果日本能对市场扰乱问题采取措施,则双方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此后,日本分别与西德、意大利、法国等国签订了类似协定。经过努力,日本与欧共体之间的进出口贸易大幅增加,到80年代,欧共体成为日本的主要贸易伙伴。 摘编自战后日本的经济外交(1)根据材料一概括20世纪50年代初日本与西欧贸易的主要状况。根据材料二、解释其原因。(2)根据材料三概括日本为发展与西欧的贸易所进行的努力。日本的这些努力反映了世界贸易发展的哪些趋势。

16、2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总结起来说,我们面对着一个政治力量,它狂热地坚信,它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性的妥协办法。它坚信,如果苏维埃政权要得到巩固,那么,搞乱我国社会的内部和谐,破坏我国传统的生活方式,以及损害我国在国际上的权威,这种做法是可取的和必要的。这个政治力量可以支配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的精力和世界上最富庶的国家之一的资源,并且它是深厚强大的俄罗斯民族主义潮流孕育出来的。这个政治力量在它作出基本反应时似乎是不去考虑真实情况的。对它来讲,关于人类社会的大量客观事实,并不象对我们那样,是经常用来检验和修改人们看法的尺度,而是从一只摸彩的布袋中武断地、有倾向地抽出个别事实以支

17、持既定的看法。这肯定不是一幅令人愉快的图景。如何对付这个力量的问题无疑是我国外交所面临的最巨大的任务。它应该是我们的政治参谋班子在目前这个时刻进行工作的出发点。要以象解决战时重大战略问题一样的彻底精神和慎重态度,必要时,还要在计划工作方面作出同样大的努力,来处理这个问题。我不能在这里试图提出全部答案。但我愿意表白我的信念:这个问题是我们有能力解决的,而且不必通过一场全面的军事冲突来解决。摘编自美国驻苏联大使馆代办乔治·凯南致国务院电报(1946年2月)材料二 在过去的十年里,不结盟政策已在国际生活中得到了有力的确认,因为它在 人类处于灾难的边缘的时候指出了摆脱黑暗的冷战时代的出路,它

18、展示了新 的国际关系的前景,而到那时为止,这种关系一直受到集团激烈对峙的抑制 。不结盟政策强调了各国独立、自主发展和全面、平等的国际合作的原则, 以及必须加速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它阐明了当代世界的矛盾以及国际关系 不稳定的原因并力主消除这些矛盾和原因。它要求通过和平途径来解决紧迫的国际问题。摘编自原南斯拉夫领导人铁托在第三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上的发言(1970年9月)()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后初期美国对苏联采取遏制政策的背景、措施及其对国际关系格局产生的影响。()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不结盟运动奉行的原则和影响。22.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对中国而言,两极体系虽然给中国带来了

19、压力,给中国带来屈辱但客观地说,中国从两极相对稳定的格局中,也得到了不少实际利益,中国在20世纪50-70年代在与苏联结盟和与美国结盟的过程中,也维护和争得了不少国家利益。中国正是在两极格局的局势下,奠定了后来能够成为单独一极的基础,正是在两极格局中开始中国历史性的崛起的进程的。叶自成对中国多极化战略的历史与理论反思材料二20世纪70年代初,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原来十分盛行的世界两极开始消失,一股股崭新的力量在萌动,在发展这些活跃的“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纵横捭阖,以自己的力量,自己的声音,震荡着世界,改变着世界。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50-70年代苏

20、联和美国分别与中国结盟的原因。 (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地缘战略棋手在世界棋盘上”“改变着世界”产生了哪些影响。23. 二次世界大战后到60年代,欧洲先后出现了两个国际组织: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与欧洲共同体。指出欧共体成立的影响,并从成立目的、涉及领域和主要职能等方面比较这两个国际组织的不同之处。(注意:必须说出两个组织不同的具体表现,只说一个组织的不得分。24. 二战后,国际关系经历了由冷战对峙向多极化发展的历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问题一北风与太阳乔治·凯南说:“大家都会想起伊索寓言里太阳和北风比赛谁能使旅行者脱掉大衣的故事。这个旅行者就像是苏联势力。大衣就是它在东欧和其他

21、用以掩盖它腹脏的极权和势力地区。使得那个顽固的旅行者最后脱去大衣的,不是北风的直接胁迫,而是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问题二撼动与挑战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之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不断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受到逐步壮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问题三联合与曲折几个世纪以来,“欧洲合众国”一直是欧洲人魂牵梦绕的向往,2009年11月19日首位“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的诞生,欧洲一体化发展到一个新高度,实现了欧洲历史乃至人类政治文明的一个飞跃。问题四和平与发展多极化全球化改革开放机

22、遇与挑战(1)材料中“北风的直接胁迫”的含义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写出美国采取的“太阳的间接的温和办法”。(2)简述两极格局在相对稳定性之下受到“撼动”和“挑战”的具体因素。(3)有人说“欧盟总统和欧盟外长的诞生只不过是欧洲政治家所进行的一场政治游戏”。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4)结合所学知识,运用问题四中四个关键词,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紧扣主题,观点合理;史实准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字数在100字左右。 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1.【答案】【解析】2.【答案】A【解析】对巴拿马人民斗争的最后胜利的意义理解不当。1999年12月14日,巴

23、拿马运河主权交接仪式在巴拿马城附近的米拉弗洛雷斯船闸处举行,巴拿马总统米蕾娅·莫斯科索和美国前总统卡特分别代表两国政府签署了关于运河主权和管辖权交接的换文。至此,这条连接南北美洲大陆、沟通太平洋和大西洋的“黄金水道”名副其实地成了“巴拿马的运河”。运河回归标志着巴拿马人民为收回运河进行长期英勇斗争的最后胜利,同时也标志着美国在中南美洲大陆殖民统治的终结。不是标志帝国主义在非洲和殖民体系最终崩溃。 3.【答案】C【解析】根本原因应从经济角度去考虑。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日本不愿意像过去一样受美国的控制,开始积极为提高自己的国际政治地位而努力。4.【答案】C【解析】本

24、题考查的是当今世界局势。利比亚战争反映的是当前世界战争形势,故选C。 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诺曼底登陆。诺曼底登陆,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使德国处于东西夹击之中,加快了二战的胜利,故选B。 6.【答案】C【解析】7.【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由材料中“1967年”、“东南亚”等信息可知为美国为遏制共产主义发动的越南战争。8.【答案】B【解析】9.【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70年代国际关系的演变。20世纪70年代, 伴随着西欧的联合、日本的经济实力增强、中国重返联合国等事件, 国际关系中两极格局逐渐受到冲击, 多极化的趋势出现。故A项最恰当。选项BC不符合史实,

25、 D项中欧盟的成立是在90年代。10.【答案】D【解析】从材料中“政治融合”、“半个世纪”、“欧洲经济和政治”等信息判断,它不是军事组织,所以排除A、B,通过材料中的“正面临”,可排除C。11.【答案】C【解析】12.【答案】D【解析】注意题干时间信息:1946年,结合所学知识,这是二战后,以及根据“它同美国之间不可能有永久的妥协”,苏联必然后在政权巩固后损害和破坏美国的现有秩序,其意即是美苏的盟友会结合,并走向对立,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应遏制苏联,因此,D项正确,ABC三项错误。13.【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美国对西欧实行马歇尔计划,以经济手段扶持和控制西欧国家。故选C。A项与材料信

26、息无关;B项中的“经济互助”与史实不符;D项与史实不符。14.【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苏联的外交政策。赫鲁晓夫上台后改变了斯大林对外战略,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苏美合作”、争夺世界霸权的对外政策,材料反映的正是赫鲁晓夫的这种意图,故C项正确。15.【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材料分析理解能力。国际政治领域的现实主义反对政治一体化,强调的是单边主义,对此作者持反对态度,“世界联邦和世界政府的理想就会遥遥无期”,说明作者主张多极化趋势。16.【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一战加剧了俄国社会矛盾,在一战期间爆发了十月革命,不是战后,故D项表述不正确。二、非选择题1

27、7.【答案】(1)国际组织:亚太经合组织、欧盟。趋势:经济区域集团化。(2)趋势:经济全球化趋势。(3)组织:亚太经合组织。影响:亚太地区的经济合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和发展,使这一地区的经济合作有了更美好的前景。没有中国的参与,亚太地区的经济事务是不完整的。(言之有理即可) (4)认同理由:发达国家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带来更多的危害和挑战。广大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发达国家利用全球化,进行产业转移,造成环境破坏。反对理由:全球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反对全球化,就会被边缘化,与世界发展的距离越来越远。【解析】18.【

28、答案】(1)获奖原因;二战后,美苏“冷战”对抗严重危害了世界和平。作者以漫画形式,并以今天的和平为题,批评了美苏军事竞争和核威胁给世界和平带来的严重危害。 (2)变化的主要原因;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欧洲国家开始谋求摆脱美国控制。戴高乐执政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 影响:使新中国与西方大国关系实现了首次突破;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丁美国孤立新中国的政策,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地位。 (3)此题是开放性试题。评述时,要以材料所提供的理点为依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进行肯定或否定。但无论是哪一种观点,都要评论有依据,并史论要结合,说理要明确。 第一种观点;材料观点正确。法国通过“交出身已一部分命运”,实

29、理了与西欧国家的联合一成立了欧共体(或欧盟),不仅在合作中得到了发展,也冲击了两极格局,提高了欧洲的国际地位,使欧共体成为世界多极化格局下的一极。 第二种观点;材料夸大了欧洲联合的作用。尽管法国通过“变出自己一部分命运”而建立欧共体,提高了法国的经济经济政治地位,但至今法国也不能掌握他国命运,也没有完全消除美国政治影响下的阴影。自己的命运只能依靠自己,而不能通过交换获得。(两种观点任答其一,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解析】(1)漫画信息反映了世界处在核威胁之下。可以从题目中的时间入手,联系二战后国际形势回答。(2)20世纪60年代,欧洲希望摆脱美国的控制,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法国与中国的建交即

30、是外交独立自主的体现。从材料中“中法建交使中国实现了与西方大国关系的重大突破,沉重地打击了美国顽固坚持的遏制、孤立中国的政策,大大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分析“影响”。(3)材料信息认为,法国通过将“法国的命运交在别人手里”实现了复兴,分析该观点的合理性或不足进行论证。注意论从史出、史论结合。19.【答案】(1)两次世界大战使欧洲遭到严重削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的经济渗透和政治控制不断加强;受到来自苏联和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威胁。 (2)中国和第三世界的崛起,西欧、日本的崛起冲击了美苏两极格局,在国际关系中发挥了重大影响;苏联在美苏冷战中占有一定的优势,形成对美国霸权的遏制。 (3)打

31、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特点:积极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活跃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二战后国际关系的理解能力。第(1)问,结合二战概况及二战后大国情况回答即可。第(2)问,70年代,多个实力中心崛起,所以尼克松提出“决定未来的中心”。第(3)问,“旧的世界格局已经打破”是指由于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结合材料信息及课本知识可知我国外交活动的特点。20.【答案】(1)日本对西欧的进出口贸易量在其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小;日本处于逆差地位。欧洲对日采取贸易保护政策;日本产品极具竟争力;欧洲国家但心日本的商品倾销冲击本国市场;对二战前日本倾销政策的恐惧。(2)积极加入一系

32、列国际经济组织;逐步实行自由化,使国内经济体制与国际经济体制接轨;积极进行外交谈判,最终达成谅解。体系化、制度化、自由化。【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中数据特征分析,西欧在日本出口贸易中比值较小并且出口量大于进口量。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中提取有效信息,根据“英国等西欧国家对战前日本的倾销政策记忆犹新”“英国将会完全失去纺织品市场”“日本的纺织品以低廉的价格对外倾销,日英之间因此而发生了严重的贸易纠纷”等保护政策归纳。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首先加入了一系列的国际经济组织”“使国内经济体制与国际经济体制接轨”“对西欧各国展开发全面的经济外交活动”等归纳。第二小问,根据第一小问

33、中日本的措施归纳,国内立法、外交、加入国际组织体现了制度化和体系化,加入如关贸总协定体现了贸易自由化。21.【答案】(1)背景:苏联的强大,威胁美国的国际地位;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威胁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或美苏社会制度矛盾加剧);妨碍美国称霸世界。措施:杜鲁门主义 马歇尔计划 成立北约。影响:形成美苏的“冷战”和争霸格局,加剧了世界紧张局势。(2)原则:奉行独立自主、平等合作和不结盟(或非集团)。影响:有利于发展中国家摆脱美苏控制,维护民族独立;有利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发展,维护共同利益,壮大自身力量;有利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冲击两极格局,有利于建立新的国际关系,促进世界多极化趋势。【解析】二战战后国际关系。(1)回忆二战后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美苏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分歧等知识回答“背景”,联系教材知识回答“措施”和“影响”。(2)属于基础知识再认再现。回忆教材知识即可回答。22.【答案】(1)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冷战”;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沉重打击了美国战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